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55|回复: 18

如何克制愤怒与仇恨(大宝法王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2005年6月25日在印度上密院的开示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




    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仁爱则是能带来利益的。



    有时候我们会从他人那里感受到敌意,但如果我们反省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必然会有原因。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在西藏,有一位伟大的瑜伽士名叫密勒日巴,他受到西藏所有佛教学派的尊崇。密勒日巴的故事和印度著名的诗人蚁垤很相似。蚁垤在早年曾是一名专门抢劫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强盗,他的内心充满愤怒,直到有一天蚁垤碰到了一位身无分文的瑜伽士(悉达)(注:梵文siddha,音译“悉达”,既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或成就者),蚁垤试图杀害这位瑜伽士。但最后,蚁垤与瑜伽士的相遇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注:在法王五月二十一日的开示中讲到了这个故事)



    密勒日巴在他年轻时也曾犯下了许多恶行。密勒日巴出生在一个偏僻地区的富裕家庭,他的祖先很早就迁徙到这里,并慢慢富裕起来,当地人并不乐于见到他们的成功,人们非常的妒忌他们。密勒日巴有一个妹妹,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重病而去世了。密勒日巴父亲的财产全部落入到他伯父的手里,这些财产原本是应该在密勒日巴长大成人时交还给他的。

    关于这个故事有两种说法,其中一个是说当时密勒日巴的母亲只有27岁,他的伯父希望她能够改嫁给他的儿子,但她却不愿意。因为她的拒绝,密勒日巴的伯父开始非常恶劣的对待她。密勒日巴一家只能得到极少的一点衣食,还经常遭到伯父一家的虐待,他们饥饿不堪还被迫要去做苦工。当密勒日巴长大成人可以管理父亲留下的财产时,他的伯父却不愿意还给他。不幸的是,密勒日巴的母亲是个天生心胸狭窄的人,无法原谅他的伯父,她希望能够复仇,于是将密勒日巴送去学习黑巫术。经过诸多艰难困苦,密勒日巴成为了熟练的咒师并杀死了25个人。村庄里的人们非常的难过,并因为密勒日巴的所作所为,人们由原来的同情转变成反对他。

我(注:法王噶玛巴)对双方都能够理解,也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仇恨对方。但密勒日巴和他的伯父有着巨大的不同:他的伯父对密勒日巴始终怀着仇恨;而密勒日巴在杀死如此多人之后,出于悔恨和愧疚,他放弃了对伯父的仇恨。密勒日巴选择了佛法的道路,开始接受和练习如何去爱所有众生的修持,这样一来他瞋恨的倾向就得到了彻底的消除。



    密勒日巴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妹妹仍然遭受着贫穷的折磨却再也没有理由去怀恨了。自从密勒日巴消除了他的仇恨,他伯父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缓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明白密勒日巴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在深深的自责下,密勒日巴也努力地去清除自己的罪行,并经历了修行佛法的众多困难。

一日,密勒日巴的姑母前来祈求原谅。那天当她到来时,密勒日巴正在说法。她远远的就被看见了,密勒日巴和他的妹妹开始讨论是否应该让她进来。密勒日巴的妹妹说,这位姑母曾经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如果允许姑母进来的话,她就会离开。



    关于这一段也是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密勒日巴很和蔼地回答他的妹妹,说道:“如果你有别的事情,我会答应你离开,而且不让姑母进来。”但是考虑了一小会,基于佛法的观点,密勒日巴决定,不能舍弃他的姑母或者任何众生,无论是亲戚还是敌人,对所有众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包括对他的姑母,也是一样。所以,密勒日巴让他的姑母进来,但他并没有正面看她,而是隔着一块屏风和她说话。一开始,密勒日巴很严厉的提醒他的姑母,当他和妹妹没有食物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来过,也没有提供过任何食物,更不承认她是他们的姑母。



    当密勒日巴这样说时(注:据《密勒日巴尊者传》记载,密勒日巴当时是以道歌的形式唱出这段话的),她的姑母感到强烈的自责与后悔,并且由于她深深忏悔的力量,使她后来成为了密勒日巴杰出的弟子之一。
这里关键的部分是,即使有人对你非常的仇恨,对你来说最好的是:生起忍耐并在心中为他人创造一些空间。因此,与产生瞋恨相反,我们应该发展的是仁爱和慈悲。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敌意和他人心中的怒气。毕竟,仁爱与慈悲是所有众生心中,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必须珍惜这种特质。如果我们可以生起仁爱与慈悲,并一直延续,这将会给我们自身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利益。



