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18|回复: 27

图滇悲桑格西 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滇悲桑格西 简介

图滇悲桑格西于公元一九六五年诞生于尼泊尔,为一藏裔尼泊尔人。一九七五年,在他十岁时,由其兄长偕同至圣地达萨,进入策秋林寺院,并随即于 宗座喇嘛的亲教师 怙主林仁波切之座前受沙弥戒;当值二十岁时,再于 宗座喇嘛之座前受比丘戒。图滇格西于一九八零年进入位于南印的哲蚌寺洛色林学院就读,历经基础课程、般若、中观和律学等共十七年的学习,并于一九九七年获得格西学位;这段期间,其最主要的师长是当时的洛色林退位住持耶谢度老师,和后来成为上密院住持的洛桑多杰格西二位大德。

在取得格西学位后,图滇格西即于 宗座喇嘛、登马洛却仁波切、日宗仁波切(现任的甘丹赤巴仁波切)以及东滇仁波切(现任的洛色林住持)之座前广泛地听闻教授。图滇格西于二零零零年返回策秋林,并先后完成了《相顺〈广论〉科判次第之集经汇道》和《经道汇编》二书的编着,并且从二零零六起,于每年的夏秋之际,为一群学佛者陆续讲授依师轨理、道次第、四圣谛、前后世、业果、以及佛功德等等教法。

图滇格西在洛色林就学期间,便以其干净利落、理路清晰、辩思缜密且充满机锋的精采绝伦之辩经,以及对经论法义的鞭辟入里与融会贯通,而广受赞叹称扬。图滇格西因身体不适之故,而最终无法如众人所愿地留在洛色林敎授经论,然而,因由此生命中的转折,却让他专注地投入了对教法和自心的深入思惟与探索。在其瘦弱谦和的外表下,总是展现出依由正理思辩而发起之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与崇敬,以及对菩提心和中观见等佛陀甚深广大的教法深刻精辟的体会与洞悉。

图滇格西的智慧、清灵、温润、和煦,以及他的宽厚、静定、幽默和虚怀若谷,往往教人在觉得温暖之余,亦油然生起敬畏之心;而其说法之无比善巧、精妙、入心,更常常令听闻者深受感动和启发。他慈悲地引领具缘佛弟子,往向清净无误的成佛之道。对许多人而言,图滇悲桑格西无疑是一位难得的善知识。


-滇津德纪-



                                                                                              .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1-4-26 22: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师

2009/11/05 20:31

这星期开始,图滇格西拉开始为我们上「佛功德」,今天是第三次。这几天是寺院「解夏」的日子。汉系寺院的规矩我是一点都不懂,在藏系寺院里,每年解夏之后,会有三天的放假日,僧人们要利用这三天,走出结界的范围,同时也放假休息,学校里不上课,平常不准看的电视,这三天可以尽情地看。一年里,就只有这三天可以这样放松。

老师在寺院开始放假时,为我们上课,每天二个小时。今天下课老师离开后,我留在教室里收视听器材。收完,要把器材放到老师住处时,看到这一幕对我而言很温馨的景象,于是拿起相机,拍了三张照片。

僧人们聚在一起,在玩有点像是「井字」游戏。老师旁边有一位年纪很小的出家人,很恭敬地跟老师解释这个游戏的玩法。




拍到第二张时,老师发现我在拍照,笑了起来。他手上拿的,是帮我们上课前,他写讲课大纲的笔记本。




很安静,很文雅,但又不失轻松。



老师有回谈到他的老师,他说:「我是个没有出息的学生,但一讲到我的老师,我的胸膛与背就挺得直直的『这是我像山一样的老师!』」老师说这话时,我想着:「我的心情跟您一样啊,一想到老师,我的背也是这样挺得直直的。」

我很随喜自己以前曾经那样造过善业,今生可以遇到像山一样的老师。




………………………….
本文是近年担任穹拉仁波切台湾弘法行的中文翻译──吴老师所写。
图片上可以看到格西拉戴着帽子,主要是格西拉身体瘦弱之故。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1-4-26 21: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论奢摩他  

开示者:图滇悲桑格西

理路与体验

摘自:《略论奢摩他》开示第九回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23755
发表于 2011-4-2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什么寺庙啊?在哪里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暇满身谈净土

图滇悲桑格西  开示
2007.9.21

共下士道的目标,是成办「来生殊胜所依身」。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平常在下士道里并没有直接讲,但却很重要。或者,我们从以下的角度来谈这个主题。


必定会死,死后去哪里?

