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00|回复: 25

敬师若佛 敬师若父(rong写于93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敬师若佛 敬师若父&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在佛教之不同派系、法门之修行当中,都强烈流露出“依止明师”之重要性。在历代宗师史传里我们都可读到佛门泰斗们的游方参学、依仗明师的过程,尤在禅宗及天台大师传记中更为详尽。在西藏弘传之宗派中,更要求行者首先了悟“敬师事师”之必要性及正确态度,方能开始修学。在宗喀巴祖师著作“菩提道次第论”中,事师及以正确态度依师而持学更被视为一切修持法门中最重要的一门,同时为一切法门及成就之根本;另有马鸣祖师所著之“事师五十颂”,在同一见解上更阐述详尽;故此可见,敬持上师在西藏弘传之派系里,实同时为修持之入门基础,修持之本体及成就证悟之根源。 </P><P>  目前的世界上,“个人主义”普及为人所信纳,此趋势在西方及西化国家尤为显著;一向有强烈的“尊师重道”传统的亚洲地区也续渐因西化之步伐而受这种思想所影响,导致一向靠亲密之师徒相传的技学普遍地被“整顿改革”成“更有效率、更符合现代步伐”、有“统一体系”的“课堂式”教育体系中之一门课程。无可否认,新式教学的确有其可取之优点,包括效率之增长及保证、教学内容之整体系统性及在某种程度上能令对毕业者之资格核定上有公认之统一准则可循;但传统之师生授受方式是否就无其价值呢? 传统之师生授受方式是否单单为“已落伍的旧社会阶级观念”,从此倍受唾弃?还是仍具重要性,甚至为必要的呢?对于一向重视师从传系之佛教而言,在普遍之教学课堂化之潮流中,应何去何从?在佛徒个人层面上,亦应正视自己现循之修学方式属哪一种、是否足够或可靠等种种问题。 </P><P>  笔者希望在以下章目中,能令我辈察视传统授受学问之教育方式所具的优点及必要性,与单独依靠集体课堂讲学之教育方式之不足。 </P><P>&nbsp;</P><P>  传统教学方式之核心及优点 </P><P>  观察东方(及过去的西方)传统的学习体系,我们可见不论在医、武、文哲、形上宗教及音乐艺术方面,都有一种传承的观念在内。不论习医、学武、访道、参儒、琴棋书画及较“草根阶层”之技学如耕、厨、唱戏甚至行乞,无不各有其祖师、规仪及传系,学者皆必依师而敬而学、重视其独有传统(包括普遍被现代小说、电影等贬为“拘泥不化”之种种帮规祖训)。传统的学者必须追随明师门下、侍候左右。为师的必加以考察及磨练,至对弟子之信心、耐性及根器都被认定或被提升至适合程度时方会正式地传授。但在这个侍候及考验过程中,为师的往往间接地教授不少重要的基础训练,甚至诀要;弟子往往单在此段时期中获益不浅。在这种关系中,金钱并不为师者所希罕,为师者可能付出的多于弟子所付出。此种关系一旦建立,则终生维持不断,并非止于徒众之肄业,师待徒如子,徒事师若父,故有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P><P>  传统之师徒关系并不限于授受学问,而扩展至分享、真诚、感恩及互相依赖之层面,是一种理性及感情并容之亲人关系。传统之授受技学的核心在于弟子之从侍候及与师共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被锻炼成大器。真正之成就来自师者之引领弟子长期于生活里实验所学之技能。 </P><P>  这里所述之师徒关系模式并不局限在传统佛教范围内,在印度的婆罗门教义上、中国的儒学、道学内,武学、医学、方术、文哲乐艺、东洋之茶道、剑道、花道,甚至西方古代之神学及玄学及亚洲绝大部分的江湖伎俩,无不单靠依此模式传授;很多更认为只有这套方法为准确无误的。可悲地,在西方几乎早完全没有这种观念的延续了;而在日渐西化的东方,亦正迎头赶上潮流,实施现代化之教育方式及否定传统教育之适用性。 </P><P>&nbsp;</P><P>  现代教学方式之核心及弊点 </P><P>  大部分受现代(西方文化及个人主义)思想所教育影响的人都误以为知识只是资料之单纯累积,而此资料之授受方法则倍受忽视。世俗上,欲求学的人付出一笔金钱,以得一份速成之学识;整个授受过程是机械性、理性及买卖性的。授者得钱、受者得技,此种知识上之授与受,等同买卖。在课余(在买卖过程进行以外的时间)师生等同陌路,在生活上、思想上及体验上都互无干系。在现代教学方式中,“学者”(不同于“徒弟”)只需付出金钱,“授者”(不同于“师父”)即有责任于固定地点、固定时限内以固定之方式把知识传授(或可称为“传售”吧?!);这种关系不涉及感情、恩情、共同体验及生活;学成以后交易则告完毕,互不相欠也互不相干,从头至尾师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这种教学体系无可否认地可以在固定期限内传授一种学问之粗概,尤其在一些纯机械性之技学方面;但却忽视了一个异常重要之学习因素——一种学问之精粹往往非限于知识之积累,而在于生活中之实际体验;故此,在一些超越纯机械层面的技学之授受上,这种方式明显地欠缺了某种因素。明显可见,今天大部分具悠久传统之学问一代不如一代,例如武学、文哲学、艺术与宗教学问等等。现今之教学方式核心为“学”与“术”之本体,而忽视了“传”与“承”的重要。传统上,师徒关系是教学内容之一环;在现代教学体系内,师生关系只为教学的过程,而单只学术本身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得出的成果:医者缺医德、武者缺武德、文哲学者欠其应有而固有之气量,艺术渐渐只剩粗枝而欠神韵,宗教方面则越来越少见一代宗师出现了。 </P><P>  此种机械性的学术交易体系,实非现代独有,也不一定涉及金钱。在汉地,很久以前已有“书斋”之存在,但这始终只是辅助教学方式或无可选择之情形下所采纳的学习方式,并非被推崇之教学体系。在今天的社会,授者不一定为了金钱而出售技学,但其课堂讲学式及集体教学之特式仍然存在,所以现代教学方式之不足之处仍可以具足。 </P><P>&nbsp;</P><P>  佛教传统教育方式 </P><P>  依西藏宗喀巴祖师所著“菩提道次第论”中所述,一位具德明师应具足十项资历条件: </P><P>  (一)戒行清严 </P><P>  (二)禅行精湛 </P><P>  (三)智行具足 </P><P>  (四)佛学了悟高于弟子 </P><P>  (五)尽心力育扶弟子而不求名利供养 </P><P>  (六)精通三藏佛学 </P><P>  (七)证得真如之道 </P><P>  (八)说法演示清楚 </P><P>  (九)力行实修不辍 </P><P>  (十)具大悲心救渡有情不生倦厌 </P><P>  由此可见,在佛教传统中“尊师”,并非一种盲目之“偶像崇拜”行为或“阶级主义”;一位行者在未依止一位上师(“上师”一词非狭指西藏之法师)前,必须依前述之“明师十资”,求学观察至确定一位长者之师资及其的确可令自己进步时,方决定依止。 </P><P>  一位“明师”。在密乘之修持中尤为重要;因上师即佛、法、僧三宝之总持及人间化相:上师之意念与佛心相合,体验如来功德体性,故为佛宝;上师之语宣示妙法,使令弘传,为佛法之弘扬代表,故为法宝;上师为力行佛法者,并具教中历代之传承及为有德量之师范圣者,又大多为具足戒之比丘长老,故为僧宝。故上师合佛、法、僧于一体。没有上师住世,众生无缘得戒(虽经中有示自受戒之方便,一般而言仍须有僧中长老传戒方为如法),如何持戒断恶?佛法故为胜妙,如无长老阐示弘传,何以依法修善?(虽有佛经可以因循。,但于精微之处自行推鼓臆测,在个人层面上可导致错邪知见,颠倒邪生,在佛教大体层面上,集体性之无师自学则有可能导致污染传承,佛法变质;故传承明师之开示阐释,对佛经之了悟是必须的。) </P><P>  一旦接受了一为具德明师为根本依止,必须生大信念,若观藏传佛教之皈依偈文:“……由今至悟道时,皈依一切具德上师……”即可明瞭依止之程度。偈中非曰“由今至形寿尽”而言“由今至悟道时”,清楚明示所谓依止明师,非止一生皈敬,而为多生多世之不退皈命。虽云藏传佛教在三皈之上另有“皈依上师”(共四皈依)而汉图无此传统,但藏土佛子之敬师程度仍足以作我们之借镜,以明敬师之道及其对修佛之必要性。 </P><P>  要找一位能具十资之明师固然不易,但欲成为一位合格之弟子则更难,必须毫无保留地开启心灵,接受上师之任何之传授方式(未必与想象中之适当方式相符),决心历“见闻、思研、力修”之三步序(未必如想象中之易行)。故此弟子不单须努力磨练,还要完全信任上师,坚持皈命不退。事实上,上师是否完美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师徒关系之维持——修行之一个基础法门。即使上师在某情况下未必表现如弟子之想象及期望,或似过分苛求,但作为弟子必须紧记侍随参学此历程中,自我提升改进为宗旨,而非上师正式的授予有多少。一位上师之责任并非是去令弟子心境愉快满意,而是令弟子进步。故此,无情地以种种方便去揭露弟子之缺点有时是必须的。若因上师之严苛而退缩转投他师,始终也一样会遇到同一情形的;而在修持上言,此弟子根本在停滞不前。真正之学习通常在弟子不察的情况下进行。由于弟子为学习的一方,必须完全处心,除却成见地甘心接受上师任何之开示内容及上师所认为适当之开示方式;到能虚心接受上师对己之严苛时,真正的学习方为开始。有祖师曾言:“上师明瞭弟子之内心往往更甚于弟子本身”。一时弟子未必能察知明师所开示之内文,甚至不知上师正在有所开示,至后方知上师之苦心及远见。此点可见于西藏一代宗师密勒日巴之史传中:大师依止明师后,十二年里受尽了表面上为挑剔留难及上师之揶揄苛求种种,但经过此十二年之非人能承之磨练,大师却在首次正式受法时即生证悟。 </P><P>  由于佛法异于俗世中之技学(可以单靠脑子领解思忆),而为真妙智慧(必须配合以心体悟),故佛法中之精妙之处不易在讲堂中授受,必须由私人性及非纯理性之体验上摄受领悟。在密法中,大部分之开示都须师徒应机而传,不可能集体传授。在汉土的禅宗、天台各宗各派亦同一情况,真正之“授”与“受”常在师徒之间共同起居生活中进行;上师之行、住、坐、卧以至举手投足都可能在默默开示一些不宜(或不易)以讲学方式传授的体验。西藏有一个小故事:某弟子多年来每天都求师授以无上心法,上师每每答允,多年后弟子以为上师故意不传以心法,质问上师,上师答曰:“我多年来不断以坐、站、睡、食等等事业授尔心诀,何时不在开示心法?你却天天跑了去讲经堂等我升座,从无时间来看我开示!” </P><P>&nbsp;</P><P>  一点结语 </P><P>  佛法之延续不变,不单只是把一套理论交给下一代,令其脑海中有此理论之记忆,而在于令下一代成为一个完美之佛子,与历代祖师之体悟同等同量,毫无偏差。上师如同版刻,弟子则于敬师之同时,被净化为白纸,能被印成与上师一般。上师亦可被譬为一道桥梁,把弟子与佛陀连接起来,上至本师释迦牟尼及诸佛,中为历代祖师,下至弟子与日后弟子之弟子各未来辈直接联为活生生之直系传承,无间断、无错漏及无变质。弟子、上师、诸祖师以至诸佛必须溶合为同一体性,传承方可算为清净地延续下去。故此,这种整体性之传继不能单靠讲堂中进行,必须依赖历代师徒双方之不留付出,整个学程方为完全,方可称为“清净传承”。在另一方面,敬侍上师并非为佛法授受中弟子所付出的一项代价,敬侍上师本身就是修持佛法的一部分。