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25|回复: 32

净土新视界──台湾能海法师开示(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土新视界──(1)

民初弘一大师编着之《南山律在家备览》第70页当中说:「然而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怯懦,容退菩提。故须期生弥陀净土。况复圆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律仪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即是深心,摄生利物即回向发愿心。既具三心,必登上品。得无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无退屈。」引这一段文来谈净土法门。

首先指出宣扬净土法门的大德引用龙树菩萨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解释难行道和易行道。根据个人的理解,虽然大德引《十住毗婆沙论》,但是,《十住毗婆沙论》当中的《易行品》所说的难行道和易行道,并不像净土大德所作的解释一般。所以,在解释时,并不能只把名相引出来,然后全凭自己的见解来作解释。有关于这一些,在下面会一一作解释。

释迦牟尼佛开阐弥陀净土法门本是非常殊胜,然论主以〝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怯懦,容退菩提〞为因,而鼓励求生弥陀净土。如此之说法依我个人来看并不恰当。对于〝惯习难断〞,即恶习、轮回的习气难断,当然这一点我也承许,以断除习气需要长时累劫方有可能。如《俱舍论》当中有说:利根声闻者,从入声闻资粮道开始最快三生,独觉则需百大劫证得果位。大乘经论更是说:从入菩萨资粮位开始最快要经过三大劫断习气方证果位。然,要断习气之前须先转化恶习气。譬如应先转化耽着轮回乐之心,为 生起厌离娑婆之出离心,后再以出离心为基础,将其增盛为菩提心。小乘依出离心,大乘依菩提心,再加上以无我空慧来断轮回生死根本,获得小乘涅盘,乃至获得究竟佛果位。如龙树菩萨所著《中观宝鬘论》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中增上生即是指由小乘出离心、大乘菩提心所摄而行十善业,决定胜则是指由无我空慧转化恶习气而得。此即《中观宝鬘论》所说共许之修行次第──由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行十善业,或持守戒律,之后再以无我空慧之力断除轮回之习气。

又,提婆菩萨所著《四百论》亦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烦恼障),后断一切见(所知障),若知为善巧。」此论清楚的说明了修行之道次第。因此,若如《南山律》论主所说:若欲转化恶习气,又觉其难行苦行,因此而生怯弱懈怠之心,依此怯弱懈怠心之因而欲求生弥陀净土。此类说法实不符合经教所说。然由于此种说法的流传,以致现代有大德认为:「仅持佛名号就可以求生净土」之说法非但不符经教所说,更是无有是处。如弥勒菩萨所著《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论中明显的说:善法积聚中以精进最为殊胜,由精进故方有善法可得,以精进故可获得解脱前之止观双运,由此精进不论世间──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圣果位及究竟佛果位均可获得。甚至世间的福报受用也非得精进不可,更何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里是怯弱之心、懈怠之心而可以求得的!故《论》又云:要断除轮回生死根本之萨迦耶见也要精进,由精进方可超脱萨迦耶,最后由精进,而究竟成就成佛之胜菩提。《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意谓欲断轮回之习气很难,但又必定要转。然而,若无大精进,哪来的转呢?由有大精进,世间、出世间之善法,乃至成佛,没有不能够得成就的。同样的,《海慧问经》云:「具懈怠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者,从无布施,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意谓没有任何烦恼比懈怠还要更强的,懈怠是最根本者。任一补特伽罗只要一懈怠,想要获得任一善法,乃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由上诸论就能了知怯弱之心并不符合往生弥陀净土之心要──愿离娑婆,向往弥陀净土。〝愿离娑婆〞一词,乃指出离心。何谓娑婆呢?即凡夫众生由于烦恼及业,不断的于轮回当中取蕴体而投生,故所谓的出离心,即是生起强烈对治并转化烦恼习气之心。然欲断除轮回生死之习气,乃至成就佛果位,非一生即能成办,如上引之《俱舍论》中所说,故实应精勤造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业。

何谓净业呢?《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中所说第一、第二,必定要由第三发菩提心所摄的一切善行,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经论中亦有说:一念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知此类经乃为不了义,且不可认许为如实语之经。为什么?因为此类经须另引余经作解释。如《未生怨王经》云:「父母应杀」,如果依文解义的话,是否父母该杀呢?此经所说必须再引其余之经论另作引申、解释方可,是为不了义经。又,经论虽有说:一念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于《药师经》中又云:「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未定是指出即使长年受持八关斋戒、持念佛号,也不一定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中,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因为八大菩萨会来接你到天上)。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经中有云:「而未定者」,可见受持八关斋戒及学处者,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听闻正法,并不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况且印光大师于其《疏钞》中说:净土法门本为万修万人去,然去者无一二。其原因为何?此由《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此经中明显的说出:上品下生尚且须发菩提心,更何况是上品中生及上品上生。《经》又于第十六观时,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此中说:下品下生亦应发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无量寿经》亦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不论上辈、中辈、下辈皆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又,《佛说阿弥陀经》前段有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于经之后段又云:「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此经前段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未在文字上直接说明以何种善根,然于后段之经文中有说: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不退转发菩提心。故由同一部经的前、后段所言相互对比可了知:前段所说之善根应指发菩提心。虽然于《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中有片段说:念一句佛号,消无量劫的恶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不可以依这些片段的经文便如言执义,若如言执义,则会有如同执《未生怨王经》中所云:「父母应杀」的过失。放眼现今有诸多大德在解释净土法门时,仅取经文片段,而断章取义的宣说,是值得商确的。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经文当中无明显发菩提心的字句,然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名称当中的〝大势至菩萨〞及经文中有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等语。可以了知是针对着菩萨,既然是菩萨就必须要具有菩提心,以没有菩提心即不名为菩萨也。同样的,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及〈净行品〉皆是属于大乘法,既然是大乘法,当然也是针对着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故从净土五经俱已说明: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皆须具有菩提心。总之,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定须具有菩提心,《南山律在家备览》论主对此观点亦同许,如《论》中云:「况复圆宗三聚,即是(往生净土)上品三心。」此中圆教宗之三聚就是说要具有菩萨戒的戒体,而菩萨戒之戒体最基本的就是要生起菩提心。至于菩提心生起的方法为何,下面会说。

