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02|回复: 81

十“念”略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9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缘起这里danawei的转帖:“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page%3D4&page=2


读过,愚虽非净土通家,亦觉此位“夏坝仁波切”见解颇偏。因其非一般网友,是仁波切,活佛尊者,为人师者,且又被公开转帖,故为免其流弊,兹予略辩。


将《无量寿经》“十念”解作十种念想,十种心,等等,这本身是没错的。但死执“十念”就是这么个“没有办法回避的真实义”,就不对了。

其实就从这一点,亦可略体译经之难。换作现代一些人,可能也就不会译成“十念”,而是不管上下文意,就强译作了“十种发心”什么的,他会以为佛说的本来就是他那个意思,他还会拿出《大宝积经》来为他作证。

但愚以为,《无量寿经》“十念”,实具多义,汉译“十念”,再善再妥不过。兹略举“十念”之义:

显了义:即《大宝积经》“发十种心”,重诠“自力”;
隐密义:十(虚)心念,重显“佛力”;
深密义:十声等无量义。

所谓显密,方便说耳,不能死执,譬如同样《无量寿经》,除了“乃至十念”,还有“乃至一念”,当说“一念”时,则宜作如是解:
显了义:发一心念,重在开显“佛力”;
隐密义:发一种心(发十种心之一),“自力”。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正所谓。


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直说为“下至十声”,乃至将“至心信乐”直说为“称我名号”,显然基于“能所不分”,此正“老实念佛”至极圆顿之处。



以下顺拣几则最常错解:
1,往生必须“临终”一念或十念:错!无量寿佛本愿,无此要求。(当然,临终正念,好事。)
2,往生必须“一心不乱”:错!无量寿佛本愿,无此要求。(当然,一心不乱,好事。)
3,往生必须“发菩提心”:错!无量寿佛本愿,无此要求。(当然,发菩提心,好事。)


种种错解,主要是因为不解佛经意趣,不能把佛经与佛经彼此间融会贯通,但此中究其根本,还是所谓“信不及【万德洪名】”故。


还见有人死抠《观经》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弄出个“九品往生表格”,彼实应自查,仅就净土三经,能过否?

须知佛每说法,每部佛经,都是有所侧重的,比如《无量寿经》,着重讲佛本愿;《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之意趣,则在催人奋进,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等等。

如此人等,就好比患了“先天性近视”,但这点他们又多不愿承认。所以他们既能让净土三经间相互打架,却又可视而不见、相安无事。
盖亦因是之故,他们往往还会轻视、甚至去“纠正”祖师大德、译经三藏法师,殊不知他们的对立面,往往又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的最为杰出代表。


还见有人将净土宗“信愿行”和藏传佛教“五力往生”对应,这个自己作比较分析可以,但拿出来就略显肤浅。
虽然基于“信愿行”“五力往生”二者修习,皆有可能往生,但这完全不等于说,二者“基本上就是一回事”。
直说了二者实际就是“两种不同行门”,彼此虽无高下,但实有重心、顿渐、资粮、见地、摄机等等诸多差别。
顺及此转帖文中仁波切所示“如何修这十念”,即可归入“五力往生”,但在净宗,从祖师起,都没这么修的。

再比如,“能否往生取决信愿”,依净宗行门,则可谓“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但依“五力往生”,则不能生矣!


另外每见有人抨击净宗行人“只知念佛,不通教理”,殊不知净宗念佛,偏不重知见,惟以佛见为己见,印祖所谓“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讲知见,讲教理,作行方便而已。

净宗念佛,最难就只在一个“信”字,若信得及,万德洪名,全事即理,阿弥陀佛,阿伽陀药,岂是虚赞,佛本愿力,蜎飞蠕动,即身往生,欺汝来哉!



