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37|回复: 9

寻找一个关于依止善知识的帖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以前在坛子里看到贴过一个大德的开示,
大意是说在确立师徒关系之前,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听对方说法,
当然在听法时也很恭敬,但师徒关系的确立还可以待仔细观察后慢慢再来。

谢谢!
发表于 2010-12-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之要

屯越堪布主讲
廖本圣老师口译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寿量不知何时终止,但想了解的所知却是非常的多,我们应该像鹅王那般,能分别水与乳而独饮乳汁一般,活在这世上应尽力在短短的一生中获得佛法的心要。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是想要「安乐」的。但如果这安乐只是「暂时的」,那么往往是享受完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究竟的」安乐。追求究竟安乐的方法,基本上是要在行持上断除十种不善业。为了断十不善、行十善,听闻经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想要得到安乐的话,世间有很多种宗教都能达到,但究竟不像佛教这么深入而广大。以佛教来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义理,透过各种文字语言在流行,就汉译与藏译的部分来说,其中可能是同时兼有藏汉二译或仅存其一的情形。


如果依藏经的内容来看,约可分成「经」与「续」两部分。「经」相当于显教的部分、「续」则相当于密教的部分。换言之,所谓「经」即显教部分的主旨,在于讲述下、中、上「三士道」的安立,如此循序渐进的修行次第;「续」即密教的部分,在讲四部密续,也是有其次第的。对于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想要通学显密的三士道及四部密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像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到西藏之后,即把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之显密法义,浓缩成一部《菩提道灯论》。除了在此书最后提到的少部分密续的教义之外,其它大部分的内容是显教的义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即是对于此书的注解,而这仅是后世注解《道灯》的众多书册之一,类此解释道次第的作品极多,各教派都有很丰富的论著。如果初学者能依着道次第,不紊乱地、有次第地修学的话,将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以现在来讲,台湾、西方等世界各地,修学西藏佛法的人极多。但在开始修学时,常常会误解西藏佛法就等于是密教,这是错误的观念。特别是初学者,很多在开始时都特别注意密教的「灌顶」,反而把显教的道次第忽略了。这样子的修学次第是颠到的。正确的方式,是先修学显教的道次第,有余力再修学密教的部分。


在密续中有提到密续的灌顶有极大的加持力,只要透过一些仪轨的修持,最快三年三个月就可以成佛的说法。可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能够在三年三个月之内就成佛的,必须要具备一些怎么样的条件,一般接受密续灌顶的人往往是不清楚的,大都只听说,密续的灌顶有加持力,因此就趋之若鹜地一窝蜂跑去要求灌顶,完全不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三年三个月就能成佛的条件。这样子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很多人接受密续的灌顶也按照仪轨来修持,但三年三个月过去了却没有成佛的结果来看出,密续灌顶即使有很大的加持力,但是修行者自己本身如果没有具备应有的条件的话,它的效果就不会出来。对于求密续灌顶的人,他一定要先对显教的部分,即刚才我们谈的依着下士、中士、上士「三士道」的道次第,至少要生起「感受」。什么样的感受呢?要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有这样子的体会之后,才有资格求受密续的灌顶。


有显教的基础,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有所体会之后,再去求密续的灌顶,受「三昧耶戒」或称为「密正戒」,然后依着仪轨去修持,这样才有利益。如果没有显教三士道的基础,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的体会,就去灌顶求受三昧耶戒,当然也会有少许的利益,但想要有很大的利益是很难的。


西藏有个有关猫头鹰的譬喻,用猫头鹰来比喻那些一窝蜂地求受灌顶的人:猫头鹰的头常低低的,如求受灌顶者的头低低的等候上师来灌顶那般;猫头鹰的耳朵很大,但如果不想用心听的话就什么也听不进去,就像那些求灌顶的人,即使受了灌顶,但对于上师所传的法义、所开示的内容却不清不楚。


