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01|回复: 12

《辨了不了义论·中观应成》部分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5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22

却佩格西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2010/08/21

随佛行者,称为佛教徒(内道者),此分二类:说宗义者、非说宗义者。

说宗义者,是闻思佛宣说的经典,并以正理观察者

非说宗义者,是了知佛极珍贵,对佛有信仰心,但并不以正理观察佛宣说的经典,也不作广大闻思者。

说宗义者分为四类: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在此谈论的「辨了不了义论」是依大乘宗派而说,不依小乘宗派说。

小乘宗派分二:毗婆沙宗、经部宗。辨了不了义的论著,不谈论他们的主张。

大乘宗派亦分二:唯识宗、中观宗。唯识宗对辨了不了义的建立,已讲解完毕。中观宗分二: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自续派对(般若)经典密意的解释,也已讲解完毕。现在开始讲中观应成派对经典密意的解释。

中观自续派又分二:瑜伽行自续派、经部行自续派。

此二派皆承许「胜义上无谛实成立,名言上有自性相成立、自性成立、由自己方面成立」是经典密意。此二派有何不相符之处?

经部行自续派是清辨论师的追随者,认为「有外境,无自证分」;

瑜伽行自续派是静命论师的追随者,认为「无外境,有自证分」,除此之外,其余主张都一样。

中观应成派认为无尘许的「1胜义成立、2谛实成立、3由自己方面成立、4自性成立、5自性相成立」,此五者都一样,有皆有、无皆无,虽然如此,名言上有因果、缘起的建立,这些是「唯名言有」。

唯识宗认为有谛实成立,为什么?一切诸法皆摄于三性相(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中,遍计执谛实不成立、自性相不成立,依他起和圆成实是谛实成立、自性相成立。

所以,大乘宗派有三: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这三派虽然都是佛的追随者、大乘的宗派,但对佛经密意的解释,却各有不同。为什么?

他们的根据虽都溯及佛经,然因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蕴时,不直接宣说诸法的真实义,而是依据闻法者的不同界(根机)、意愿宣说,因此有许多词句不符之处,故后代解释佛的密意时,就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解释方式。

过去世未曾种下任何空性习气的初机者,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微细的「谛实不成立、自性相不成立」等建立,这样可能对他无益反害,为什么?

他根本听不懂「谛实不成立、自性相不成立」,不仅听不懂,还会认为「谛实不成立就是虚无」,这会堕入断边。所以,对于过去世未曾种下任何闻思空性习气的钝根初机者而言,直接宣说谛实不成立的空性建立,会有害他堕入断边的危险性。

佛陀知此危险性,因此不对他们宣说「无谛实成立」,反而宣说「有谛实成立」,又先宣说断恶行善等建立,等待他们对佛生起清净信仰心后,才宣说破除谛实成立的「无谛实成立」,有如此的引导次第。

佛观待所化机的不同界(根机)、意愿而说法,故词句上有许多不符之处,以致追随的说宗义者解释密意时出现众多不同的解释方式。

各宗派中,最殊胜、最好、能究竟解释佛陀密意的宗派,就是中观应成派。

佛陀在第二法轮中无倒宣说中观宗主张的空性建立。第二法轮是《广中略三般若经》、《心经》等,其中的空性建立,怙主龙树在《根本慧论》等六部正理聚论,以无边正理清楚作了抉择。

请看文,

丁二、应成中观师如何解释圣者诸论,分二:
戊初、如何解说人法有无自性,
戊二、显示破胜义有以何正理而为上首。初中分三:
己初、说破人法自性之差别,
己二、明此是释圣者意趣不共之理,
已三、断除此理与经相违。初中分二:
庚初、明破自性相成立之性是其差别,
庚二、明所破已显示彼无。

圣者」是圣者龙树。「人法」是补特伽罗和法。

请看文,「今初,佛护论师造中论释,清辨于彼虽出众过,然未宣说二无我义有所不同。

佛陀在灵鹫山宣说《广中略三般若经》等,广泛抉择自性不成立的中观见解。佛涅盘后,中观见解就衰颓消失了,虽有些禅修中观见解者,但都是隐蔽不公开地修持。

大乘消失四百年后,怙主龙树在印度南部出世,怙主龙树的出世是世尊在显密众多经、续中授记的。正如佛的授记,怙主龙树出世后,撰写了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直示空性次第的论著,有《根本慧论》等,以正理为主作抉择的六部正理聚论,和以经典为主作抉择的《经集论》,共七部论。

