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34|回复: 55

《俱舍論》開課通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份起地道建立課程結束後改每星期日下午14:00~16:00開課

上課時間:《俱舍論》 每星期日下午14:00~1600上課

授課上師:特別延請色拉寺 拉然巴格西 洛桑卻佩 教授

翻譯老師:廖本聖老師

教材:玄奘譯俱舍論自釋

         作行是業,就是十二緣起的第二個分支行,在業力因果的理論就會講到業,業又分成有漏的業、無漏的業。業有的是能引的業,有的是圓滿的業,有的是定受報的業,有的是不定受報的業,業又分成好多種,所以心類學,俱舍論裡業力因果理論,這些都有必要好好學一學。

       假設這些都有學,有基礎的話,學習下士道的內容,談到業力因果的部份,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了,假設這些都沒有學過,去學習廣論僅僅單獨學習廣論,學習到下士道,想要把下士道的內容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其實非常困難,所以無論如何大家要把攝類學、心類學這些其他的論典,對廣論的學習有幫助的其他論典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因為在學習廣論上都很有幫助、很有功效、很有用處的。

       俱舍宗是依據世親菩薩所造的《阿毗達磨俱舍論》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義內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實有」為宗旨,故被視為小乘有宗。對中國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響,在思想的演變過程上,唯識宗可說是以俱舍宗為其根源。

       俱舍宗的中心教義,是在說明諸法因緣的正理,破遣外道凡夫著我的執見,令斷惑證真,永離三界繫縛。主要論典是世親菩薩依「諸法無我印」所造的《俱舍論》。

       全論凡九品,組織縝密而不繁雜,可劃分為三大部份:第一、主要討論「法的性質和功能」;第二、討論眾生生死輪迴的因緣與果報,也就是對現實世間作分析;第三、透過修行的方法,說明解脫煩惱後所證悟世界的因緣與果報。

其詳細內容如下:
  一、諸法概論:分析一切萬法的種類。以蘊處界三類統攝諸法,總歸為五位七十五法,並以十八界 為中心,詳細探討阿毗達磨的諸門分別。

  二、因果論:一切有為法,必須依靠因緣和合,始能生起。本宗立六因、四緣、五果,來說明有情、 無情、精神和物質的作用情形。

  三、輪迴轉生論:探討佛教的宇宙觀,說明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種種情形,透過三界、五趣、四生,
       說明有情眾生輪迴轉生的過程;再以十二因緣的三世兩重因果思想,說明眾生輪 迴轉生的相狀。

  四、業感論:透過業感緣起,探討六道輪迴的原因,並細分業的意義與種類。

  五、隨眠論:說明六大煩惱(貪、瞋、癡、慢、疑、我見)、十隨眠及諸經中煩惱的分類與根除的方 法。

  六、斷證論:探討由凡夫成為聖賢的方法與所證得的果位內容。

  七、破執論:從有部的立場評破其他學派「實我」的主張,並釐清無我論的真正意義。


  總之,此宗所依據的主要論典--《俱舍論》,乃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者,其組織結構嚴謹,對於諸法的分析雖千頭萬緒,卻有條不紊,世稱聰明論。


       為了讓大家深入瞭解其內涵,此次特別延請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洛桑卻佩詳細講解《俱舍論》機緣難得,請大家把握機會,同來共饗法宴。初學者不必宗義因明基礎,簡單易懂。
发表于 2010-9-7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真是发心者啊!大大地随喜一下哦。:lol :handshake
发表于 2010-9-7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色拉寺的格西
真是爱死你们
顶礼善知识
色拉的善知识特别眷顾我们汉人,你们发现了没有
发表于 2010-9-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同修在努力迈步

随喜赞叹,我们汉地,夏佛现在讲现观庄严论金鬘疏,敏公上师以前讲过俱舍,任杰老师以前讲过入中论,但目前似乎较台湾落后许多,看到阿底峡佛学会的资料,及五大论教科书翻译计划,现在又开讲俱舍,感觉台湾同修走到我们大陆的前面了。
希望台湾能形成良好的经验及文字材料,对大陆这边格鲁同修,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发表于 2010-9-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廟越修越多
法越傳越少
发表于 2010-9-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victory:
发表于 2010-9-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玄奘譯俱舍論自釋?

我听说奘公的译本和藏本连品目都对不上,甚至不如真谛三藏的旧译和藏本相应的地方多,这如何拿来做教材?