    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以敌意和仇恨作为响应,那将会是非常有害并具有破坏性的,这会摧毁爱与慈悲的种子。我是一个佛法小学生,我不能说已经证得圆满,只是在很小及有限的方面我认识到了修持佛法的利益。当我经验到愤怒,我明了外在因素是如何地激发我们的愤怒,然而对于那些令人生气的外尘缘境,其实最好的对待方式即是“一笑置之”,如此我就不会被愤怒和那些外在因素所征服。我会试着不去把愤怒和外在因素看得太重。



    假如我们不能在愤怒的状态中解脱,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去辨认它,这样无论它何时出现,都可以让它停止。最好的是可以让它停止,但如果不能,我们也应该试着尽快调整状态。不要让愤怒延长或者在心相续中停留,否则愤怒会伤害到我们的体质。



    并不仅仅是因为别人的刺激或者错误,使我们生起愤怒;我们应该知道当愤怒的种子在他人内心生起的同时,这些种子也在我们的内心相应滋生。如果你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内心都保持慈悲,那将会非常具有利益。








  



发表于 2012-4-2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愤怒与仇恨真的不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都是自己造的业!我执充满贪嗔痴,人一出世就错了,不是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业,所以要忏悔要修行,所以要克制愤怒与仇恨---因为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导致的.

发表于 2012-4-2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杀了35人吧
发表于 2012-4-2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之后要实修
发表于 2012-4-2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业太重了!痛苦......上师说我市人业重,一点没错,深深的重
发表于 2012-4-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自己嫉妒嗔恚的烦恼!
发表于 2012-4-2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嗔心烦恼浊重忏悔啊
发表于 2012-4-2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制!在克制!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宝法王噶玛巴开示断除导致愚痴的三大违缘

大宝法王噶 玛 巴开示断除导致愚痴的三大违缘
为了提升智慧,我们还有其他的回答方式,如果以如理的方式辩经,上等根器可在一天之内了悟,中根器可在一个月之内理解,下根器一年也可以有所体会。智慧得到提升,就是所谓的领悟,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领悟力,就要断除违缘,累积顺缘,所谓的「顺缘」就是之前所提到的这些;「违缘」就是断除「愚痴十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违缘,就是:一懒惰,二跟随恶友,三傲慢,这三点一定要断除。

一,懒隋:

所谓懒惰,我觉得好像不用多说,我们都「具足」,最初我们总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刻苦修学,过了几天之后,就不想再看经,慢慢地开始放逸、散乱,这样很不好。所以我们就要像刚开始学习的第一天那么精进。我们在修习正法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正法的功德,就会生起欢喜心,然后精进心自然会生起。

现今我们对外在物质的贪执,总是觉得外在物质的实有感,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可以马上得到的。但是修持正法,就像我们种花,一定要有阳光、水和空气,和长时间的细心呵护,才会慢慢长出鲜豔的花朵;同理,我们修学正法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马上就要得到成就,为了可以获得修证的果位,我们也该长时间的精进努力,恆时思维正法的功德,而不要急于成就,否则反而会一事无成。

我们藏传佛教就像藏药一样,不可能药到病除,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见效;其他的药,像西方感冒药,可能马上可以看到一点效果,但不能根除疾病,但之后又会复发;藏药并不是压制疾病,而是观察疾病的根源而施药,而不只是排除症状,需要依靠各种因缘治疗疾病,这样就必须长时间调养,而不能追求速效。如果只是为了杀死病菌,而注射杀菌,只能表面康复,而不能根治。

物质的发展可说日新月异,比方说一个手机,一天比一天功能强大,外观更为精美,就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修持也要像这样,恆时思维它的功德。

二,恶友:

如果长时间跟恶友相处,就会被他薰染,自己的修学也会下降。所谓恶友,并不是头上长角、面露凶光,而是被他的恶习所影响。刚出家的人都会精进的诵经、修持,对三宝、上师也有很大的信心,但是慢慢的学习佛法的热情却递减,到最后,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也渐渐退失了,看到谁都会毁谤,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人格都变了。我也认识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就会令人怀疑他是怎么修学的。闻思好的徵兆,是寂静调柔;观修好的徵兆,就是没有烦恼。依靠修学,应该可以让我们认知到烦恼,知道它的对治法,懂得该如何去断除烦恼。

三,傲慢:

噶当派的祖师说:「傲慢的容器裡,容不下功德之水。」对有傲慢的人来讲,很难沾上一点功德,所谓功德并不是指修学的功德,而是善法的功德。我们修学并不是为了别人的讚扬,也不是获得至高无上的证书,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和佛教,才去修学。如果自己的学问不能利益众生和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学问就变成一文不值了。