又有大德说:「净土法门,二乘尚不见闻。」,此种说法亦为不了义之说。为什么呢?以《佛说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此经文中亦说有声闻、缘觉,因此,怎么可以说净土法门二乘尚不见闻呢?由是可知〝二乘尚不见闻〞的说法,乃是不了义之说。又,《佛说无量寿佛经》又云:「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此二部经中皆提及在西方极乐世界可成就声闻、缘觉果及声闻众亦在接引行列中,故可了知声闻、缘觉二乘之行者亦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小乘之声闻、独觉行者,必须具足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即不名为小乘行者。由此便可了知已生起出离心之小乘行者,亦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亦符合往生弥陀净土之前提──愿离娑婆,向往弥陀净土之心要。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当知,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少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此种说法亦符合净土法门所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此中三根即是指声闻、独觉、菩萨。而这当中的声闻、独觉如上所说必须具有出离心,其中又分利、钝二者。然于净土法门当中对于如何生起出离心,及三根之内涵,均未见有任何解释。尤有甚者,说:念佛就属于三根。但是,由上可知,三根是声闻、独觉、菩萨,并不是说念佛就可列于三根之中。如果没有出离心,即使终其一生不断的念佛,也不是三根普被。如《俱舍论释》说:依根之利、钝分为随信行、随法行。同样的,大乘亦分为:利、钝二者。又如《中观庄严论》云:「(随法行──)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此处所说乃指利根行者,须先通达空性。即先比量证空性,再遍缘世间恶见烦恼,发大悲心,再精勤利益众生,由增长菩提心,之后受菩萨戒,如是由悲慧所庄严者,是为利根行者。《论》又云:「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意谓钝根者,先发大菩提心,受菩萨戒,再比量证空性。

由此来说明:小乘有利根和钝根者,大乘也有利根和钝根者。而且,小乘不论利、钝,都一定要生起出离心;大乘不论利、钝则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没有例外的。然而有大德说:「一句佛号,或是广作善事,即是发菩提心。」是否应理?当答:如果一句佛号即是发菩提心的话,那么上引的诸多经文无庸再三讲到:须发无上道心、须发无上菩提心之必要。又,假如一句佛号即发菩提心的话,就代表只要一句佛号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如此,印光大师又何必说: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一二呢?难道是印光大师错了吗?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地方。试扪心自问,从开始念佛以来,请问是不是只念了一句佛号而已?是不是已经念了无数次了?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已经具足大悲心了啊!如果具足大悲心,就应该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绝对不会如同印光大师所说,这是一个问题。

又,广作善事是菩提心吗?《宝蕴经》中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一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同理,设若广作善事即发菩提心的话,相较于《宝蕴经》经文当中所说的「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其所累积的功德、福德难道会略少于广作善事吗?但是,各建佛塔、承事供养等等,经中都未曾说其名为菩萨,故名为菩萨应符合经论所说的定义方可。进一步说,菩萨的定义为何呢?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乃为发菩提心的定义。意谓:为利众生心续之涅盘,必先自求自利法身,由为此心者,即为菩萨。但,若仅仅了知菩提心的定义,全然不知菩提心的修法,又如何生起菩提心呢?因此,必须依着弥勒菩萨所传的七支因果教授,及文殊菩萨所传自他相换之教授,精勤修习,方得生起。若仅仅缘着菩提心的定义作总相的修持,不依七支因果与自他相换二教授而修,是绝对无法生起真实菩提心的。因为在《现观庄严论释》中有云:「由至尊慈氏而圣无着传承下来的宗规──以因果七教诫之上而发心,及由至尊文殊而圣龙树及寂天等传承下来的宗规之因果次第──需由此二所说而生起。前者成立,即于一切众生修知母、念恩、报恩、可悦爱慈、大悲、增上心,彼为六因,依彼而得发起殊胜菩提心果。后者成立,即依着彼因自他相换的心思,而得发起殊胜菩提心果。」若没有闻、思此二(七支因果、自他相换)教授,而说:生起菩提心,此乃未得谓得之增上慢。若又说:离开这二支而另有生起菩提心的方式,此乃离佛所言,是自己所独创的。又,即使受了菩萨戒亦不得菩萨戒体。此于无着菩萨所著之《菩萨地》中云:「善男子!或法友名某甲,汝是菩萨否?发菩提愿否?」从《菩萨地》中所问当中,可知:未生菩提心者,就不是菩萨,不是菩萨,应不堪受菩萨戒。

总之,以《净土五经》来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对要生起菩提心。当然生起菩提心并不是一般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像现代一般大德所谓菩提心就是造作善业,更不是一句佛号就等同菩提心。必须了解菩提心的内涵及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生起菩提心一定要依着弥勒菩萨所传下来的〝七支因果〞,及文殊菩萨所传下来的〝自他相换〞这二支教授。没有依着这二支修学而自认为生起菩提心的话,未得谓得,是为增上慢!如果又自称为菩萨的话,更是大妄语!

此外,有大德说:「菩提心仅有胜义菩提心,而无世俗菩提心可言。」是否合理?当答:此种说法不仅违背了龙树菩萨在《释菩提心论》当中所说,如《论》有云:「如经所云,如觉悟薄伽梵及诸大菩萨等发大菩提心,我今亦为诸众生等:未离令远离、未脱令解脱、未息得歇息、未涅盘证涅盘故,从今起乃至无上菩提前,定发菩提心。现行密咒门之众菩萨由此世俗相故,发起世俗菩提愿心者后,修习胜义菩提心力令生起。」,更是违背经中所说,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若彼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已是稀少;相较于此,行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有情更为稀少。」;及其它论著,如寂天菩萨所造之《集学论》也说:「菩提心有二种行相,即愿求菩提之心及行向菩提之心。」;《入行论》亦说:「应知菩提心,略說有二种,即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由上所引之《释菩提心论》也明显展示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而《华严经》、《集学论》、《入行论》当中皆有提及世俗菩提心。可见,菩提心分二:一者胜义菩提心,谓初地以上通达性空,同时发愿利生。也就是说:有一补特伽罗于未现量证空性前已发世俗菩提心,之后,于现量证空性时,仍为世俗菩提心所摄持,因此,取名为胜义菩提心。二者世俗菩提心,即真实菩提心。因此,大德显然误会:以为住空性,即是修〝真实菩提心〞,彼实不解菩提心唯有〝世俗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仅为取名菩提心,并不是真实菩提心。

又,近代大德推展净土法门,宣扬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特别就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及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过,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等经文,望文生义的说:第十八愿「十念必往生」,是为饶益中下根器而发的愿;而第十九愿「临终接引」则是为了饶益上根器的人发的。若如其依文解义所说:第十八愿仅是「十念必往生」的话,则印光大师说:「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一二。」同理,是否可依文解义而说:念佛者万千,却只有一二位十念而往生呢?因为十念必往生之故!推之,其余未去之人自应只有九念,或九念以下。试扪心自问:难道所有修净土法门念佛的行者,这一生念佛都没超过十念吗?所以,若依文解义仍坚持说:「十念必往生」的话,岂不是说那些持名念佛的众生,其希欲求生之西方极乐世界,反成为龟毛兔角般永不可能存在了吗?

