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57|回复: 18

佛教四大译经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家。有二说:

(一)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

其中鸠摩罗什先后为苻坚、姚兴礼为国师,声重一时,所译经论凡三十五部三百余卷,颇为后世所重,门下名僧辈出,蔚为三论、成实二学派。

真谛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见重于南朝梁武帝,侯景之乱后,流落辗转各地,仍译经不辍,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七八卷,概出注疏,致力于义理之阐明,其学识之广博与方法之卓越,为我国佛教史上之泰斗。

玄奘大师远历西土十九年,请回佛经凡六百五十七部,名重一时,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占我国译经总数四分之一强,将于印度所学者尽传入我国,唐高宗视之为国宝。

不空早年师事金刚智,尽得五部三密之法,遵师遗命,赴印度求法,返国后深受唐玄宗、肃宗、代宗等各朝礼遇,译经凡八十三部一百二十余卷,为密教付法第六祖。

义净游学印度十年,带回梵本经论四百余部,译释经传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久视元年(700)以后,他才组织译场,自主译事。从此直到睿宗景云二年(711)止,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贞元录》“敕荐福寺翻经”下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漉囊护生,净瓶涤秽,严守规矩,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于京洛,为一时所称叹。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享年七十有九。

[梁高僧传卷二、续高僧传卷一、卷四、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空三藏.开元三大士之一,

精学密法,

拜天竺金刚智为师,翻译了很多密部的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净三藏法师,乃是继承唐玄奘大师取经事业的法师,也很难得,

译钞经典并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贞元录》“敕荐福寺翻经”下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


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力行专攻律部,译事之暇,常细心地把日常重要律仪教授学徒,漉囊护生,净瓶涤秽,严守规矩,树立新范,学僧传习,遍于京洛,为一时所称叹。

大德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鸠摩罗什大师的成就是公认的,翻译准确,难得也

为度化中国众生,从天竺辛苦而来.

  具体见法师传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介绍 

鸠摩罗什(344-413),中文译名称“童寿”。祖籍天竺,生于龟兹。据僧传记载,其父鸠摩罗炎,本可以继承“相位”为官,却“辞避家”。罗什的母亲在当时佛教十分盛行的国度里,也于罗什七岁之时受戒为尼,幼年的罗什亦跟随母亲成为佛门弟子。九岁时,罗什随母至罽宾(今克什米尔),从师盘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二阿含凡四百万言”。十二岁离罽宾返回龟兹,途中,在沙车遇沙门须利耶跋陀兄弟,改习大乘,受诵龙树所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大乘经典。此后,其母辞往天竺,罗什留住龟兹,前后计二十六年。在这二十六年间,罗什广研大乘经论,声名日隆,所谓“道震西域,名被东国”。
  他的声名也给他带来了坎坷的命运。前秦建元十五年(379),有沙门僧纯、昙充等来自龟兹,盛称罗什“才大高、明大乘学”,引起苻坚的注意。建元十八年,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军七万,西伐龟兹,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迎请罗什东归。结果,龟兹被灭,罗什被吕光所掳。就在吕光破龟兹之时,苻坚被杀,吕光借机在西凉自立为王,强迫罗什娶龟兹王女为妻,不许东行,罗什因此留居姑臧十七年。
  后秦弘治三年(401),姚兴兴师西伐吕氏,吕光子吕隆军败投降,罗什遂得来到长安。在长安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并亲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别立廨舍,供给丰盈”。在姚兴的亲自主持和参加下,八百余高僧集于罗什门下,在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译经活动。据僧传记载,罗什有弟子三千,著名的称“八俊”、“十哲”,其中僧肇曾著《肇论》四篇,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佛教哲学家;竺道生更是一代名僧,是我国“顿悟成佛”说的最早倡导者;而僧睿、道融、昙影、僧、慧观等十数人亦都名标僧史,业绩不凡。
  从姚兴弘始三年到弘始十五年罗什在长安去世的十数年间,在上述众多助手的协助下译经35部294卷。他所译的经典中大多数是大乘经论,其中重要的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论,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他所译介的“三论”是中国三论宗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他本人亦被佛教史家奉为三论宗的鼻祖之一;《妙法莲华经》等则是中国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其他如《金刚经》等则更是家喻户晓,对我国掸宗的形成亦起过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的译经史上,罗什之时首开集体译经的先例。罗什手执胡本,口宣秦言,然后有众多弟子为其笔受以及“详其义旨”、“校正检括”。这种译风被后世继承并形成一整套译场制度;同时,罗什译经重视文质结合,他的译文在忠于原文和文字的表达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在译经史上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鸠摩罗什是玄类以前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
  真谛(499-569),又称波罗未罗,拘那罗陀,意译作“亲依”,是我国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天竺僧人。据传,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是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著、世亲的嫡传。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梁武帝曾遣使“扶南”,求请名僧及大乘经论,真谛因此携带许多贝叶梵本来华,于中大同元年(546)抵达南海(广州),后经两年来到京邑建业,受到梁武帝的接见,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译经生涯。那时,正值“梁季混淆”、侯景之乱,真谛不得不辗转流亡。先于549年至今之福建,得到富春令陆元哲的接纳,并招沙门二十余人助其译经,先后译出《十七地论》、《中论》、《如实论》等。552年,侯景兵败,真谛回到建业,在金陵正观寺译《金光明经》。不久又离京出走九江,后住豫章(南昌),译《弥勒下生经》等。此后,陆续在今江西、福建一带漂泊流亡,无有定所,“随方翻译”。这种“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的孤独生活,曾迫使真谛先后三次决心回国,甚至要以自杀结束生命。
  元嘉三年(562),真谛再度登舟西行,欲还天竺,因大风飘抵广州,得到广州刺史欧阳父子的挽留和优礼,迎住制旨寺译经,完成了《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著名佛典的翻译,于陈大建元年(569)病逝于广州,终年七十一岁。
  真谛以一个外籍僧人只身来到中国,却时逢战乱,身处逆境,在辗转迁居中不间断地进行译经活动。他五十岁来华,七十一岁去世,前后二十余年,共译出各种经论48部232卷,这在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译经者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他才跻身于四大译家之列而名标僧史。
  真谛所译经论,最重要的是他晚年译成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转识论》、《唯识论》等,这些由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著和世亲所著的著名著作,在印度佛教史上亦属划时代的作品。自真谛翻成汉文之后,正式把大乘唯识学说传入中国,在陈隋之世,影响很大。
  玄类(600-664),俗姓陈,名讳,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是四大译家中唯一的汉族僧人。世家出身,受其兄陈素的影响,自幼出家为僧,十一岁即能“诵维摩、法华”。十五岁以后随其兄“行达长安”,又逾剑阁“达蜀都”,而后沿江东下,历“荆扬等州”,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理。青年时代的玄奘对佛教哲学就有着执着的追求,在他“遍谒名贤,备餐其说”的过程中,发现流行的许多学说“各擅其宗,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恰在此时,印度学者波颇蜜罗多来华,介绍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所著《瑜伽师地论》,并认为这部论著可以总赅佛家学说。这就激起了他“誓游西方,以问所惑”的决心。唐太宗贞观三年,长安一带连遭饥荒,朝廷准许僧俗外出就食,玄类利用这一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西行求法。他过玉门关,经中亚,逾葱岭,途经十六国,历时四年,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到达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投到戒贤门下。在印度的十多年中,他除了在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并专攻梵书梵语数年外,几乎走遍了印度各地,前后向十多位佛学大师求教问学,学遍了佛学中各种学说,达到了十分精熟的境地。由于他的刻苦钻研和对佛学的精深研讨,他还参加了当时印度佛教界多次的辩论大会,写下了《会宗论》、《制恶见论》,并在因明学说方面提出“真唯识量”的见解,名扬五印度。贞观十九年,他带着在印度搜集的佛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回国后,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支持下,由朝廷供给所需,征召各大寺名僧大德数十人,先后在长安、洛阳两地组织庞大的译场,专心译经十九年。
  十九年中共译经75部1335卷,不仅系统地译介了反映五世纪时印度佛教全貌的基本著作,包括因明类的《因明入正理论》;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对法)中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律部的《瑜伽菩萨戒本》;中观学的《大乘广百论释》;瑜伽行学派的《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重译)、《成唯识论》等,还在晚年译出了佛教经籍中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600卷,这辉煌的成就,在我国译经史上是前无古人的。除译经外,玄奘还在回国的第二年,由他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编纂了一部12卷的行记《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述了玄类的西行见闻,涉及地域包括今天南亚、中亚的广大地区。它不仅对中印佛教史的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西域及印度史的研究,对中西交通史及文化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玄奘不仅是大翻译家,也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旅行家。他在印度十七年,在佛学上的造诣是相当高深的,回国后又接引了许多弟子,传授毕生所学。中国的法相唯识一宗就是由他及他的高徒窥基等创建,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
  不空(705-774),唐代名僧,不空金刚的略称,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唐代密宗的创始人。据僧传记载,不空原为南天竺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闍婆国(今爪哇)遇金刚智,拜其为师,随来中国。二十岁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随后即参加金刚智的译经活动,前后计十八年。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病逝,不空曾奉命赴师子国,一方面受学密法,同时广事搜集密藏和各种经论,得密教经典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总计1200余卷,天宝五年(746)返回长安继续从事译经活动。
  不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从事译经活动四十余年,前后译经111部143卷,其中重要的有《金刚顶经》、《理趣经》以及《仁王经》等。唐大历九年(774)病逝,终年七十岁。
  密教一派是七世纪初在印度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是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在印度出现不到一个世纪,就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在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并形成我国最初的“密宗”。开元年间,不空等因经常为皇帝、朝廷的安康和“息难除灾”诵秘密真言(咒)和修法令,备受重视,先后被封为“国师”。尤其是不空“翼赞三朝”,不仅位列“国公”,还受封“食邑三千户”。可见他的地位声望之高。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义净法师的一些补充资料

