本帖最后由 澄海 于 2013-1-22 10:19 编辑
杂阿含经(二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復問:「有死不?」 答言:「有。」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歎稱揚隨喜。」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
这个问题的特殊性在于,是在说“一个人”将“另一个人”顶戴。 而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只有在观音顶戴弥陀像这类密乘佛像的情景中才出现吧?
如果“顶戴某一个人”这种行为在早期佛教中没有任何相关内容,那么舍利弗拘絺羅是根本不应该提及这个词的。 如果某一个国家没有杯子,只有水瓶,那么这个国家的人说“用杯子”这种话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顶戴”这种说法、观念在印度古代文化中貌似是普遍性地存在的。并非佛教独有。在佛教出现之前就存在。 別譯雜阿含經(四四)中记载,帝释天自称“顶戴诸出家仙人”
——————————————————————————————————————————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
(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於聚落阿練若處,多有諸仙在中而住。離仙處不遠,有天阿脩羅,而共戰鬪。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著五種容飾,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華蓋,帶於寶劍,眾寶革屣,到仙人住處。行不由門,從壁而入,亦復不與諸仙言語,共相問訊,還從壁出。爾時,有一仙人而作是語:『毘摩質多羅等無恭敬心,不與諸仙問訊共語,從壁而出。』復有一仙而作是言:『阿脩羅等若當恭敬問訊諸仙,應勝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有一仙言:『此是毘摩質多阿脩羅王。』仙人復言:『阿脩羅法知見微淺,無有法教,無尊敬心,猶如農夫,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爾時帝釋後到仙邊,即捨天王五種容飾,從門而入,慰勞諸仙,遍往觀察,語諸仙言:『盡各安隱,無諸惱耶?』問訊已訖,從門而出。復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安慰問訊,周遍察行,然後乃出,甚有法教,容儀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為行調適,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毘摩質多羅聞諸仙讚嘆諸天,毀呰阿脩羅,甚大瞋恚。諸仙聞已,往詣阿脩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即說偈言: 「『我等故自來, 欲乞索所願,
施我等無畏, 莫復生瞋忿,
我等若有過, 願教責數我。』 「毘摩質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無畏, 汝等侵毀我,
卑遜求帝釋, 於我生毀呰,
汝等求無畏, 我當與汝畏。』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 自獲於果報,
行善自獲善, 行惡惡自報。
譬如下種子, 隨種得果報,
汝今種苦子, 後必還自受。
我今乞無畏, 逆與我怖畏,
從今日已往, 使汝畏無盡。』 「諸仙面與阿脩羅語已,即乘虛去。毘摩質多羅即於其夜,夢與帝釋交兵共戰,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三夢時,帝釋軍眾,果來求戰。時,毘摩質多即共交兵,阿脩羅敗,帝釋逐進,至阿脩羅宮。爾時,帝釋種種戰諍既得勝已,詣諸仙所。諸仙在東,帝釋在西,相對而坐。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 「『我身久出家, 腋下有臭氣,
風吹向汝去, 移避就南坐,
如此諸臭氣, 諸天所不喜。』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 「『集聚種種華, 以為首上鬘,
香氣若干種, 能不生厭離。
諸仙人出家, 氣如諸華鬘,
我今頂戴受, 不以為厭患。』」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長夜恭敬諸出家者,汝諸比丘,以信出家,亦應當作如是欽敬。」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