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19|回复: 4

【转载】藏文学习笔记07【学般若的四十六种鬼业】0823(原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文学习笔记07【学般若的四十六种鬼业】0823★★★
4 藏文學習記 2008-06-18 03:20:35 阅读715 评论23
字号:
[url=]订阅[/url]

【前情提要】:
《喇嘛百宝箱》创立于2002年,是一位绰号名为原人的台湾人所著的学佛札记,用十分写实趣味的记录方式分享原人从在家到出家学佛路上的心路历程。2004年他第一次踏上西藏这个梦想之地,开始正式的修道之路。2007年他又回到宗萨,在宗萨康谢五明佛学院正式入学就读,博客网址为:http://dzongsaryuan.blog.163.com【藏文学习笔记】专栏是2007年《终结吉卡若的上师》的修学日记章节之一,纪录着原人在宗萨佛学院学习藏文之间的心得,从拼音到佛法,从无助到鼓励。
本文阅读难度:★★每个人学习时都可能会遇到的坏习惯。


◎8月23日
七点下课后,我拿录音笔去找堪布谈些事情,
堪布今天没在屋顶转圈(下午辩经时间时,堪布都会在佛学院屋顶绕圈),
原来是拿着相机上寺院去拍一些唐卡的照片,
他看到我就说:你跑到哪去呢?我下午没找到你,所以我自己上山拍了,
我莫名其妙的回话说:
我还能去哪里呢?我现在是这学校的学僧,我请假也都会跟您说的,不是吗?

我用剩下不多的下课时间跟堪布报告我最近的学习情况,
我说:
每天查单字都查不完,昨天的都还没查完,今天的又一堆很吃力!

堪布说:
「你的问题是每位新学僧都会有的,不要急着一次就想全搞懂!」
「每次查单字,学一字一句也好,一天学一些,
每过几天又会重新复习一次,会一次比一次懂的!」


「另外,要先多花点时间在朗读课文,而不是查单字,
这样慢慢一字一句的反复念诵可以帮你练习断句与理解字意与句意。」
(堪布随便拿起一段课文示范念给我听。)

然后堪布突想想起这段话跟我说:

堪布:「般若经上说学般若有四十六种鬼业。」
我问:「鬼业?」
堪布:「就是!普通话应该是说成鬼吧?g-u-i 鬼 ? 还是魔?」
我问:「嗯~鬼业可以!怎么说?」
堪布:「就是太用功也不行,太不用功也不行,这样都不是闻思佛法的正确态度,」
我问:「还有呢?」
堪布:「目标定太高了也不行,没有目标也不行!」
我问:「那是哪四十六个?」
堪布:「我现在忘了,就是一个正的一个相反的,」
我问:「是指所有两个极端吗?中间之道?」
堪布:「就是!」
我问:「可是为什么太用功不行?这不是好事吗?」
堪布:「因为太用功的话,会累坏的,然后就会后悔!」
我问:「是太强迫自己的原因是吧?」
堪布:「就是!这就是般若经上说学经的过失,」
我问:「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吧?谁不会有这些鬼业?堪布您自己有吗?
堪布:「当然有!
我问:「举例?」
堪布:「嗯....就是有时候有兴趣,有时候没兴趣。」
我问:「是指上课的时候吗?」
堪布:「就是!」
我问:「可是我看您上课时都很开心的问学僧问题,感觉一直都很有兴趣啊!?
    难道是因为学僧没兴趣,答不出话来,所以让你也感觉没兴趣?
堪布:「就是!」

外面的晚自习上课锣声愈敲愈急,
我很舍不得这样停止聆听珍贵的开示,
但是想说堪布说不要太用功,我只好先行离开,明天再继续请教。
(请继续阅读〈学习直到剎那〉一文。)
*-------------------------------------------------------
后来我自己上网查了,果然真的有此文!这里是文言文的,
有兴趣的朋友就先研读一下啰!等我未来上课搞懂了全文,再跟大家分享!