   义净不仅在西行取经获得了历史重名,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名列前茅,他于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初唐的玄奘合称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而流芳百世。

一 西行求法 荣归洛阳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唐范阳(今北京)人。

  少年时,离开双亲,落发为僧,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后云游天下,遍询名师,广泛探求佛教典籍,以及佛典以外儒道名典,博通今古。尤其对律学大师道宣,法砺的律部文疏,用力更勤。先到洛阳学《对法》、《摄论》,后往长安学《俱舍》、《唯识》,在少年僧人中,成为佼佼者。

  义净15岁那年,便萌发大志,想西行求法。原来因仰慕法显大师的高雅清操,和玄奘大师的高风亮节,所以,时时精进,手不择卷。在东、西京从师学典之后,更加增强了这个志向。

  义净到了37岁这年(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他认为从思想到行动一些都准备好了,并决定由海道出发前往天竺。这年夏天,义净到扬州,恰逢赴龚州(今广西平南)上任的州官冯孝诠,二人一起南下广州,分手时,冯孝诠给义净部分资助。

  在番禺,得到数十位僧友的支持,并同意一同前往。等到这年十一月,义净等人准备搭乘波斯商船出行的时候,原先的数十人都又打了推堂鼓,只剩下他和弟子善行二人了。就这样,义净率弟子奋然登船,启航前往天竺。

  义净航行先到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在此学习声明,停了半年时间,弟子善行因患病不能同行,只好回国。 剩下他一人孤行前往了。先后经过末罗瑜(今苏门答腊占北一带),羯荼(今马米半岛吉打附近)等国,到了第三个年头的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二月,到达东天竺的耽摩票底(今印度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听说大唐僧人大乘灯在此传法多年,便向他学习梵语,因此停留一年,后二人结伴随着商侣到达中天竺,瞻仰了各处的佛教圣迹,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最高领导的礼遇,前后巡礼了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又到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经典,精研瑜伽、中观、因明、俱舍等,亲受高学大德宝师子等人的指点,在这里停留了11年。

  到武则天大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义净决定启程回国。从原路又回到宝利佛逝,因当地僧人的挽留,住下来译经和著述,在这里停留时间长达8年之久。义净为完成译、著任务,又因缺少墨、纸和誊录,曾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回到广州,得到广州贞固律师的大力相助,旋即返回,抄补部分梵文经典。

  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夏天,同贞因、道宏等一起返回祖国,抵达洛阳。义净此行前后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总合50万颂,还有金刚座真容一铺,舍粒300粒。

  义净返回洛阳时,大周皇帝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组成浩大的欢迎队全伍,到外郭城上东门外迎接,洛阳僧俗群众也都夹道热烈欢迎,各大寺派专人列队举幡盖、歌乐在前引导,一时轰动洛阳城。则天皇帝立即下诏让义净住持佛授记寺。