假若有人说:「此十念是指临命终时。」然而,如上述大德所说:临终接引是指第十九愿为上根器所发之愿。所以,若这位大德所说属实,则第十八愿岂不是成为虚愿了吗?如果是虚愿的话,则阿弥陀佛应成不了佛了。所以,在解释第十八愿时,不能仅片面的依文解义,而对于〝至心信乐〞…等字句却只字不提。甚至有大德解释〝至心〞时,说:这是一种真实之心,此真实之心,即是不求名闻利养之心。如果〝至心〞如此简单,仅不求名闻利养就可以往生的话,则一般人依世间的修养到达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境界,就应可往生,根本不须持名念佛了吧!难怪当今有大德,甚至依四书…等世间善书的含义来解释经文,这不但会误导众生,甚至会造下染污法义的障碍,不可不慎!故欲解释〝至心信乐〞时,还要依此经的前后文作解释,才不会误解佛义。故〝至心〞依前后经文来看必定是指菩提心。此外,这位大德也说:临终接引之第十九愿之所对机是上根器,然而经文的第十九愿当中,并未提及所对机是上根器,若要用上根器来作解释的话,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上品下生者,但发无上道心,且还要观想阿弥陀佛、诸大菩萨…等等,此名为第十四观。又以《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上辈、中辈、下辈均说要发菩提心,与第十九愿亦说须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综合以上经文所说,乃至十念,或临终最后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具有菩提心的条件,但大部分的大德对于菩提心的定义、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等,要不然就是寥寥数语带过,甚至于对于定义、内涵解释错误,根本不符合如上引《现观庄严论》所说,若依此来一般念佛,真会如同印光大师所说,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一二。

佛在经典中数数宣说在六道轮回当中能听闻佛法且得成就者,唯有人身,而获得人身,且能听闻到佛法的却少之又少。现今获得了人身,又能听闻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应自我随喜及相互勉励,并充分利用此难得的人身,好好的学习《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发菩提心的道次第,若不精勤的修习菩提心,仅以袪弱之心而执持佛之名号,或者片面的依文解义,一念乃至十念这样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徒自空想而已,实在可惜。所以,没有利用短暂人身广作听闻及思惟,果真能肯定的说自己会是印光大师所说的那一、二人吗?显然这是毫无把握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新视界──(2)

在印藏佛教史上有一公案,有位名叫伽卡瓦的大德,相传他修文殊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之大悲心法门,且发愿要入地狱代有情受苦,他这一生日日如是观修,于临命终时,十方佛净土现前,大德强拂不去,谓其侍者云:我心如是坚固,为何不如我愿?其侍者问其因,其答:我平日发愿往地狱代众生受苦,今乃现净土相,宁能敷我愿乎!相对的,若仅持名念佛,甚至只持五戒、八关斋戒,欲求生净土,还不一定往生净土!如《药师经》云:「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然若能真实生起出离心、大悲心,乃至菩提心,即使不愿投生净土,亦将如前举公案当中之伽卡瓦,终必往生净土。虽然不断念佛,却不修菩提心,定会如同印光大师所说:千万人念,唯有一、二人去而已,实在可惜。所以,能够依着伽卡瓦大德所说,每一个人不仅念佛,还努力的发起菩提心,那肯定是千万人念,千万人去。

再者,有大德说:愿力大于一切。这也未必!若仅有愿力而不如法修行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则愿力不一定大于一切。故很多大德宣扬净土法门时畅亮宣说:发愿并执持名号即可往生,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因为对于十方诸佛未成佛之前所发之大愿,作了相似的解释,又误解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之意义所致。由上述种种错解,而引申出来的易行道、难行道、自力、他力等问题,在下面会再作说明。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有云:「善现!诸菩萨对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道全部皆应生起,而了知一切道。亦应圆满彼等、亦应从事彼等之道业。」意谓行菩萨道时,对于小乘声闻、独觉所应修行之次第,及成佛所应修行之次第,都需先经过闻、思、修。不仅如此,亦应圆满声闻道、独觉道、菩萨道。为什么?因为既然发愿度化一切有情,如果对于三乘道未闻、思、修,如何能度化一切有情呢?《经》中又云:「而未圆满愿望、未完全成熟诸众生、以及未完全净治佛土,则莫以彼等现证真实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菩萨,就要依着声闻道、独觉道,及佛陀之道次第修行。然要修到何种程度呢?如果还未圆满本愿,或未完全成熟诸有情、净治国土,不能趣入涅盘边。简言之,就是在未圆满自利、未成佛之前,不要取真实边,即不取灭谛的涅盘边。因为一趣入涅盘边就会堕入小乘,而菩萨是不堕寂灭边,亦不堕轮回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且《经》说:「诸菩萨之(现观)为道相智。」此中菩萨之道相智,乃为特殊之方便品──大悲心、菩提心所摄之大乘菩萨心续中之智。而小乘为出离心所摄之智称为基智;佛陀由有现证一切法最究竟之智,故称为一切种智或一切相智。

