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50|回复: 60

佛经中的“十念”——传统术语译法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无量寿经》中所说“十念往生”中的“十念”,有人说是“称名念佛十声”,有人说是“发十种心(作意)”,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看看以前佛经中翻译的“十念”是如何定义的,以供参考。

1、增一阿含经·十念品(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法。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众。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演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戒。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去众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施。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如是。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天。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去诸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身非常。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总结一下,本经所说十念,指的是思念、作意、发心之意,以佛、法、众(僧)、戒、施、天、休息、安般、身非常、死为对境而思念、作意、发心,前六常被称为“六随念”或者六念,前八被称为“八念”,异译有《中阿含经·八念经》。

《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后秦·鸠摩罗什译)也有这段记载:“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德无量拔苦与乐也。二、念法,念法力广大能灭烦恼也。三、念僧,念僧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为世间无上之福田也。四、念戒,念戒遮诸恶为无上菩提之本也。五、念舍,念布施能生大功德,又舍断烦恼得大智慧也。六、念天,念四天王乃至他化天,果报清净,利安一切也(已上六念),七、念出入息(又云念阿那般那),念出息入息也(即数息观),此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八、念死,死有二种:一、自死,命报尽而死者,二、他缘死,遇恶缘而死者,念此二种之死,由生以来,常与身俱,欲避无所也。”

《法界次第》(隋·智顗 撰)中之上:“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生死一切障难也。”

《诸经要集》(唐 智严译)云:

   
  第一念佛者。专精念佛。如来形相功德具足。身智无崖周旋往来。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盘。不离念佛便获功德。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于欲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盘。思惟不离便获功德。是名念法。

  第三念众者。谓专精念如来圣众。成就质直无有邪曲。上下和睦。如来圣众四双八辈。当敬承事。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僧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犹如吉祥瓶所愿便克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戒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谓专精念施。所施之上。永无悔心无反报想。快得善利。若人骂毁相加刀杖。当起慈心不兴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绝。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施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谓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善业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天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休息便获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谓专精念安般者。若息长时。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极热。亦当观知我今息冷热。出入分别数息长短。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安般便获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谓专精念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曲直旁光屎尿百叶。沧荡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脂涎髑髅脑等。何者是身。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也。皆是父母所造。从何处来。为谁所造。此之六根于此终已当生何处。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身念便获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谓专精念死。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种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除诸乱想自致涅盘。不离死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死。而说偈曰。

 佛法及圣众  乃至身死念
 虽与上名闻  其义各别异



由是可以看出,古代虽然译者不同,翻译内容有异,但对于六念、八念、十念这类,所指含义始终是心所法中之“念”,俱舍论列为七十五法之“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列为五别境之一,《瑜伽师地论》解释为:“此中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记忆,名之差别。自性者,是心所有法。训词者,追忆诸法,故名为念。又随所经事,随其作意,由此能令明了记忆;故名为念。”,从上诸译可以看出,虽然年代不同,翻译者各异,但所译皆非“十声”之意。

是故,如《宝积经》卷九十二(弥勒问品)说: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
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另一译本翻译为: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叹阿弥多如来十种发心。于中各随念发。若念当欲生彼当即得生彼。世尊。何者是十种发心于彼处生。佛告弥勒言。彼等发心非少智者。有彼发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弥陀刹中者:
当为一切众生发慈悲心不生嗔恨。当生阿弥陀如来佛刹。
为一切众生生慈悲心故当生彼处。
离于杀害,受持正法。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舍于身命发心。不着一切诸法故当生于彼处。
发甚深忍行清净信。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不染名闻利养一切智宝。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为一切众生生贵敬。发心不忘失故当生彼处。
不惊不怖不爱凡言语。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入菩提分种种善根。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然不离念佛。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远离诸相故。
弥勒。此十种发心。若菩萨各发念一具足者。当往生彼阿弥陀佛刹中。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需要说明的是,《无量寿经》即是《宝积经》中一品,名“无量寿如来会”。


究竟何种“十念”应理,“十声”还是“十种发心”,相信从上述古例及经文,读者皆可自行判断。
发表于 2011-6-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师兄所引的圣言量,真善说也!!!
发表于 2011-6-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原译本]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

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人然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即心自悔过。悔过者小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即往生阿弥陀佛国。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二卷)[原译本]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于意云何。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彼土。是人命终。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阿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原译本]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综上:
两种十念的说法都对。
发表于 2011-6-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6-1 22:13 发表
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 ...