二 翻译佛典 名列四家

   义净在佛授记寺安顿下来之后,立即组织译场投入译制经工作。开始时,他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大福先寺主复礼、西崇福寺主法藏共同翻译《华严经》。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后,就自专译,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于大福先寺和长安西明寺,译出《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摩托车摄》等律,《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戒颂》总20部共115卷,还有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等8人证义,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呈朝廷,武则天皇帝亲撰《圣教序》,令标经首。

  不久,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取消大周国号,仍称大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义净在东都洛阳内道场主译出《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译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当时,沙门盘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证文,沙门胜庄、利贞证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餐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进呈之后,中宗李显深崇佛典,特抽出处理朝政的一定时间,撰写《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序中盛赞义净“业核经史,学洞古今,总三藏之元枢,明一乘之奥义。”“既闲五天竺语,又详二谛幽宗,译文缀文,咸由于己出,措词定理,匪假于旁求。超汉代之摩腾,跨秦年之罗什。”

  中宗皇帝特御驾洛阳西门,向群臣宣示所翻译的新经。第二年(公元706年),义净随驾西去长安,在大荐福寺设置翻经院,并居住在该寺。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诏义净入大内同翻译佛经的沙门翻译《药师琉璃光佛本原功德经》。

  原来,中宗皇帝继位,被武则天废黜,贬为庐陵王,移徙房县。让中宗的兄弟睿宗继位,紧接着武则天又把睿宗废黜,自己直接掌管朝政,废唐为周,改元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庐陵王在房县忧心忡忡,生怕其母诬害,就托念药师佛保佑。

  21年过去了,如今,其母让位,中宗重登大宝,念及药师恩泽光被,特命义净等于大佛光殿重译药师经典。这时,中宗亲临法筵,手自笔受。二卷成文,念诵不己,这也算中宗皇帝偿还了一桩心愿。

   后来,睿宗重又继位,于唐隆元年(后改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诏义净在大荐福寺主译《浴像功德经》、《毗奈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20部,吐火罗(今阿富汗)沙门达磨未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北印度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读梵本,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修文馆大学士李某20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李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义净又于大荐福寺译出《称赞如来功神咒》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义净,从武则天久视元年到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去世,十四年间,共译出佛教典籍经、律、论56部共230卷,虽三藏俱备,但重点在律门。义净又自撰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总5部9卷。

义净在译经过程中,抽空授徒,以自己的行为来规范僧徒。他认为人生以衣食为先,但受用失度,就易受罪累,所以凡所行之事,都应慎护。他注重漉囊护生,净瓶涤秽,所传学侣,遍于京洛。世人盛赞他的懿行说“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

义净,在中国佛教经典翻译史上有其独特的翻译技巧,除了一般直译之外,有时,在译文下面加上注解,这些注解有订正译音的,有改正译义的,还有核实名物制度的。他尤其注重文的译音,如咒语字音,为了阅读方便,而使原音不走样的就注明四声或拼写法的反切,并分别发声的长短轻重,舌音字统统加上口旁,即是让别人看来难翻译出的字,他也尽量找选合适的字来充当。总之,义净译经,主要想到的是便于传播。

义净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卒,享年79岁。丧葬费用,全由朝廷供应。其墓塔在洛阳龙门山北岗上。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元三大士、密宗创始人之三——不空 大师

开元三大士、密宗创始人之三——不空

金刚智之后,不空继续扛起弘扬密教的旗帜,往来故国与大唐,把密教的流布推向了高峰.

一 弘传密教 赴大唐译经传教

  不空,梵名阿月佉跋折罗,意译不空金刚,只言“不空”,为略称。法名智藏,所以又称不空智。原籍北天竺,幼失双亲,和后随叔父观光东国。年五十,于阇婆国(今印尼爪哇)师事金刚智。
  金刚智开始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来启导,不到十天,不空就把两部通彻完了,老师己看到不空和一般人不同,就给他授了菩萨戒,接着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以掷花作考验,由此金刚智知道不空以后能夠大兴教法。不久,不空随师父东渡大唐。

  不空20岁时,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后善解一切有部,闇熟异国书面语和口语,常随师金刚智共同译经。不空的颕悟,出类超群,他学《声明论》,一般需十二年,他只用了半年;诵《文殊普贤行愿》,需一年功夫,他只用了两个晚上,可见他的悟性超人。

  来大唐前,不空想学《新瑜珈五部三密法》,求师示教,因需三年,当时师有他事而未应诺。这时,不空打算重返天竺,当天晚上,金刚智梦见京城里寺院的菩萨像都向东走,醒来方知道不空是真法器,于是,荅应了他的请求,并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所有密教经典,有求必应。

  此后,不空紧跟老师,随侍不离。长期来往东、西二京,译经弘教,成了金刚智一位得力的手足。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下诏准允金刚智和不空师弟,一同回国。一到洛阳,金刚智预知自己大限己到,即向不空告诉后事。金刚智圆寂后,不空尽力料理一切葬事。后奉师遗命,前往师子国和五天竺,继续求法。

  同时,大唐让不空以大唐特使名义,持国书前往这些国家。不空受双重之命,便离开洛阳到了广州。

  不空刚到广州,为应采访使刘巨邻之请,特为他举行了灌顶仪式,紧接着,在法性寺连续广度众人数以千计。将启行时,刘巨邻召见蕃客船主,告诫要将不空三藏顺利送达目的地。这年十二月 ,不空与弟子含光等37人,一同登舶前行。中经诃陵国(今印尼爪哇),到了师子国。

   不空到了师子国后,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国王派专使去迎接,将入城,步骑羽林军开道。国王迎见不空,并恭请他住在宫中,七日供养。

   每天用黄金斛盛着香水,为不空洗浴。太子、后妃、大臣亦都象国王一样加礼。不空率弟子含光等37人,前往拜见师子国著名密教大师普贤阿闍黎,并拜他为师,还承蒙允准开坛重受灌顶。

   继而从阿闍黎学五部契印,曼陀罗法,瑜伽、护摩等,前后三年。又在师子国广泛收集密教经典和各种佛教典籍,共100部120卷。后又率弟子遊学五天竺,求师寻典。

   从天竺返回大唐,途经师子国时,国王罗迷伽派特使随不空一起前赴大唐。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不空一行风尘仆仆回到了长安,遂进上师子国王的呈表和所贡献的宝物。奉诏暂住鸿胪寺,继诏入大内,立坛为玄宗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开始译经,并进行设坛灌顶活动。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不空奉诏准允回国,乘骑五匹,一到韶州,诏至再留。

   天宝十二载,奉诏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之请。次年,不空到武威住开元寺,哥舒翰及其幕僚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都在道场围观,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另外,还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这一天,道场突然发生地震,人心惶惶,不空从容回荅大家说:“这是群心合拢之力所至呵!”