上举经文中显示:诸大菩萨未成佛之前所发无量无边大愿,总摄为三,即圆满大愿、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菩萨依着圆满修学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道,在未圆满此三大愿时,不取真实边(即涅盘)。以若取真实边,则有堕入小乘涅盘之疑。如八地菩萨灭尽一切烦恼障,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唯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当观我身及智土等,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此忍。尚须修学菩萨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又如《十地经》中云:「佛子!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不动地,安住法门之流,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胜义法忍,然汝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为遍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法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静寂解脱,当思此诸异生凡夫未能静寂,起种种惑种种损恼。又善男子当念宿愿,饶益有情,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又善男子此乃诸法法性,随诸如来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谓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别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又善男子!当观我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智,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汝亦当如是修。」此说诸大菩萨未圆满三大愿时,不取真实边。如《现观庄严论释》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以具备清净智慧而教诫。善现!诸菩萨对于所有声闻道证悟补特伽罗无我之智、所有独觉道证悟能所取异体空之智、以及所的佛道证悟一切法地多之全部三道(声闻道、独觉道、佛陀道),首先应于心续中生起,然后现前了知一切道。彼等三道亦应从断、证方面而圆满,亦应从事彼等三道之道业──成熟众生;因如是作为,故诸菩萨之现观为道相智。菩萨圣者具备清净智慧,因为于心续中精通圆满生起三道之断证理路之故。」下半段经又云:「亦应圆满彼等……则莫现证彼等之真实边。」此按照化身而言,如同无量光佛发四十八大愿言:「于吾成佛之彼净土,于不变成无不具神通为止,吾不取正觉。」乃是为了殊胜化身净土之所化而发愿。若依照报身而言,发愿:「直至产生眷属全是大乘圣者之能力未圆满为止,不取正觉。」在《净土五经》当中虽有说声闻和缘觉,然声闻、缘觉并不是圣者菩萨啊!所以,这里是以愿力来说明:(菩萨)未作如是圆满希冀之誓愿,则莫现证真实边。又,于一时,百千万净土有如许数庄严身,亦将一一眷属──无数众生,安置于圣道之所有如许众生,如同可以挑穿熟透之脓包一般:菩萨未完全成熟诸众生,则莫现证真实边。尚未从成办如同极乐世界──具殊胜之报身净土、与化身净土之因善根圆满方面完全净治佛土,则菩萨莫以入定于寂灭境界直至劫等为止之方式,现证真实边。

由上所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十地经》、《现观庄严论》等文句,已明白开显:不仅阿弥陀佛成佛前,于因地广发四十八大愿,药师佛亦发十二大愿,乃至十方已成佛者,在未成佛之前亦发无量无边之大愿,主要是为了要能够圆满利益有情而来成熟这三大愿──圆满大愿、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总之,首先要能自利,没有圆满自利的话,也就无法圆满利他。所以,前引经文告诉我们:佛陀所发的愿力主要是针对在未有圆满自利时,不要取寂静边。重点是放在这里。如果依文解义,以为只靠着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以及十方诸佛所发之愿,就可以断障、往生,称之为易行道。这样的解释是错解佛陀的大愿了。举例来说,譬如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然依理来说地狱能不空吗?如果地狱不空的话,是不是要说地藏王菩萨永远都无法成佛?如此,便会有一有情不具有佛性的过失。为什么?因为有一有情无法成佛!反之,地藏菩萨如果成佛了,地狱空了吗?如果地狱已经空了,那释迦牟尼佛说有六道,如此一来就应该改成五道了!如果是五道,就应该改成四道才对!因此,我们要知道,以佛陀所发的大愿来讲,有的是针对自利而来谈的。所以,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其目的是为了圆满自利,发愿若没有能力让地狱空,绝不成佛。然而当地藏王菩萨成佛时,有没有能力使地狱空?有!衪有能力。衪虽然有能力,但还要地狱的有情一定都听他的话,所以,衪虽有能力,但不代表地狱一定空。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发愿接引你,就绝对可以接引你,衪不接引你衪就成不了佛,但是你要如法修才能被接引啊!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没有能力让你有神通?让你往生?当然有!但要依着佛陀的教诫去修,哪有可能如一般所说只要往生神通就自然有的!依《现观庄严论》来解释,这种说法是错解佛陀所发的愿力,依文解义所导致。故说为圆满自利,是简别小乘罗汉虽亦有自利,但未圆满自利也。况且由圆满自利方能圆满利他有情,已有诸多经论为证,绝非如同时下一般大德谬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时,径自依文解义说:只要持名念佛、一念便可往生...等。由于误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因此对于近代大德所论述:靠自力、靠他力,或易行道、难行道等言论,都应该善为抉择,不可以含糊。

近代对于十方诸佛成佛之前所发之大愿,特别是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大愿,有许多净土的论著及大德所作的解释可以参考,但对于大德所论述:靠自力、靠他力,或易行道、难行道等言论,应善为抉择不可含糊。尤其有某位大德在论及易行道、难行道时,引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时说:「难行道──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而且解释为:一心执持佛号,得佛加持,而后入不退转,圆满佛道。请问:自心相续中的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谁来断?如果说是自己断,然你又说自己断是难行道,那你倒不如说易行道是由阿弥陀佛帮忙断的。哪能这样解释?更何况龙树菩萨所著之《十住毗婆沙论》所说之难行道、易行道的字句当中,并不是如同这位大德所作解释。如《论》第五〈易行品〉当中云:「『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助道中说。』此品是针对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又云:「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云:「东方善德佛 南栴檀德佛 西无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东南无忧德  西南宝施佛  西北华德佛 东北三行佛 下方明德佛 上方广众德 如是诸世尊 今现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文可知,念佛法门乃是对于怯弱之菩萨而说的,然即使是怯弱的菩萨,仍须是位依《现观庄严论》所说修菩提心的道次第而生起具相定义的菩萨行者。其中〝阿惟越致地〞即是指不退转,若依《现观庄严论释》所说:不退转可分三:(1)利根;(2)中根;(3)钝根。其中利根是于加行位不退转(加行位的定义:由不共增上缘即初禅根本定等所摄之比量证空性),中根则于初地不退转(初地:由不共增上缘即初禅根本定等所摄之现量证空性),钝根则于八地不退转(八地:由不共增上缘即根本定等所摄现量证空性,且已断烦恼障)。所以,怯弱之菩萨应系指钝根之信行者。又,当知利、钝之差别约于资粮位时始区分出来。如印度中观静命论师所著《中观庄严论》云:「(利根之随法行者)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钝根之)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由此可知:即使钝根之信行者,仍需发大菩提心,受菩萨戒,并修学空正见。其次,若依《十住毗婆沙论》所言之怯弱者应为钝根之信行者,其人除了发大菩提心,受菩萨戒,修学空正见之外,还要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是以并非如前述大德所解释,仅一心执持名号,即是靠佛力,就是易行道。