现观庄严论略释 弥勒菩萨 造 法尊法师 译释

壬二 加行过失
当知诸过失 有四十六种。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

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
01 谓修加行时长时勤劳乃能得知由此疲厌,
02 又修加行时速得辩才由此憍逸,
此二是依辩才而生。

03 又修加行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等由身粗重令心散乱,
04 又修加行时,由心粗重令心散乱,
05 又修加行时,非理发起持诵等事,
此三是由粗重而生。

06又修加行时,执取退转般若之因,
07又修加行时,于得一切相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
08又修加行时,弃舍甚深般若趣小乘道退失妙味,
09又修加行时,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摄持大乘,
10又修加行时,弃舍所得般若而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所为。
11又修加行时,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随顺因果,
12又修加行时,执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无上三身之因,
此七是退失大乘之因。

13又修加行时,于色声等众多欲尘起下劣寻伺辩才,
14又修加行时,弃舍义理唯着书写为般若波罗密多,
15又修加行时,执着无性为真实义,
16又修加行时,执着文字为般若波罗密多,
17又修加行时,执无文字为般若波罗密多,
18又修加行时,贪着境界作意国土等,
19又修加行时,味着利养恭敬称誉,
20又修加行时,弃舍佛道于魔法中寻求善巧方便,
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
--------------------------------------------------------------
依自他随一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
21谓修加行时,闻者欲乐增上说者懒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22又闻者欲于此方听闻,说者欲往他方讲说,
23又闻者少欲,说者大欲,
24又闻者具足杜多功德,说者不具杜多功德,
25又闻者勤修善业,说者勤作不善业,
26又闻者广大好施,说者上品悭吝,
27又闻者欲施,说者不受,
28又闻者略说便领,说者广演乃知,
29又闻者欲知三藏十二分教说者不知,
30又闻者成就六度,说者不具六度,
31又闻者于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说者无方便善巧,
32又闻者已得陀罗尼,说者未得陀罗尼,
33又闻者欲得书写,说者不欲书写,
34又闻者远离五盖,说者未离五盖,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此十四种是依说者过失。 

35又闻毁说地狱等诸苦深生怖畏,背弃利他而不往恶趣,
36又闻赞说天趣等安乐贪爱善趣,退失大乘,此二依自过失。
37又修加行时说者欲独处远离,闻者好领徒众,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38又闻者欲随行,说者不许,
39又说者为名利故而为说法,闻者不施,
40又说者欲往有命难处,闻者不欲随往,
41又说者欲往饥馑难处,闻者不欲随往,
42又说者欲往多诸盗贼兵乱等处,闻者不欲随往,
43又说者数数顾施主家欢喜散乱,闻者不乐,两不和合退失法行。
此七是俱依自他过失。

依余违缘有三种,
44谓修加行时,有诸恶魔作苾刍形,离间人法方便破坏,
45又魔说伪假般若波罗密多,
46又有诸恶魔作佛形像乱菩萨心令于非实发生爱乐。

此上共为四十六种魔事。
又彼二十三种缺乏顺缘中,有二十一种属于师资观待成过,
或反上说如弟子懒惰师长欲乐增上等亦成过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易误会的【西藏“摸顶”与“碰头礼”文化】图文◎原人

容易误会的【西藏“摸顶”与“碰头礼”文化】图文◎原人
西藏主题随写 2009-11-18 00:35:40 阅读2074 评论33
字号:
[url=]订阅[/url]

先行延伸学习容易误会的【西藏握手、牵手文化】

序:

了解了“藏族的握手跟牵手文化”差异之后,对于藏族友谊文化的风情大概也懂了一半了吧?摸顶与碰头礼也是一样的精神,“摸顶”是宗教仪式中常见的肢体语言,而“碰头礼”更是西藏特有的见面礼仪习俗,特别对于汉地与海外的藏传佛教徒而言,摸顶与碰头礼也是一种加持的仪式,但是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社会里,这种近乎男女关系的亲密动作,不太适合在公共场合内进行,所以在这里还是值得好好分享谈一下。



一、藏族的【摸顶加持】:


◆摸顶是一种通用的宗教加持行为
无论是在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各种宗教,如法师、牧师、神父、道长等等神职人员都会用上这个加持的动作,让你虔诚的合十,他用手摸着你的头,然后念上一段祷告经文、咒语,然后很多人可能就开始幻想头上有光、有一股很温暖的力量注入脑海!各式各样的宗教意涵有不同的诠释,当然,这是心诚则灵的行为,也是宗教徒常见的心灵慰藉,而在佛教本身也有这样的行为,只是在藏传佛教丰富了类似的文化。