天宝十五载,不空奉诏还返长安住大兴善寺。

  二依国主 荣哀一生

  安史叛乱爆发,玄宗离京逃往西蜀,不空滞留长安。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不空随时与肃宗通情报,肃宗也派专使暗中向不空求秘密法。打败叛军收复长安这一天,就是不空预测出来告诉肃宗的,所以,不空特别受到皇帝的礼遇。后来,肃宗特请不空入大内,建道场护摩法,特为肃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肃宗有病时,不空特以经术为之祓除,第二天,病痊愈,肃宗尤加礼遇。不空上奏入山修炼,不久,遂恩准不空到终南山智矩寺修功德。

  代宗继位后,恩渥弥厚。不空刚译完《密严》、《仁王》二经,代宗知道后,特为作序,于是,将这两经颁行天下,发布之日,红云绕空,举朝庆贺。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诏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于兴善寺立道场,勅赐锦绣褥12领,绣罗旙32首,又赐道场僧27日斋粮, 并敕近侍大臣、各禁军使一起灌顶。

  大历四年冬,不空奏请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皇帝照准。

  大历五年夏,不空奉诏入五台山修功德,法事完毕,代宗以师子骢并御鞍辔派内监出城迎入大内,赐沿路供帐。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十月二日,皇帝诞节,不空上表祝贺,并陈述历受皇帝恩赏和自己从事译经成果和弘法情况。内监李宪诚宣诏赐不空锦綵绢八百疋,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都有不同的赏赐。

  大历九年六月的一天夜里,不空对弟子赵迁说:“拿笔来我略出《涅槃荼毗仪轨》以留后代,你们就以此来给我送终。”赵迁一连叩了三个头说:“幸请慈悲久住。不然,众生托附谁呢?”

   不空笑笑罢了。紧接着,就向赵迁示疾,并上表告辞。皇上敕特使慰问,并赐医药。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不空看到这种情况很不高兴,并说:“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我当走了。为什么临终时更加窃取名位呢?”

   于是就以先师所传的,五股金刚铃杵、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作赠别纪念,交给内监李宪诚进上。六月十五日,不空用香水澡沐,头朝东倚卧面朝北望着宫阙,以大印身定中而寂灭,享年70岁,僧腊50。

   不空圆寂的消息传到宫廷,皇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赐肃国公,谥号大辨证广智三藏和尚,赐绢布杂物很多,赐钱40万,造塔钱200余万。特派功德使李元琮负责丧葬事宜。

   七月六日,不空遗体在长安城南陵原火化,帝派内给事刘仙鹤以香茶祭奠。火化后,收拾利子数百粒,八十粒进内保存。不空的顶盖骨没有燃化,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寺院另建塔存放。这个月,朝廷重臣,中貴,神策六军,御史大夫,尚书仆射,侍郎,列卿,京兆尹,诸卫将军俱申祭奠,僧俗四众弟子数千人,也都各自设位祭奠。

  三 弘教显方技 荣哀一世中

  不空在大唐的佛教活动,因其属密经一系,所以注重法事活动,尤其法术之高超,可与善无畏、金刚智齐名,久旱祈雨,是不空的一项高技,玄宗时,因久旱不雨,敕空祈雨,空说:“过了某一天可以祷告,不然如强得,雨暴得厉害。”
  
  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然风雨大作不止,大街上出现漂溺,树木有被拔倒的。玄宗诏空制止,不空于寺中捏了五六个泥人,放到水中并用梵咒,顷刻间,雨过天晴。

  代宗时,有一年春夏不雨,诏空祈请,诏书说,如三日内下雨,是和尚的法力;三日以后下雨,那就不是法力了。不空受敕,建立法坛,到第二天,大雨如瓢泼一样下来。代宗赐给不空紫罗衣并杂綵百疋,弟子衣七副,特设千僧斋,作为报功。

  玄宗很想测试一下不空的法术,有一次,特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对法,同在便殿。开始后,不空不断反手搔背,罗公远说:“愿借尊师如意。”当时殿上有花石,不空挥动如意,在罗的前面击碎了花石,罗公远再三向前,就是得不到如意。这时,玄宗急了,想起身去取,因为眼睁睁看着如意在那里。玄宗起身时,不空说:“三郎(玄宗小名)请不要起身,这是影子啊!”当着玄宗的面,不空举手向罗公远出示了如意,如意又宛然在手。

  不空在弘教中,一般情况下不展施法术,也不向僧众宣扬,每次出手施术,都是在不得己时,其法术增强了密教僧众的凝聚力。

  不空在大唐的宣教活动,主要在译经,总其一生,所翻译的经论、仪轨、陀罗尼等共140部143卷,这些主要属密教经典。

  从善无畏开始,中经金刚智,到不空结束,中国密教从天竺传来后,其经典大体上翻译完备,可以说,不空是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译的三卷本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五卷本的《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和一卷本的《一字顶轮王瑜伽经》等,对密教的弘扬都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不空不囿门户之见,还翻译或重译了大量显教的经典,他改译了《仁王般若经》而是般若余蕴更明;重译了《密严经》,而进一步沟通了《华严》、《胜曼》的意旨;重译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而抉择了大集法门。

  不空对于前人西去求法,带回大量没有翻译的经卷资料,十分重视,他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奏请将这些资料集中在大兴善寺,以备日后译出流传。这些资料的来源由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志和宝胜等,经过了无法形容的困难,来到了大唐,所以不空特别珍爱。遗憾的是,这些梵文经夹,在唐武宗“会昌法难”(公元845年)中,毁灭殆尽。

  不空的译经,从质与量上讲,与前人比都有所突破,并成为后人译经的楷模,在中国佛教史上,堪与北朝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和唐代的玄奘,合称四大翻译家。

  不空自随其师入大唐弘教以来,就表现出非凡的宣传才能,玄宗时,不空的才华和能力,可与早来的善无畏及其师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足见其在佛教界和大唐朝廷的地位之高。安史叛乱中,不空虽滞留长安,但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与和平,与元在灵武的肃宗,保持信讯来往,鼓动收复京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得宠于肃宗。代宗时期,不空出入朝廷,与文武官员、王公貴戚,深交相纳,情谊特厚,并进而跻身于公卿班位,被授予特进试鸿胪卿;寂灭后,还又被赠肃国公、司空,这些特殊的荣誉,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僧人可与论比,真所谓“冠绝千古,首出僧伦”了。