如果讲的格西法师还是不懂汉语文的,这个这个……

宝岛上是不是也有类似“大跃进”的现象?“土法炼钢”可是要害死人的哟!!!!!
发表于 2010-9-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说奘公的译本和藏本连品目都对不上,甚至不如真谛三藏的旧译和藏本相应的地方多



在印度立真唯識量,打遍全印無敵手的玄奘法師,他翻譯的俱舍論竟然是如此不堪入目,
從印度帶回來的梵本,奘師的學識比不上,也是從印度帶梵本到西藏的譯師所翻譯的俱舍論
或許是奘師的梵文和學識都沒學好,所以作品讓人看不上眼
這論壇果真是人才輩出
发表于 2010-9-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要用此版本最好?:L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6.htm
俱舍論 釋
蔣揚洛德旺波尊者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譯  序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釋迦佛親自授記、攝受眷屬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親論師所撰著,屬於小乘論典的範疇,主要詮釋佛陀第一轉四諦法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涵有關初轉法輪的佛經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別……,可謂包羅萬象。正如智者們通常所說:「通達俱舍,於佛教詞,絕不愚昧。」倘若真正能夠一絲不苟地研學被共稱為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就會深有體會地感到此話實在是千真萬確。總而言之,對於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此論可堪為了達佛經不可或缺的階梯,有增上慧學,了解各類名詞法相,通達浩如煙海的佛經教義等諸多必要。此論不但明確地解釋了佛經中許多令人感到費解的意義,甚至也觸及了世間的生命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理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因此,對想以佛教的觀點來探索科學奧秘的人而言,此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助手。
關於譯文、弘揚的情況,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印度優禪尼國的三藏法師真諦經由水路來到中國,於陳文帝天嘉四年在廣州制止寺開始翻譯此論,譯名為《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全文共二十二卷。後由陳代智愷法師、唐朝淨慧法師各作注疏,加以闡揚。這也算是中國漢文《俱舍論》弘揚的開端,但由於譯文難懂,如今傳承及講聞均已隱沒。
到了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玄奘遠赴印度迦濕彌羅國(即克什米爾)依止眾稱論師認真學習、探究經論。學滿歸國後於唐高宗永徽二年間奉詔在慈恩寺進行翻譯此論,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共三十卷。對此譯本,神泰、普光、法寶三師作了《俱舍論注疏集》,全集共三十卷。借此而廣泛加以傳播。
繼此之後,圓輝上人撰寫了《俱舍論頌疏論》,共六卷;循麟法師也著有十二卷的《俱舍論頌疏集》。以此為主,使《俱舍論》不斷得以弘揚,一直延續至今。
雖說漢地佛學院並不像藏地正規佛學院那樣將此論納入必修課程之中,但值得樂觀的是,在如今仍然有傳講、聽聞的法師與學人。
本來,有人們公認為得地的玄奘大師的譯文,無需再度勞心費神地翻譯,但鑒於現今完全以白話文為標準的時代,即便是文化水平較高的學人,以自力來學習、研究《俱舍論》及自釋也有似懂非懂的感覺,真正能夠百分之百透徹理解的人實在罕見。正是由於此種原因,也是出於能將《俱舍論》更廣地弘傳的目的,吾今遂重新予以翻譯。
一般來說,漢文先後出現的兩個《俱舍論》譯本中大多數內容都能如實對應,但與藏文的版本相對照時,卻發現存在「有些漢文中無有、有些藏文中無有」的出入。作為佛法最鼎盛時期的唐代三大譯師之一的玄奘大師與藏地佛法最興盛的國王赤松德贊年間三大譯師之一的噶瓦拜則譯師,都具有超凡入聖的境界,並對佛教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認為,之所以有此出入,應該是梵文版本不同所致。
在翻譯此論的過程中,本人主要依據藏文原本,同時也參考了《阿毗達磨俱舍論》的漢譯本,有些名詞遵循保留,有些也以現代佛教術語作了修改與補充。
後來,於公元二○○三年,在眾多智者雲集的喇榮聖地歷經一年的時間為七百二十餘名同行道友傳講。在傳講的過程中,廣泛參閱了漢文的上述資料以及演培法師的《俱舍論講記》上中下三冊、智敏法師的《俱舍論疏講釋》,由齋藤維信著、慧圓居士譯的《俱舍論頌略釋》;藏文中的《俱舍論自釋》、眾賢論師的《俱舍疏釋》、安慧論師的《俱舍論大疏真實義論》、滿增論師的《俱舍論疏隨相論》、最廣的注釋──欽‧嘉畢揚所著的《俱舍論大疏》、全知米滂仁波切全集中的《俱舍論疏》、司徒班欽所造的《自釋疏》等。並於此期間對譯文作了校正。
雖然本人盡可能做到細緻、周密、嚴謹,但由於翻譯水平有限、自身四大不調,加之法務繁忙等多種因素,難免會有缺漏、不妥之處,因而誠摯地懇請諸方智者予以斧正。另一方面,我也很自信地認為,對於想潛心研學《俱舍論》頌詞與自釋的人來說,淺顯易懂的此譯本會具有一定的價值與幫助。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經論,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達佛陀所宣說的真理。
以此善根願凡見、聞、觸此法本者暫時通曉博大精深的法理,究竟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
木猴年六月初四──釋迦佛初轉法輪日

                    譯者恭書於拉薩

[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0-9-7 15:47 编辑 ]
发表于 2010-9-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的帖子

这是两码事,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奘公翻译所依据的梵本和藏译所依据的梵本,可能在印度就是不同的传承系统。

好比达摩老祖是以四卷《楞伽》来“印心”,有人说用七卷本更好更全嘛,为什么不用七卷呢?这个他的传承就是如此,奈何奈何?!