会死,这是肯定的。无论再长寿,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后,在场的我们都不再在、都死了。除非我们忽略这个事实,否则,若好好地用理由去思考这件事情,无论你是从「如何死亡之理」「那些记得自己前世的诸多例子」「心识不单单只是脑而已,有很多根据可以证实此事」…等任何角度去思考,都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是:我一定会再度投生。就像上辈子结束后投生到这辈子般,当「会再次投生」的因缘都俱足时,会再次投生的这件事情,肯定会发生。
会再投生是肯定的。那么你希望的下一生,是什么样子?不要投生于三恶趣,这是肯定的,这就不用讲了;那么,投生善趣,你希望得到的是如何的一个所依身呢?


理想的来生
(以下为老师与同学讨论的记录)

师:要投生为人,还要诸根具全,肢体没有残缺。所投生处是一个有大乘佛法的地方。还有呢?

生:要能相信佛法。

师:应该是这么说,若希望来生能成为一个对佛法有信心的人,那么,你须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投生?要投生在一个有佛法的地方,而你的父母也相信佛法。(像这样,这种思考方向才是现在问的问题之正答)这样就够了吗?

生:还不够。还要遇到善知识、能听闻正法。

师:「投生于有佛法处」与「值遇善知识」就是为了要「能听闻正法」。否则,即使你遇到一位大上师,整天与他相处,他也很喜欢你,但是,若只有这样的话,不能算是值遇善知识。还有呢?

生:要有空学佛。

师:这部份简单讲,就是你不会为了世间的事情团团转,不会遇到恶友。还需要什么呢?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吧。(老师的身体弱,所以讲到这点,大家都笑了。)

生:若要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话,就要投生于一个较有地位的家庭。

师:还要有聪慧。否则,教了还是学不会。   

总之,若真心希求投生善趣,以上这些你都会考虑。当你确定自己一定会死,也确定会再投生,而且,解脱与成佛是你非办到不可的目标。万一此生还没达成目标就死了的话,怎么办呢?当你真正这样去精算时,刚才所说的这些,你很自然就都会考虑到。不用照着经典里讲的去背暇满身的条件,当你用这样的方式思惟时,很自然会把以上这些项目都考虑进来。

然而,这些你想要的投生状态,不是自然产生的。那么,要做些什么,才能达到你要的目标?要知道如何做才能达成目标,必须读经论、思惟理由才行。


怎么做,才能拥有「理想的来生」

目标:投生为人
做法:要投生为人,就要避免投生到三恶趣,所以,必须以持守「断十恶业」的戒为基础。

目标:投生到有大乘佛法之处。
做法:必须靠着祈愿去结合,以及向别人介绍这种有大乘佛法的环境。

目标:值遇善知识。
做法:对于此生已经依止的善知识,无论这师长是好是坏、做了什么,这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是,自己能够以清净的方式去依止他,来生就会遇到清净善知识。反之,即便你现在的善知识是佛,但你依止的方式错了的话,来生就不会遇到善知识。

目标:不遇恶友。
做法:友伴(不遇恶友,与善友为伍)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要达到这个目标,要祈愿。此外,一方面要对今生的法友修净观,另一方面,如果有朋友受到恶友的影响,你要想办法阻止,自己也要成为他人的善友。

目标:有学佛助缘
做法: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自己之所以能够修行,一定是因为有人帮助才   办得到,无论是教导你的、在经济上支持你的…,无论在哪一方面你都须要别人的帮助。要能得到这些帮忙,一方面靠祈愿,二方面要靠你现在去帮助别人成办学法的顺缘。若你以很清净的意乐去做,来生就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助你成办修行顺缘。