  不空“翼赞三朝,近三十载”的特殊地位,和他本身的高尚道德修养,以及他天赋的精湛的语言本质,造就了他弘扬密教优越的自然条件。

  密教两位创始人善无畏和金刚智,地位虽高,徒众虽多,但仅限于东西二京,而不空在继续弘扬密宗的道路上,濶步前进,在二京,在河西,在岭南,在朝野,时不时与君臣,与僧俗,与士庶都在交往,足迹所止,即法到处。
  不空晚年,在五台山让弟子建造五处寺院,又在太原置文殊院,这些寺院成为密教盛传之地,并不断深入社会基层,经不空的弘传,密教遂为唐代佛教六大宗派之一。

  佛教史家称不空为密教三大创始人之一,而僧传则列善无畏为密教的创祖,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谛法师介绍

真谛(499—569)是南朝梁、陈时期来华的梵僧,梵名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又名波罗木陀或作波罗末陀(意泽真谛)。佛教史上一般称之为真谛。

一、生平事迹

真谛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罗门族。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少时博览群书,精通佛理,立志周游诸国,弘阐佛法,不畏艰险,到达扶南国(约当今柬埔寨)。

恰逢梁武帝派官员张汜送扶南朝献使返国,顺便求请名僧和各种大乘经、论,扶南国便与真谛商量,请他应命携带经、论入梁。真谛素闻梁武帝崇奉佛教,中国名僧济济,可以行化,欣然答应了扶南国的要求,随张汜扬帆渡海,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郡(治今广州)。又由南海郡陆行北上,翻山越岭,走走停停,共经2年,于太清二年(548年)闰七月抵京城建康,此时真谛虚龄已经50岁。

真谛始达建康,受到朝廷热情欢迎,梁武帝亲加顶礼,并把他安置在华林园宝云殿供养,准备译经。但就在这年八月,发生了侯景叛乱事件。十月,京城陷落,武帝被囚,士庶奔逃,真谛只得离京避难,朝着东南方向,辗转来到东扬州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县),受到县令陆元哲的招待,安排义学名僧宝琼等20余人协助他在自己家中翻译《十七地论》。由于战乱扩大,只译出5卷就被迫中止。至承圣元年(552年),侯景已在建康称帝,把真谛请还京城,在台供养。而此年三月侯景兵败东逃,京城一带渐渐安定下来,真谛住进了金陵正观寺。此寺原为梁武帝天监年间的译经场所,真谛利用旧有译经条件,抓紧时机,与原禅师等20余人,翻译《金光明经》;次年转至建康县(今江苏江宁县南)长凡里一位檀越家中,继续译《金光明经》,共得7卷。其时侯景之乱虽已平息,梁室的内争却方兴未艾,战火仍在蔓延,江淮一带兵荒马乱,饿殍遍地。真谛在京畿呆不下去,只得于承圣三年(554年)南下,二月抵达豫章(今江西南昌),住宝田寺,接着又到新吴(今江西奉新县西),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翻译,一年中译出《弥勒下生经》1卷、《仁王般若经》1卷及《疏》6卷、《中论疏》2卷、《九识义记》2卷、《转法轮义记》1卷,又译《新金光明经》、《唯识论》及《涅盘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经论。

承圣四年(555年),真谛来到岭南的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一带),又因太保萧勃之请,于次年回到岭北的南康郡(今江西赣州市一带),连年颠沛流离,不遑宁处,仍随方翻译和讲说。后来萧勃被杀,真谛再度返回豫章,不久取道临川郡(治今江西南城县东南),前往荒陬海隅的晋安郡(治今福建晋江),寄寓于佛力寺。在这段流徙过程中,先后译出《大空论》3卷,《中边分别论》3卷并《疏》3卷,《正论释义》5卷。

当时的晋安郡,还是一个经济落后、文化荒凉的地区。但因为真谛的到来,一些义学僧如智文、僧宗、法准、僧忍等陆续来到晋安,追随真谛受业。真谛在这些僧人的帮助下一边译经,一边讲解,使得晋安郡一度出现“讲译都会,交映法门”的兴旺景象。陈永定三年(559年),真谛已是61岁的老人,僻处在寂寞萧条的晋安,虽然并未终止传译经论的事业,总感到周围的环境,比自己原先设想的相差太远,自己弘扬大乘经论的壮志难酬,萌发了离开中国,另求理想的弘化之地的念头。只是因为道俗的苦苦挽留,他才在晋安又呆了一段时间,并与僧宗、法准、僧忍等一批知名于梁代的僧人重新审订旧译的经典。

逾二载,于文帝天嘉二年(561)离开晋安,乘船至梁安郡(恐系梁化郡之误,梁化郡约当今广东惠州市一带),天嘉三年(562)九月,译事告一段落,装备了一艘大船,欲返家乡,不料风向转变,十二月间又漂回广州,受到广州刺史欧阳頠的供养,迎住制旨寺,奉请为菩萨戒师,尽弟子礼甚恭。真谛自来中国,飘泊了16年,至此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开始了一段比较专心的译经生涯。

在广州跟从真谛受业,并助译经论的僧人,有僧宗、法准、僧忍、慧恺、法泰、智敫、道尼等僧人,还有曹毗等在俗弟子。他们有的是从晋安追随真谛来到广州的,有的是特地从都城渡岭前来广州相从的,还有一些是从广州附近州县就近前来问学的。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是很有成就、享有盛誉的义学宗匠,慕真谛的道德学问,不惮艰辛,远来相寻。他们的到来,给予真谛很大的精神安慰,对真谛的译经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有的担当真谛译经的笔受职责,有的记录真谛的讲义,整理成义疏、注记、本记、文义等行世。所以真谛在广州的7年时间,译出的经论及义疏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16年。这一时期译出的经论,内容虽然很广泛,却以《摄大乘论》为中心,大多属于印度佛学大师无著、世亲传下的唯识法相学系的著作。《摄大乘论》正是真谛的专长,也是他远来中国弘化的主要目的。所以他在中国最后几年的经历,虽不能说是称心如意,却也可说是略申怀抱了。