讲堂式的教育系统固然有可取之处及一定的辅助学习作用,但我辈必须重视师徒关系对修持佛法之必要性,重视此传统没落之严重性,在参学于佛学班、讲座、研经班、佛学院之同时,亦不忽视从师而侍而学的必须性。 </P><P>&nbsp;</P><P>  补充:笔者参学佛教藏传派系,故所引之论述主要为藏传宗师所述,但希望拙作仍可普遍地并适当地述出佛教之教学系统。藏土佛子之见地及态度只作为一个例证,并非用作一个汉地佛子之模范。但事实上,汉土之佛子在过去世纪中,敬师之程度亦绝不亚于藏土佛子。有误解藏传佛教为个人崇拜者,因藏土佛子除三宝皈依外另有“上师皈依”,事实上,上师并非狭指一位西藏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令众生凭他们,经过他们可以连接到三宝,故皈依上师并非高于三宝之皈依,而根本就是皈依三宝;在汉土虽无将此概念具体化,但在古代对大德长老之皈敬程度也相若。 </P><P>&nbsp;</P><P>&nbsp;</P><P>&nbsp;</P>
发表于 2004-9-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视师如佛,师本是佛。
发表于 2004-9-3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个时候,rong写什么东西还是很正经的,很学院派的,不过却没有现在随意洒脱说的有趣。
发表于 2004-9-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原来“示现”不同,误会误会</P><P><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54.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54.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54.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28.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28.gif"><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28.gif"></P>
发表于 2004-9-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其实这个帖子说的相当好,虽然已经隔了十一年,但是rong说的【现代教学方式之核心及弊点】,仍然切中时弊,很有启发性,机械性的学习知识,会导致受教育者技能的充实和道德的缺乏,而西方文明把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割裂,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例如两次世界大战……</FONT></P><P><FONT size=4>而且rong说的【一种学问之精粹往往非限于知识之积累,而在于生活中之实际体验;】也是很有见地的,一种学问要想从技艺上升到道的高度,要想脱去匠气洗掉铅华,都少不了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领悟。自古名家手笔,都是浸润了他在人生经历中的体悟,他的感情。他的修养,他的全部心血,不是那么轻易凭借知识性的东西就能独霸天下。所以凭借武功秘籍摇身一变就成为天下第一高手这种事情永远只能发生在武侠小说。</FONT></P><P><FONT size=4>所有涉及心灵的学问都强调尊师重道,甚至师道尊严,何况佛法中修心是重点,因此,广论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是顺理成章的,学习领会广论所说的教育模式的确立,是道次第的一大门槛,呵呵,堂下诸人,参!</FONT></P><br>[此帖子已被 笨者之帚 在 2004-9-5 20:59:27 编辑过]
胜勇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18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1-1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教一套,不教一招,宁教一招,不教一窍
:)
发表于 2007-11-1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发表于 2007-11-1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师若佛 敬师若父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
有句话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当你不能接受时,你的内心老是在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才有相关的开示。
这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发表于 2007-11-2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薩迦崔金法王:上師像佛,還是上師是佛?  