其实,如果想要得到生生世世的安乐、究竟的安乐,一个初学者应从「下士道」开始学起,如「依止善知识」、「思惟暇满」等内容,依着道次第往上修学。如果颠倒了,一开始就从最高的地方开始学起,这样子的效果是不会好的。假如说因限于个人的工作等种种因素而致无法作广大的听闻,譬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份量较多,暂时无法通遍学习的话,至少要从《菩提道次第略论》开始修学,等以后有能力作广大的听闻了再学习《广论》。闻、思、修三慧从「闻」开始,打好自己「闻慧」的基础,在多闻熏习之后,再进一步作思慧与修慧的功夫。


刚才谈到,一个初学者最好从下士道开始修学,下士道的学习即要依止善知识,找一个具有正知见、能正确教导你的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误导你的学习。我在一九九五、九六年就曾经来过台湾了。一九九五年是应梭巴仁波切之邀前来台北说法三个月,一九九六年则是到高雄宣讲「道次第」,前后约待了十个月左右。这两次来台弘法中,我看到台湾的学法者数量很多,对法的需求很强,可是教导者对佛法的了解其实并不是那么充足。说法者很重要,如果一个说法者本身对佛法不是很了解,甚至颠倒了解的话,那么要弟子们有正见是很难的。


「道次第」中也强调,道的根本在于依止善知识,一个善知识,不是只讲讲佛法就算了,他还要是一个对佛法有体会,真正有悲心利益众生的人。法的重要是能转变我们的心念,说法者如果不能转变弟子的心念,那么讲再多的法对弟子也不会有利益。我们应去寻求一个真正能引导我们学佛的善知识。但善知识的寻找,是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先去听听他讲的法有没有道理,如果对我们心的转变有利益的话,再建立彼此间的师徒关系。不过现在有很多人一碰到某个上师就马上去和他建立师徒关系,这是很危险的。就好比说我来这边说法,你们不要一开始就认为我就是你们的上师,而是应先以「法友」的关系,听听看我说的法对你们有没有利益,如果真的有利益,再进一步建立师徒关系。



道次第中指出,依止善知识应透过不断地观察,这也是佛经中一再强调的。阿底峡尊者也曾说过,在依止一个善知识之前最好能够作二十年的观察。是否真的都需要这么久的时间我不清楚,但起初最好能先建立法友的关系,多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接受他成为自己的上师。如果一开始就认定为上师,但慢慢地发现上师的行为有过失了,又去谈论上师的是非,产生了「谤师」的情形,这样子反而会有堕恶趣的可能性,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开始时彼此先建立法友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人可能当自己的上师、而对方也觉得自己可以当他的弟子了,有这样的共同认知之后,再建立真正的师徒关系。透过彼此相互观察而建立起来的师徒关系,是一种清净的师徒关系。


西藏有萨迦、格鲁、宁玛、噶举四大教派,以我们本身学习格鲁派教法的人来说,是不可有自赞毁他的心态,说其它教派不好。因为修学佛法的目的,在于转变我们的心、调伏我们的心,息灭我们的烦恼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堕党、自赞毁他的心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修学佛法,但实际上却不断地在增长烦恼,这跟当初学佛法的目的,反而是违背了。


我们如果要了解佛法的心要,应先在上师所开示的佛法上用功,不要尽是在人我是非上花时间。佛经上也说,如果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清净师徒的关系,那么就可成办永久的安乐。反之,即使修学佛法了,利益也不大。所以建立师徒关系之前的观察与建立师徒关系之后的彼此增长是很重要的。上师与弟子的师徒关系一旦建立了以后,其关系越来越紧密,所得的佛法利益也会越大,如果建立了师徒关系但却逐渐疏远了,是难以得到佛法的大利益的。