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跟随良友,善守戒律,至诚祈请上师和本尊积累资粮,因为在五浊恶世,修行人的违缘会更大,所以为遣除这些违缘,我们要更努力去积累资粮,让自己的心与佛法相结合,让自己的修学可以利益他人。如果只是为了获某种学位而修学,就会成为只是鑽研佛学的世间学究。

现在美国一些大学就有一些研究佛教的佛学社团,听说还能讲解「那洛六法」,好像比我们讲得还细,但他们还会嘲笑「那洛六法」裡的修持,因为裡面的气脉修持有人会觉得很好笑,只把它当成世间的学问,而不是解脱之道。他们会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学问,我们还没弄懂,我们要去研究看看」,也许他们比我们还有学问,但学问的用途一定要用在佛法和众生之上,要不然没意义,这样才不会浪费我们长时间的修学。

■让一切闻思,都成调伏自心的法

最后要视一切经典为心要诀窍。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闻思,但实际运用在生活上却觉得有些不够,这就是没把经典转化为诀窍。从「摄类学」到密法,没有一个不是解脱之道。所以不要总是向外想破除别人的观点,而是需要结合自心的体验。让自己的人生在闻思修中度过,正如冈波巴大师所说,初学者应注重于闻思,利益佛教注重实修,闻思主要目的是为了修持,是为了获得十地五道的功德,所以,一定要让闻思成为修持的因,成为调伏自心的法。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最初广大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迴向教昌弘!」不要只是为了一己之利,总是想着自己获得解脱和快乐。这样的话,就会与大乘背道而驰,不要隐藏自己的见解,而应该以慈爱之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引导众生获得最终的安乐与解脱,让自己成为众生今生和来世的真正依怙,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和责任。

因此,我们的任务非常的艰钜,一定要尽力追随往昔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和风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远离一切的贪执和分别,无私的继承和弘扬佛陀教法。不要老是为了宗派的分别而与人争执不休,佛陀曾预言,佛教将会在内部的争执中灭亡,所以,如果我们不谨慎的话,有可能就会成为让佛教灭亡的罪魁祸首。铭记那洛巴对觉沃杰的教诫:「不失自见,不损他心,以善巧方便护持和弘扬佛教。」

今天的开示,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刚开始萌芽的闻思、修学,和佛学院在最初建立的时候,就秉持一种无误的发心,不要等待未来再来改善。

今年由于没有预估到会有这么多僧众前来参加辩经法会,在住房上安排得不是很圆满,在此,我再次表示抱歉。但是被蚊虫叮咬,可不要也怪我,如果可以起诉蚊子的话,我也很想和牠对薄公堂(众笑)。听说以前有一种符咒,贴在牆壁或者柱子上,可以防治房屋倒塌和防止降雹,看来我们也得弄一个防治蚊虫的符咒,就说这是奉金刚总持的旨意:在某某日子里,蚊虫不许叮咬大众,要咬就咬某某人,对某某人可以往死里叮(众笑)。回想以前在楚布寺的仓库里有很多老鼠,那时就有一个符咒,叫牠们只准吃为牠们准备的食物,听说很管用,老鼠们也只吃专门为牠们放置的食物,而不会越过界限,因此,每年都会贴那个符咒。可以这样的话,那就方便了。


日期:2012/02/02
地点: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藏译中:伦多祖古

转自大宝法 王官方中文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1b347301013b56.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宝法王噶玛巴: 当我们念生生世世不离师时。。