2002年2月,茱莉亞.漢格斯特在印度布拉瓦里晉見薩迦崔金法王,請益依止上師方面的問題。法王給了她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

問:您在2002年3月的《曼達拉》雜誌中提到,金剛乘視上師是佛,大乘中則視上師像佛,卻不是佛。您能否解釋這一點讓弟子們了解有什麼不同?

答:在小乘、大乘、金剛乘中,上師都非常重要。甚至在一般的想法中也認為,沒有老師,你無法學習。每一乘中的每種層面都強調上師是多麼重要。但是在較下乘,小乘,尤其是大乘,雖然上師非常重要,但上師並不是佛。他和佛一樣重要,但不是真正的佛。

然而在金剛乘中,要了悟自心本性,需要上師的加持,還要累積功德。沒有這些,你無法了悟自心本性,即使透過學習、邏輯推理、辯證或示範也不行。你能獲得一些概念,但沒有上師的加持,你無法實證。例如,太陽總是日日照曜。但若沒有特殊的儀器,你就無法運用太陽的能量。就像這樣,佛陀的加持無分別地遍照一切有情,由於我們自己缺乏福德,我們無法看見佛。我們沒有看見佛陀或聽佛說法的好運,所以我們無法直接得到他的加持。

現凡夫相的上師,作用就像在太陽和地面間的儀器,透過上師,你能聽到佛陀的教法,你也可以直接得到上師的加持。所以,在金剛乘中,賜予你主要灌頂、教授、密乘教授、精髓指導的師長,即使他顯得不像佛,弟子也要視他為佛。雖然你的上師並不圓滿,有過失,如果你視上師為真正的佛,就能獲得佛的加持。因為畢竟一切都來自於心,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所以,即使你的上師墮入地獄道,但如果從弟子的觀點,你認為他是上師,你還是能獲得上師的加持。不是嗎?