这里或有不少夏坝尊者弟子,所以多说两句:
1、上师的话,有可能并非全对,当然你完全还是可以认为“上师的话就是对的,根本无须辨析”。
2、上师的话,或许有其“密意”,具慧者宜当善辨;
3、上师讲错,不等于他就不是一个好上师,或许他还具有悲、戒等诸多功德。


此帖拉杂,只惟愿,诸位达人,专修自宗,莫论他宗,亦勿妄充通家,夹杂来学,笼统而修。
想对净宗法门有所了解者,则望用心去读《印光大师文钞》,诸多疑问,其实祖师们都已早有明确开示。




另附“简易十念法”,与上“十念”,则完全两码事:

每日清晨着装以后,面西而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摘自大安法师的博客)
发表于 2011-5-9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9 01:51 发表
换作现代一些人,可能也就不会译成“十念”,而是不管上下文意,就强译作了“十种发心”什么的,他会以为佛说的本来就是他那个意思,他还会拿出《大宝积经》来为他作证。但愚以为 ...


在原贴中,译者列出了梵文全段原字,也说明了其原意,并提供了其他译例,清清楚楚的;如果您觉得错误,合理做法是对应您认为存在的译者错误叫板,说明您认为他翻译错误的理由和依据。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9 01:51 发表
还见有人将净土宗“信愿行”和藏传佛教“五力往生”对应,这个自己作比较分析可以,但拿出来就略显肤浅。
...



那应该是我首度提出的。我也不敢说正确,可是,请问您觉得我错在哪里了?我在哪点上对错了?或者是具体是五力中的哪一力您认为往生净土是不需要的?!欢迎探讨。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9 01:51 发表
直说了二者实际就是“两种不同行门”...再比如,“能否往生取决信愿”,依净宗行门,则可谓“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但依“五力往生”,则不能生矣!
...


任何净土信仰,不论印度的还是西藏的还是汉地的,难道不都来自佛说的净土相关经典吗?怎么变了“两种不同行门”呢?
能还是不能往生,我们总得从佛经里依据及其意思上钻研,总不会因为“依净宗行门”就能变出新情况、新花样吧?!
发表于 2011-5-9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念到底应如何解释,看看梵、藏原文吧——转礼进帖

       既然我们看的是佛经,那说到底,是应该往印度的思想上面去靠,而不是什么“往藏传的思想上面去靠”。仁波切解释的是《无量寿经》十八愿里的“十念”一词,我可以告诉你,它的确是没有称名的意思。你要说讲原文,那就应该讲彻底。特此把十八愿的梵文愿文(梵文本中标第十九愿)找出来,全部照录如下,并予直译,供参考(注意,这可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什么“上品往生的条件”,看经要看清楚)
sacen me bhagavan bodhiprāptasya aprameyāsaṃkhyeyeṣu buddhakṣetreṣu ye sattvā mama nāmadheyaṃ śrutvā tatra buddhakṣetre cittaṃ prerayeyuḥ, upapattaye kuśalamūlāni ca pariṇāmayeyuḥ, te tatra buddhakṣetre nopapadyeran
antaśo
daśabhiś cittotpādaparivartaiḥ
sthāpayitvā ānantaryakāriṇaḥ saddharmapratikṣepāvaraṇakṛtāṃś ca sattvān, mā tāvad aham anuttarāṃ samyaksaṃbodhim abhisaṃbudhyeyam ||
  直译:世尊!我若得菩提,无量无数佛刹中的有情,听闻我的名号后,系心于彼佛刹,乃至以起十种发心为生[于彼]而回向善根,他们若不生于彼佛刹,那么我就不证无上正等正觉;除了造无间罪者及造障碍毁谤正法者。