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获取佛法的知识,如果其目的仅是如此的话,也是没有办法得到佛法的利益的。修学佛法的目的,应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心,而不是仅为了获取佛法的知识。所以一个初学者应依着先前所讲的,显教的下士、中士、上士道的次第好好地修学。譬如说,我们在下士道的修学中,思惟着我们目前已得暇满的人生、没有八难,是适合修学的状态,假如不趁此时好好修学,将来一旦堕恶趣了,那是多么的可惜!透过这样不断地思惟,生起怖畏心,为了要在来世继续生于人天善趣、成办佛道,此世应好好地修学,这是在下士道中所应思惟的。我们现在得到的人身,具有很大的能力,要成佛、要解脱,都要靠它。这样的人身如果浪费掉了,来世想要再得到,是很困难的。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0-12-1 16:2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1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在《广论》的下士道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暇满」-------八种有暇、十种具足修法的圆满。「难得」,指的是「暇满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得到是很难的。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去思惟:即使现在我们还活着,但什么时候会死不晓得,而且是一定会死的。又因为在世时起惑造业,死了之后,下一世堕恶趣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从这个角度去思惟一旦造了业就会有异熟果报。如此不断地去思惟,思惟暇满人身的难得、思惟死无常的可怖,趁着活着的时候好好地把握。

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如果没有念死无常的观念,那么他所修学的佛法,不会成为清净的佛法,因为他只会为着继续存活在这世上而准备。但实际的情形是,每个人都会死,而且哪时候死不晓得,可能是明天就死、可能今天就死、也可能等一下就会死了。不一定是老的先死,有时年轻的反而先死。不一定是健康的人就比较晚死,有时生病的人反而活得比较久。这类情况我们从日常经验中即举目可见。人必会死,且没有一定的顺序次第可言,从这个角度来想,我们修学佛法才会为死了以后作准备,不会只贪着此世的安乐。

噶当派的一位祖师曾说过,一般的凡夫活着的时候都不会怕死,虽然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心里头总认为目前还轮不到自己死,执常的心非常强,但等到要死的时候却往往都是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地惊恐万分。如果是一个真正在修学佛法的人,活着的时候他会常常念死无常,死的时候他会非常安心、不会害怕,因为要投生到哪一趣早已了然于心。

怎样才能称为修行者呢?修行者依其修行的深浅可略分成三种:最好的修行者,临终之时能预知去处,其心欢喜;中等修行者,修得也不错的,如远行者欲出发到远方去一般,虽无欢喜但也不害怕;下等的修行者,至少要做到「不后悔」,生前所累积的种种资粮、忏悔业障等修持,虽然到了临终之时还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果,但至少他曾努力地去做且不后悔。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至少是要解脱轮回的,如果有空性来摄持的话、或者说有无常来摄持的话,那么他连上二界的功德是都不会贪着的了。因为像刚才说的,有出离心才是真正入道,出离心是「欲解脱轮回的心」,有出离心来摄持的话,所修的心就不会缘轮回乃至可以达到解脱以上的境地。

【问】想请问堪布三个问题。第一,刚刚堪布提到了,专心修止的话,如果具足资粮,也许一年的时间就可成办。想请问堪布,这里所说的「修止」,是指「专修」、还是有配合闻法、阅读经教或其它修持的部分?第二,刚刚也提到了,四个小时安住于九住心,不知此处是指行住坐卧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或是指于定中维持四小时的安住?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地道」的部分。堪布昨天上课时开示说,一般外道通常都只是在四禅八定中计较其功德,从厌离下地欣求上地中去修行。如果我们要安住在所谓的「以空性为所缘」或者「以无常为所缘」来修,那么应该要依止什么来破除下一界的烦恼向上一界的层次迈进?