大宝法 王噶 玛 巴: 当我们念生生世世不离师时。。
噶玛巴开示
         我们平常念诵的「世世不离清净上师尊,受用殊胜吉祥之法教,五道十地功德悉圆满,愿速证得金刚持果位」,即是发愿生生世世都不离开我们一切的上师、金刚持的祈愿文。
       今天我们在这个大厅里齐聚一堂,有来自欧洲的、美洲的西方弟子,也有来自像是台湾等东方的弟子,各位大部分都是波卡仁波切的弟子,也都跟波卡仁波切结下了法缘。虽然各位来自不同的国家、说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是因为佛法的善因缘,使我们就好像是一个人一样,成为一体。这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能够为各位开示,首先要在这里问候大家,跟大家说声吉祥如意!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米丽,计划会在这里停留十五天,我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持及主持波卡仁波切佛塔的开光仪式。来到这里刚好也是许多外国弟子齐聚一堂的时候,因为过去每年都由波卡仁波切给予《大手印》及《上师瑜伽》的教授,现在也由堪布仁波切持续地教学。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堪布仁波切特别请求我说若能跟这些外国弟子结下法缘将会非常好,本来我想来这里主要是主持开光仪式,其它空余的时间就比较能够休息,不过因为堪布仁波切的请求,于是就临时安排了这次的课程,也由于是临时的安排,所以我并没有特别的准备。事实上,《大手印》或《上师瑜伽》的内容若没有特别准备,是没有办法清楚地给予完整的教授的,所以这次我并不会教授《大手印》与《上师瑜伽》的正文,但是会给予相关的开示。
       祈愿文当中说「世世不离清净上师尊」,「不离上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的身体要一直跟上师在一起,像是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那样。
       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也就是无论上师的出生也好、住世也好,或者他的圆寂也好,这一切都是上师的佛行事业的一种展现,并不是说上师出生、诞生了,这个事业就展现了,而上师圆寂之后这个事业就没有了,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任何时候都是上师事业的一种展现。
       在这当中,尤其「圆寂」这种事业的展现可以说是所有事业当中最殊胜的、最稀有的,因为它具备一种更大的力量与更大的感受,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必须要这样来领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间的万物或者我们说轮回的万法,其本质都是无常的,它剎那、剎那都在变换,而所有的无常当中,死亡的无常可以说是我们最主要要去认知、去面对的。
       对于一个凡夫来说,我们很难马上认知甚至去修持各种细微的无常,但我们最先须认知的就是死亡这个无常,这在许多的教典及教授中都强调过。所谓的死亡无常,它是临时的、不定的,依止这样的死亡无常才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
       透过死亡无常的激励跟鼓励,能够帮助我们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而透过死亡无常的修持则能够使我们「一切是常」的这种执着为真实的心得到一种转化。所以对于上师一切身口意的各种展现,我们要清楚知道这每个部分都是上师解脱行谊直接的一种示现,而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要依靠这些事业的展现真实地修持,这是我们每一个弟子的责任。
       同时,如果我们对上师的教授跟口诀能够恒常不离、如理如法来修持,那就是真正的「不离上师」,这就是不离上师最主要的意思。若能恒常不离、如理如法地修持,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上师的加持与上师大悲的摄受。对一个佛弟子而言,首先要能够不违背对上师的信心以及誓言,并且要如理如法去修持,如此才能真正生生世世不离上师的身口意三门。
       事实上从世间的常理来说也是这样的,好比我们在今生有一种很深厚、很扎实的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很自然地会在我们的来生成熟且展现出来,而我们在今生若对上师有很深的信心、不违背对上师的誓言并如理如法修持时,那么我们便会在生生世世中对上师的口诀跟教法自然地生起意乐与希求学习的心,因为这样的一种心生起,而后次第延续地修持,不断的修持与进步,如此便能够真正得到上师大悲的化现、大悲的摄持,或者说我们才能真正生起净观。
       所以「世世不离清净上师尊」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恒常不离地修持上师的教授与口诀。
       如果说不离上师是指不要离开上师这种物质的身体,那就非常困难了,因为物质的身体是无常的、是会转变的。
       在座有许多波卡仁波切的弟子或是跟波卡仁波切结下佛法缘的人,在波卡仁波切住世的时候跟随仁波切得到许多佛法上的指导及口诀的教授,希望各位一定要延续上师教授的口诀的修持,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会这么想,或是到我跟前对我说波卡仁波切不在了,想跟我来学习,但是又遇到许多困难等等,跟我诉说了很多的苦处。的确,一般来说对于佛法修行上取舍的要点,我们是需要依靠一位善知识、一位老师的指引的。然而所谓老师的教学并不是一般世间学校教育那样,一般的学校教育是一步一步地带着你,像教拼音、字母这样带着你,但佛法上的教学并非如此。
       尤其从修持上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得到上师的口诀教授,而更重要的一部分是要依靠自力,也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要具备一种智慧与力量从轮回的幻相中出离出来。
       佛法的教授并非像世间教育如学习文法、学习一个语言那般,靠着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带领而学会的,佛法上的教育跟修持一定要靠自力,靠自己广大的智慧,也就是对于自己的心要真正做清楚的一个观察,对于世间万法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而且要有体会,这绝大部分是要依靠自力的,并非仅依靠上师或导师的教授。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靠自力的观察与修持,我们的六识要清楚地观察外界,就好像透过窗户观察外面、分析外面的境,或者理解一切世间的情况,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在解说其它的主题之前,必须先跟大家做这样清楚的介绍。
       大手印最重要、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
       就是要具备清楚、正确的见解,在生起一个正确的或一种高深的见解之前,我们首先必需要有一个基础,也就是心里对于这个见解要有很清楚的了解与分析。所谓对于见解的证悟,谈到这个部分我们常会遇到一个最大的过失,就是当我们一说到见解的「见」时,我们会觉得它应该是一种很容易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来或解释出来的东西,或是很容易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想法;
