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18|回复: 319

武林的师徒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9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向我的教拳师父收集其对父亲的回忆。他说到以下这段:

父亲幼年随陈华顺学拳。

据他成年后的回忆,当时只是依样画葫芦,师公让做什么动作便学着做,难说理解拳理。
后来,他随梁碧公学习了两三年,此期间技艺突飞猛进。



学艺后,梁对父亲说“陈华顺才是你的师父。”因为这个原因,父亲虽真正大成来自梁碧,但始终奉陈华顺为师承。

我问,这是因为武林老规矩吗?师父说,这不是“武林老规矩”,这就是“武林规矩”,从来都是这样。拜了师,始终就是师父,除非师父吩咐,否则只会有一位师父。现在的人学艺到处跑,以为是茶餐厅,今天这里吃一顿,明天换那里吃一顿。没有这样干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有点意思所以贴出来。
发表于 2013-1-19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早
发表于 2013-1-19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了,谢谢!感恩!
发表于 2013-1-19 0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3-1-19 09:49 编辑

老大,换成藏密,是否梁碧才是根本上师

不过,我记得以前学气功,天天跟着老师,有问题就问,老师也在一旁指点矫正,我觉得学佛师徒也应这样才是真正的依止,师徒之间关系也很密切,现在佛教一般大法会灌个顶传个法,修个仪轨手印也都各有各的不同,练气功练武术都要贴身依止而精深百倍的佛法却授个权后基本大半时间自修,所以,大部分只是种个因啊,我曾经为此很不甘,但日久年长,心也慢慢死了
发表于 2013-1-1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所以,佛法是人性的嘛。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因缘与业报。
呵呵~~这也许是和某些武术某些气功的不同吧,不知道是否是根本的不同。
发表于 2013-1-1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给了你终生会修的法,这位师尊终生难忘,虽然当时也很迷迷糊糊的搞不太懂。
发表于 2013-1-19 1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3-1-19 12:26 编辑

是啊,可不敢埋怨师父,只是因缘如是,悲夫

心比天高,这个命比纸薄
发表于 2013-1-1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学太极的门派,他们师傅是师公在世时确立掌门人,出山外出教学,无暇教导当地弟子,师公代为教导,然后师公过世,这些弟子便出来,宣称得师公独门秘传,是传承人,甚至于有争掌门人的,哈哈。
发表于 2013-1-19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好多师兄都是佛道同修呀
发表于 2013-1-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气功之流,我个人觉得这只是世俗的学问医生啊修理啊之类的一般,只是一种技术的学习,和修行无关,怎么能算佛道同修?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忧乐境 发表于 2013-1-19 20:28
学太极的门派,他们师傅是师公在世时确立掌门人,出山外出教学,无暇教导当地弟子,师公代为教导,然后师公过世,这些弟子便出来,宣称得师公独门秘传,是传承人,甚至于有争掌门人的,哈哈。


今天去了佛山参加叶问120岁冥寿庆典。庆典里,德高望重的师兄们都没位置坐,是一伙曾经学过1、2个月的同门,平时不见他们,一有拍照机会他们就会突然出现,都坐师父旁边正襟危坐合照,俨然接班掌门的坐姿。
回程路上吃饭,师兄们就说起,后来,很多人都说叶问临死20天秘密传授什么刀法给他们,还送了刀给他们。如果是真的,他病得都站不起来的时候,还秘密教授了很多徒弟,而且随身携带很多刀到处送了,而且竟然连他身边的两儿子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3-1-19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照片是叶问么?
相貌庄严,令人欢喜!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ov 发表于 2013-1-19 23:56
最后的照片是叶问么?
相貌庄严,令人欢喜!


不是,是那传说中的梁碧。很神秘的人物。节录一段历史的真相(这里八卦看看就是了,请别转载,因为还没经过最后编辑,怕忆述的老师傅不高兴):