此于《般若经》云:「如来虽具大悲,但不能以水浣众生罪,不能以手拔众生苦,不能将其功德移置于众生。如来宣说甚深空义,由此而令众生得度。众生罪苦,由如是断。无明所执,由此弃舍。」足见既使依易行道修行,仍需靠自己依佛陀的教诫断烦恼障、所知障,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前引《十地经》文中要旨:即使证到第八不动地已断轮回生死之烦恼障,仍然要依着佛陀的教诫,继续依自力修习成就佛的报、化身、剎土、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量之功德。试问:你还是真要舍弃经所说的方法,而坚信只依着大德片面依文解义所说的持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所谓的易行道,就能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迅速的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成就佛道吗?要知道这种说法和《十地经》、《般若经》所说皆相违背,且误解了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的意义。况如前所引静命论师所著的《中观庄严论》也说:即使钝根怯弱的菩萨,仍然要修学大菩提心,受菩萨戒律,并修无我空慧。怎么会反而说修学无我空慧是属于难行道,而持念阿弥陀佛的佛号是易行道呢?此外,在所有的经论中所说的完全靠自力断障成就果位的,唯有二种:(1)最后一生的独觉;(2)最后一生的十地菩萨。除此之外,所有的法门的修行,自力、他力是分不开的。显然并不是把自力、他力一分为二而来判难行道,或是易行道。而且大德竟将易行道解释成能够很快的成就佛道,反之,难行道则是久,是苦的,且有险、堕的问题…等等,这些说法从以上所引的经论来说,我个人无法苟同,不得不提出本人的看法于下。

个人有不同于此大德的看法,即龙树菩萨所说易行道乃是方便说,因为怯弱的菩萨会有退心之疑,故以方便说令其念佛求生净土,如《法华经》当中之化城喻言说,乃以小乘根器者若不以断烦恼障求自利为主,则易退失道心。此于《法华经》〈化城品〉当中云:「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盘。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盘、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依此来说,可见易行道所花的时间应更长久。

反观,断烦恼障、所知障则全然必须依着佛陀的教诫而以自力来断,此中依佛陀的教诫是指靠他力,而又以自力来断。如此说来,自力、他力二者如何能分开呢?完全靠自力只有二类补特伽罗:最后一生的独觉及最后一生的十地菩萨。除此二类完全靠自力以外,其余补特伽罗于他力、自力是不可能分开的。如上所引《大般若经》所说:断烦恼障、所知障一定要靠自力,佛无法帮你断,佛只能告诉你该如何断。因此,以断障而言,没有所谓的难易之别。由上种种说明可以了知:净土大德解释龙树菩萨的易行道、难行道事实上是依文解义。真正的差别只是有的补特伽罗是在净土断,有的补特伽罗则在娑婆世界断。差别只有这样而已,然所断的障都一样,并没有所谓的难、易。

又,就〝堕险坑〞的问题来说,当然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未来世即使投生六道轮回的善道当中,亦不会堕恶趣,这也是我个人所承许的。更何况,如果能够依着净土经论所说的,在西方极乐世界修到不退转,当然是非常的殊胜。因为在修行当中,最怕的是堕入三恶趣。不过,佛所授记的无着菩萨所著的《集论》,及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都说:能够修行至加行道忍位,即名为不堕恶趣涅盘,亦即能修行至此位即不可能再堕三恶趣。如果修行至已获得不堕恶趣的习气时,不论投生何净土,甚至六道任一处都无所谓了。因为不可能再堕三恶道,那么到哪里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但是未至加行道忍位时,就会有堕恶趣之可能。因此,才持名佛号往生佛国净土。以此种方式来解释龙树菩萨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在字义、内涵上才会合乎教理,而且这样的讲法对于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非但不会有印光大师所说:〝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一二〞毫无把握的过失,反而有〝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亦万千〞十足把握之胜利。为什么?因为由于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修学无我空慧的缘故,才能〝万修万人去〞,如此亦堪符合净土经论之要义也。

综上,依此大德所说:修无我空慧是属于难行道,凡夫俗子没有必要学习,甚至菩提心也不用学,而说:念佛法门是易行道,鼓励仅仅念佛、仅靠他力便可。须知此种说法有如毒药般,应当舍弃。为什么?以其不符前引经教所说。尤有甚者,竟有人说:我过去世已生菩提心,所以,这一生不用再学,只要念佛便可。这是个非常奇特的想法。试想:你今生有没有念佛?有!你今生念佛,难道前生没有念?既然前生念佛为什么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为什么还在人道?照说应该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结为什么没有去呢?如此来看,怎能说自己曾修过菩提心呢?曾发菩提心呢?这是受了易行道的影响,同样的,这种说法如同毒药。此中有关念佛是易行道的说法前已破讫,不再多说。

由于很多净土大德说:空性不用学,只要念佛就好,菩提心的次第也不用学,一句佛号就是菩提心!因此之故,于下面特别再来说明修习无我空慧的必要性。若以修学无我空慧断除烦恼障,获得声闻阿罗汉果而言,最利根也要三生,此从资粮位开始算起,如《俱舍论释》<分别贤圣品>回答说:「顺决择分(加行道)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者),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 第三生入圣位乃至解脱。」关于独觉修集资粮的方式,《俱舍论释》〈分别世间品〉亦说:「独觉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然就大乘行者来说,成佛则要三大阿僧祇劫,故以修习空性断烦恼障、所知障而言,当然是难行,这一点我个人也同意。但,修学无我空慧所累积的资粮是极大的,因此,不能说难就不学、不修了。如《宝施童子经》云:「曼殊室利,若诸菩萨无善巧方便,经百千劫修行六波罗蜜多。若复有人闻此正法,生疑心者,所得福德尚多于彼。何况无疑而正听闻及以书写,受持,讲说,为他开示。」《般若经》中云:「无论通达空性,即为人说一句空性,或听人说空性,其功德远胜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持供十方如来诸佛。」由此试想:即使把家中所有的藏宝箱挖出来,有没有一百斤的黄金?应该有的人占很少数吧!然而学习空性的道理,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供养诸佛,功德很大,是最符合《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新视界──(3)

上面讲到修习无我空慧的必要性,接下来,引《能断金刚经》来说明学习无我空慧的殊胜。经云:「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恒河之中所有沙数,设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善现(须菩提)答言:甚多世尊,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佛言善现,吾今告汝,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妙七宝,盛满尔恒河沙数等世界,奉施如来,是善男子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世尊告曰:若复有人,于此(空性)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广为他说,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意即假设有一人,对于《金刚经》所诠释的空性法门,乃至于四句偈,能够了解思惟此中空性的义理,且广为他有情宣说,其所生的福报比较善男子善女人,以妙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盛满恒河沙数等世界来供佛所得之福报,还要更多。由此可知,学习空性的道理所累积的福德,并不是一般的福报能够比拟。