◆摸顶的媒介不见得只有“手”

在藏传佛教里,关于法会上的加持内容,不限于只用手,有时候会配合佛经仪轨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法器来加持,当然这如果是内行人,还得配合复杂的观想内容,在此不多谈。2004n年宗萨仁波切回来宗萨寺时,在山顶上有个大型的长寿加持法会,由于人山人海,所以没办法用手去触摸到每一个人,所以只好用一根条绑上白色吉祥的哈达,作为加持的信物。因此摸顶是一种手部动作,不一定是手直接去摸的,重点在于法会的内容,有时候时间不够,仁波切会派一两位喇嘛来帮忙加持,很多人就会感觉很失望,因为不是直接给仁波切之手加持到,这样的分别观念就不太好,加持是一种精神性的分享,而不在于实质的手上。

◎图:2004年宗萨仁波切在宗萨神山“白玛谢布”上为大众加持。


◎图:宗萨佛学院大堪布彭措朗加2004年在宗萨神山白玛谢布上为信众加持。


◆如果不是喇嘛活佛,在藏区不要随便摸藏人或小孩的头!
这个习俗在西藏文化相关资料很常见,的确现实也是这样,除非是自家亲朋好友的孩子,才会动手去摸摸他的头,否则一般外人、客人是不会随便取摸孩子的头的,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神圣的动作,只有喇嘛活佛才有资格这样做,当然也别因为好奇、好玩去摸出家人或是瑜伽师的“光头”,纵使彼此本身很熟,但是被其他人看到了总是不太雅,总之,手可以大方的握手、牵手、碰头礼以外的部位,除非关系够好,否则还是少碰为好!

◆老藏人请求汉人、洋人加持的虔诚现象?
在很传统的山区、牧区藏区会碰到这样的尴尬现象,就是老藏人看到跟着活佛喇嘛一起同行来访的汉人、外国人会十分虔诚恭敬,部分老藏人会请求汉人外国人的摸顶加持!他就眼睛泛着泪光,然后身体鞠躬,口中不断念祈祷的话语,头部向前作请求的动作,通常汉人、洋人都会吓到不知所措~通常都是婉拒、逃离现场的情况比较多-----》如果真的遇到了,老藏人又穷追不舍、苦苦哀求,怎么办?这个呢,就跟老祖母把狗牙当成舍利子的道理一样,在他们的心中,任何跟上师喇嘛同行而来的外人都是菩萨的化身,您也先向他声明自己不是活佛(语言不通的话,比手画脚用手语),但是这时是可以帮他摸顶加持的,轻轻摸一下或是深切地摸顶都可,分享那份虔诚的力量,祈祷他老人家身体健康!阖家平安!如此一来皆大欢喜!他得到了他乞求的加持,您也发了菩提心。

◎图:这是2004年宗萨佛学院老堪布白玛当秋仁波切正在对访客、弟子们加持,摸顶的动作不见得一定得单手摸在头顶上,,用双手扶握住对方的头部也算是摸顶加持。




其实这情况还会发生在一般喇嘛与藏民身上。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每次跟宗萨寺很多大喇嘛久违重逢时,那些资深的大喇嘛总是拉着我的手,然后放到自己的头顶上作加持的动作,或是把自己的头靠到我的双手上,当然我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太高举我了,但是总是不能这样紧张害羞吧!旁人看到了也很容易误解,像这个尴尬时候呢,就可以互相交换加持,你也抓他手来自己的头上加持,互相顶礼,法喜充满!像这样直接流露的虔诚与真情,在汉地佛寺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

◆过度依赖摸顶加持的迷思

2004年,当我要离开宗萨寺时,我到了堪布才旦的房里道别,然后很自然的弯腰,把头伸过去堪布面前,请求加持,「???」堪布觉得我莫名其妙!?堪布说他自己不是什么大喇嘛,没有什么加持的法力,不需要这样做。有些藏族活佛很热情大方,但是也有些喇嘛堪布很谦虚客气,这样您会担心不知道该握手不握手,该不该请求加持的窘境吗?第一次接触后,知道对方的风格后,就可以比照办理了,堪布不喜欢这样,那就不要强求,因此是以尊重对方为先的。