  江大译师和李大译师可为此作证。


  实际上这里用的daśabhiś
cittotpādaparivartaiḥ(十种发心)
是比“十种念想”(daśasmṛtibhiḥ / daśabhiḥ smṛtibhiḥ)更为具体的一个词组。cittotpāda是标标准准的“发心”。《现观》序品七十义摄颂就说:

cittotpādo
'vavādaś ca nirvedhāṅgaṃ caturvidham |
发心与教授 四种决择分
ādhāraḥ pratipatteśca dharmadhātusvabhāvakaḥ ||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第一品上来就是:

cittotpādaḥ
parārthāya samyaksambodhikāmatā |
发心为利他 求正等菩提
samāsavyāsataḥ sā ca yathāsūtraṃ sa cocyate ||
彼彼如经中 略广门宣说

  所以,虽然古代译为“十念”,也有不少祖师出于愍众之故,方便说为“念十声”,但其本来的含义确实是“发十种心”。恩师夏佛解释“十念”时,也正是这个意思。我未暇查藏译,但恩师说过:“藏文的《无量寿经》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见《问答录(一)》,75页)梵文藏文都是如此,这何错之有?很显然,不是恩师太“藏传”了,而是你太“汉传”了;不是藏译文异想天开,而是你对汉译文的解释太过随意。
  当然,恩师也引述了元晓大师的“隐秘十念”和“显了十念”之说,作了会通。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称名十念之说。

  实际上,还有比“十念”更为突出的一段经文,那就是净土真宗非常喜欢引用的“十八愿述意文”,出自魏译本下卷第一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就不仅是“十念”了,而是“一念”。日本有一些学派就把它就解释为“念一声”。多省事儿呀!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把这里的“一念”解释为“念一声”,显然是不合文意的。同理,“十念”解释为“念十声”,也是不符文意的。而且此段原文是:

ye kecit sattvās tasya bhagavato 'mitābhasya nāmadheyaṃ śṛṇvanti|śrutvā cāntaśa
ekacittotpādam
apy adhyāśayena prasādasahagatena
cittam utpādayanti
| te sarve 'vaivartikatāyāṃ santy anuttarāyāḥ samyaksaṃbodheḥ ||
直译:那些听闻到彼世尊阿弥陀之名号的众生,听到以后,以具足净信的意乐发心,乃至发一心,他们就都不从无上正等正觉退转。

这里的意思是“发心得不退转”,并未直接提到发心就能往生,更不是说只要念一声佛号就能往生。而且用的词仍然是标标准准的“发心”。

  附带回过头来说说《阿弥陀经》里的问题。《阿弥陀经》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里提到了“执持名号”,似乎必是称名之意。然而原文也未必如此:

yaḥ kaścic chāriputra  kulaputro vā kuladuhitā vā tasya bhagavato '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nāmadheyaṃ śroṣyati, śrutvā ca  manasikariṣyati, ekarātraṃ vā dvirātraṃ vā trirātraṃ vā catūrātraṃ vā pañcarātraṃ vā ṣaḍ rātraṃ vā saptarātraṃ vāvikṣiptacittomanasikariṣyati, yadā sa kulaputro vā kuladuhitā vā kālaṃ  kariṣyati, tasya kālaṃ kurvataḥ so 'mitāyus tathāgataḥ śrāvakasaṃghaparivṛto bodhisattvaguṇapuraskṛtaḥ  purataḥ sthāsyati | so 'viparyastacittaḥ kālaṃ kariṣyati ca | sa kālaṃ kṛtvā tasyaivāmitāyuṣas tathāgatasya buddhakṣetre sukhāvatyāṃ lokadhātāv upapatsyate |
直译:舍利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闻彼世尊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听闻后作意,一夜,……,或七夜,心不散乱而作意,当这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命终时,彼阿弥陀如来以声闻众围绕,以菩萨众为前导,现于彼命终者前,他心不颠倒而命终,命终后,生于彼阿弥陀如来之佛刹土——极乐世界。

这里的说到的是“manasikariṣyati”,即“作意”。藏文也是直接翻成yid la byed(可参见我制作的《梵藏汉对照佛说阿弥陀经》,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21036&extra=page%3D1)。江大译师提到的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是不错的。原文并没有直接提到“称名不乱”。