由无边正理抉择《广中略三般若经》直示空性建立的论著,是《根本慧论》等六部正理聚论;由经典抉择的论著,是《经集论》。虽此七部论都是讲述中观应成派见解,不是中观自续派见解,但在论著中,并未明说「自续派不合理,应成派合理」,只等分地针对一般的中观见解作抉择而已。

怙主龙树撰写《根本慧论》等七部论著后,他的百千位弟子中,最优秀、第一名的弟子是圣者提婆,他和怙主龙树形影不离地在一起,他撰写了《根本慧论》的解释–《中观四百论》,这是《根本慧论》的第一部解释。怙主龙树自己并没有写《根本慧论》的自释。《四百论》虽也清楚地抉择中观见解,但也只针对一般的中观见解讲解而已,未明说自续派和应成派的不共主张

《广中略三般若经》的究竟意趣是中观应成派,《根本慧论》等六部正理聚论的究竟意趣也是中观应成派,但论中未明白说自续派不合理,应成派合理

佛护论师是第一位明白宣称《根本慧论》的意趣是中观应成派」者,他撰写的《根本慧论》的解释佛护论》,论著中虽清楚宣称《根本慧论》的意趣应是中观应成派,但未批评自续派不合理、有妨难。

佛护论》虽未批评自续派不合理,但在《佛护论》中清楚说《根本慧论》的意趣是中观应成派,这点就伤到了清辨论师,为什么?

因为清辨论师是中观自续派者,更是中观自续派的开宗师,因此清辨论师在他撰着的《般若灯论》中批判佛护论师的众多过失,他说:「佛护把《根本慧论》的意趣解释为中观应成派,根本是大错特错!」


清辨论师虽如此批评,但他并未提到彼此间二无我的不同处。一般而言,彼此间的二无我确实有不同处,因为佛护论师是应成派,应成派认为「补特伽罗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自性不成立是补特伽罗无我,蕴等诸法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自性不成立是法无我」,此二无我由「所依有法」而不同,不由破除「所应破自性成立」而不同。

应成派认为补特伽罗无自性是补特伽罗无我,蕴等诸法无自性是法无我。清辨论师等中观自续派认为补特伽罗空掉独立实质有是补特伽罗无我,蕴等诸法无谛实成立是法无我。二派彼此间的二无我主张大不相同,虽有不同,但清辨论师批评佛护论师时,却只字未提,只批评余者。

应成派和自续派彼此间的批判,是怎么造成的?一切果皆由因生,由因生的方式有五种:1自生、2他生、3共生、4无因生、虽非彼四生,然由5唯因生。内外道宗派,不论何者,主张之生,只此五类。

外道数论派是外道宗派中比较好的一派,也是最古老的宗教,佛教未出现世间前,它就存在了,此派承许「自生」。内道中观自续派以下诸宗(自续派、唯识宗、经部宗、毗婆沙宗)都承许「他生」。外道顺世派承许「无因生」。外道裸形派承许「共生」。中观应成派说根本无此四种生,只有「唯因生」。

中观自续派不承许自生、共生、无因生,但承许他生;中观应成派不承许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因此二派不合之处,来自承不承许他生,自续派承许他生,应成派不承许他生。

佛护论师是应成派,故解释《根本慧论》意趣时,说「无他生,破除他生」,由此伤了清辨论师的心,因此清辨论师才批评他的过失。清辨论师说:「佛护,你的《佛护论》解释《根本慧论》的意趣时,以各种道理抉择无他生,根本就大错特错!」清辨论师都在「他生」上批判,不在二无我上批判。

请看文,「观音禁亦云:『于名言中了知内外缘起如幻,能作所作,于胜义中知无自性,即圣父子清辨、佛护等宣说中道诸师,显示般若波罗蜜多之理。』

观音禁」即观音禁行,他是清辨论师的亲传弟子,他在撰着的《中观二谛论》说:「名言中,内外缘起,虽仅如幻,然有因果、能、所、作业等建立,这点合理;但是应知,内外缘起,在胜义中,无自性性,这是圣者父子(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清辨论师、佛护论师等说中道师,开示的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之理。」