【答】所谓「一年内专修止」的意思,是指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作息等,要于一年内缘同一个善所缘,不做闻法或其它的修持。修止时产生昏沉等现象时,对了对治它而偶尔到外边去散散步、看看远方等,也是被允许的,但这些行为无非都是为了要助于专心修止。除此之外,不能随意更变善所缘。这有如烧开水,应该连续加热至水烧开了才关火,如果在水还没开之前,譬如说七十度,就把火关掉,去做其它的事情,等隔了一阵子之后,再回来开火,等烧到八十度了,又把火关掉去做别的事情。如此反反复覆地开开关关,是永远无法把水烧开的。修止也一样,就要缘同一个所缘一气呵成地达到真正的「止」。

九住心的成办,与身体摆放的姿势无关,因为心如果缘于善所缘,于行、住、坐、卧的任何一种威仪中,都可以修行。

成办色界的四禅,主要是看到欲界的过患,发现欲界的乐比较粗糙、色界的乐比较细微,这样比较之下,进一步去成就的。同样地,从色界定进升到无色界的定,也是经过这样的比较,发现上界比下界来得细微,而舍下地欣求上地的。以上是外道与佛教共通的部分。所以三摩地的成办,如果没有「空性」或者说是「无常」来摄持的话,其所缘仍然是轮回的部分,即使看到了下界的过患,但他欣求的是上二界的功德,但三界都还是在轮回当中。修学不共三摩地的方法,要缘「无我」、缘「空性」或者说缘「无常」,其目标是要脱离轮回,如果有「出离心」、「厌离心」来摄持的话,连上二界的功德都不会去贪着的。

【问】刚刚堪布讲到很严谨的次第,如果藉由次第的修行,就能看到欲界的过患,而产生出离心。但就一般人而言,难得有殊胜的因缘修行如此严谨的课程。我想请问,就藏传佛教来说,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即有可以产生殊胜出离心的修行方法?

【答】如果没有时间及心力修此广大的道次第的话,至少做到少欲知足。常常听到人家讲自己没有时间修行,但是时间的多寡其实是决定在自己身上,因此「没有时间」,往往是自己没有少欲知足而使自己变成没有时间,事实上有很多情况是可以使自己变成有时间的,重点是自己有没有少欲知足。

我们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应该要重来世胜于今世,在西藏佛教中有「心舍现世」的说法。心舍现世并不是要叫我们去自杀,叫我们不要吃东西,它的意思是要我们从内心舍去对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的执着。修行人应该视为来世做准备比为今生做准备来得更重要。换言之,我们有一天都会死,但是我们都没有为来生做准备,一般人没有无常的观念,以为自己不会那么快死,一直在为这世做准备结果到时候死的更难看,因为起了很大的贪着。譬如有了一百块钱就想要一千块,有了一千块想要一万块。那贪心永无止境,为了追求这些财富当然没有时间修行。又譬如有了一间房子了就想要有两间房子、有了一间工厂想要两间工厂,欲望不断地扩充。这就是没有少欲知足,所做的都是为这个世间享乐做准备,当然没有时间为来世做准备。如果工厂、房子可以带到来世还好,但是这些是带不去的。

我们活在世间需要工作,如果没有工作收入来换取维持身体存活下去的饮食日用的话,那么这色身就会死亡。这并不是说色身有多么尊贵,身体存活的目的是要继续修学佛法,让我们下一世继续得到人天善趣、不堕恶趣,能够继续修学佛法,而其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要成佛,而是要利益众生,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才要成佛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修行完整的道次第,但能不断地如此正思维的话,这也是在修学佛法。

所以,修学佛法不只是端端正正地拿着一本书在那里看才算是修学佛法。譬如种敦巴大师的弟子在看书,大师看了就说着:「看书是很好啦,但不如修学佛法。」他弟子想着:「那我去礼拜好了。」所以就跑去礼拜。但大师又说了:「礼拜也不错,但倒不如修学佛法。」这时他弟子想:「到底怎样才算是修学佛法呢?那我去绕塔好了。」所以就改去绕塔。此时,种敦巴大师又说:「绕塔也不错,但不如修学佛法。」那么,怎么样才算是修学佛法呢?看书、礼拜、绕塔,如果光只是型式上在做而「心」没有调伏的话,那是没有用的,所以修行的重点是在调伏自己的心。这例子里所谓「修学佛法」的意涵,其实就是演讲中所强调的,佛陀所说的法,没有一项是为了学问而说的,都是为了对治吾人的三毒,乃至在对治三毒之上更进一步去做利他的事而开示的。如果对这些法的内容有所体会的话,即使没有看很多书,那也是朝着佛道在前进、朝着利益有情的方向在前进。


