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2-4-25 22:22 编辑
節錄赤仁波切傳講攝頌部分內容
所以在第三句話裡面有特別的提到,「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
「聚集無量善法之福藏」,透由生起菩提心,我們能夠在短時間之內,馬上就累積到數量相當龐大的福德以及智慧的資糧。這就如同在世間,如果有一個人他擁有一座寶山的話,這時錢財對他而言一點都不困難;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在短時間之內,我們就能夠累積無量的善法。
了知此理佛子勇士眾 以勝心寶為修持核心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了知此理佛子勇士眾,以勝心寶為修持核心」,在了解了生起菩提心,所帶來的諸多利益之後,「佛子勇士」也就是菩薩們,「以勝心寶為修持核心」,恆常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菩薩之所以能夠稱為「勇士」,是因為菩薩為了利他,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所關注的都是周邊的有情,自己的利益永遠是放在最後一位,所以這樣的人有資格稱之為勇士。
對於一位勇士來說,修學菩提心,是整個大乘法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件事。
修學大乘法的人,並不是要以修學明點、觀修本尊,或者是成辦神通、神變這些內涵為主,而是要以修學菩提心為主。
修學菩提心,它能夠集聚資糧、能夠淨化罪障,所以在集聚資糧、淨化罪障之後,想要生起證量,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
所以一位大乘的行者,如果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其他的法類很自然的就能夠成辦;
但是相反的,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同時,我們過度的著重觀修本尊、明點等其他的法類,而忽視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的話,這時到最後什麼樣的功德都難以成辦。
所以在這裡有特別的強調,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必須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上一世的林仁波切,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有提到,現今很多的修行人,你去問他:「你最近在修什麼?」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我在思維空性,我在觀修本尊,或者我在修學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內涵」,甚至有人他會提到:「我最近不斷的在觀修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等等」。但是有多少人,他是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核心的?
如果說完全沒有,這或許太過份了,但是真正有把修學菩提心當作一回事的人,確實是不多的。
但實際上,縱使我們當下所修的是密法,我們觀修的是本尊,但是在修學密法、觀修本尊的過程裡,也應該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而修學密法、觀修本尊,只是修學菩提心之外的支分。
而我們之所以會說:「我們在學密法,我們在觀修本尊」,有時候只是炫耀給別人聽的一種方式罷了,最重的內涵應該是修學菩提心才是。
===== =====
噶當派的大成就者──種敦巴尊者曾經提到:
希有言教及三藏,三士教授所莊嚴, 噶當珍寶金念珠,任誰撥動皆獲益。
這個偈頌當中的第一句話,「希有言教及三藏」,世尊為了調御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了深廣的正法。一切深廣的正法,可以統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所以提到「希有言教及三藏」。「三士教授所莊嚴」,但由於經、律、論三藏的內容深廣難測,所以對一般的人而言,想要直接深入三藏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如果能夠將三藏的精華,統攝在三士的道次第當中來修持的話,這對我們一般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趣入的方式。
「噶當珍寶金念珠」,在世間上我們都會認為黃金是很珍貴的,所以由黃金所打造的念珠也是很珍貴的,在世間上我們只能夠找到這樣的譬喻,來譬喻佛陀所傳下來的聖教。而佛陀所傳下來的聖教,透由噶當派的傳承祖師們,在統攝了三士的道次第之後,而傳至了現今。「任誰撥動皆獲益」,而這樣的三士道次第的法門,不管是上、中、下任何的一種根器者,在學習時都能產生相當大的幫助。有些經論或許對於劣根者來說,利益並不是這麼大;但是道次的教授,對於上、中、下三種根基者,它的利益都是難以譬喻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要為各位介紹的是道次第的法門。
提到了「三士」的道次第,雖然在佛所說的經典當中都包含了道次的內涵,但是真正提出「三士道次」的名稱的人是阿底峽尊者,所以現今在藏傳佛教當中,四大教派詮釋道次的時候,都是以尊者所造的《道炬論》為基礎。這部論是尊者到西藏之後所造的一部論,它的內容相當的精簡,但是非常具有加持力。而以格魯派來說,格魯派的教主宗喀巴大師,也造了許多有關道次第的論著,這當中包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及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菩提道次第攝頌》。
而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所要介紹的法,是屬於大乘法,既然是大乘法,不管是說法者或是聽法者,在還未講說之前,在內心中都必須要生起大乘的菩提心。如果我們追求的只是今生的聲名、利養,或者是今生的安樂,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大乘法,縱使你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光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是不足夠的。所以不管是講法者、或是聞法者,如果你想要在講說以及聽聞的過程中獲得利益,至少要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透由思維法義,而讓自心中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一顆心;相反的,如果我們聽法的動機,或是講法的動機,只是為了今生的利養、恭敬而去講聞正法的話,這對我們而言,縱使我們所講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這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幫助的。對於這一點,宗喀巴大師也在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當中有一再的強調,我們不應該以修學的法是大乘法為滿足,而是應該以修學的行者是一位大乘的行者作為基礎,來聞、思大乘的法類。
而接下來在這個地方要為大家介紹《菩提道次第攝頌》,而這一次傳給各位的傳承,是《菩提次第攝頌》的講說教授的傳承。而在傳授的過程中,配合輔助科判,將科判以及正文的傳承都傳授給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