       同时在还没有对于见解证悟之前,我们会很怀疑自己,会认为自己好像不具备这种真实的证悟或真实的见解,我们也会觉得生起了这种对于见解的证悟之后再上去好像就没有了,所以在没有真实证悟这个见解之前我们会一直很顽固地勉强自己,而且不满足的,一直想要得到这种证悟。
       我们一直在追求一个我们认为的一种正见,也就是刚刚提到口中容易解释、分析、说出来的所谓的正见,或认为我们心中所感受到的、所生起的想法是一种正见,然而事实上那并不一定是正见。
       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各位这次来到了米丽,这里离大吉岭很近,我们要去那里买东西,对一个藏人来说可能他会觉得最好的东西是大吉岭的茶,但是对非藏人像西方人或东方人而言,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不见得是茶,可能是糖果或者是一些装饰品、药食品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各种东西它并没有真实的好坏,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分别心、妄念或一种主观的分别而去定义这个东西是好或不好。因此我们不能够因为主观意识或妄念,分别它是正确的、它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正见若是由于我们这种妄念、分别心而产生的,那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正见,有妄念、分别心的时候,这一切都是造作的。
       同时我们不能够去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它是不值得相信的,因为我们主观的看法会改变,有时候早上认为这个是好的,但是到了晚上又认为它不好。
       对于正见,传统上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来理解,一种是正面的方式,一种反面,或者正面可以说是成立面,而反面则是断除、排挤面的方式。
       对一个凡夫来说,由于他心中还有烦恼及妄念,所以一开始没有办法直接从正面成立的方式来培养生起他的正见,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在阐述中观见或空性见时都是先从反面,也就是排除面来入手。就好像先告诉我们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主体,比如说「无」,或说这都是远离心的戏论等等,这都是从反面、断除面来遮除这戏论造作之心。为什么先从反面或遮除面入手这么重要?
       就像之前提到的,对一个凡夫而言要在一开始就先想到或成立一种正确的见解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心中还有分别念,还有主观的看法与妄念,所以很难开始成立而得到一个正见。
       这种执着为我的我执,当它越大越深厚的时候,我们就会以这种一切以「我」为出发点,认为「我」跟「我的」是真实的心来做很多的观察,这样而得到的一种理解事实上只能被称为主观的见解或妄念、分别心的见解,它并不适合被称作正见。这就是为什么在中观的体系中首先会从遮除面的方式生起正见。
       例如,首先透过一切是依靠缘起的理论或一切是由因由果而生起的理论帮助我们降服、遮减对于「我」及「我的」执着心,让这种执着心的程度降低。我们一般都会以为这个「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在那里,但是透过遮除、反面的方式去观察,不断地分析,虽然并没有真实直接消除我执,但这个我执的力量会间接地得到消除。
       第一个部分透过反面遮除培养见解之后,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就是成立的见解了,这时候我们就要依靠上师的口诀,上师可能会告诉你说你要修持这个、要培养这个见解等等,这部分便是成立的见解,这是很重要的。首先透过反面的分析观察,让我执的执着力量程度减少,
       然后再依靠上师的口诀,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上师与传承的加持。所以总括来说,将粗分的妄念与执着消除后,一种真实的自信或一种不落入二边的中道平衡的心性便能具备。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依靠上师的口诀以成立面的方式来修持,到时候我们对于各种见解,不论是文字也好、具体的形容也好,才能够有一种真实的体受,那个时候得到的见解才可以称作出世间的见解,或者才能够远离、离开世间的这种计算分析,才能够得到远离「有」、「无」二边的这种见解。
       在这里还是有一部分需要提醒大家或是说明清楚的,因为可能有的弟子听完刚刚所说的话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期待、希求的心,期待刚刚说的那些先从反面遮除的方式减少我执就可以怎样等等,请求我现在就教你们,等一下也不吃饭了,就一直这样学习、一直修,然后一个星期之内就可以成佛…也许会生起这种莽撞或轻忽的心。然而那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
       虽然刚刚谈到培养正见或证悟正见的次第,透过中观的缘起以及一些因果的分析理论的方式而降低我执与执着心的确是有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依靠一位能够知道弟子的心性、根器、性格而给予指导、因材施教的上师,我们需要依靠他,因为他才会知道弟子的情况而给予合适的教学,然后所谓那些缘起的理论、
       因果的理论也才会有用,否则只靠口头上这样介绍像中观里头说一切都是无的、是空的、是没有能得的、是无实有的,或者说一切都是常的、是有的,光这样讲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依靠一位上师合适地依照弟子的情况给予教授,这非常重要。在修学次第上,每个弟子要在一开始就找到一位完全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根器、性格、了解我们一切情况的上师是很困难的,我们自己要先对自己的性格、根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上师要了解弟子,他会问弟子最想要了解的是什么、弟子的情况是什么、弟子的根器性格是什么,如果我们依于自身的情况而能给予一个答复时,这样才能够建立起这种关系。当然,若一位上师他有神通,你可能就不需要这样回答,上师他可能已经知道了,但无论如何从次第上来说,首先透过弟子与上师之间的问答,再慢慢由上师依照弟子的情况给予比如说中观的各种生起正见的方式及口诀,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培养正见,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轻易就能做到的事。
       以上是今天为各位所做的一些开示,今天就谈到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司徒仁波切慈示:唤醒沉睡的佛
我们要发展出正确的知见之后,也许我们仍需从事于轮迴中的种种事物,譬如造屋、生活、建立人际关系等等,但不同的是我们不再毫无理性的、神经质地去执著于这些东西。

