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8|回复: 6

龙树中论第十八品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树中论第十八品札记

  龙树菩萨的《中论》里,第十八“破法品”是比较特殊的一品。因为别的品都是随举随破名相,这一品出了照破不误外,还在正面论述了自己的见解。吉藏法师的《中观论疏》里说:“初十七品破洗人法,明诸法实相;今此一品次明得益;从破时品已后更复破执重明实相。问何故作此分耶?……自上已来破邪显正。而闻者不知破显得何等利。是故此品明其得益。得益虽竟疑执未尽。更复破邪重明实相。又既闻得益便乐欲闻。前虽得益后更进深悟。又虽后得益而得无所得。故更复破邪显实相也。”

  这个逻辑,大概是“拉完了再吃,边吃边拉,吃饱了接着拉”的思路。我喜欢。

  龙树在这一品的思路,是先明我空,再明法空;从人无我起步,到论证法无我。话说阿含经里本来没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区分,后来把人无我划给小乘,把法无我划给大乘的做法,是后来出现的,也是不正确的,印顺法师曾经举过反例。

  这一品有12颂。1—4颂是讨论无我的;5—9颂是讨论空性实相之类的;再后面是讨论缘起和做总结的。前四颂如下:

1.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2.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3.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4.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第一颂的我,梵语是Atman,意思是灵魂,在语法上经常拿来做反身代词Self用,所以就译成我了。佛典里这个词经常和“常恒,不灭,单一,主宰”联系在一起。龙树要破的我,就是要破掉这些属性的存在。

当然龙树是要破“我”,不见得要破掉我们在传统文化里乐见的鬼魂,因为鬼这个东西在传说里,是可以勾引人的,可以杀人和被杀的,比如钟馗斩鬼嘛,这就不算常恒不灭了,不在龙树论破的内容里。所以西藏学龙树学得最彻底,西藏也是鬼魔最横行,连对待解放军进藏的问题上也不问苍生问鬼神,看来龙树中观学对破除迷信帮助不大。


我们可以看到,龙树用的是排中律的方法批驳,说我到底是五蕴,还是不是五蕴,都不对。这个和阿含经的传统不太一样,阿含经喜欢剥蕉式的分析方法,论证个体生命是个聚合体,变动不居,然后说无我。

在生灭不定的五蕴当中安立一个常恒不变的主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问题在于这个主体还要有主宰的功能,有这个功能就要和外界发生联系,说是稳恒不变,逻辑上似乎有点困难。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还是不安立的好。


第二颂破的是我所,我所,就是“Mine”的意思。这是逻辑上的自然推论。下半颂里那个“无我智”,按照梵文,是Nirahamkara 和 Nirmama,就是“无我执”和“无我所执”的意思。

这里“无我执”和“无我所执”是意识层面,认识论层面的概念;而我我所是存在论上的概念,由于佛教的教化属性,哲学上存在论上的东西,总是要升华到认识论上去的。


问题比较大的是第三颂。按照梵藏文本,可以发现和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不太一样。按照牛津大学出版社版的宗喀巴中论疏,这句应该是:

He Who does not grasp I and  Mine
And does not exist

Whoever sees he does not grasp
In virtue of that does not see

就是说认为自己已经破掉了我我法执的家伙,实际上就没有破。吉藏大师在中论疏里说“若能除能入之人,所入之法,毕竟无能入所入,乃名为为入。”我觉得这些话可以参考心经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来理解。无明要破掉,但是“无明尽”为什么也要否定呢?因为人心里要是有了这个无明尽的概念,那也是着了相,心里就固化了点什么东西,这是不行的,也要破除掉。

在鸠摩罗什的译文里,很难看出这些内容。但不能说他翻译的不对,因为很可能他用的文本和现存的梵文不一样。吉藏大师的疏解是根据鸠摩罗什的译本的,他能看出这些来,大概是他懂梵文,又挑对了版本吧,或者他就是天才,孤明独发也是可能的。



5.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6.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7.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盘。
8.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9.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10.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11.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12.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第五颂从梵文原典来看,有严密的义理结构,该颂的前三句句式是一样的,构成一个排比句。它们的大致意思是“解脱源于业烦恼的灭;业烦恼源于思维分别;以上一切统统源于戏论(Mental Fabrication 按牛津大学出版社版的宗喀巴中观正理海);而此颂的核心在第四句,就是在空性境地下,戏论被遣除(Fabrication ceases through emptiness)。


