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2|回复: 11

聊聊证果要什么条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什么研究,就是自己了解的一些,随便聊聊。

佛法,是智慧之法。证果,当然,就是得到现见真实的智慧了。
古德们的常谈,就是这个智慧,认为十分难得,必须要很深细的观察、思维才行。要进行这样的思维,其必要条件,就是心定。所谓由定运慧,止观双运才行。
心躁气浮是没办法办事情、做数学题,还别说思维真理了。

要培养定心,首先要花力气持戒。
清净的戒律,是定之基础。不犯戒,或者犯已还净,是修定、得定的必要因素,但不是说,有了清净无染的戒,定就成功了,更不是说,有了一点定力,就一定证果了。

正规地修禅定,是需要的。正式的修禅定,当然,就得少欲知足,摆脱开世俗之务,得到安静无扰处所之类的,这些条件,都需要一件一件地去准备了。
另外,对自身来说,还是要忏悔业障,障碍多的,也难修学。要得净罪相,方才保险。

万事具备,还需智慧,就是需要了解深细的空性
这当然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从理性、感性,不断与空性接近,然后得到了达空性的闻思之慧。

那么,开始修了。在双运的情况下,不断地用空性思慧,抉择法义。如此渐渐压伏四种分别烦恼现行,证得暖、顶、忍、世第一,然后现见空性而证道,得到果位,就是第一次证果了。

这个过程,自己就能完成吗?一般来说,止观之路,对我们来说是太陌生了!看成就者们的传记,遇到问题,其中的关要诀窍,都必须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密勒日巴在离开玛尔巴时,水平已经很高,上师让他去山洞,但还是给了他一锦囊妙计,吩咐遇到什么问题,才能打开,依教而行之类。

说了这么多,看来证果之路真是不乏艰辛啊。但是,如果依止善知识做好了,那么证果的条件就容易具足。
佛说了很多法门,我们对佛法有信心,依靠师父指导,按着去办,就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傅味琴老师讲过:

现在又有种情况是我年轻时信佛没有的,现在唸佛的人也跟以前唸得不一样了,全变掉了,佛法怎么能变呢?

以前我们唸佛都知道,越唸心要越安定,还不能打妄想,要唸到一心不乱,要这么用功。现在唸佛出了个新花样,叫“跑西方”,一边唸一边跑,而且要跑得快,跑的时候大家嘻嘻哈哈的,还说谁跑得快嘛谁先到西方。真的凭你两条腿能跑到西方吗?


说的要点,其实就是:心定才能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加行道修学过程,汉地讲唯识比较多,就唯识方面的,贴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论讲话》一段,以备参考:

二 加行位

加行位者:此位的菩萨,于前面的资粮位贮藏福智的胜资粮,满足顺解脱分的善根。为欲入见道时,住于唯识的实性故,乃更修加行。
这是入见道的方便加行。故叫做加行位。此位也名为“顺决择分”。因这个决择分是欣求见道的智而顺彼趣故。

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是说加行位
此位中有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叫做四加行位,也叫做四善根
在这四加行位,以四寻思、四如实智的观,观能取所取皆空(感觉这样说不很明确,应该是:能所异体空吧?唯识只是破遍计所执,而见、相二分,并不是所破)

更把这详细言之:
所取虽多,而不出于名,义,自性,差别的四法。
名,即是能诠的名言,
义,即是所诠的义理;
名和义,各有自性和差别。
自性,即是法体的自相,乃是色心的各自的性体;
差别,即是那体性上的无常、苦等的差别意义。

凡夫虽然把这执取,谓:此是实色,彼是实声等,但等的名言,是由假名的符号上而与它的名目;所以等名、等名,也可以说做心等、声等,盖名言不是与实义相称故。
而且叫做“名”叫做“义”,并不是实有的东西,只是由因缘的和合而把色等假显现的,如幻如梦,那里可以成为实在的色等呢。

把这个名,义,自性,差别的四者是假有实无的东西,推求寻思,叫做四寻思观。
然还是没有到印可位。更进而如实的空掉能取、所取,成为印可位,即名为四如实智的观。

这个寻思如实的观智发生,是依定力的。
定有明得,明增,印顺,无间的四定。

明得定,发下品的寻思观,遍计所执为定实的所取境,修空无的观;此位叫做暖法。
明增定,发生上品的寻思观,复观所取空;此位叫做顶法。
印顺定,发生下品的如实智,印忍所取成为空无,及观固定实在的能取识也成为空无;此位叫做忍法。
于中印忍所取空的为下忍位
能取空的为中忍位
印忍能取空的为上忍位
最后依无间定而发生上品的如实智,更双印可二取都是空无;此位叫做世第一法。

今列一表如下:
     所依定  能观智   观相
暖法   明得定  下品寻思  观所取空
顶法   明增定  上品寻思
                下忍—印所取空
忍法   印顺定  下品如实智 中忍—观能取空
                上忍—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 无间定  上品如实智 双印二取空

这样在加行位,虽然观察印忍没有固定的所取,也没有实在的能取,但在观心之前,还浮着真如的相,以为这个即是唯识的实在真胜义谛;所以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少物”,是说在能观的心上变现似真如的东西。
因在观心之前思惟安立,故说为“”。
既是有心所变的相,而带相又有所得的观心,故还没有住于实在的无相唯识实性;所以说“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有所得”者:是说有所凭依的相;“住唯识”者,是说能缘根本智,冥契于唯识的实性真如。
此位虽然因二取空故,把分别起的二障现行悉皆伏除;但至于种子,还不能断掉,而俱生起的二障现行,也不能全伏。
发表于 2012-1-2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1-12-1 21:41
记得傅味琴老师讲过:

现在又有种情况是我年轻时信佛没有的,现在唸佛的人也跟以前唸得不一样了,全变掉 ...

聽聽佛法基本常識對證果應該有幫助..呵呵
发表于 2012-1-2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存檔.
发表于 2012-1-22 1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自己努力,早日进初禅
发表于 2012-1-22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贴
坐等其他大德的补充
发表于 2012-1-2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十赞叹 学习
发表于 2012-1-2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十七
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而住無諸分別,復離沉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應於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若不爾者,其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於所緣境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而善觀察,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如經亦云﹕「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此中說言「雖修三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三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云「然彼不能壞我想。」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云「其後仍為煩惱惱。」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云﹕「設若於法觀無我。」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又云﹕「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若能修習無我正見。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即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脫,若修餘法能解脫否,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除此外而修餘道,若全無此,若及煩惱不能寂靜。此言明顯,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修次論中,亦引此文破和尚執,故於此義當獲定解。

  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云﹕「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由從他聞解脫生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又此定為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知識所,聽聞思惟無我深義,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

  總諸佛語,有者直顯真實性義,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於實性趣向臨入。乃至未發真實慧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淨,亦不能滅愚癡黑闇,故當尋求達真實性無我空義,定解智慧。如是思已,定須求慧,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習毘缽舍那。當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若知真實,便能永離一切見綱,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淨,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徧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實,謂於勝義一切有事,由補特伽羅及法二我空性。」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莫於靜慮誤為慧度,更須生慧。如解深密經云﹕「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密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密多取。」前引修信大乘經,亦於此義密意說云﹕「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於大乘中隨修何行,我終不說能得出離。」
........
发表于 2012-1-2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观庄严论释:“是故于佛母之清净信心,乃是获得一切善妙主要之因”
【疏】:于佛母之清净信心,乃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要因,已由决定如是因果之量而说讫故。



发表于 2012-1-23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八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慧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8:26 , Processed in 0.0335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