我们了解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它们只有相对上的价值,而没有究竟上的价值。因为它们的存在是种相对的依存,随时都在改变。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第一步,它将帮助我们避免轻易陷入负面的思维或行为之中。
弥勒尊者谈『瞋心与攻击』,他说瞋心虽然不似贪心一样恒久,但是瞋心的力量却很大。瞋心时来时去,而贪心是持久的,尤其是人道或称欲界的众生,瞋心常在我们的欲望受阻时升起,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当某事、某人阻止我们得到时,我们便会生气,有时我们更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以获取我们所想要的东西。

克服瞋心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是去体会他人的痛苦及染污,也就是对他人升起悲心。

随喜赞叹 大司徒仁波切伟大弥勒导师。
法 王噶 玛 巴尊者慈悲开示:大司徒仁波切是伟大弥勒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m0012001 于 2012-4-23 13:16 编辑

「转世俗菩提心为菩提道」--大宝法 王噶 玛 巴开示《修心七要》

「转世俗菩提心为菩提道」:这裡的根本偈颂是「众过皆归一,修一切大恩」(「众过皆归一,思众皆有恩,乱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随现遇而修」)。所谓的「 众过皆归一」是指我们感到心裡的痛苦以及身体的痛苦,还有别人对我们造作的伤害时的痛苦,但是这些痛苦并不是他人所造作的,透过我们的观察,「痛苦」的根源并不是来自他人,而是自己。痛苦的根源是自己,都是由于「我执」而产生的。

说到「我执」,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人类都依着对「自我的执爱」而有各种的造作,而在我们的内心当中,由于我们自己的私欲、慾望太大了,所以我们总是想要胜过别人,但是我们却没有想到自己本身也是依靠着他人在生活,所以当我们伤害他人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害了自己。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地获得幸福,甚至从出生开始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不好,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业力而产生的,也就是由于我们过去的「我执」、对自己的执爱而造作了不善业,如今这些不善业的业果成熟,因此我们知道这一生的不幸福都是由于我执跟执爱所造成的,而已拥有的幸福也会因为我执跟自私而破坏掉。以上所讲的「道路皆归一」主要是要去除我们的我执,译文已经讲完了。

再讲到「修一切大恩」,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是有大恩德的,而一切众生也能够帮助我们得到究竟的福乐,「究竟的福乐」即是「究竟的解脱」,在人道众生当中,我们说「遍知的佛」即是指「究竟的福乐」,而为了能够得到究竟的福乐,我们需要有两个友伴,第一个友伴即是「佛」。想要在这个人身阶段获得解脱,便需要由一个已经获得解脱的人来引导我们,如佛世尊亲身示现了解脱的道路,并证悟究竟解脱,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第一个友伴即是佛。第二个友伴是「一切众生」,这裡要讲到解脱的因,解脱的因就是利他及不伤害,而利他的课程,是需要缘一切众生去修习,也就是我们要对一切的众生提起利他的心,要向等虚空的一切众生发起利他的心,如果我们不向等虚空的一切众生发起利他的心,我们是没有办法得到究竟解脱的,因此「一切众生」都是帮助我们成就究竟解脱果位的友伴,也是能够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及慈悲心的对境,因此佛的恩德跟众生的恩德都是一样的。

就如同之前提到的,一切等虚空的众生,一切以人为主包括动物等一切众生,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利益着我们,所以众生对我们的恩德非常的大。