观音禁行说:「怙主龙树、圣者提婆、清辨论师、佛护论师等中道师,开示《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意趣时,都认为内外缘起诸法,在名言中仅如幻化,但有能、所、作业等建立,在胜义中皆无自性性。对此,他们的见解都相同,互不批评;但在余处,彼此有众多批评。」

佛护论师撰写《根本慧论》的解释(《佛护论》),清辨论师在余处,虽大作批判,却只字未提二无我的不同点。

清辨论师的亲传弟子观音禁行,也说内外缘起诸法,在名言中仅如幻化,但有能、所、作业等建立,在胜义中皆无自性性,这是怙主龙树、圣者提婆、清辨论师、佛护论师等说中道师,开示《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密意,也对二无我的不同点只字未提。

请看文,「此说名言幻有,胜义无性,二师相同,

观音禁行也和佛护、清辨二论师一样,认为名言幻有,胜义无性」,对二无我的不同点,只字未提

请看文,「智藏、静命、莲华戒等,亦未宣说佛护、月称宗与自宗中无我有别。

智藏、静命、莲华戒等都是中观自续派,也只字未提佛护、月称论师(应成派)二无我的主张和自宗(自续派)的不同处,他们以为彼此的二无我主张相同。所以1清辨、2观音禁行、3智藏、4静命、5莲华戒等五位中观自续派最著称的五位论师,对佛护、月称论师的中观应成派,只字未提彼此的二无我差别。

实际上,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之间,对二无我的主张有极大差异,可是这五位论师只在余处批判佛护论师,不在二无我的主张批评。有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佛护论师的二无我主张和他们不一样,倘若知道,一定会作批评。

唯识宗虽是大乘宗派,但不是中观宗,为什么?承许谛实成立故,承许依他起和圆成实谛实成立,故出了中观宗的行列。中观宗承许「虽无谛实,然名言有」,亦即诸法虽无谛实成立,然而名言有。唯识宗无法如是宣说。

中观的「中」是中间、中央之意。中间是离二边。中观宗是离二边者。若许谛实成立,则堕常边、有边、增益边;若许无谛实成立,则离常边、有边、增益边,离了二边中的一边。若许名言无,则堕断边、无边、损减边。中观宗承许「虽无谛实,然名言有」,故离了断边、无边、损减边,也离了常边、有边、增益边。离常断二边,处在中间者,即中观宗。

唯识宗、经部宗、毗婆沙宗不承许「名言无」故离了断边,但因承许「谛实成立」故不离常边,无法成为中观者,堕入常边。

凡是中观宗(自续派、应成派)都是追随《般若经》、《根本慧论》等六部正理聚论、《经集论》,并解释其意趣的随行者。中观宗解释《般若经》和怙主龙树的论著意趣,都如观音禁行所言虽无谛实成立,然名言有,名言中仅如幻有,这是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一致的承许。

中观宗怎么分成自续和应成二派?自续派承许有「自性相成立、由自己方面成立、自性成立」,禅修时以有此等为基础而修,抉择时也以有此等为基础而抉择。应成派认为无谛实成立,故亦无此三者。

自续派承许有「自性相成立、由自己方面成立、自性成立」,故承许有「他生」。应成派不承许此三者,故不承许有「他生」。

什么是他生?即「依由自己方面成立之因,产生由自己方面成立之果」,若承许此,就是承许他生;不承许此,就是不承许他生。中观应成派不承许「依由自己方面成立之因,生起由自己方面成立之果」,故不承许他生。自续派、唯识宗、经部宗、毗婆沙宗,和外道都承许他生。

以此理由,自续派诸论师批评佛护等应成派论师时,说「不可不承许他生」,只在他生上作批评,却不评论二无我的不同处,为什么?佛护论师说的二无我和自续派诸论师说的二无我,彼此间的差异,自续派诸论师不知道故。