目标:身体健康无病:
做法:帮助病人、给药…等等。

目标:力大。
做法:无论是做事情或是学法,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者,你去帮忙的话,即使只是帮忙抬东西,而后去祈愿,就会成为一个力大者。

目标:听到佛陀名号就生起大信心。
做法:此生串习对佛陀的信心,会使得来生见到佛像或闻佛名号就生起信心。

目标:诸根具全。
做法:清净地持戒,能使来生诸根具全(肢体无残缺),另外,靠着祈愿也有助达成这个目标。

目标:智力好(聪慧)。
做法:对文殊菩萨祈求,还有,这辈子自己所知道懂得的,以清净的增上意乐去告诉别人。去供灯。成办他人获得知识的种种顺缘…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得你的智力增长。


净土,是「理想来生」的具体呈现处
当你真正生起对增上生的希求心,以上这些很自然地都会成为你的实修。若你心里真正有「这是我需要的」想法产生,而且,又确信它们的「因」是什么时,你心里自然就会有一张该做什么的清单。此时,这些该做的,对你也言就不是一个被制定出来的戒律,而是很自然的一个法则。

然而,以上这些,不用一一去数计,而是它本身的情况就已经完整齐备以上这些你所要的,就是极乐净土、妙喜净土等。


净土略说

净土无边无际,而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有清楚广大说明、翻译为藏文收录在《甘珠尔》中的,就只有二个净土(也许有一些虽然佛有说明,但未译为藏文,这是有可能的);此外,说得较为简要的,还有兜率净土;文殊菩萨虽然也有一个非常广大的净土,但那是在未来将成办的(目前还未完成)。

以上这些净土中,已经完成的、很广大的、要投生于该净土的因缘都说得非常详尽的,就属极乐净土与妙喜净土这二者了。关于极乐净土的描述,《甘珠尔》中有四十多页接近五十页,而妙喜净土则有一百零八页左右。在这些经文中,对于净土里有些什么、要投生该净土必须齐备什么样的因等等,都有完整描述。

就像刚才曾讲过的,若投生于净土,所有你想要的那些顺缘全部都齐备。因此,对净土的了解,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为何要投生净土
因为此生我要成办解脱与成佛的果位,而如果未达成目标前就死了的话,来生,我要投生到一个「成办解脱与成佛果位的条件,都完整具备的地方」,为了这个目标,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于净土中。此其一。
再者,当你知道所要投生的净土,有什么特殊处后,就会产生了想要投生到那里的希求。所以,这也是你要学习的内容(所投生的净土有何特色)。

欢喜持戒
为求得暇满身而持戒之时,正反两面的事情都要知道:持戒(断除十不善的戒)能投生于净土,不持就会堕恶趣,这二面都要知道。如果只知道后者,有时会变得很紧绷,好像有点被强迫的样子,因为你只想着「若没有做会很惨」。当然,这样的想法也是需要的,但同时也要知道「若好好持戒,会有什么样的好结果」,使内心产生「若能如此,该有多好啊」的希求,这样一来,就会在很欢喜的状态下去持戒。


虽然净土的部份,在道次第中并没有清楚地阐述,但就「成办殊胜所依身」而言,这是在下士道里很直接可以理解的。能投生到净土的因,在经典中有很广大的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滇悲桑格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滇悲桑格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暇满、净土不相违

图滇悲桑格西  开示
2007.11.8

     

问:「净土,是学佛最好的环境」与「人身,是学佛最佳的所依身」这二句话是否相违?我们应回向投生净土,还是要获得人身?
答: 为什么会有「要得暇满人身,还是该投生净土」这种问题呢?投生净土,意思就是要获得暇满人身啊,只是投生的「地方」不是南赡部洲而已。