◎图:白雅仁波切正用他的殊胜的“莲师嘎屋”(一种随身携带的小佛龛)为信众们加持。



在台湾与内地的藏传佛教圈子内,很多人喜欢这样的摸顶加持,但是多半的人都会误解“加持”是一种光与能量的导引与传输,可以直接传送给对方,可以改变磁场,就好像武侠小说的气功一样,可以运气传给重伤的朋友,然后还会冒白烟!(笑)虽然说这是心诚则灵的事,但是不应该去要求或希求别人也应该得到相同的境界,在网络上或是书本上为了宣传仁波切活佛,而介绍说活佛的手有多热!多棒!有很多能量!摸了就会如何如何?那样就是过度宣传,这种事是如人饮水之事,不该强求,甚至还有些藏传佛教徒受到海外new age 新世纪派、灵修派的影响,误把这些西方元素加入到藏传佛教的加持文化里,成为一种混杂的自创宗派,如果您过度执着在这些外在的“光”与“能量”等动作仪式上面,不会是佛法修行的正途,应该小心谨慎。

◎图: “佛经”也是常见的摸顶加持物之一,

宗萨仁波切也很喜欢用佛经来加持,象征智慧的传承。


◎图:堪布江森仁波切正用西藏佛经作加持。


二、藏族的【碰头礼】:




◎图:碰头的动作是人类的对于“爱”的共同肢体语言之一。


■碰头礼是藏族幼儿心灵教育的必备课程



藏族人从小就教导孩子碰头礼,每次看到小娃娃会抱着他说:“呀!忒吧吐!”(康巴口语:来!来碰头!)然后就把头碰过去,让小孩习惯这样的行为,等小孩稍微大些,大约3-4岁以上,可以自己思考行动了之后,只要有客人来,家长就会跟他说:「去!去跟叔叔碰个头!」然后就会乖乖地去碰头,「好乖哦!」因此这样特殊的藏族文化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了,长大后,自然而然的就让碰头礼这个礼仪行为变得很自在热情,所以如果您到藏区碰到藏族好友的孩子,随然不可以摸他的头,但是可以跟他行可爱的碰头礼哦!



■碰头礼的意义


碰头礼又称为额礼、额头礼,顾名思义就是彼此用额头来碰撞行礼,这个动作在东方儒家文化下的华人社会里是少见的,因为那样在儒家的标准已经是近乎夫妻间的亲密行为了,更何况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碰撞额头,更容易引发暧昧的误会,导致很多男居士到了寺院见到喇嘛,不敢做出这种很尴尬的动作,海外西方文化有这样的习惯,但是也是常见于亲人、好友之间,除非是宗教上的热情,或是戏剧、生日派对上的狂欢,否则这样的亲密动作是罕见的,特别是在西藏,这还是一种高贵的见面礼,好比如欧美国家的亲吻左右脸颊,碰头礼除了示意友好之外,也是心心相印的表征,因为头部象征“心与思想”,行额头礼,就是心照不宣的说明彼此的心意是一样,也是一种“信任感”,就佛教的术语来说,碰头礼的动作又可以说是“身、口、意”三者合一的庄严摄受表现。






◎图:这是宁玛派白玉传承最资深上师的扬唐仁波切对信众的无差别加持,在机场里,有求必应,十分感动!



■碰头礼的动作


动作很简单不用学,是经验问题,看一次就会了,一般都会彼此双手互相抓拥,彼此的额头互相轻碰一下,如果是道别时刻,额头还可以多停留一下,彼此互相念出祝福的话语,当然这个在久违相逢见面时也可以,纯粹看您们彼此的热情程度。





◎视频与图:这是在宗萨佛学院住我隔壁的好友“南加”与“彭措”他们某次心血来潮,互相献哈达行额头礼的事件,他们两位是很要好的朋友,在课余期间,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他们搞笑地互相行礼,证明他们之间深深不变的友谊!(笑)








◎图:这是网上偶然搜寻到的照片,这位外国人似乎是一位心灵大师(有网友认识吗?),外国人似乎比较习惯碰头礼文化,照片里的心灵欣慰尽在不言中!