进一步说明:若能修学空性的道理,决定会避免造诸恶业,以《如来藏经》云:「假使众生具足彼等,若能悟入诸法无我,信解诸法本来清净,则彼众生必不堕恶趣。」意谓若有众生对业果非常肯定,而具足修学无我空慧之根器,当他修学空性以后,内心能够生起悟入诸法无我空性,就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乃至于修所成慧,信解诸法本来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就是自性空之空性,则这位众生必不堕恶趣。同样道理,《如来藏经》〈降魔品〉亦云:「若有比丘了知一切诸法最极调伏(指空性),了知众罪前际性空(自性空),则能灭除犯戒、忧悔,令(诸恶业)不坚固。」不仅如此,经又云:「于无间罪尚能超胜,况犯轨则尸罗微细邪行。」经中指出对于极重的五无间罪,学习空性都能够压伏,更何况轨则尸罗不清净!再举《未生怨王经》云:「诸造无间罪者,若能闻此正法(空性)信解修行,我不说彼业,是真业障。」意谓假设造了五无间罪,但能听闻正法,且在心识上产生决定解,依此而修行,佛说:我不认为这五无间罪能够成为障碍。

凡此等说法,皆已显示:若讲、若说、若听、若闻,于余时中,思惟所讲说、所听闻的空性,且信解思惟甚深法义之胜利。当思惟到由于思惟甚深空性之法义,不仅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又可将五无间罪遮除。如此修习无我空慧,与《佛说阿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及净土诸经中所说发菩提心往生佛净土等说法相契合,又,发菩提心的定义除前所引《现观庄严论》之外,在《入中论》当中亦云:「大悲心与无二慧,(相似)菩提心是佛子因。」此中相似菩提心是指生起菩提心的前一刻,而佛子即是指菩萨。故知发菩提心之前,也要听闻思惟空性的道理。

再者,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愿当中有说:「设我得佛,…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也就是十八愿当中说到:能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有情,是唯除五逆之罪,或者毁谤正法者。然,五逆之罪、毁谤正法等极重之恶业透过学习无我空慧的道理都可以压伏。从毁谤正法这一点,进一步引申到有一些学习净土法门的信徒,乃至大德会说:「我的菩提心和你们的菩提心不一样。」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以菩提心只有一种,如果不是依着弥勒菩萨七支因果所说生起,就是要依着文殊菩萨所说自他相换来生起菩提心。如果你认为你不依着弥勒菩萨、寂天菩萨所说而发起菩提心,而说有另外一种菩提心,是为非法谤法。则依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不能接引!这是要非常注意的一点!五逆及毁谤正法都是极重的罪,由上所引《未生怨王经》所云:「诸造无间罪者,若能闻此正法信解修行,我不说彼业,是真业障。」诸多经论都这么说了,我很质疑为什么净土法门有很多大德仍然不鼓励学习无我空慧,且说学习空性是难行道?这种见解颇值商确。难道是要所有念佛的人都不要往生?可是嘴巴却又鼓励大家要念佛往生。这不是很奇怪吗?又,发菩提心亦能尽除所有极端重罪,如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行论》云:「大力及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所谓大力,就是造了五无间罪,乃至于破了根本重戒, 除了生起菩提心之外,若仅持别解脱戒,甚至仅念一句佛号、咒语,这些善业又怎能压伏所造的重业呢?又,《入行论》云:「此如劫末火一剎那,定能烧毁诸罪恶。」此论乃以劫末之火来形容菩提心可以烧掉所造诸重罪。所以,虽然上引净土经论云:「念佛一声罪灭恒沙」,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但,实际上并不如同大德纯就字面依文解义的说:一念念佛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或一句佛号就能灭罪恒沙…等所能成办。何以故?因为所有的忏悔法门,如欲令其诸恶还出,必须具足四力,所以,不论净土忏、地藏忏等,欲将根本重罪铲除,或者灭八十亿劫的生死罪等等,都必须具足四力。如释迦牟尼佛于《四法经》有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此处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假若有一位菩萨能够成就四法(即四力),就能压伏已造的恶业增长,即〝已作增长〞之定业。 所谓作已增长业者,为极重业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诸不定业。若不具足四力忏悔,则念佛、拜忏…等虽可忏悔诸恶业,然无法完全尽除。故经中及律上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等,假若已圆满四力对治,则极重顺定受之恶业,定皆可净除。所以净土所说:念一句佛号可以消除什么罪...等,也是非得具足四力不可。然而何等为四?即(1)能破坏现行:就是透过思惟业果,肯定所造的恶业将堕恶趣,令思心所生起追悔,一追悔就不会现行,就会破坏现行。(2)对治现行:又分六:一者、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也就是读诵佛陀宣说空性的契经。二者、不仅要读诵,而且要思惟胜解空性。三者、依念诵者:依仪轨念诵诸殊胜陀罗尼,如往生咒、药师咒等等。四者、依行相:即造立佛行相;五者、依供养者:于三宝前供养;六者、依名号者:听闻受持诸佛名号等。(3)遮止罪恶:思惟十恶业,将其遮挡。乃至思惟所有应守的戒律。 及(4)依止力,即依止三宝。此中又分:其一修皈依;其二发菩提心。但仅皈依三宝还不够,若是重罪非得要发菩提心不可。故知:念佛仅为其四力忏悔之中之一分而已。因此,若仅有一句佛号怎么可能将恶业净除呢?这是不符合《四法经》里所说的。

总之,修持净土法门之行者,依经所说来念佛,而希欲净除所有罪业,最主要端视于是否具足圆满四力忏悔。因此,为什么我们要修学无我空慧?因为虽然忏悔时,一句佛号可以罪灭恒河沙,但是还要端视是否具足四力?同时,从以上解释也应当了知:不能只看一部经,从经中取一句话便依文解义作出错误的解释。否则,一旦阅读诸多经典时,当发现某一部经与另一部经产生相违时,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以佛是圆满者,佛语不可能相违。所以,千万不要依片面的文字,而错解佛义。如此,依文解义将会导致如印光大师所说:「念佛者千万,去者一二。」不可不慎!