这个地方,汉藏译本有微妙的区别。因为按照梵文原文,这里的“空性”采用的是名词的“处格”形式。大概来说就是拿来当处所用。(这个格自然汉语没有,英语都没有,英语只有所有格my your his之类的)所以吞针的鸠摩罗什就把它翻成“入空”;而藏文别出心裁把它翻译成了“工具格”形式,就是把“空性”当工具用。这种译法受到清辩的支持。他在解读中论时把空性看做通过禅观培养出来的空性之智。所以整个第五颂解释的是“空解脱门”的修习。对比前四颂,可以看到前四颂主要针对的是“无愿解脱门”的修习,就是通过对“我/我所/我执/我所执”的层层反省,从心理的位面上去寻求解脱。


第七颂和第五颂类似,也是可以归到“空解脱门”中去的。在这里,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按照梵文,原来应该是“法性(dharmta)”。鸠摩罗什很喜欢用“实相”这个词来翻译别的内容,实际上“实相”在中论原文里出现是比较少的。当然不能说他翻译的不对,只能说他口味奇崛罢了,不知道后世天台宗论实相是不是受到了他的译文的影响。

这一颂的“心行言语断”,在汉语读者看来是一个并列关系,就是心行断,再加上言语断。但是原文的意思是“心行断是言语断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有因果关系。(When language expresses id repudiated because the domain of thought is repudiated)

至于第九颂,那就是在叙述“无相解脱门”了,所谓“无异无分别”即是。无相解脱门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寻求解脱的,空解脱门则从存在论的角度入手。


第六颂和第八颂都是那种佛教爱用的离四句绝百非法,就是或说有,或说无,或说有且无,或说非有非无。西方人按照逻辑,对这种叙述法理解不能。有不少人就搞到用多值逻辑去会通。实际上哪有那么麻烦。有人就直接从这四句话升到神秘主义的路数上去,似乎也太快。据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的理解,佛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同一个人说这四句的——如果这么做,那就是谬误了。相反,佛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在不同场合说的。论域不一样,自然说法也不一样,所以在逻辑上,并没有错。

  其他几颂意义就不是太大了。第十二颂里扯到辟支佛,似乎可以说说。按照定义辟支佛就是在佛和佛法都完蛋的黑暗年代里,冒出来的一些通过自修有所领悟的人,至于层次嘛,大概能悟到缘起吧。不过我窃以为,天不变道也不变,佛不出世,自然有人能悟出些别的来,甚至悟成个菩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原样拷贝一个佛出来,还是不太可能的。我记得印度有一个现代大师叫克里希纳穆提,这人的观点里有不少思想就能和中观对的上号。有一个喇嘛和他对话,就问他是不是参考了中观的学说?然后他顾左右而言他了。当然考虑到他是现代人,又是三哥,参考到佛陀遗教,龙树说法,都有可能,所以不算个辟支佛(而且他有性丑闻)。现代社会,信息流通太广,想看到辟支佛,只能寄希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和文明毁灭了。
发表于 2011-7-3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1-7-3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转贴?

[ 本帖最后由 whoamiwhoareyou 于 2011-7-31 20:47 编辑 ]
发表于 2011-7-31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逻辑,大概是“拉完了再吃,边吃边拉,吃饱了接着拉”的思路。我喜欢

其他几颂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拿无聊当有趣,对圣教没有敬重的心,东抄西摘,这样是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只能是满口胡说而已。
发表于 2011-8-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相信梵文,还是相信古代那些著名的译师

我搞不清楚现代这些梵文佛经哪里来的呀,除非14c等科技手段测出年代吧。
发表于 2011-8-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没有对照过梵文藏文就对著名译师产生信任是盲信。因为自己不懂梵文、自己搞不清它们从哪里来的,就表示不相信,同样是盲目的。
梵文的经论主要出土在印度本土、尼泊尔、中国新疆和西藏。敦煌藏经洞中就出土了不少梵文。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梵文贝叶经在西藏,并主要集中在萨迦寺、夏鲁寺、布达拉宫。如果不相信这些梵文经论的清净来源,可以自己去看、可以去问该寺的大德、可以考察藏地声明学的传承。如果还不相信,我只能说您和梵文实在没有缘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鸿泥 于 2011-7-31 22:14 发表
这个逻辑,大概是“拉完了再吃,边吃边拉,吃饱了接着拉”的思路。我喜欢

其他几颂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拿无聊当有趣,对圣教没有敬重的心,东抄西摘,这样是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只能是满口胡说而已。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
可见你还是看了我写的首尾的,值得表扬

至于敬重不敬重,反正禅门尚有呵佛骂祖之说
我扯的,比起祖师来,也不见得就更不敬重了
当然,贵派和禅宗关系微妙,广论里老拿禅宗做反面教材
所以我不指望你能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2:25 , Processed in 0.03246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