现时开讲藏传的《俱舍》,却用文身不同的汉文本当教材,上头格西执藏本滔滔不绝,下头执文身不同的汉本能否对应得上,这个技术问题如何处理?宝岛的先进数落数落我听听。

索堪布的本子,也要经过大德和译师们的查检,才好确定是否可用,这个我干不了,恕无能回答你的问号。

也许是我多虑,宝岛上自是人才济济,我太多事了,抱歉!
发表于 2010-9-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时开讲藏传的《俱舍》,却用文身不同的汉文本当教材,上头格西执藏本滔滔不绝,下头执文身不同的汉本能否对应得上,这个技术问题如何处理?宝岛的先进数落数落我听听。

這不用數落,譯師會發現問題點,102任甘丹赤巴講法時,也會用藏文講說漢譯版跟藏文版的差異在哪裡,為何會發現問題?譯師的功德在此,若藏文版有漢文版無的內容,譯師(廖本聖)會說明,相反若漢文有藏文無,譯師也應該跟仁波切請益,如此法會才會圓滿,譯師不是懂漢藏文即可,好的譯師非常不容易得到的
发表于 2010-9-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經論翻譯重要的是名相的固定和統一.

如同程序的interface,代碼變來變去關係不大,interface隨意變動,整個系統即刻崩潰.

後來譯者若不明此理,則十分可惜.特別是今人翻譯多屬個人獨力完成,並無譯場群賢條陳縷析,實在很難與奘師相提並論.

以一種譯本為據,加以注釋,藏傳既然有此傳統,為何藏傳的譯者不努力遵循,知行不一,自語相違,實在令人費解.
即令菩提道次第廣中略諸論,幾十年來已經譯本繁多,莫衷一是.更有一派,以外道術語,翻譯佛教經典,乃至於物質/客觀世界/客觀規律/主觀世界/人類社會/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客觀事物/發展/革命/方法論/認識論/實踐論/普遍聯繫/對立統一/辯證法等等外道名詞亦能堂而皇之見諸經典翻譯之中,凡此種種,莫名其妙.

任何一門學問,凡有其特有語彙者,均未曾見求學者先求變更其術語然後方能學懂之說.無論學數理化天地生醫工農乃至琴棋書畫,莫不如此.今人玩遊戲可記憶無數屬性步驟等等,學醫學學植物可以記憶無數拉丁文名詞,學化學可以倒背元素周期表默寫化學方程式牢記有機物空間分子結構,學物理得記憶多少物理量計算公式以及定理定律,就算學外語也個個以背數萬單詞為榮,學編程哪一種語言無多如牛毛的語言庫要牢記在心.
並不是佛法術語名相,佛經文法句式,比拉丁文以及彙編/C++語言代碼還要難懂,而是學者其心不凈.

對治不凈發心,謂當改譯經典,雜以時文,藉助外道,恐怕不太對路.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10-9-7 20: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9-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0-9-7 17:53 发表

這不用數落,譯師會發現問題點,102任甘丹赤巴講法時,也會用藏文講說漢譯版跟藏文版的差異在哪裡,為何會發現問題?譯師的功德在此,若藏文版有漢文版無的內容,譯師(廖本聖)會說明,相反若漢文有藏文無,譯師也應該跟仁波 ...


领教领教!

原来历代译师都不谙这种“譯師的功德在此”的“秘传窍要”,要吃力费劲据梵本重译已有的汉文经典,真是可叹!

谁说土高炉不出钢水?我真是反动透顶,罪过罪过!
发表于 2010-9-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EN.C 于 2010-9-7 17:38 发表
现时开讲藏传的《俱舍》,却用文身不同的汉文本当教材,上头格西执藏本滔滔不绝,下头执文身不同的汉本能否对应得上,这个技术问题如何处理?宝岛的先进数落数落我听听。
也许是我多虑,宝岛上自是人才济济,我太多事了,抱歉!


路人甲,道聽途說來著:
可能真的是您太多慮了,聽說有單位出資,從藏本重翻譯過。至於結果如何,不知。
但是以講者與譯師先前合作過俱舍的翻譯,應該處理過一些問題。---猜的

又,如果我有很多時間,這樣的講者跟譯師的錄音,我是會想聽的。
(如果他們失敗,其他需要依靠翻譯的傳講,也不會太成功,剩下的,可能就是講者自己要用中文講一途,但是可以用中文直接傳講的科目,俱舍通常不是排第一....)
发表于 2010-9-8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的帖子

課堂傳講,跟大型法會還是有點不一樣。
大型法會,通常不會使用爭議太大的譯本,處理翻譯問題也都是插曲。
但是課堂傳講,沒有準確的譯本,可能當場就在處理中藏對譯停住,一段時間都在處理翻譯,這時,下面就開始喘氣休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2:55 , Processed in 0.0367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