下面再来谈谈,近几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净土法门中所辩论的带业往生的问题。何谓〝带业往生〞呢?首先,依经、教来说明什么是〝业〞?如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云:「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乐,彼起身语业。」其中思即是业,称为思业。由思业而起身语造作即思已业。思即是业,即是意乐,故意乐即是思心所。其次,由思心所推动造身语二业,称为思已业。所以什么叫作业?就是思心所。此外,由思心所所摄,而有身语二业。又如无着菩萨所著《集论》云:「云何为思?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策心为业。」什么是意业呢?就是令心王造作的这分思心所。它能役策心王,趣入善,或者不善,或者无记的这一分思心所,即是业,亦称为思。即令思业(思心所)相应于心王,而此心王对于境能趣入之心所,此即思业;由彼思发起身语之业,即思已业。

了解业以后,再来说明:临终那一刻,如何带业往生呢?引《转有经》云:「(最)后临终时,同分(同类五蕴)业尽,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念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现前。」此说在死亡时,此世之色、受、想、行、识一定会舍掉,称为业尽。这一世的最后识将灭的这一刻,这一世所造的业力在最后一刻的思心所会全部显现起来,有如男子在梦中梦见美女会起贪,醒来时梦中影像虽灭,但无间仍会忆念起梦中的美女,心生恋慕生起贪着一般。如是,这一世临命终时之最后一刻,亦即临终最后一刻的思心所,其所现起来的就是下一世的业力,所以,于能感后世成熟之业,心意现前。故能感后世成熟之业,即是当下将死最后一刻的思心所。况且,思心所业力之显现,会显现为善业,或者恶业。故《转有经》又云:「如是最后识灭(即死有),生分所摄最初识生,或生天上(即生有)。」此中〝生分所摄〞就是投生下一世的第一刻即最初识生,而死有之后就是生有。当然于死有和下一世生有之间,还有中有,但此处暂置不论。又,所谓〝最后识〞乃指现世最后一刻之识体。由此生最后一刻的思心所──业,一定是生起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如果最后一刻是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业,这一世所造之非净业之善业及恶业,于第二刻会灭掉,称为业灭,而这一些非净业之善业,及恶业,皆转成种子。故不可能于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业的同时,仍有恶业存在。

然而,有净土大德因不了解业灭以后会转成种子的大乘思想,及业灭会转成不相应行法之得,或者不失法的小乘思想,更不了解中观应成派所说业灭会转成色法中之无表色的思想,反而误解说:最后一刻的心识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际,此时思心所相应的是善净业,但是由于此世仍有诸多恶业,及非净业之善业存在,故最后一刻的心识虽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业,然此刻同时亦有非净善业,或恶业的存在,而说这种情况是带业往生。这种说法实是谬论,宜善加抉择。如果最后一刻心识的业是善净业,就绝对不可能会有恶业,因为不会有一个业是善业和恶业同时存在的。了解这样以后,就知道〝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实在没有什么好诤辩的!竟然还诤辩好几百年。可见持这种说法者,显然并未真实了解法相名词的意义。若如此大德所言,试问最后一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业现行之时,难道同时也有恶业起现行吗?因为你说带业往生啊!再推之,试问有这种善、恶同时存在的业吗?所以,〝带业往生〞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乃是你自己独创的谬谈,非法说法,并无任何证据。复推之,善、恶业哪有同时存在、现行的可能呢!若仍坚信有此可能的话,那这种见解至多只能归类于外道见了。总之,此生最后一刻之识所现行的若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业,其它非净业之善业及恶业会转成种子,此种观点,不论在大、小乘,如无着菩萨所造的《集论》或者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等论著当中皆如是许。再说,因为善恶业已转成种子就不能说是业。既然不是业的话,最后一刻之心识又怎能说是带业往生呢?由于这些谬论,导致有些人造了恶业,平日不努力忏悔,却误以为临终念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其实,这种想法就如同毒药一般,应该立即舍弃,否则必将自误又误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大德说:「净士法门只要〝信〞就好」,这一类的说法是否值得采信呢?虽然《华严经》有说:「信为道源功德之母。」但佛亦在经中对弟子云:「苾刍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这段经文是佛陀对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智者!我所说的话你应该善加思惟观察,就如同矿物中有黄金,必须经过炼、洗、磨,将其磨成真正的黄金。一样的道理,对于佛陀所说的话,也要经过思惟观察,而生起信受,不要只是恭敬而已。也就是说:不要没有理由的恭敬、没有理由的信受。由上述经文推知:〝信〞一定要透过理由思惟之后而产生,而不是全然没有理由的相信。否则,如果全然没有理由只需信就好的话,那么前引《未生怨王经》有说:「父母亲应杀」,难道只要依经文字面所说便去杀父母吗?当知在佛陀所宣说的众多经中,某些经在字面上看似有相违,但佛是圆满者,不可能有自语相违之处。所以,对于佛所说的经,必须将其前后文连贯及深入理解。如何深入理解呢?那就必须依据佛所授记的龙树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等传承诸师所造的论著,来理解佛所说法的究竟含义,不能仅依片面文句而欲解经之甚深含义。甚且,如果不需依着世亲菩萨和无着菩萨的论著来作解释,那么佛陀授记不就变成没有用了!又,佛陀在《佛说阿弥陀佛经》当中说:「舍利弗!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国。」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十六观。《无量寿经》说:三辈──上辈、中辈、下辈均要发菩提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广说十大愿王。〈净行品〉云:「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当愿众生善事于佛」等等经文,一再宣说发菩提心方能往生净土,假若只要相信即可的话,佛只要在经中宣说:〝相信我所言〞就可以了!佛何必又宣说闻、思、修三慧,又何必宣说众多经之义理而来教化有情呢?佛陀所说不就等同没有任何意义。进一步言,试想:大德如此的说法,和基督教所说:信我者得永生,及印度耆那教(即裸形派)亦有净土之说,请问有何差别?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省思的地方。

以上种种破斥,并非是说:念佛不能往生;也非是说:不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你我都必须同意。个人主要在强调:于此末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殊胜的法门,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绝不能只依只字词组便依文解义,否则,反而让自己成为印光大师所说的〝去之者一二〞所余之毫无任何把握的念佛者。所以,一旦能够透过深入探讨而找出其中的问题点,就金知道为何印光大师会讲「念佛者千万,去之者一二」?同时也会让自己成为〝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亦万千〞这样一个十足有把握的念佛者,那将是何等的殊胜!