真谛译经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特别注重准确表达经典的原义。他采取随出随书的方法,一章一句都要认真推敲,反复核实,把意义吃透了,才动笔成文。为了保持文义的准确无误,有时不得不牺牲文辞的通畅优美,所以他的译文,具有文质相半的特点,有的地方甚至难免有晦涩难解的缺点。

真谛又坚持一边翻译、一边讲解的做法,译经的助手同时又是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他的培养下都成了《摄论》名家。来听他的讲座的还有广州的其他僧、俗多人,经他的教导、熏陶,对《摄论》也都有了甚深的修养。

天嘉四年(563),他应慧恺、欧阳頠等之请,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五年(564)又译讲《俱舍论》。在译经弘道的共同事业中,真谛与助手兼学生们建立起真挚深厚的感情。例如专程从京城赶到广州投于真谛门下的慧恺,先后与真谛同译《摄论》和《俱舍论》,真谛对他有相见恨晚之慨,曾对他说:如果我能更早得到你的帮助翻译经论,那么我的翻译成绩就不致于缺少。尽管如此,现在译出两论(指《摄论》和《俱舍论》),词、理圆备,我也死而无憾了!

天康元年(566)二月他应慧恺、僧忍之请,于显明寺重治《俱舍论》译文,再一次阐讲论义。光大元年(567),重治《俱舍论》完毕,又为僧宗、法准等再讲《摄大乘论》一遍。二年(568),在南海郡应法泰之请,译讲《律二十二明了论》。

是时慧恺在智慧寺不但帮助真谛译经,还帮助真谛讲经。光大二年(568年),慧恺代真谛为僧宗、法准、惠忍等僧人及成名学士70多人讲《俱舍论》。六月间,真谛有厌世之意,往南海北山将欲自尽,慧恺追至挽留,道俗和刺史欧阳頠等跟着都来劝阻,他还居王园寺。八月,慧恺讲《俱舍》未及半部讲说未完,而得病逝世。真谛非常感伤,抚膺哀痛。他觉得慧恺一死,自己如失左膀右臂,惟恐《摄论》和《俱舍》从此无人弘传,对实现自己的志愿是极大的损失。为了悼念慧恺,也为了激励其余弟子,他召集道尼、智敫等弟子12人,到法准房中,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二论,誓无断绝。事后真谛续讲慧恺未讲完的内容,讲到第五《惑品》,终因哀伤过度,发病停讲,至第二年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终年71岁。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编为部轴。真谛平时生活严肃,在广州时常别居水洲,衣食之奉,节俭知足。弟子等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形成一种刻苦笃实的学风。及真谛殁后,弟子们分归各地,弘传其学,因而形成摄论师学派。

二、译著

真谛在华期间,虽因世乱,不遑宁处,但他随方译出经典部卷之多,仍为同时诸译师所不及。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据《历代三宝记》所载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内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开元录》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主要有《十七地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仁王般若经》、《广义法门经》、《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等。真谛的翻译,由于译处不定,所以译文不很统一。但在广州所译的《摄大乘论》、《俱舍论》等,因有僧宗、慧恺、法太等人助译,又一再经过校对,故质量较高。而真谛本人对《摄大乘论》和《俱舍论》也十分重视,曾在其弟子慧恺病逝后,特地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勉励他们誓弘二论,勿令断绝。后来《摄大乘论》经过其门人几代的弘传,影响扩大,终于形成了摄论学派(摄论师),而《摄大乘论》则成为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据和根本典籍。

从真谛所译经论的内容来看,他所弘扬的主要是瑜伽学系无著、世亲之学。象《决定藏论》,即是《瑜伽师地论·抉择分》的一部分,《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圣教论》的《成无性品》,《解节经》勘同《解深密经》的序和《胜义谛相》二品,《转识论》相当于《唯识三十论》,《唯识论》(唐译作《唯识二十论》)、《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等一系列的瑜伽学系主要经论,他都已译出。中土瑜伽学系的规模,可以说是由他开创的。他学说所宗,特别重视《摄大乘》和《阿毗达磨俱舍》二论。他译讲这二部论时,已年近七十,而且是他觉得在中土道缺情离,不副所怀,一再决心西归都未得遂之后,才应道俗恳请而翻出的;他又仔细地治定译文,反复讲解,并特嘱弟子道尼等立誓弘传,可见他的恳挚之忱和郑重其事的态度。这两部论在印度佛学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名著,组织严密,义理丰富,可以说是其以前大小乘各种学说的总结。他重视两书,显示他对于整个佛学体系的理解和弘法重点之所在。

真谛生于西印优禅尼国,和西印著名的佛教义学中心地伐腊毗相近,伐腊毗是当时正量部的根据地,由此可以推想他初期承学的当与正量部有关。在他的译籍中,最后所译的《律二十二明了论》,就是以二十二个提纲颂文来解释正量部律相要义的论书。如以《明了论》和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来华的竺昙无兰所译的《离欲优婆塞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以及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由南海阇婆(今南洋爪哇)来华的求那跋摩所译的《优婆塞二十二戒》一起考察,可以见到正量部和其他教团不同的新的实践条规在各处扩充教势的一斑。又在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上,也见到正量部见解的混入,如《论》中述可住子部(即犊子部,正量部从此派生)根本教义处,就有不见于其他汉、藏译本的“三种假”、“一切众生有二种失”等十余条执义。从这些地方,都看出真谛曾受过正量部教养的色彩。此外,他还译出《婆薮盘豆传》一卷,《翻外国语》(一名《杂事》,已佚)七卷,僧(佉)外道《金七十论》二卷,对于当时佛学界,都是很有意义的介绍。至于旧传真谛曾译《大乘起信论》二卷,此盖出于后人的伪托。在真谛殁后仅仅二十五年撰成的隋法经等《众经目录》,即说“勘《真谛录》无此论”,而列之于疑惑部。此书不但文献无征,而且所表现的思想体系,亦与真谛学说厘然有别,故不能作为真译译籍看待。

真谛的翻译,大都保存了原本的面目。文字虽然有些艰涩,或杂入他自己的解释,但从其师承来说,大体是正确的。后来玄奘门下对其译文批判未免有过分之处。又真谛传译主要经论大都经过讲解。弟子们记述师义,通称疏、释,亦称注记或本记。综计属于撰述者达二十余部,可见他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极渊博的义学大师。这些疏记上保留了大量印度解释经论的传统学说及有关文献,是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可惜都散失不传,仅可于后人著述称引文中略见一斑而已。此外,真谛还撰有《佛性义》三卷、《禅定义》一卷、《众经通序》二卷,大都同样由弟子们辑述而成。