先用例子来说明。同样生为人,但你生在哪个国家,就有很大的影响。若你出生在福利非常好的国家,打从出生开始,衣食住行等都由政府打点,你完全不需要操心;但若你生在印度或尼泊尔,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这是由于出生地不同所造成的差别。再比如,同样是医生,你在美国行医赚的钱就比在印度多得多。

同理,想要继续学佛,若投生为人,生在南瞻部洲,你当然还是可以让学佛的一切顺缘都齐备,但是,那些因,你必须一一去成办才行。而如果你投生在净土,那里已是一个条件都俱全的地方。只要投生到净土,所有学佛的顺缘就都已经准备好,等在那里了。

这就好比说,在这个世界上,身为藏族以外的民族,要学藏系佛法当然也是可以,但比较辛苦,得先学藏文、得花很多钱到这里来学习。但若你出生的地方,是一个父母周围都是学藏系佛法者的环境,你就可以从小就在顺缘齐备的状况下学佛了。这就是「出生之处」所造成的差别。

谈净土,就是在谈一个学佛顺缘完全齐备之处。所以,祈求获得暇满人身,与祈求投生净土是同一回事,没有不同。正因为要获得暇人身,所以要投生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好,还是娑婆好?

图滇悲桑格西  开示

2007.11.8与2008.11.10


问:但曾听说投生净土后很难净罪集资,所以,学佛最好的环境就是现在这里。若是如此,这与为了要有学佛的好环境而祈求投生净土,岂不矛盾?
答:

不矛盾,但这要视个人的情况而定。若是个很勇敢、心力不退、有智慧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恶缘都可以转化为学佛的顺缘,那么,在净土要千年万年才累积到的资粮,在这里每天都可以累积得到。这种人,投生在南赡部洲(释迦牟尼佛的剎土)比较好。

但若是个会他人影响,会因为环境与朋友而变化,没有自持能力,无法面对恶缘,是属于程度较差的人,这样的人若不投生净土,就很难有机会继续往上走。

来生还能像今生一样吗?没把握
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此生学佛的顺缘都具备了,但仍没什么进展。虽说没有进展,但要我来生再备齐今生所拥有的顺缘,我完全没有把握。

此生学了佛、出了家,对佛法亦生起了一点信心,而且,我还想要一直学下去,我心里已经下了这样的决心:未死之前我都要继续这样走下去。以上这些,勉强算是今生仅有的进展,然而这些进展,都完全不是我的能力造成的。

首先,我生在一个佛教家庭,父母都学佛,有一个出家的哥哥,由于哥哥,我才能到现在这个环境[1]。想想,如果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我可能很难出家,但还好我还有其它的兄姐。如果我当时不想出家,或是出了家但没有遇到教导我「要学理路,要如此如此学」的示道师长,我就不会到洛色林去。到了洛色林,是因为遇到了很多的顺缘,遇很多很好的师长与法友,才能拥有目前这些对佛法少许的体会。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个人化的顺缘,而这些顺缘若没有大环境总体条件的配合,也很难发挥功效。比如,若藏人社会里没有像三大寺这样的僧院,我就得私下去找老师、找法友、安排学习的一切,而这些都是我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我是因为到了一个这样的环境读经论,因此而遇到老师、听经闻法。这些遭遇虽然不是偶然,它们与我过去生的发愿与资粮有关,不过,若以我的情况来看(刚才讲过,要投生到哪里最好,应视各自的情况),来生,我还能不能「复制」今生遇到的这一切顺缘条件呢?

下一世,如果我要再投生到南赡部洲的话,我要投生在哪个国家?要生在有着怎么样父母的家庭?我来生的父母,能否像今世父母这样支持我出家学佛呢?我觉得很难。有些人的父母,是当家里缺人手时,会把孩子叫回来帮忙的,但我的父母到六十岁都还得下田工作,我们对父母亲说:「你们年纪大了,别再工作了,我或哥哥回家帮忙家计吧。」他们说:「要你们两个放下学习回乡,我们宁愿没东西吃饿死。」这样的父母,来生还有幸再遇到吗?