在金剛乘道中的加持層次是更有力量的。那就是為什麼透過一般的大乘道,不可能在一生當中成就正覺。即使對那些最利根、勇猛的弟子而言,也要花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在金剛乘中,上根而非常具福德者能夠就在此生成就正覺。

標  題:上師像佛,還是上師是佛?(訪薩迦崔金法王)-2
發 表 人:FPMT(fpmttaiwan)
發表時間:2002/11/14 21:16:59

問:對西方人而言,密乘中所傳達的依止上師是最困難的,雖然我們不想對上師生氣,另一方面,我們有時會對他們的行止存疑。有時西方人普遍會將上師視為不圓滿的,因為我們成長於理性科學的背景。我們如何跳脫這一點,而能真的視上師為佛?

答:事實上沒有人能強迫你相信這一點--沒有人能強迫你接受上師。佛陀自己也說,應該要徹底檢視他的教法,只有在你自己信服它們是真實的教法之後,才應該接受--不是僅僅靠信心而己。同樣的,依據教法,我們不應該馬上結下師徒關係。

首先,上師應該檢驗弟子,他們的誠心和素質等等,弟子也應檢驗上師。接受上師應該非常小心。有特定的教典,像《事師五十頌》,清楚的提及互相檢驗有多麼重要。所以,只有在你自己信服這位上師可以接受之後,一旦接受教授及灌頂,那麼我認為你應該試著--至少盡你所能地嘗試--視上師為佛。

當然,現今幾乎不可能找到圓滿的上師。倘若你找到的上師功德少而過失多,那種上師你當然最好一開始就應該避開!但如果你看到的是功德多而過失少的人,那麼你應該接受其為你的上師。一旦你接受他們,一旦你已經接受了教授,那麼,即使有些你不喜歡或不認同的作為,你應試著將這些歸咎於你本身不清淨的見解,不清淨的業,使你如此看上師。事實上,你應該視上師為佛。

例如,你看月亮在污水中的倒影,也會看到月亮是不清淨的。但那不是月亮的錯,而是污水的錯。如果水是清淨的,月亮也會是清淨的。如果水是髒污的,那麼你也就看不到月亮。同理,雖然你有不善念,你應該試著改變它,並視上師如古代許多大師,如獵戶夏瓦瑞巴(Shawaripa),漁夫路依巴(Luipa)。他們是非常偉大崇高的成就者,但是在凡夫的眼中,他們做錯許多事。但這全是因為以一般見解不淨之眼去看的緣故。但是,事實上,無論他們做什麼,他們已經超脫了業的繫縛。

標  題:上師像佛?還是上師是佛?(訪薩迦崔金法王)-3
發 表 人:FPMT(fpmttaiwan)
發表時間:2002/11/14 21:20:00

問:倘若我們對上師有不善念,您說我們應該試著改變它們。我們是否應該用一般的對治法,如慈愛來克服瞋怒,或例如觀修空性之類的?

答:只要能改變你的心念,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所謂。你應該主要透過閱讀傳承上師的傳記來改變--為什麼人們(諸如古代的大成就者)似乎做了極錯謬之事,但失去信心的弟子卻得不到成就。即使上師做了許多奇怪的事,那些堅定信心並繼續培養依止心的弟子獲得了成就。但是我認為最好的對治,尤其對西方人而言,是他們不應該馬上接受上師。首先,他們應該學習基礎的教法,尤其是如何檢驗上師及弟子--如何建立師徒間的聯繫,並且非常小心地經歷這些。一旦你信服這位上師可以接受,而且他的功德多,過失少,一旦你接受了金剛乘的灌頂和教授,那麼,我認為持續培養依止心非常重要。

標  題:上師像佛?還是上師是佛?(訪薩迦崔金法王)-4
發 表 人:FPMT(fpmttaiwan)
發表時間:2002/11/19 22:43:09

問:尊者,在西方有許多人對於要接受密續灌頂感到非常振奮。

答:是的,而我認為這不太健康,因為密續灌頂並不是非常簡單。不僅如此,密續灌頂包括要受持許多三昧耶,許多誓言,許多要遵守的規則,因而必需要非常小心才能夠持守所有這些三昧耶和依止上師。我認為最佳的解決之道是應該知曉所有這些事,而且從雙方都要檢驗。

問:如果我們受了所有這些誓言卻不知道它們的內涵,從而破了誓言,這如何影響到上師的壽命?