汉语的一字/词多义,真令人头疼,尤其是文言文字还这么少......


信、愿、行,真正够量不容易,需要累世广大修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去净土少至十念一念,去之前培福十年百年,说不定要千年......不要光看法门的力量,主要在于自己的修心,这个不容易吧,否则,恐怕我们无数劫之前就老早去净土了,还用等到现在......
发表于 2011-6-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增一阿含经·十念品中的十念聽不出有"十聲"的意思,也沒說依此十念往生極樂.
2.《宝积经》卷九十二(弥勒问品)明確提到,依"十種發心"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對於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如果對於佛經所說之"十念"沒有把握就是唸"十聲"的意思,那還是遵循比較明確有把握的"十種發心"去修比較妥當,當然如果覺得非要唸"十聲"才安心,那就加唸十聲,反正也不會花掉太多時間;
★反過來說,如果只唸個"十聲"而不修學"十種發心",雖然會比較簡便,但感覺上比較冒險,需要賭賭運氣.

不過,應該沒人願意將自己來生當賭注吧!  :funk:

[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1-6-2 00:18 编辑 ]
发表于 2011-6-2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笨者师兄!
发表于 2011-6-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发表于 2011-6-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1-6-1 21:38 发表
是故,如《宝积经》卷九十二(弥勒问品)说: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叹阿弥多如来十种发心。于中各随念发。若念当欲生彼当即得生彼。世尊。何者是十种发心于彼处生。佛告弥勒言。彼等发心非少智者。有彼发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弥陀刹中者:
当为一切众生发慈悲心不生嗔恨。当生阿弥陀如来佛刹。
为一切众生生慈悲心故当生彼处。
离于杀害,受持正法。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舍于身命发心。不着一切诸法故当生于彼处。
发甚深忍行清净信。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不染名闻利养一切智宝。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为一切众生生贵敬。发心不忘失故当生彼处。
不惊不怖不爱凡言语。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入菩提分种种善根。发此心故当生彼处。
然不离念佛。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远离诸相故。
弥勒。此十种发心。若菩萨各发念一具足者。当往生彼阿弥陀佛刹中。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另一译本翻译为: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
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笨版,两处经文引颠倒了,下者是《大宝积经》九十二卷,上者是异译本。
发表于 2011-6-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希望通过讨论,得到正解。为便于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引了《观经》的下品生文字。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 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 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 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 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 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 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 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 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据此,似乎十念理解为信佛,愿往,而称名念十声佛,生西,是可以的。
         又,下品生是针对恶业众多,临死时即将堕恶道的众生,正体现阿弥陀佛三根普被的悲心。
         但这不是说平素就心向善行,学习经论的人可以因此懈怠。个人以为,能否往生,临终时正念分明很关键。由于串习与等流,平素向善,念佛(广义的念佛),临终生起信佛愿往的机率自然大;平时就作恶多,贪嗔多,临终哪有机会生起念佛的念头呢?生死海深,轮回路险,不能当儿戏。
况且,下品三类,《观经》均强调有善知识临终时在跟前教导,谁又敢说,自己有那个福报,临终时就有善知识在跟前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对于佛子们来说,追求上上不正也是菩提心的要求吗?无论要西土的上上,还是东土的上上。

[ 本帖最后由 JLGX 于 2011-6-2 22:44 编辑 ]
发表于 2011-6-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武帝布施无数,达摩说其无功德。

《佛说业报差别经》中有说恭敬合掌的十大功德,如下:
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一者得胜福报。二者生于上族。三者得胜妙色。四者得胜妙声。五者得胜妙盖。六者得胜妙辩。七者得胜妙信。八者得胜妙戒。九者得胜妙多闻。十者得胜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韦提希在南洲受不了了,发心去极乐佛国学习,佛为说相应之法。
有发大心,在南洲坚持学习,愿速成就的,佛也为之说相应之法。
法怎么起作用,就看怎么理解,怎么做了。
发表于 2011-6-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 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 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
据此,似乎十念理解为信佛,愿往,而称名念十声佛,生西,是可以的。