(摘录自2002.03.01本校主办之【专题演讲】,何孟玲整理)


[ 本帖最后由 花見 于 2010-12-1 16:2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4,利刃问:道次第里说,一切的学修都来自善知识.所以要学佛必须要依靠善知识.但另一方面,如果对佛法并无一定的正确了解,却又无法分辨善知识与恶知识,这似乎很矛盾.该如何解决?
永嘉仁波切答:以前时代的人根器很好.师父都是如佛陀一样伟大的大师.而弟子则是从师父那听闻到一句佛法的,也可以作到视师如佛.我们现在读到的经论教授的书里,讲到的都是这些以前人的故事.现在的时代已经改变了,找一位好师父很难.有些人讲法如同班智达一样,但其个人的修行也许还比不了一般在家人.有些或者个人修行很好,但却并不善于讲经说法,因而往往都被人忽视而落于各种角落,所以我们找不到.很多人听说某师父很厉害,或是看到他讲法很厉害,就很快的去拜师,后来却发现此人并非真具有功德,甚至可能是欺骗.这样内心便很后悔,现在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仁波切个人的意见是,先可以跟随他们学习,但不必拜师,如同朋友或世俗的老师一样跟随学习就可以.当牛奶于水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乌龟可以从中喝掉所有牛奶,而留下水.我们也可以以一般世俗老师或朋友之关系,跟随他们学习正确的道理,而把错误的东西舍弃掉,这样亦不必受限于严格的佛教师徒关系.如此慢慢学习后,自己的佛法道理了解的越来越多,此人是否可以真正拜师,也就可以分辨清楚了.我们的内心也可以如此定位:佛菩萨所说的法,他已经学过了,他教给我们只是相当与将佛菩萨的意思翻译给我们听,但这并非代表他自己可以作到(实际上现在也有很多人作不到).所以马上不必拜师,
只以世间老师或朋友关系从他们那学习.佛菩萨对我们说,这样应该作那样不应该作.给我们教书的老师也可以说,佛菩萨说这样应作那样不应作,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并不代表佛菩萨说的他们都可以作到.他们也许和我们一样,都是在尽力作而已.我们听的人以如此的方式学习就可以,而不必一定承认对方是具德之师也不需一定要拜师而学习.这样既可避免因不遵循佛法里的事师法而带来过失,也可以世间朋友或老师的关系从他那学习佛法道理并对他进行观察.

另外,如同一位年轻的皇帝,他的每一句话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些也许是错误的,并使国家的发展退步.佛法里也是如此,师父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部正确,如果发现有错误不如法的地方,弟子也可以不听从而婉拒.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花见兄和俗人兄。
很精彩、重要、实用的开示。
发表于 2010-12-1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12-2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的开示。
发表于 2010-12-2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赞叹!
发表于 2012-1-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者对依止善知识的开示(摘自广论十八天教授录音)

一、

    要做到视师如佛之前,我们不能鲁莽,不可以在没有经过观察的情况下,就马上依止上师,就作视师如佛,那就完全错误了。应首先以法友想,长时间的跟他相处,听闻说法,后来透过对法义的认知,以大乘善知识的功德加以观察,如果我们完全地相信他有资格成为自己的上师,那时候再作视师如佛的观修。不是一开始完全不经过调查,马上就想“上师所示现的一切都是佛的功德,都是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样子随便把自己的鼻子交给一个人牵走,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一点。宗大师都说了:不要这样做。



    如果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法义我们也认知了,我们知道从凡夫地到佛地的这条道路,完全地知道了,只是自己还没修而已。如果要修的话,不是只看地图而已,唯有依靠上师才有办法使我们的地道功德增上,这时候就要依止善知识了,要视师如佛。
发表于 2012-1-26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敬領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7:57 , Processed in 0.03945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