答:如果你不持守誓言並破了三昧耶,這影響到許多事,尤其是上師。上師之所以住世主要是是為了幫助有情,因此,如果有情沒有獲得利益--如果弟子不守誓言並犯錯--那麼上師繼續住世毫無意義,所以會影響到上師的壽命。

問:據說達賴喇嘛尊者建議西藏人花十三年之久的時間(藏歷一輪再多一年)學習喇嘛的教授並檢測未來的金剛上師。這對西方人而言是否恰當或必要?

答:是的,我認為如此。如我所說,極小心的檢驗非常重要。弟子可以從接受一般的教授,基礎的教授,而不接受高深的密續教法開始善友的關係--你可以有這樣的朋友。在此基礎之上,你可以接受許多教授。你應該非常小心地學習如何尋找金剛乘上師--什麼是金剛乘上師的資格等等。我不認為這樣做需要有特定的期限,因為對某些人而言,即使十三年還是太短,對其他人而言,十三年並不必要。但基本上就是到你正確地了知你將做什麼,將接受什麼,你將如何接受上師等等為止。在此之前,你應該好好學習──我認為這非常重要。

問:如果有人小心的學習這些,慢慢接受,並感受到很大的依止心,卻沒有上師,那是否有方法能快點找到上師?如透過祈求或某種法門?

答:是的,依據古代大師的傳記,他們祈請並尋找上師。有些非常利根的人,會得到某些徵兆,例如尚未遇到上師前,可能就在夢中見到上師。或者你可能會見到所謂的具緣上師。一旦你見到具緣上師,僅僅見到,你就獲得某種非常特殊的感受。最好是能累積功德。沒有功德,我認為你無法找到具緣上師,但如果你有功德,那麼你會很容易找到上師。有很多方法可以累積功德,但是要在短期內累積功德的最好方法是生起悲心、慈愛心,並在這基礎之上,培養菩提心。

標  題:上師像佛,還是上師是佛?-5
發 表 人:FPMT(fpmttaiwan)
發表時間:2002/11/20 23:37:12

問:有時候上師似乎做出錯誤的決定,雖然做了占卜,結果卻顯得是錯的。我們該如何學著去處理上師做出或許(似乎)是有壞結果的決定,例如,有一次一位喇嘛告訴父母親不要幫他們被狗咬到的小孩做狂犬病預注,而那男孩死掉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看似矛盾的事?

答:就算是我占卜通常也是說不要做狂犬病預注,但我總是建議接受狂犬病預注確保安全!在任何案例中,這個問題都牽涉到許多事。依據中觀派,一切都依緣而生。一切都相互依賴──時間、環境、牽涉的人等等。所以,有時這會發生或許是由於弟子欠缺信心,欠缺信任,也有時候,如果你有非常強力而不可改變的業,那麼占卜可能是錯的。這也決定於喇嘛──並非所有的喇嘛都是圓滿的!也有殊勝的、較差的和中等的喇嘛,所以有些喇嘛也會犯錯。

並非每個上師都是佛。如我所說,當今幾乎不可能找到圓滿的上師,但我們應該試著折衷接受功德多而過失少的喇嘛。


#日志日期:2006-2-18 星期六(Saturday) 晴


评论人:寥如晨星 评论日期:2006-2-18 10:06  

問:上師現為肉身有情,但外在上師的職責之一是將我們引介給內在上師。我們如何分辨到底是我們的內在上師,還是我們的幻覺在說話?內在上師是否會化現為某種有形的東西──某種內在的聲音、同步原則(編按: synchronicity 同步原則,又稱共時原則,係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理論,用來解釋巧合並且似乎有關聯的事件。榮格認為同步原則與因果原則一樣可以用來解釋事物之間的關係。)、外界的聲音?