参加真谛译场的人,最初有沙门宝琼、愿禅师等,继有沙门慧宝担任传语,居士萧桀担任笔受。六十岁以后,真谛已渐善解华言,不须传译,当时担任笔受的有僧宗、法虔、慧恺和法泰。至于他晚年的译事,则和慧恺合作最为密切。相传真谛所带梵本达二百四十夹,其中《华严》、《涅盘》、《金光明》三经存于建业,其余梵本都在广州制旨、王园二寺。译出经论仅占其中一小部分,而部卷已甚可观。他遭时多难,又缺乏得力的助手,以致未获大量译本。

真谛门下,以僧宗、法准、慧恺、慧旷、法泰、道尼、智敫及居士曹毗等为最著名。特别是慧恺助师译《摄大乘》、《俱舍》二论,建议重治《俱舍》译文,并记录口义,最著功绩。真谛尝有相见恨晚之叹。现存他所撰《摄大乘论释序》、《俱舍释论序》、《唯识论后记》及《律二十二明了论》的《后记》四篇,为仅存的成于真谛生前的可靠史料。

真谛所传之学,在梁、陈二代并不显著,因其殁之前,僧宗、慧恺等真谛的弟子辈,想请真谛回建康。但都城的上层僧侣,害怕真谛回来,会夺走他们已得的荣誉,便向皇帝进谗言,说真谛弘传的无尘唯识学说,有害于皇家统治和社会风化。建议不准让真谛前来华夏腹地,应该让他留在岭外蛮荒之地。陈朝皇帝偏爱《般若》学,尤其推崇《三论》,对于《摄论》不感兴趣。听了京城高僧大德的煽动,把真谛视为异端,加以排斥。所以弟子们想让真谛回京的愿望无法实现,真谛在南海译介的无尘唯识新学说,在陈代也就只能局限于岭南一隅,得不到广泛流传。

但是,任何有生命力的新学说新思想,决非少数权势者所能长期禁锢压抑。真谛死后,他的弟子们散布于岭南、九江、湘郢、建康、江都(今江苏扬州)、彭城(今江苏徐州),长安,不屈不挠地为弘阐《摄论》而奋斗,学者渐众,宗奉者渐多。后来当时北方著名僧人,地论学者昙迁南下,获读新译《摄论》,接受了《摄论》学说,认为可以补北方《地论》学说之不足,因而备极推崇,及应召入长安,剏讲《摄论》,请从受业者竟达千数。先后在彭城、江都、长安大加弘阐,奠定了《摄论》在北方传播的基础。名僧慧休(玄奘曾从受学),以及北地《摄论》学者道英、道哲、静琳、玄琬等,都出其门下。当时长安名德慧远,亦敬礼听受,其弟子净辩、净业、辨相等都相从研习《摄论》。而靖嵩的弟子智凝,讲《摄论》于蜀地,传播的区域益见扩大,瑜伽系无著、世亲的《摄论》之学,至是遂遍及各地。它和流行北地的地论师学系并传,各尊所闻,莫衷一是。终于导致后来唐玄奘法师服膺《摄论》,西游取经、回国后开创了法相宗,终使瑜伽师的唯识学说遍于中国,其影响可谓深远了。

而真谛本人,也因其卓绝的精神和丰富的译业(关于他译经的数量,诸书记载不同,或说共译48部232卷,或说38部117卷,要之都远比同时代的译人丰富)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纪念。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与鸠摩罗什( 344 ~ 413 )、玄奘(602~664)、义净(700—711)(另有一说为不空(743—774)),并称为四大译师而名垂不朽。
发表于 2011-5-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译经所有大德!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暇满此身获得甚艰难,士夫义利即今能成办,
若于此时不勤作饶益,后时此事何从得圆满。
犹如长夜黑暗阴云覆,剎那电闪万象暂显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万一须臾生。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极难对抗罪障大势力,
是时若无圆满菩提心,余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空大师一些事迹介绍

七七○年夏季,唐代宗诏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不空造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瓦上,照耀山谷,费钱巨亿。

   朝廷发给中书省符牒,令五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话,以求货利。工程进行得很快,秋天,不空自五台回京师,唐代宗用优礼迎入城。

   次年,唐代宗生日,不空呈进所译密教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

   不空又请造文殊阁,唐代宗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贵妃、韩王、华阳公主等人都出钱助工。

   不空先已接受特进试鸿胪卿的官职,并得大广智三藏法号,文殊阁造成后,又赐给开府仪同三司名号,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死后赠司空,赐谥为大辩广正智三藏。

   胎藏界阿阇黎善无畏传授一行和玄超,玄超传授惠果。

   金刚界阿阇黎金刚智传授不空,不空传惠果。惠果一人合并传授胎藏金刚两部。惠果有弟子十二人传阿阇黎灌顶位。

   弟子中有日本僧空海(东密始祖),新罗僧悟真等人。惠果传义操,义操传义真,义真所传全是日本僧,中国僧徒不再有著名的阿阇黎。

   不空的译籍可以分为五类: (1)显教类:《般若》、《华严》、《大集》三部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内容,其“译汉”工作在不空以前基本上已经完毕。不空特改译《仁王般若经》二卷以发拘若余蕴;又重译《密严经》三卷以沟通《华严》、《胜鬘》等经;又重译《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以抉择大集法门.

   又佛教的显密经典以及历代中印传说,都认为中国汉地是文殊菩萨应化之域,不空因此重译《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以加强这一信仰。此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圣者郁楞伽造《大乘缘生论》一卷、《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一卷、《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一卷、《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一卷。这几部经论的译出对于当时佛教中流行的几个重要句义(范畴),像缘生、正法正理、如来藏、法身等,都提供了经典性的根据和解释。   

   (2)杂密类:所谓杂密一般是指金刚界和胎藏界两法以外的密部经轨,但这是在金、胎两部法特别受到推崇以后所立的名称,不空时代还没有确定这一说法。对于杂密法门,不空不但非常重视,而且为提高它们的位置作了很大的努力。他在返唐之初(754),曾特别提出《金刚大道场经》一系里“一字佛顶法”的各种经轨加以译述。其中观想由日轮出生本尊,这和胎藏界的观想莲华上月轮以及金刚界的观想月轮中莲华的意义都有不同。事实上,日轮观在佛教显密经典中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而月轮观则是在金、胎两部法兴起后才普遍的。不空在《三十七尊出生义》中,以为从释迦(能仁)的普贤金刚性海中流出三十七尊,而以顶轮法为“胜绝唯一法”,可见他对于这一系法的推崇。另外,可以归入本类法的文殊咒藏各法,不空也广事翻译,如焰鬘德迦法、金翅鸟法、摩利支法等 。  