来生,要再遇到像这辈子遇到的老师,也很难。佛教徒有很多种,有些老师只教方便或智慧的支分,有些只开示止,有些只开示戒,有很多佛法老师完全不谈「无我」,有些老师虽然有讲,但却未触及怙主龙树菩萨抉择的微细无我。很多人连空性的边都没碰到,更遑论现证。以上这些现象,都是既存的事实。

我已有一些学习,心里已决定非学不可,而刚才讲的那些情况我也知道了,现在问自己「要生于何处?」「要找,能找到怎样的老师?」时,心里觉得害怕,觉得没有把握。若来生能像现在这样继续,那当然是可以,如果我好好祈求并努力累积这些顺缘的因,使来生能再回到今生这样的环境中,还是有希望可以继续好好学下去。但,更方便一点的选择是:先去净土,直到获得不还果(于无上菩提确定不退转的程度)后我会发愿,就像宗喀巴大师在《往生极乐愿文》中所说:「虽生净土,愿以猛利悲心以为等起,由无碍之神力,专至垢秽土中,如实依循一切有情各自缘份而为说法,悉能置于胜者所赞清净正道。」就算生于净土,也会以神通专门到不净剎土,依众生各自缘份等而为说法。那时的所依身是净土的所依,不会很快死,跟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差别的。

虽然,「哪里比较好」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我认为对我而言,在南赡部洲要继续是比较困难的。有人说「生病比健康好,死比活着好」,从训练内心的角度来说,它也许是实在话,但这种说法亦有其适用的情况。对于勇敢、有心力、能转恶缘为道用的人是很好的,但对我们这样的人而言,却很困难。

「视个人状况而定」的例子,还有一个。对于菩提心与空正见已到相当程度者,真正遇到了一个具德的无上瑜伽的善知识,再加上密续的修持,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成佛。若没遇到密续,就没办法。但这也是观待众生各别的情况而说的,因此,在尚未产生空正见与菩提心永远不衰退的把握前,我要先去净土,到这个程度后,就再发愿要来娑婆世间


问:老师,您是这样发愿的吗?

答:
是,我是这样发愿的,因为我没把握。到了那里,有把握之后,我会发愿再来这里。

我平常没有固定念诵妙喜净土祈愿文,但有一位竹巴噶举的上师昆千贝玛卡波撰写的《妙喜净土祈愿文》,我有保留。原因是它的内容,就如同《不动如来会》那般,依着次第一一写出妙喜净土的种种功德与庄严。
   
前几天,我请了八位出家人到僧寮,一起念诵这部祈愿文。念的方法是,先念《普贤行愿七支供》,然后念祈愿文;然后再念七支供养,再念祈愿文,如此反复念诵。
密咒乘方面,亲教师智慧宝幢有造了一部与妙喜净土有关的仪轨,其中也有一些祈愿文。另外,贡塘滇巴竹巴也有造过妙喜净土祈愿仪轨。


净土,是佛陀发愿成办的学佛好环境

问:去净土,学佛的机会不会比较不好吗?

答:怎么会!你讲的是天界,而非净土,天界与净土非常不同。若说「在天界,学佛的机会较差」这话是对的。在欲界天等,虽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种苦的现行,但在那里无暇学习佛法。但「净土」是佛陀特地为了初修业有情殷重祈愿的成果。

以妙喜净土为例,佛在经典中曾这样讲过「初修业者,请发愿到净土。要你们这样发愿,并非我放弃你们。理由何在呢?比如,若在这个国土发生严重的战争,国王会把小孩妇女老人病人等,先送到另一个较妥贴稳当的友邦,留下青壮年人去抵挡战争。送走妻儿老弱,并非抛弃,而是为了保护他们逃离危险。同理,初修业者、菩提心有衰退危险者等,应先发愿投生净土;至于那些没有这类危险的勇士们,就在原来的地方,留在娑婆世界。」所以,投生到哪里较好,这要看各自的情况。