答:我不認為內在上師僅有說話。內在上師意指經驗。內在上師意指,基本上,每位有情本具佛性──心的真實本性永不會被障礙染污。但現在我們看不到心的本性。我們完全被煩惱所遮蔽,而且很難看出這一點。但是,透過外在上師的加持,你會瞥見,藉由禪修、累積功德、獲得上師的加持,你會瞥見自心本性。如此,透過持續的修持,你終究會了悟心的真實本性。那就是內在上師。

內在上師並不是某種在內心告訴你什麼事或給你教示的東西──它的意思不是這樣。它是指找到自心本性。

問:什麼是秘密上師?

簽:外在上師是一切諸佛的總集,內在上師實際上是明光──你的自心本性就是內在上師,秘密上師是遠離一切偏執的心性,即是法身。你可以說它是明光的不同面向。那就是秘密上師。

問:如果我們離上師很遠,卻強烈感受到我們得到上師的指引,如果這不是內在上師,那是什麼?是心理上(通靈)的關聯?

答:是的,當然。但那不叫內在上師。那是由於依止心──強烈的依止心。鄉言奠基於和外在上師的密切關係。內在上師意指,你越接近自心本性,就越接近內在上師。如果你有強烈的感受,覺得你正受到外在上師的指引,那是外在上師的加持。

問:有人說上師就像火。倘若你太靠近就會被燒傷,太遠就會覺得寒冷。什麼是適當的平衡?

答:對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太靠近上師,會很難看到功德,卻很容易看到過失。那麼,當然,太靠近上師並不理想。但同時你需要和上師聯繫才能接受教法、灌頂等等,一旦你得到了一切,就保持一點距離。即使保持那點距離,還是要透過加持或上師瑜伽的修持等等來不斷地保持聯繫。

有些人能夠待在上師近處,有些卻不能。這是個別情況。但如果你發現自己遇到困難,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處理,例如閱讀往昔大師的傳記。

問:將自己的所有力量奉獻給上師是否明智或適當?

答:在接受一位上師為你的根本上師之後,對這位賜你主要的灌頂,尤其是指出你自心本性的上師,你當然必需奉獻一切。

問:如果我們主要的上師因為弟子日益增加而越來越忙,比較沒有時間與弟子會面,我們如何避免對此感到忿怒、嫉妒或過於情緒化?我們如何確定我們將獲得所需的指引?

答:嫉妒和不善念非常有害。不只在未來,在今生也是,它們會毀了你的生活。因此,透過憶念放任這些煩惱時你將面對的結果,你應該去避免生起這些。

在接受指導方面,無論何時有機會,你就應該試著尋求上師的指導。基本上,無論上師教你什麼,無論上師給你什麼忠告,依教而行極為重要。大多數人喜歡接受許多教法,然後並不去依循。那沒有用。

無論你接受什麼教法──即使獲得非常少──你應該試著以身語意實修它們。倘若有重複地障礙使你無法見到上師,應該試著做更多曼達供和金剛薩埵真言,以淨除惡業,累積更多功德。一旦你有了功德,就可以得到一切。

附記:薩迦崔金法王1945年出生於西藏,是薩迦傳承第四十一代精神領袖,被認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

发表于 2007-11-20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薩迦崔金法王在一次法会上向 圣座献曼达拉,并念诵相应的祈祷文,最后是流泪不止,声音哽咽.
发表于 2007-11-20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hug: 依止上师
本人理解是破我慢和增上慢,这种尊敬要从心底而法,认定上师是真理的代表!

象楼上师兄说的,自己眼中看到上师生活中觉得不如法,其实是自己没有修到那个层次,不要试图用

青蛙的眼睛去理解大雁的世界!!
发表于 2009-4-1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9-4-20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04-9-3 21:10 发表
呵呵,那个时候,rong写什么东西还是很正经的,很学院派的,不过却没有现在随意洒脱说的有趣。


經典阿!原來老大也曾走高雅學院風
发表于 2009-4-20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當時是一個佛教雜誌邀稿,沒辦法隨意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6:43 , Processed in 0.03639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