于此乃不得不举出种种道理和大家作个探讨,尤其对于菩提心的修学次第须更深入的学习,不要只依片面文词而略解其义而已。我必须一再强调:由上引诸多经论,当可了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最基本的、最有把握的条件就是生起菩提心了。而修学生起菩提心的教授,定须依《现观庄严论》所说的文殊菩萨的传承──自他相换,以及弥勒菩萨的传承──七支因果教授方可。千万不要如时下一般大德所作的解释:念一句佛号就是菩提心、广作善事也是菩提心…等,因为这种说法根本不符合经论所说之定义,也绝对是我们要多思惟及善加抉择的地方。

在前面有一大段时间都是在说净土法门,但还有二个观念没有说出来,此处再作个补充。因为前面说过仅仅持念佛号,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依净土的经论来说,假若能学习生起菩提心的次第,以及修学无我空慧的正见,而生起真实菩提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可以百分之百的去,就不会像印光大师的所说的「千万人念佛,一二位去而已。」然有大德却说:「老人家年纪大,没有能力学习经教,故方便说让老人家可以念佛。」此说是否合理?于下作个探讨:就如同随喜一般,十大愿王中有一支随喜支,随喜有所谓正确随喜和不正确随喜二分。当然随喜如法功德无量,但是,随喜不如法也会造下恶业,这也就是为什么忏悔法门当中有所谓的〝见作随喜〞了。同样的,方便亦可分成:正确的方便及不正确的方便二者。所谓不正确的方便,就是前引那么诸多经论来破斥时下大德对净土教育及观念不正确的说法,如果不正确的方便,就能令老人家念佛,正确的方便当然更是能令老人家念佛。由是推知,老人家因为年纪大无法深入学习经教,则老人家对于不正确的方便,一定是分不清楚。既然彼等分不清楚又可以念佛,那么彼等对于正确的方便虽不清楚,也可令其念佛啊!因此,既然同是可以念佛,为何不给予正确的观念,让他种下正确方便的业力,而不是给予不正确的方便,让他种下不正确方便的业力呢?

又,以不正确的方便令老人家虽然可以念佛,然以之前所引经论来看,念佛仍旧是很难令其得以往生净土,更何况还有众多除了老人之外的其它人呢?难道也要以不正确的方便,令其难以往生极乐净土吗?以此推论,若正确的方便,令老人家可以念佛,即使难以往生,然而除老人以外的其它人,却可以因正确的方便而得以100%往生啊!此外,以自利来说,若以不正确的方便教导他人,请问自己所种下的业力是善?或是非善?显然这一点是我们自己应当好好省思的地方。

再者,时下常说的「念佛一门深入」,学佛之人乃至修净土法门之人,大多朗朗上口。然而「念佛一门深入」,请问〝深入〞是要获得何种果位呢?却多未加深究。「念佛一门深入」如果仅仅放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忽略掉其它基本条件──还要生起菩提心,此点前已引经引论破斥,此处不再多说。进一步再细细的思惟一下:「念佛一门深入」到底是为了要获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或是佛果?或者说是为了要断烦恼障、所知障呢?此从经论当中可以了知:若欲获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必须断烦恼障,其断烦恼障的方法唯有一门,即是空性;但念佛并不是空性。同样的,为获得成佛的果位,不仅要断除烦恼障,更要断除所知障,而其方法亦唯有一门,即空性而已。故经论同云:「解脱无二门。」或云:「无二寂静门」,皆说解脱断障唯有空性而已。然而念佛并不是空性,既然念佛不是空性,所以,根本无法断障。虽然念佛法门当中亦有所谓的实相念佛,但还是离不开必须了知空性的道理啊!所以实相念佛还是指缘空性念佛,况且,从上所引经论,也可以知道一句佛号不等于出离心、也不等于菩提心。若没有出离心,即使念佛,根本无法入小乘资粮道。甚且连小乘资粮道都无法进入又谈什么见道,还有获得阿罗汉果呢?绝不可能!同样的,没有菩提心即使念佛,也无法获得大乘资粮道。大乘资粮道没有的话,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就都不用提了,所以由这样来思惟,念佛一门深入是到底想要获得何种阶位、何种果位呢?反之,假若能依经教先学习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再依菩提心去念佛,不仅可以获得大乘资粮位,若再加上由空性的摄持,不仅100%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可以进入大乘见道位,终究获得佛的殊胜果位,何乐而不为呢?从上面所说均可以了知:若能以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正见为基础,而深入念佛,再来说:念佛一门深入,乃是极其合乎经教之理。假若仅仅嘴巴说:念佛一门深入。但是,对于修出离心所要缘的行苦,一点都不清楚,出离心无论如何是生不起来的。同样的,菩提心定要依着弥勒菩萨所传七支因果,及文殊菩萨所传的自他相换,如果这二支不清楚,根本生不起菩提心。因此,如果对于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一点也不接触、不了解,这样的念佛岂不是没有理由,而空洞洞的念佛,如此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如同鹦鹉学语一般,又哪来的一门深入!难怪明朝憨山(紫柏)大师会说:「不会念佛,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仅嘴巴说要念佛一门深入,究竟要深入到哪里呢?应该自己时常善思惟之。

到此我们就把净土法门略略的谈过一遍,希望我们不要像印光大师所说的「念佛者万千,去之者一二」;也不要如同现代李炳南老居士所说:「在我这边念佛的有好几万,真知道能去者只有三四位。」,末了,祈愿大家都能成为最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但是非常值得一读,法师博引经论,仔细辨析,驳斥了当前教内各种关于净土修学上的错误思想,高扬正法法幢,诚一大文章!
发表于 2011-12-11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摄大乘论已然说其为别时意趣,而非真实本意,如法华所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般,无著菩萨以四秘密四意趣解之,而有人别出心裁,认权作实,如言取义,这点已经辩驳多次多时,奈何奈何!
发表于 2011-12-12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1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1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引经:……《经》又于第十六观时,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法师结论:此中说:下品下生亦应发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引文义看,是“往生”后,见菩萨闻法后“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非是往生前发了菩提心。
发表于 2011-12-1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我也是从净土开始认识佛教、学习佛教的,但是现在看来,问题真是很大,我们应该好好修学,振兴纯正的教法。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2-1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12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说“然由于此种说法的流传,以致现代有大德认为:「仅持佛名号就可以求生净土」之说法非但不符经教所说,更是无有是处。”这点真的不符合净土经典的说法吗?比如《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说,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可往生净土啊。
按照这文章,是说这经文翻译的时候出了问题呢?还是说仅仅持名称念,是不能达到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呢的?
发表于 2011-12-1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2:35 , Processed in 0.03786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