■碰头礼的对象与场合


碰头礼常见于喇嘛与喇嘛之间,或是藏人与藏人之间,一般藏人不太会主动要求活佛跟他作碰头礼,都是以献哈达居多,当然也不太会有活佛主动要求藏人行碰头礼的情况,除非对方是有相当地位的大德居士,就是活佛认为他比自己还尊贵,才会行礼。



碰头礼跟摸顶加持不一样,它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宗教加持动作,所以一般活佛喇嘛就算他自己觉得谦虚或是地位不够,还是会乐意跟您行碰头礼的,无论是“相见欢”还是“离别”的时刻都可以的。


最主要的原则是:


您和对方要关系够熟识,才会行碰头礼,一般在藏区或是汉地初次见面的场合,除非是:1、对方主动把头靠上您的额头示意;2、或是是盛大的法会上,彼此又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士,才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用上碰头礼,否则自己不要主动,假装跟喇嘛装熟?强行碰头礼之后有尴尬之意的,因为您要见的人不见得是为热情活泼的藏人,可能是很沉静禅定中的喇嘛,特别是指导闭关禅修的喇嘛,或是在佛学院教书的堪布,常有这样的个性内向情况,碰头礼是彼此要有热情、熟识的情况才进行,因此应该应该视对方情况而定,先以献上哈达为宜。


◎图:这是5年前,我某次与“佐钦耐迈仁波切”行道别之礼。
碰头礼容易成了信徒间互相争宠的活佛最高加持大礼!?
在台湾或是内地的藏传佛教圈子,对汉人而言,西藏喇嘛活佛的“摸顶”跟“碰头礼”是同样的加持动作,特别是“碰头礼”更是信徒眼里、心里很殊胜的加持,所以每次跟喇嘛师父道别时,都会希求上前行碰头礼,新来的信徒往往会因为害羞而不敢向前求加持,或是心里会觉得那是仁波切的“大弟子”才会有的VIP加持,也许还有佛学会的管理人制定了规矩,只有大弟子才能留下来,或是大功德主才有这样的回馈“福利”….这都是错误的想法,把原本单纯的心灵加持变成加料的社交行为,无论是碰头礼或是摸顶加持都是自在、随缘的行为,不应该强求或规定。

接受碰头礼或是摸顶加持时的当下,心里应该要广发菩提心,把善念善业回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菩萨的摄受加持,以得到短暂的安乐直到究竟的解脱。

关于雪域西藏的“手”上种种交际文化,就略谈到这,

握手,摸顶,藏族原本只有1种真心的意思,我们却把它分别划分成84000种~



◎图:这是我的上师久美堪布,他也是那种很谦虚的喇嘛,不太会对信徒行摸顶或是行碰头礼加持的动作,但是因为信徒的恳求,基于因缘与慈悲的理由而随喜,这张是我手边所有照片里面的唯一一张他行碰头礼的动作照片。





最后引用一段经典开示作为碰头礼与额礼的主旨精神:
(引用自《宗萨的味道》,作者袁圆)

贝雅仁波切说,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他给第二世宗萨仁波切写了一个纸条,

上面写着他想请求仁波切给他加持。

第二世宗萨仁波切曲吉洛周也给他写了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

亲爱的贝雅仁波切,加持不是一个礼物可以送来送去,

当你的心打开时,它就在你的心里,

你的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


◎图:这是西藏某修行圣地遗迹,石壁上的圆点不是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信徒行碰头礼加持所滴水穿石而成的凹洞,这样的地方在西藏各地很常见,西藏人千百年来对佛法的虔诚力量,透过摸顶与碰头礼的礼仪,已经具体到可以用肉眼看见了!

以上拙见,看看就好,想想更好,做做最好!







http://dzongsaryuan.blog.163.com/blog/static/563411102009101803540256/
发表于 2011-4-1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淘宝买了一本原人的雪域宅男
很不错

这贴里的图都看不到啊
发表于 2011-4-1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只是网易的图不让外链,都看不到,只能到他博客去看了。
以前看过一些,有个比较深的印象,是寺院严格的戒律。学院僧人的个人用电是给寺院要交电费的,好像他还和上师讨论过学习用录音机、MP3、CD所用的电要不要交费、如何交等问题。

在汉传寺院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出家人为法舍家,没有固定收入,尤其是学僧,如果在佛学院学习,电费都要自己交费,好像很难的。
如果再看另一面,居士住寺院时,要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吧,还敢不敢住啊?
发表于 2011-4-1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8:31 , Processed in 0.037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