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3|回复: 1

辩经很重要,雪歌仁波切做辩经示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开始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先示范辩经。为什么今天要做这样的一个辩经示范呢?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我认为佛法不是迷信,而是要透过很清楚的理路,经过辩论、分析之后,才能对义理有足够清楚的了解。我们要让佛法广传到全世界,一定要用非常清楚、非常有次第、有理路的辩论方式,即透过辩经或辩论,将佛法的道理阐扬开来。如果只是迷信,或是大家搞不清楚原因就学习是不行的。今天示范辩经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希望能够在内地踏出第一步,透过这样一次示范,为大家介绍佛法理路辩论的方式。
大家可以先看仁波切的动作。他会先把袈裟披到左肩,这是代表谦卑以及对法恭敬的意思,之后要念“地奇巴儿却怯”,在念这一句话时,仁波切会一拍掌。“地”就是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奇巴儿却怯”就是我们要如法的象文殊菩萨一样来辩论,并且得到文殊菩萨智能的加持。因此要先念这一句。
之后要念一段经文。为了好的缘起,仁波切要先念一段《入中论》的内容,所念的这个偈子主要的意思是,佛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要具备悲心、空性慧和菩提心。仁波切解释其中的意思:佛子(菩萨)是经由修持三种法门而出生的,就是悲心、空性和菩提心,一定要修持这三种法门才会有菩萨的生起。因此,他对慈悲心首先要有一个赞文。二乘行人是如何成就的呢?他是依止佛陀所开示的法而成就的。佛陀是如何成就的呢?他是依止菩萨法门而成就的。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呢?他就是依止了刚刚提到的三个法门而成就的,也就是悲心、菩提心和证入空性的心。因为所有菩萨成就的因最重要的是慈悲心,因此《入中论》中首先赞颂了慈悲心。
说完了今天要辩论的主题之后,就不再恭敬了,要开始真枪实弹的辩论,因此,要把袈裟再放回来。因为在辩经的时候,披着袈裟是很不方便的,因此习惯上会围在腰上。仁波切针对今天的经典开始发问了。
甲(仁波切):菩萨是不是一定要经由修持悲心、空性慧和菩提心这三个法门之后才能成就?
乙(翻译者):是。
   (在问每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把左脚抬起来再踏下去,同时右手击左掌,声音响彻是代表佛法遍扬三界。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要问对方周遍还是不周遍?)
甲:是否不修持悲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就不周遍是菩萨呢?
乙:是。
甲: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也就不是菩萨,对不对?
乙:是。
甲:这样的话,修持唯识的行者是否就不是菩萨呢?
乙:是。唯识的行者不是菩萨。
甲:这样的话,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金洲大师不是菩萨吗?
乙:是。
甲:他不是菩萨,因为他是唯识行者。
   (刚刚这样的方式就是一种辩经的方法,首先引一段经文,之后再分辨是或不是,再慢慢的分析、辩论,这是一种方式。)
乙:不周遍。唯识行者不一定不是菩萨,因此是不周遍。
   (仁波切再重复一遍我的回答。我刚刚说:“唯识行者不一定不是菩萨。”这样我就错了,因为我最开始是说“只要是唯识行者就不是菩萨”,现在又说“唯识行者不一定不是菩萨”,我的立场就错了。因此,仁波切就说下面一句。)
甲:哦…剎。
   “哦…剎”意思是:“你错了!太丢脸了!羞羞脸!”仁波切就依照我这个错误,再回到最早的问题。仁波切的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只要一个行者没有证悟空性,他就不是菩萨,对不对?”
甲:只要没有证悟空性的,不一定不是菩萨,对不对?
    如果我说“对”的话,我又要再一次被羞羞脸。
仁波切在这里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有两个论式是相同的意思呢?我们刚刚用到唯识行者,唯识行者就完全没有提到应成派,没有“证悟空性”这个字。刚刚一个论式说“没有证悟空性的行者就不是菩萨”,第二个论式说“唯识行者就不是菩萨”,这两个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只要是唯识行者就没有提到“证悟空性”这一部分。
仁波切解释我的第一个已经被羞羞脸了,就是“只要是唯识行者就不一定不是菩萨”,我的这个立场已经错了。第二个,再回到最早之前,“没有证悟空性的行者也不一定不是菩萨”,所以,我两个都错了。
然后我第三个又错了,又羞羞脸了。为什么呢?同样以刚刚这两个来比喻,再回到最源头的问题,就是“如果不具备这三个原因,就不是菩萨”。这是我最早说的,也就是不具备悲心、证悟空性和菩提心就不是菩萨,就周遍不是菩萨。但是,我后来又说“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也不一定不是菩萨”,因此,再往回来看,没有兼备这三个修持的也不一定不是菩萨。所以,我又错了。
现在又回到最开始的论题,《入中论》提到:“具备悲心、证悟空性及菩提心三者是菩萨的因,才能成为菩萨。”因此,仁波切又反问我:“菩萨要出生的话,是否就必须依止这三者而出生呢?刚刚说的意思是否不是经典中真正的意思呢?”刚刚经典中主要是说“依靠这三者才是菩萨”,但是,刚刚辩论到最后说“不依靠这三者也不一定就不是菩萨”。
透过刚刚这一段辩经示范,主要的意思是说:对经典当中所讲的任何一句话,都要分析、辩论,而不是马上就完全相信。刚刚那种辩论方式对于任何一部经典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依此辩论,而不是马上决定它是或不是。
刚刚的方法是透过经典的词句来辩论,还有一个是直接问问题。在此之前,诸位中有些学过“有法札西是不是比丘”这个问题。如果针对“札西这个人是不是比丘”这个问题来讨论,被问者跟提问者心中可能有不同的理由与结论,辩论就在这当中产生出来。如果发问者认为札西是比丘,他心中可能有一定的理由,不一定跟回答的人是同样的结论与理由。发问者可以把他的问题放在心里,以备需要时随时拿来问被问的人;另一方面,他也要说出他的理由。现在仁波切是提问的人,可以不断的考验、辩论,看看答问者的理由是不是正确的。被问者和发问者所认同的也可能都一样,但是,认同的理路可能是不同的,辩论又从这个地方产生了。
因此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两个人的意见根本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说是而另一个说不是,透过这个来辩论。第二个是两个人都说是,两个人都承认,但是,彼此认同的理路是不同的,这也可以辩论。
刚刚所示范的就是传统辩经的大概理路,如果说得太多,我问起来会很深细,翻译的也很麻烦,尤其在座各位听了更麻烦,因此就示范到此。
在传统辩经结束之前,发问者还要再念一段吉祥祝福文。刚刚仁波切念的偈文主要是说:透过今天佛陀珍贵法教之闻思修的各个次第,我们能利益到自己,同时透过闻思修而生起的三种智,能经由辩论在我们心中生起之后,也能透过说法、辩论及著作等三种方式,将来一定能利益非常多的人。因此,今天的辩论是可以自利也能利他的。仁波切问我(翻译)是不是这样呢?这时我就要说:是。
现在就结束辩经的部分。

辩经示范——雪歌仁波切开示

发表于 2012-8-1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23:36 , Processed in 0.03280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