  《观经》无梵藏文可查,但我相信其原文情况也应该是类似。因为很显然原文里“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乃是“具足十念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和“称南无阿弥陀佛”乃是两码子事。是“十念”,而不是“十唸”!既有十念,又有称名,这才是《观经》此处的本义。
  你喜欢引用净土宗祖师的著作,我劝你还是先好好看看唐代祖师的著作再出来胡说不迟。唐代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就曾以“宿善萌发”的理论解释这一问题。人的过去世都是无限的,有因缘特殊之人,虽多造恶,然蒙善知识教授,通过念佛,宿善萌发,临终具足善心、具足十念,又有何不可?原文如下:

  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当然,我只是说《大经》、《小经》的经文原意没有直接提到称名,并不是否定称名的作用。古大德将这些类似的文句解释成称名,当然是大开方便之门,摄受饶益了不少众生,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不是经文直接的意思,是需要通过“密意”去解释的。不过至少我们应该明白,光靠称念佛号就能往生,绝非经文本身的意思;将之推到及至,遮谤其它一切修行,更是不可取。



原帖地址:



发表于 2011-5-9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9 01:51 发表
还见有人死抠《观经》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弄出个“九品往生表格”,彼实应自查,仅就净土三经,能过否?


如果说这个九品往生一览表何处有误,请直接说,因为这个表格完全是对照观经而来,里面字句也都有出处,哪个地方写的不对可以提出来商榷,但不说原因,就说在下“死抠”“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何以服人?

至于说往生条件,各经所述或有差别,但也都有依据,转粱生的介绍如下:


往生条件略抄
1. 观无量寿经

观经中开始总说往生条件,后分别说,总说如下: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2. 佛说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3. 玄奘译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4. 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无量寿经)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5. 无量寿经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发表于 2011-5-9 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9 01:51 发表
其实就从这一点,亦可略体译经之难。换作现代一些人,可能也就不会译成“十念”,而是不管上下文意,就强译作了“十种发心”什么的,他会以为佛说的本来就是他那个意思,他还会拿出《大宝积经》来为他作证。


会写点半文半白的文字,就表示自己很有文化以致比其他人更“能理解上下文意”等等?没有人说“十念”是翻译错误,只是对“念”的理解在做分析:是当动词用还是当名词用。
如果认为“十种发心”是强译,认同汉译“十念”再妥善不过,那请问您以哪种语言经文为母本,自己翻译之后认为“十种发心”是强译,“汉译再妥善不过”呢?或许那些引用梵文、藏文的师兄都是“强译”的帮凶?
以下顺拣几则最常错解:
2,往生必须“一心不乱”:错!无量寿佛本愿,无此要求。(当然,一心不乱,好事。)

也顺拣一条
佛陀是这么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难道佛说此段,说到“一心不乱”,在你眼里只是他老人家托钵行乞吃得太饱打的一个嗝?再或许,您不认同诸佛智慧相等,认为本师说众生需要做到“一心不乱”是本师低估了弥陀的愿力?
发表于 2011-5-9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5-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位仁兄精深海云继梦禅师所谓“华严密”来看,版上还真没什么人够层次能跟他交流唻;P
发表于 2011-5-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看楼主贴。楼主所谓之略“辩”,唯出自宗这见解,不出成此见解之理由。说白了 就是 立宗 而不论证,反复宣说自已的观点罢了。如此 那别人 再细辩的前提都没有。
发表于 2011-5-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楼主早日念佛往生西方,再回来度人!
发表于 2011-5-9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思是说:
虽然原文是十种发心,但是这里面有“话外音”~

楼主是刘心武?从药方里都能看出故事来?
发表于 2011-5-9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说,佛教讲传承。
传承的重要性,没别的,就是怕后来人得不到纯正的佛法。
古来东来西往的大德们,为什么要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我们能学到真正的佛法?