 (3)金刚界类:金刚界法是不空早岁从金刚智研学的重心,也是他后来发展所学的基础。据不空所译《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界法只是初会中一部分的内容。

   不空曾选译初会一分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其全经四千颂到宋代施护才完全译出为三十卷。不空另有《三十七尊出生义》、《不空心要》和《金刚顶经义诀》(残)等述作,都属这一类。

   从印度佛教密宗发展的经过看,金刚界法的观想组织是后来流行的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但自金刚智于西元701年学得本法起,以后百余年间其内容一再的变化。如不空所译经文就和金刚智所传不同,而西元774年前后到乌荼国王寺从灌顶师达摩枳栗底(法称)受瑜伽教法的罽宾人般若,来华后所译的《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又和不空所传有别。  

 (4)大乐类:以《般若理趣经》为本源的大乐系密法,在不空的译述中也特别值得注意。他所译关于本类的经、释、仪轨共有十多种。当时代宗也从不空受学此法,其受到重视可想而知。《般若理趣经》的翻译虽从玄奘开始,但经末咒文早由波颇密多罗(626年来华)传与玄模(见《法苑珠林》《咒术篇》)。又《理趣经》末的咒也已收入阿地瞿多的《金刚大道场经》抄译本《陀罗尼集经》中。

   《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本在西元535年以前成立,所以《理趣经》咒的传世是很早的。《理趣经》的义理是《大般若经》中实相般若一分的略要,所以菩提流支的重译本即题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实相就是法界,所以本系法中以表示周遍于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法界身普贤金刚萨埵为本尊,同以他受用身的毗卢遮那或持金刚和自受用身(智法身)的四面毗卢遮那或金轮佛顶为本尊的法门相比,意义上更深入一层。大乐系的法门和西元八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地区的莲华生、无垢友等所传授的大圆满,以及印度超岩寺后出的大手印法门在理论和修法上都一脉相通。而且大圆满和大手印都别称实相般若,而大乐金刚萨埵的修法也别称大印法门,足见它们在义理上有共同的渊源。  

 (5)杂撰类:不空译述一一○部共一四三卷(依《贞元录》)的显密经轨中,有他和当时天文家杨景风共译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为后代密宗所常用,其中具见印度当时的一般天文星历的知识。此外还有《金刚顶经义诀》一种(残),据说是他赴印以前的著述,也为后世密教所诵习,他还遗有奏表若干篇,由圆照集为《表制集》六卷(兼收不空弟子表文)。从这些遗表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的修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圆照并称赞他“冠绝古今,首出僧伦”。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空大师说: 直观菩提心,深入实相,于法无二无别,由此即生成佛。

  不空的弟子很多,在他赴师子国以前已有弟子含光、惠辩等人。诸弟子中,不空大师
空认为能尽传五部之法的除早亡二人外,仅余六人(时称六哲),即金阁寺含光、新罗惠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惠朗、保寿寺元皎和觉超。

    其中惠朗年最长,不空殁后,继他的法位,教授后学。

    又疏勒人慧琳也是不空弟子,撰有《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广引内外典籍,详释梵汉名义,对于经论的解诂、正字乃至外典的考据、辑佚都有很大的贡献。

    又当时大德如良贲、潜真、法崇等也都参与不空译场,承受法义,造作注疏。中唐诸帝如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都曾依他受法灌顶或参加译事,其余王公大臣都对不空的译经传法尽力护持。

   翰林待诏赵迁撰有《不空三藏行状》,说他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门人约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二千人,因此他也是说一切有部的一代戒师。
  
   一代大德,其功难思,不空大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No. 2056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卷1)

No. 2056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卷1) T50, p0293b

--------------------------------------------------------------------------------
效。帝倍加敬。恩命號為智藏。

八載恩旨。許歸本國。垂驛騎之五疋。到南海郡。後敕令且住。十二載。 敕令赴河瀧節度御史大夫哥舒翰所請。十三載。到武威。住開元寺。節度已下。

至于一命。皆授灌頂。士庶之類。數千人眾。咸登道場。與僧弟子含光。

授五部法。次與今之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五部灌頂。并授金剛界大曼茶羅。是日也道場地大動。大師感而謂曰。此即汝心之誠所致也。十五載夏。奉詔還京。

住大興善寺。至德中。鑾駕在靈武風翔。大師常密使人問道。奉表起居。又頻論剋復之策。肅宗皇帝。亦頻密諜使者。到大師處。求祕密法。并定收京之日。果如所料。乾元中。帝請大師。於內建立道場。及護摩法。帝授轉輪王七寶灌頂。

上元末。皇帝聖躬不康。請大師。以大隨求真言。拂除七遍。聖躬萬福。帝特加殊禮。大師表請入山。李輔國敕令終南山智矩寺修功德。念誦之夕。大樂薩埵。舒毫發光。以相驗之。位鄰悉地。大師又曰。眾生未度。吾安自度之。遂已先聖登遐。今皇御宇。渥恩日甚。錫[來/貝]便繁。今略述而已。仁王密嚴二經。

  皇帝特製經序。敕命頒行之日。慶雲大現。舉朝表賀。編之國史。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師特進試鴻臚卿。

  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年。大師於興善寺立道場。賜瑞錦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口。價直千萬。又賜二七日入道場大眾齋糧。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敕令入灌頂道場。道俗之流。別有五千餘眾。四年冬。大師奏。天下寺食堂中。特置文殊師利為上座。恩制許之。須宣宇內。五年夏五月。詔請大師。往太原臺山修功德。是歲也有彗出焉。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灌顶大师不空,梵名阿目伽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遣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辨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 失。"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仑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硷,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辨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 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 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 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升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 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证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驴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 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 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余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 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余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彩绢八百疋,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疋。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 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铨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属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荼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余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余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荼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 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嗔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 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宣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觉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衣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全院焉。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空三藏曾经与道家罗公远比试神通,结果令唐玄宗大为赞叹

  在他的传记里面有北方多闻天王示线的神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0:09 , Processed in 0.0352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