尤其是对我们造作伤害的敌人跟仇人,可以说是对我们特别有恩德与利益的,这不只是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如此,就连对平常人来说,仇人也是具有利益的。首先我们以修行人来说,为什麽伤害我们的人对我们是有利的呢?比如说我们在修行六度的修行时,其中有一个是忍辱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对我们造作伤害的敌人跟仇人,我们就不可能修持忍辱波罗密了,若是他们没有给我们造作任何的困难跟各种麻烦的话,我们就没有对象可以去修持,如果有人给我们吃饭我们自己不吃,这不叫做忍辱。然而如果有人对我们说各种的恶语,甚至打我们,让我们生起烦恼心,尤其特别是让我们生起瞋心、生气的时候,这个对象即是帮助我们修持忍辱的对象,而所谓的忍辱即是我们更要对这个对象去生起利他的心,不要对他生起敌对的心,但在这裡并不是说,如果有人要来杀我们或者来打我们的时候,就任他为所欲为,不去作任何的阻止,相反地我们理当阻止他,但是要向对方生起一念慈悲的心,要想到他将会领受自己恶业的果报,因此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思维去阻止他作不善的行为,这即是叫忍辱。

在我们做一些比较大的事业时,常常是会需要一些不善顺的违缘,而各种不善顺,也是另外一种激励我们朝向更好境界的力量,比如说像有一些国家,会组织很多不同的党派,一方面看起来会对国家造成伤害,但另一方面也许能够促进大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在我们菩提道的修持时,也需要像这样子的一种利益,比如说当他人在伤害我们的时候,要我们不生气,虽然佛陀要我们不要生气,我也是这麽的说,但是要不生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由于我们自己的烦恼是非常的炽盛,因为被烦恼所覆盖蒙蔽着,因此我们自己根本是没有办法自主的,自己不能够控制,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即是转换我们的心念跟念头,比如说当有个病人,尤其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有心病的这样的一个人,这些人可能会去攻击或伤害自己的父母、亲人、帮助他的人,甚至也会给照顾他的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他的行为很令人生气,但是医生及了解他的亲人并不会因此生气,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病人是完全不能做得了主的,他是不能够控制自己的,他受了疾病的影响所以这并不是他真实的本性,真正的性格。

烦恼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一种病,使得我们自己根本无法控制自己,就像有些人在生很大的气或起很大烦恼的时候,他整个表现跟态度,整个身心都完全变得不一样了,而这样子的情况可以说是生病了,是烦恼的病,当我们有这样子的一种认知的时候,自然由外境所影响而产生的气愤、瞋心就会减少。

因此最好的情况是我们要尽力、尽量的去利益一切的众生,尤其是以人为主,乃至于狗、动物、昆虫等众生,再不然的话至少我们也要常常的为一切众生祈愿,愿他们能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至少也要有这样祈愿的心。

因此有一些人可能会想,慈悲的心是佛法裡面所提到的,是我们本来没有,是到了善知识那边去学习之后,因为自己的练习而生起的慈悲。事实上慈悲的种子是任何一个众生都有的,如果我们没有慈悲的种子,就算去学习也是没有办法生起慈悲心,就像我们都有爱自己、爱他人的心,这种爱心可以说就是慈悲心、菩提心的基础,而佛教说,就是要将爱自己的心以及爱一点点周围他人的心,将它扩大、扩展到能慈爱更多的人,乃至于当我们的心量放大之后,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首先要能认识自己本来就有的「爱心」,然后再将我们所拥有的爱心增长扩大,我们要能对受苦的、衰败的众生生起利益及慈爱的心,有的时候并不容易,所以佛教对于要如何能「利他」的教授口诀就是「要减少我们的私慾心」,而如何将「利他」的心增广扩大的口诀即是「将我们的爱心再进一步的昇华」。
----文转自大宝法 王官方中文网 噶当派的口诀《修心七要》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开示:我们的心其实也是非实有,非真实的!

  对于外境是非真实的,也非真实、实存、实有的,也许各位会问:那麽这能够去观察这些外境的心是实有的吗?是不变真实的吗?事实上能够去观察这些外境的心它也是非实有的,不是真实的。

  在我们观察心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心,但事实上它只是种分秒相续的连续,我们把它成立一个名字叫做心。

  当我们真正观察时会发现,这个心,过去的心已经灭尽了,未来的心还没有升起,而现在当我们仔细去分析这当下的心时,发现它又可以分成过去跟未来,因此这种刹那相续的活动我们称它为心。

 但是我们给它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以为它是一种物质或是实体的东西,但是当我们真正用智慧去分析时,会发现心也是找不到的。

 我小时候大概八、九岁时,曾经有一次突然地产生一种想法,那时我还没有独自地读书学习的经验,只是突然产生一种断灭的想法,也就是仔细把所有的东西都分析到最终的时候,觉得什麽都没有了,心裡感到很害怕并且开始乱想,而这时候老师又出去了,那时候觉得害怕的不得了。