这里(娑婆世界),对于利根者或心力很强者,是能够快速成佛的好地方;净土,特别是妙喜净土与极乐净土,对一般人来说,却是解脱成佛的保证班[2]。由于那里的所依身、环境、寿命、智力等条件,只要能投生到净土、学习佛法,便保证能得到各自欲求的菩提,无论声闻、独觉或大乘菩提。

比如,妙喜世界的人非常聪明,无论佛说了什么,都能牢记心中、产生定解。不只如此,由于佛陀愿力的缘故,凡投生妙喜净土者,无论经过多久,在妙喜净土死后投生他方世界,凡曾听闻过的大乘教法,一定不会忘记。这种超强的记忆能力,与所依身的差别有关。

所以,从智力的方面来讲,投生于净土,由于所依身的不同,差别就很大。这样讲的意思,并非投生到那里就「突然」变聪明,而是由于所积资粮的差别,而受取不同的所依身,从而拥有不同的智慧。


造了好业,在娑婆亦如同净土

问:若我已累积了能投生到好环境的业,若下辈子投生到南赡部洲,这个业也会感果。则此处对我而言亦如同净土,如此一来,为何非投生净土不可?

答:没有非投生净土不可。想要生于一个学佛的好环境,不在净土,你一样可以自己设法去得到。但是,要完全备齐这些好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很容易。

想要继续学佛修行,你必须做哪些准备?

(一)必须持守清净的戒律,稍有违犯就立刻忏悔,而且,你还要祈求「我虽清净持戒,但我不要投生天界,我要投生为南赡部洲的人。」

(二)而后,你要想清楚,要投生何处当人。若想要投生于有暇学佛处,你必须对于佛法有信心才行。在对佛法有信心的前提下,你祈愿来生能够继续学佛,所以要投生到一个佛法盛行之处。如果你能这样去做,一定能如愿。

(三)今生,你以清净的增上意乐,把自己所知所学无私地教别人,自己也精勤地听闻学习,常常供灯。这样做,会使你来生成为一个聪明人。

(四)以清净的心对自己的法友修信敬,不去观他们的过失。对于想要学法的人,用清净的心去帮助他。这样做,你的来生会遇到很好的法友。

(五)对于已经决定要依止的善知识,无论他做或没做什么,在你这方面,在恭敬与信心皆不退转的情况下如理地依止。那么,来生,你一定会值遇善知识。(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病人,可知你来生得到一个无病又健康的身体。

以上这些准备,如果你都能一一准备好的话,那么,投生到南赡部洲,虽然它不是净土,但对你而言,与净土差不多。

但是,若你投生的地方是净土,则你的老师要不就是佛陀的化身,要不就是对你而言与佛陀化身几乎没有差异者。但在南赡部洲,除非你自己已达到某种程度,否则,要遇到殊胜化身的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在老师方面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异。不过,话说回来,若你已经是一个程度蛮高的人,这个差异亦不成问题。所以,结论是:要在南赡部洲为自己创造一个等同净土的学佛环境,是有可能的。

但直接投生净土不是方便多了吗?

喻:为何尼泊尔人想去美国?
想想看,为什么很多尼泊尔人想要移民美国?为了赚钱、成为富人。但想想,去美国是成为有钱人的唯一方法吗?不。如果你有能力,就在自己本来的国家尼泊尔工作,一样可以。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很多人想去美国?

对于未受教育、没有背景的尼泊尔人,留在尼泊尔只能当苦力,一天顶多赚一、两百元。但这种人若有人帮他出去,到了美国一样当苦力,他赚的钱就会多很多,可以慢慢变得有钱。我们谈投生净土,正是因为在「投生处、所依身、友伴环境」等部份有着先天性的差别。

先设法让自己下一生能够在净土投生,一旦投生,其它你所需要的顺缘环境,自然就俱备了。

比如,你今生非常努力清净持戒,但在友伴方面造的业并不圆满(所以,本来你来世将因此遇到恶友)。不过,你把这清净持戒的业,全数回向于投生净土。当如愿往生净土之后,你也因为已经投生净土而不会遇到恶友了。亦即,投生南赡部洲要有好环境,所有条件你都得一一自己去办好;但投生净土得到的好环境,是「套装行程」,你只要设法能到得了那里,接下来的,都不用一一去费心张罗了。