在十七嵗時,葉問得香港的姐夫龐偉庭贊助,入讀香港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書院是歷史悠久的香港著名英文學校,創辦於1903年,現今多座校舍皆被列為歷史建築,學生大多非富則貴,其歷屆畢業生包括港鐵主席錢果豐、富商及慈善家鄧肇堅爵士、國際奧委會委員霍震霆 東方海外有限公司主席董建成DHL國際快運公司主席鍾普洋、麥兜故事作者謝立文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光正、電影大亨鄒文懷、前香港衞生署長李紹鴻等。
根據校方紀錄,葉問是在1917年入學的(在1923遷校至現址的紀錄中,仍有葉問名字在冊)。學校裏除了華人外,還有許多外籍同學。一天,葉與同學踢球。球場分兩區域,華籍同學們只在球場一角玩耍,從來不敢使用另一邊。葉問詢問原因,被告知那是印度同學的“地盤”,不好惹。葉問當時在佛山已初具名氣,年少氣盛,故意把球踢往隔壁挑釁。在這場打鬥中,葉問把三個身材遠比他高大的印度同學逐一打倒,在校内贏得不少名聲(在老年對兒子、徒眾復述此事時,葉問特別説明並非同時對戰三人,而是“逐一”對打而得勝。其人一生嚴謹,實事求是,不喜吹噓、誇張,由此可見一班)。
當時,同學裏有一人姓“馮”(註:亦有説姓“黎”),祖籍佛山,乃上環文咸東街南北行某店少東。南北行是香港昔日一種商行。香港開埠後,作為一個轉口港,當時部份中國南部乃至南洋群島貨物會經香港運到北部,反之亦然,從事這種業務的商行便被稱為“南北行”。南北行在解放前一直是香港經濟重要支柱之一。當時南北行也兼營貨幣兌換、貨運保險、匯款等業務。於19世紀末期,南北行約有三百多間,由於其皆聚集在上環文咸東街文咸西街,南北行也成為該處的地名。馮同學回家後,隨口說起校内趣事,便提到了葉問打敗印度同學的經過。當年的南北行店鋪,通常都設很多客房,方便招待往來的客戶、友人。那年代不同現在,講究人情味,此類店鋪同時也會接待同鄉住在客房裏,吃飯的時候擺一大桌,主人、賓客、食客就圍坐一起吃飯、談天。梁赞的兒子梁壁,此時正在馮同學父親店中長期作客(亦有說當時梁經營綢緞生意;在電影裏,梁壁是藥材店掌櫃,乃藝術化改編)。梁赞有兩個兒子(亦有說是五個),長子梁春,幼子是梁壁。梁赞把自己精通的兩种技藝各傳了一種給一個兒子,梁春得授醫術,梁壁則得其詠春絕學。不知什麽具體原因,兩兄弟向來不太和睦(葉準老師傅在幼年曾經去過梁宅。据老人家描述,一進門,大屋中間有一面牆,把房子一分爲二,兄弟各佔一邊)。在梁赞死後,哥哥繼承了醫舘(後轉讓);當時鄉親們都知道陳華順教授詠春,都認爲他是梁赞武藝的唯一傳人(這有可能出於陳華順之説法),梁壁也不與之爭名,便遠走香港,投靠在南北行的同鄉友人店裏,一住就住了好幾年。如果按武林的輩分說,梁壁是葉問的師公之子,即葉的師叔伯輩。梁壁聼店鋪少東的描述,便產生了好奇心,問及這同學的宗派,並讓他帶同學來見面。馮同學把葉問帶來後,梁壁對他問了一系列的内行問題“你是陳華順徒弟吧?”、“學到哪裏了?”、“尋橋學過沒?”、“標指學到了嗎?”然後邀請少年葉問試手。兩人一搭上手,葉問就知道遇到了高手。在學藝時,師父就告訴過葉問,如果遇到手上有一股力在相抵的對手不必怕,但如果碰到有力和無力之間的,就必須萬萬小心。葉問和梁壁搭上手後,馬上就知道這是他沒碰過的那種傳説中的境界,只能小心翼翼應付。梁壁的力度似有似無,像一條溼毛巾似的搭在葉問手上,怎麽甩也甩不掉,也無法攻入對方身内。這時候的梁壁年齡不詳;他和陳華順誰老誰少的問題,在歷史上也沒很清晰的紀錄,但無論怎麽算,此時的他也不可能太年輕。葉問久攻不克,就準備欺負老人體力上的劣勢,用詠春的“標馬”嘗試沖進貼近梁壁的範圍,卻被梁把他撞到牆壁上去了。少年葉問一直以來沒嘗試過戰敗的滋味。根據葉問老年時對兒子所說的回憶,這是他一輩子中比武最狼狽的一次,尤其又是輸給一個不起眼的老頭,心裏很不是滋味。過手後,他取起因要過招而脫下的長衫,也不道別,直接就走了。葉問從小被師父讚美,也從未落敗。在此役後,他對自己的武藝水平產生了很大的困惑,一度興起從此放棄練武的念頭。
幾天後,馮同學又找他說店裏老人約見。兩人這次面是在中環威靈頓街一家茶餐廳裏碰面的。這次馮同學本人沒有在場。甫見面,老人就向他交待身份說“年輕人不必沮喪。你輸了也不算丟臉!這不是你的功夫沒用。我是你的師公梁赞之子梁壁!”葉問奇怪地問“可是家師一直說您是不懂詠春的呀?”,老人回答“你看我這算是懂還是不懂呢?”老人問他“你已經有了根基,如果跟我學幾年,以後回到佛山無人能敵。你要學不?”葉問回答“我是來讀書的學生,恐怕無法負擔”梁說“我有説過要收錢嗎?”這段對話是葉問回憶復述的精確原話,在電影《葉問前傳》裏也如實呈現;可是,梁壁還說了一段電影對白裏沒出現過的話“我只有一個要求。你學成回到佛山後,如果別人問你你的功夫從哪裏學的,你就告訴他們曾經學自我梁壁!”此後,葉問隨梁壁學習了兩三年左右,在此期間技藝突飛猛進。在學藝後,梁壁對葉問說“我和你之間並無師徒名分。陳華順才是你的師父。”因爲這個原因,葉問一生奉陳華順為師,但也坦言真正的大成卻來自梁壁。



简单说,就是一个神秘的梁赞(很出名的武术大师)的儿子而已。哥哥继承了父亲的医馆,父亲的大徒弟声称自己是唯一传人,他心里压抑,不愿同门相争,所以远走香港,后来老年时候无意中遇到叶问,其实大概是想凭对叶问的教授,为自己出一口气,让人知道他只是让步,不是没本事。
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老典故。
发表于 2013-1-20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定神闲,颇有修养的样子啊。

好像听某位大德讲过,即使是世间的学问,不尊重老师,就学不好。想想我读书一直不大好,应该和当初叛逆、不尊师有关。世间的学问尚且如此,学佛修行更不必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5:33 , Processed in 0.0364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