 之后,我就到寺庙的外面去绕塔,慢慢的心才平静了下来。所以事实上我们对于空性、对于空的理解感悟很多时,心裡一开始是会感到害怕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够不去了解、不去知道空性,所以在这裡就讲到第三句:「对治亦自解」,也就是空性本身,也不具有实体、实质的,可以说实相的空性也是找不到的,也是无所得的,所以若是对这点能够了解的话,我们心裡就能够觉得比较鬆坦。如果空性是真实的话,我们就不免要感到害怕了,当我们在观察空性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无所依存的,我们只能安住在这种无所依存的体性当中,如此我们才能够去鬆坦自心、安住空性。

  因此当我们的心感觉到紧滞的时候,那时候就要观想好像自己躺在水中游泳,或者是遨游在天空中一般,将自己去放鬆,事实上当我们谈到修行的时候,我们不光只是想到修空,或者只是修行空性而已,我们还要谈到,虽然它是空性的但是它却有所显现,虽然它有显现但是它是空性的。

  修行可分为「观察修」及「等持修」。「观察修」是指透过分析及观察后,能对空性有所体会进而能了解空性,之后就要将心放鬆的安住在空性的体性当中,否则容易堕入断见,也就是说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法性自性当中。

  (亦即,首先对空性有所理解之后,在这个之上,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体性当中)。有些人以为空性是完全空盪的,所以听说以前在旧金山有个很大的地震,很多人都因为地震而体会到了大手印、大圆满,因为突然之间因为地震的关係,心裡什麽想法、什麽念头都没有了,完全空空的,以为这就是大手印、大圆满的体会,而事实上所谓的能够安住在自体是指,在对空性的了解之上,而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自性中。


---尊圣十七世大宝法 王 噶 玛 巴 开示
转自大宝法  王官方中文网 《修心七要》第二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1b347301012qju.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慈悲心~大寶法王 上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日期:2002/11

地点:印度 新德里








佛陀之一切法教含于经律论三藏之中,而此一切法教均是教导我们如何避免伤害众生及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如何长养我们的爱心与慈悲心;
其实,至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执着,凡事皆以「我」为重,皆以「我」为先,直到真正去除对「自我」的执着,
不再以「己」为重为止,真实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实发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长养是必须的。



我们均应了知:不仅仅是一己,无一例外之众生皆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应在有了这种了知之后,进而修持「自他交换法」,祈愿众生迅速脱离一切痛苦,得获真正之快乐,另一方面就因缘而言,一切众生皆是我们三世之父母,众生在过去世中曾为我们的父母,在现世中为我们的父母,在未来世中极可能成为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当怀感恩心为出发,这也是培养我们善心及长养菩提心的方法。



我们必须了解:这世界上,任何一切众生,不论他是多么不好,如何糟糕,他都还是有丝微的慈悲心或是潜在的慈悲心,只是,其慈悲心之大小取决于其发展之程度而已,当然,开悟圣者与凡众在慈悲心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对我们而言,问题是在于,当我们需要慈悲心时,却无法展露出来,因此,虽具有潜在的慈悲心,要用时却展露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发展不间断的慈悲心及真实的慈悲心,这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真实的慈悲心」?真实的慈悲心是无法忍受的,就如同我们陷于火中,会尽一切力量,想一切方法,从火中跳脱出来一般,因为火之无可忍受,所以会努力设法逃离,同理,对众生所受之痛苦,我们有着无法忍受之心去帮助,深切了解众生之苦,而具足勇气生起的慈悲力量,这个力量是可以让利生之行为真正起作用。



密勒日巴尊者曾开示:「真正之慈悲心展露,即是如同身陷火中一般!」



冈波巴大师为了所有行者能无误地依止传承来修持,开示了宝蔓集,其中有十要点是因为其之相似性而令修行者极易混淆误认而错犯的,此十要点如表:我们应谨慎检视以免错犯。



正确 / 错误

1 信心 / 执着

2 真慈悲 / 因执着而生之慈悲

3 现象性空(自然空性) / 概念之空性(造作空性)

4 真实的法身空性不二/ 误认一切为空而否认因果

5 真实的了悟 / 瞬间不定的体验

6 真持戒 / 外相乔装之造假持戒

7 因真解脱而展现之自生行为/ 疯狂行就却伪装是已达了悟

8 真正的瑜珈士(大成就者) / 伪装之瑜珈士(其实并未真正证悟)

9 由真实利他之心而展现之利他行/ 源于自私之利己之念却伪装利他行

10 真实的善巧方便 / 欺骗伪装



说明:真实的善巧方便是来自于真实的利他之心,因此会设法寻找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利益他人,但是,却也有源自于负面情绪自私之心而借用各种不同之方法,外表为伪善方便利他,而实际是欺骗伪装,第九与第十点是最容易错犯,我们应当小心谨慎的时时检视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5:53 , Processed in 0.03635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