如果传承断了,怎么办?
那我们还应该象以前的大德们学习:努力学习,再从有传承的地方取回来。靠自己理解出来的,不可靠。
有人要解释经典,我们就得问问:你有传承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还真碰巧给你问着了!

对于像此类事关重大的问题,末学就算浑身是胆,若是仅凭自己一点妄识,就算打死我也还是不敢妄下断言!

末学主帖对“十念”的解释,当然是有传承的。具体点的,我想我就不必再向你汇报了!

我想你不妨再去问问那些,不自量力拍脑上阵,欲纠正“祖师大德”的一些人,他们倒是否有传承?
或否还是仅凭自己那么一点可怜的“聪明才识”?这未免就真有点贻笑大方了!


当然,话说回来,“传承”并非万能保证,有传承不就一定正确,没传承也不一定就不正确,
关键还看传承是否清净,是否清净谁说了算?你吗?共识?上师?本尊?
“信”谁的?



另外,末学主旨,只惟诸位,专修自宗,莫论他宗,善莫大焉,
对净宗行门若信得及,那很好,老实念佛;若信不及,没关系,
按“五力往生”力力来修,那也很好;
或修破哇法,或修唯识净土,也都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笼统夹杂”。
又想修净宗念佛,信又不及,那就再夹点五力,等等,自谓“很聪明、很保险”!
——真的真的完全算错了!修法一定得要有个重心,你不可能脚踩两只船,顺利到达目的地!

“信愿行”,“五力往生”,就是两个系统,所持见地是不一样的!
你笼统夹杂着来修,只能说明一点,你既不会“信愿行”,也不懂“五力往生”。
两套系统绝无可能平行,奉请小部分行人,别再玩“互摄、通家”之类的游戏了!
发表于 2011-5-20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20 14:38 发表
唯一不好的,就是“笼统夹杂”。
又想修净宗念佛,信又不及,那就再夹点五力,等等,自谓“很聪明、很保险”!
——真的真的完全算错了!修法一定得要有个重心,你不可能脚踩两只船,顺利到达目的地!
“信愿行”,“五力往生”,就是两个系统,所持见地是不一样的!
你笼统夹杂着来修,只能说明一点,你既不会“信愿行”,也不懂“五力往生”。
两套系统绝无可能平行,奉请小部分行人,别再玩“互摄、通家”之类的游戏了!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的大愿不一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三种。。。对应的根器等是不一样的。。。
但很多人非要合成一个来论述,没办法,随他们了。。。
其实这样也好,至少世间的福慧修的不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c31220100k4z4.html 这个博客有篇专门针对五力的说法。。。
比较惊人的说法是这个:“发愿力”,这不是指发愿往生净土等,而是发愿将一切有情的苦与罪障成熟到自己身上,以及发愿能生起菩提心。————抛开净土宗的教义来评价这个发愿是很不错,但放在净土宗上,就不一定合适了。
————总之一句话,觉得哪个方法好,就用哪个。。。关键不是方法,是能否今世顺利往生。。。探讨的再多,如没有现世成功,那么就只能认为是戏论了。。
发表于 2011-5-2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20 14:38 发表
“信愿行”,“五力往生”,就是两个系统,所持见地是不一样的!
你笼统夹杂着来修,只能说明一点,你既不会“信愿行”,也不懂“五力往生”。
...


请问具体在哪点上不同?
发表于 2011-5-2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你将信愿行和五力做个表格比较一下

很清楚就告诉我们异同之处

现在这样空口说白话 毫无说服力

原帖由 dajixiang 于 2011-5-20 14:38 发表
楼上的还真碰巧给你问着了!

对于像此类事关重大的问题,末学就算浑身是胆,若是仅凭自己一点妄识,就算打死我也还是不敢妄下断言!

末学主帖对“十念”的解释,当然是有传承的。具体点的,我想我就不必再向你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5:58 , Processed in 0.03806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