光就「所依身」的状况来说,无论你造再好的业,投生到南赡部洲,你能得到的身体无论再好也就只是这样,不太中用。但净土有情的所依身,比起我们实在好太多。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前世做全了所有该做的准备,然后投生于南赡部洲。因为你投生到这里,你就一定要吃饭,就一定要花时间煮饭。也许你说「不用,我有佣人煮。」但有佣人,就一定会有因佣人而衍生的事情。不是很麻烦吗?可是,若生于净土,这些麻烦事全都没有。吃饭虽然只是生活里的小事,但投生在那里,由于该处自然形成的情况,有差就是有差。

再者,如果刚才讲的那些准备,你全部都做的话,即便你不刻意祈求,仍会投生于净土中,因为你所造的那些业因,一一具体感果的呈现处就是在净土(净土之所以为净土,正因为它是一个这样的地方)。除非你刻意回向不要投生净土,而以非常强猛的心意祈愿投生南赡部洲,否则,一定会投生到净土去的。

因都造齐了,如果你的心意非常强猛,所造的业又很良善,虽然本来要投生净土的,但你会有力量转变它而投生南赡部洲,很多圣者菩萨就是这样做的。若就业力来看,这些菩萨的投生处就只有净土,但由于大悲心与祈愿力的缘故,使得他们投生到这个世间来。

所以,你也可以这样做:把所有投生净土的因都备齐,然后强力回向不要投生净土。


--------------------------------------------------------------------------------

老师的哥哥是图滇汪杰,是洛色林僧院的拉然巴格西,曾任策秋林寺住持,目前长年于蒙拉利闭关。汪杰格西在老师十岁时把他从尼泊尔带至印du达薩出家。

[2] 译注:这句话并非表示「去净土不努力就可以成功」或「去净土就是解脱与成佛」。而是,由于到了那样的环境,你很自然就会努力,由于你的努力做得很够,所以一定会解脱与成佛。对此,图滇格西在其它文章中有清楚说明,有兴趣读者请详阅。.
发表于 2011-4-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顶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見 于 2011-4-27 09:15 发表
老师的哥哥是图滇汪杰,是洛色林僧院的拉然巴格西,曾任策秋林寺住持,目前长年于蒙拉利闭关。


第5及9樓所稱的老師指的是图滇悲桑格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見 于 2011-4-26 21:34 发表
本文是近年担任穹拉仁波切台湾弘法行的中文翻译──吴老师所写。


吳老師的blog有很多精采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my-notebook/

居住國外的師兄們可以訪問這個網址
某些地區的師兄可能無法訪問這個網址.............



                                                          .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1-4-27 10:30 编辑 ]
发表于 2011-4-2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格西
随喜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不用电饭锅

老师(图滇悲桑格西)今天早上从尼泊尔回来了,我们几个学生兴高采烈地去见他,还带了一个小小的大同电饭锅去给老师。这是这次回印DU前,一起上课的阿尼拉提醒我带的。因为老师身体不好,很多东西不能吃,阿尼拉供养老师小米与糙米,但发现老师都摆在一边没有弄来吃。如果有个小电饭锅方便煮,也许老师就会常常煮来吃了。阿尼拉是这样想的。

结果老师没有收,好说歹说都没有用。老师不收的原因是「因为它是要用『电』的。」老师住在寺院里,平常他煮东西都用瓦斯,因为那是他自己出钱买的。寺院不收他电费,所以,他若多用电等于就是多耗寺院的公财,所以,人家给他的家电,包括电暖炉和煮水器,他几乎都不用。

难怪,我私下去找老师时,他房里几乎很少开灯;有次,有位同学送他一个装电池就能亮的小小供灯(样子也不庄严,只是一个圆圆的小灯泡),他很高兴地收下了,还记得他说「因为这样供灯,电池我可以自己买,不必用寺院的电。」

