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无聊,写一些好玩的东西给大家看看。 仅仅学汉传佛教的话,有些梵文的固定翻译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比如阿罗汉是“应供”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菩萨是“觉有情”的意思。但是学了藏传佛教以后,对这些译名就会产生些许疑惑:阿罗汉藏文译为“杀贼”,菩萨藏文译为“觉勇心”,为什么呢? 其实许多我们常用的词汇,在梵文当中是一词多义的,汉译采取某种意义来翻译,而藏译往往采取另一种。 阿罗汉的意思,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的明白: 云何名「阿罗呵」? 「阿罗」名「贼」,「呵」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 精进为刚甲, 持戒为大马, 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 外破魔王军, 内灭烦恼贼, 是名阿罗呵。」 复次,「阿」名「不」,「罗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呵」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呵」。」 这里说阿罗汉有三个意思:杀贼、不生、应供。这三个意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有词源学的理论。 慧远法师在《大乘义章》中说: 「一阿罗诃,此云应供。二阿卢汉,此云杀贼。三阿罗汉,此方正翻名曰不生。」 杀贼其实叫做“阿卢汉”,也就是arihan,这是由ari(敌人)+词根han(杀)构成的。arihan当中的元音i消失以后,就变成了arhan(阿罗汉)。 应供其实叫做“阿罗诃”,也就是arhat,这次词本身是“应该”的意思,和英文的should有点像。当它为单数第一格时,就变成了arhan(阿罗汉)。 不生才是“阿罗汉”,就是aroha,a是一个否定前缀,是“不”的意思;roha是出生、生长的意思。 因为arihan、arhat、aroha三个词读音相近,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解释“阿罗汉”这个词。 古译佛名号时,叫做“如来应供正等觉”,而奘译则为“如来应正等觉”,为什么玄奘不翻“应供”,而翻作“应”呢? 关于这一点,窥基有段解释: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应者契当之义。应断烦恼、应受供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若但言应即通三义,故言如来应,不言应供。若着供字,唯得一义,便失二义。(《成唯识论述记》) 窥基说,因为应供、应杀贼、应不生,有三个“应”,所以翻译成“应”,不翻“应供”。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从上文词源学的考察看,“杀贼”、“不生”分别有自己的词源学解释,和“应”的意思不相干。我臆测,玄奘将arhat译为“应”,不译成“应供”,是从直译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应,没有“供”。 那么,古代翻成“应供”,是翻错了嘛?有些人看到玄奘和古译不同,就说古译错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曾一度以为这个梵文中没有出现的“供”字是译师所加,直到我看到了权威的梵文语法《波你尼》中的解释: 波你尼第三章第2节第133条说: arhaḥ praśaṃsāyāṃ “应”字后加赞美。 注释说:arhataḥ pūjyasya praśaṃsyasya. 应供之赞美。 可见,虽然字面上没有“供”字,在“阿罗汉”一词在使用时已经包含了“应供”含义,因此,译为“如来应供正等觉”和“如来应正等觉”都是对的。
下期预告: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