念佛: 具足十念
稱佛名: 令聲不絕

念佛稱名似乎不同.  :funk:
发表于 2011-6-3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 絕對不是口唸十聲!
若說是口唸十聲, 那啞巴怎辨?  啞巴不在三根普被的範圍? 啞巴不能下品下生?
那..佛是不是應該說唯除五逆謗法及啞巴不得往生極樂,..呵呵 :lol :victory:

[ 本帖最后由 福癡三世 于 2011-6-3 08:13 编辑 ]
发表于 2011-6-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福癡三世 于 2011-6-3 08:08 发表
念! 絕對不是口唸十聲!
若說是口唸十聲, 那啞巴怎辨?  啞巴不在三根普被的範圍? 啞巴不能下品下生?
那..佛是不是應該說唯除五逆謗法及啞巴不得往生極樂,..呵呵 :lol :victory:

《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业累缠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恶友坏其信根;八者饱食过度,昏迷猝死;九者阵亡,十者高岩失足。
发表于 2011-6-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6-3 09:07 发表
《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业累缠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恶友坏其信根;八者饱食过度,昏迷猝死;九者阵亡,十者高 ...

怎麼現在改引論典了呢?這算幾手資料?    一律駁回不予接受 !
再去找,要佛經 !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6-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福癡三世 于 2011-6-3 10:01 发表
怎麼現在改引論典了呢?這算幾手資料?    一律駁回不予接受 !
再去找,要佛經 !   :lol :victory:

谁说咱聋哑人不能念佛
作者:海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1 更新时间:2011-5-14 14:21:03  
引  言
当你在网上搜索关键词:聋哑人 、念佛。会在某一个网站看到这样一个问答。
问:我父母都是聋哑人,不知道聋哑人能不能念佛?如何念佛?
答:聋哑人没有音的概念和经验,念什么佛?念佛必须耳不聋眼不花,否则就难以接触到佛法精髓了。
难道聋哑人真的就不能念佛?难道聋哑人真的就不能接触到佛法精髓了?
谁说咱聋哑人不能念佛?安徽马鞍山弘愿念佛堂的刘儒彦、沈子琴、刘新莲三人用自己的念佛声以及手语念佛证明了聋哑人真的能念佛号。
以心灵呼唤弥陀
2011年5月9日,安徽马鞍山弘愿念佛堂共六十人在田军、刘心灵老师的带领下到弘愿寺参访、念佛。在这六十人中,有十五位是聋哑人,而这十五位聋哑人中有十三个人已经皈依佛门,未皈依的两位也于当日中午在弘愿寺皈依。
田军老师告诉我,这十五位聋哑人基本上是先天聋哑,平时就说不出话来,发音也就是聋哑人平时的“啊啊啊”。在接触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开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后,弘愿念佛堂的刘儒彦、沈子琴、刘新莲三人竟然可以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逐字分开念出声来了。田军老师怕我们不相信,马上用手语要这三位聋哑人当场念佛。当他们三个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念出来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一种无法言传的感动在心里涌动。尽管他们的吐字不是十分清晰,但周围围观的人却为他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对他们的赞叹,也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
作为一个六根具备的正常人,我无法想象先天聋哑人为能够念出佛号所跨越的障碍与付出的艰辛,假如不是他们对弥陀弘愿的坚信,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假如不是弥陀光明的照佑、佛力的加持;很难相信他们能锲而不舍地念佛,最终能发出音声念出佛号来。
田军老师还告诉我们,弘愿念佛堂聋哑人念佛目前有三种方式:
一:经过努力可以发音念出佛号来的人,尽量引导他们发音念佛号。
二:确实不能发音念佛号的,就用手语念佛。把“南无阿弥陀佛”佛号用手语展示出来,同样地也可以引导还没有学佛的聋哑人来用手语念佛。
三:心中默念佛号。
聆听着这个特殊群体里那一个个勤恳至诚的念佛故事,令我无限感动,也深深激励着我满载着法喜永远安住在这六字名号中,永远永远……。
这里请大家看看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的珍贵镜头,希望更多与他们一样的人能看到这些手语演示图,进而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名号,祈愿十方众生都能共同沐浴在弥陀永恒不灭的光明之中,同证无量光寿。
印光大师复宗灵法师书中说到: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痖,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痖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摘自:http://www.hongyuansi.org/new/Article/hyxx/sydt/201105/309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5:19 , Processed in 0.03822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