老师律己之严,我算是开了眼界。老师房里的床垫,本来离地大概有二十公分,后来老师不用它了,只铺了一个类似于席子的垫,厚度大概不到二公分。问老师为什么换了?(达薩天气又湿又冷,长期这样坐卧其实很伤身)老师说:「我不比人高,不应坐高位。」


每次上课,老师坐在薄薄的垫上,把高高的佛法化成我可以理解的内容讲给我听。对我而言,他是我接近佛陀的天梯,不管他坐得多低,在我心里,他都好高好高。

今天,我把《金刚经概要与佛法问答》请老师签名。老师问我:「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写了我的名字在书上,有什么差别?」一面问,一面把页面翻到最后的回向页(我本来请老师签在首页的),写上他的名字。

对啊,我为什么要请老师签名呢?因为很多人这样做所以我跟?还是因为这是自己辛苦的作品所以要老师签名鼓励?这样做有什么意思?

也许我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没有免俗的勇气,但是,至少,在面对老师之时,俗套,就免了吧。枉费了自己事小,把能够亲近老师的时间浪费在俗套上,太枉费了!


………………

本文作者-吴老师(近几年担任穹拉仁波切台湾弘法行的中文翻译)



                                                                   .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1-4-27 13: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手抄稿的原则

1.若讲者的用字(1)没有违反理路(2)经论上亦有相同用词,则写稿者不应更动,要照着讲者的用词写下来。

2.反之,若有相违,最好能找到原讲者做确认。

3.写手抄稿者要弄清自己的角色,忠实记录。

昨天跟老师(图滇悲桑格西 )聊天,老师讲到他参与宗座的书的校稿时的一些事情时,讲到他对写手抄的看法,并举了二、三个例子。有次宗座讲到「寻找施设义」的解释,用的是洛色林福称尊者的观点(但宗座在现场没有说),因为那样的用词少见,所以写稿者就以一般的用词调整了一下。老师认为,这样的调整会使得宗座本来讲的中观应成的观点,变成中观自续派的,所以他非常坚持不要更动宗座原本的用字。为此,他跟另一位格西争执很久。最后,在一个偶然中有机会亲自问宗座,宗座说:「不要改,改了就成了中观自续的观点了。」

宗座有时会讲「要把所学与《道次第》合而为一」,「合而为一」这个藏文字在藏汉大辞典512页左侧,同样的用词宗喀巴大师也用。但写手抄稿的人,因为使用习惯与对文法的理解,经常把宗座的这个用词改为「收摄」藏汉大辞典1470页左侧。老师说,宗座这样的用词,于理无误又有经论为根据,这两个用词在文字力道上不一样,且听宗座的声音档时确定是宗座亲口说出的字,所以,写手抄稿时完全不应该更动才对。

但在校稿的过程中,这个字被一改再改。最后老师打电话给最后的审校者,确定印刷出来的用字是宗座本来的用词,整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不过,书到了其它主张改这个字的格西手中,大概引得对方很不高兴。

我问老师:惹得人家不高兴,您心里会不太舒服吗?老师说:「我于心无愧。」「写手抄稿者要清楚:现在不是在宣扬自己主张的时候,而是忠实记录讲者所言的时候。」

写手抄稿,我以前曾以为它只是「听打」而已,实则不然。如果老师不记得福称尊者提出的主张,如果《广论》没有熟到连每个用字都清楚,如何能真正如实「听」「打」呢?写手抄者,我觉得要是一个完全忠于经论、真理、讲者的能干仆人才行。
翻译就更难了。我说。

老师说,在翻译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去找他讨论,「趁我还在时,可以把内容弄得更清楚。而且,是我讲的课,我可以大胆无顾忌地修改。若是宗座的手抄稿,连加补充都要谨慎。」

要当最忠实的真理仆人,在写稿的过程中,不许「自我」这个小丑出来跳梁。

(本文作者-翻译老师-吴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3:13 , Processed in 0.04851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