自续派和应成派有哪些论师?一般而言,世尊、怙主龙树、圣者提婆三位是中观应成派;但是《般若经》、《根本慧论》等六部正理聚论、《四百论》等,未明白说自续派不合理,特别破除;也未说应成派合理,特别以能立因成立,只作总的宣说,故自续派亦执世尊、怙主龙树、圣者提婆三位是正量士夫,应成派也是。

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觉沃杰具德阿底峡、龙菩提论师,他们是应成派的论师。佛护论师撰写《根本慧论》的解释《佛护论》,在论著中抉择空性。月称论师撰写《根本慧论》的字句释《显句论》、《根本慧论》的意义释《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也在论著中抉择空性。寂天论师撰写《入行论》,尤其在《第九智慧品》中抉择空性。觉沃杰具德阿底峡也撰有抉择空性的论著。细看这些论著,会发现其中的见解全都是应成派。

刚才提到的几位论师是自续派的主要论师:1清辨、2观音禁行、3智藏、4静命、5莲华戒等五位是抉择中观自续派见解的主要五论师,另外还有圣者解脱军、尊者解脱军等许多论师,解释《现观》的论师多数是自续派,但是抉择自续派见解的论师主要是前述五位。这些著称的论师,都有百千位弟子。

佛护论师解释《根本慧论》后,清辨论师批评其过失。月称论师和佛护论师同样是中观应成派,因此他为佛护论师辩护,说「清辨论师的批评不对

佛护论师解释《根本慧论》后,清辨论师批评其众多过失,并撰写《般若灯论》,在论著中使用严厉字句批判佛护论师,例如「你像外道者」等。当时佛护论师虽然知道,但未作答辩,为什么?

清辨论师是一位大国的王子,佛护论师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故未作答辩,默默忍受下来。当时印度有许多国家,月称论师也是某个大国家的王子,他就敢批评清辨论师了,他站在佛护论师这方,大力反驳清辨论师。

当时,怙主龙树应该还在世,佛陀的授记中说他住世六百岁,看来他应该还在世,为什么?月称论师是他的亲传弟子,前述诸位论师都是怙主龙树的亲传弟子。

怙主龙树的后半生,都住在印度南部的吉祥山。前述诸位论师是住在印度北部的那烂陀寺。两地距离,非常遥远,古代没有飞机等交通工具,往来两地很困难,除了神通外。

他们解释怙主龙树的意趣时,出现两种(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不合之处,彼此虽有激烈辩论,但未曾询问过怙主龙树,可能当时没有询问习俗?或无法到达的关系?所以未曾询问过。

月称论师说「佛护解释怙主龙树的意趣,确实正确无误,清辨批评佛护的过失是大错特错,错误在清辨,不在佛护。」因此,他将《般若经》、《根本慧论》、《佛护论》的意趣汇整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无我见解,撰写了两部《根本慧论》的解释:1字句释的《显句论》和2意义释的《入中论》。

月称论师站在佛护论师这方,将佛护论师的理念和自己的见解合集并作抉择,又以无边正理强烈破斥清辨论师等自续派,撰写了《显句论》和《入中论》,当时自续派诸论师,虽还在世,却无人能反驳、答辩。

月称论师追随佛护论师,将佛护论师对《根本慧论》的解释和自己对世俗、胜义的安立道理,合集一起。总之,他将《般若经》、《根本慧论》、《佛护论》的意趣汇整一起,并加上自己的主张,顺便全面破斥清辨论师等自续派的主张,故撰写了《显句论》和《入中论》两部论著。当时自续派诸论师虽还在世,却无人能反驳答辩。

请看文,「月称论师则许佛护如实解释圣者意趣,与自建立胜义世俗理无差别,然说自宗不共余中观师所释。

月称论师认为佛护论师无增益、无损减、如实地解释怙主龙树的意趣,这和他自己建立的胜义、世俗道理无差别。月称论师自宗解释《根本慧论》的意趣和其余自续派诸中观师解释《根本慧论》的意趣不相同,是不共之说。月称论师自宗解释《根本慧论》的意趣和佛护论师相同,但和清辨论师等其余中观师不同。

月称论师撰写两部《根本慧论》的解释:字句释的《显句论》和意义释的《入中论》,又写了《入中论》的解释《入中论自释》。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02

却佩格西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2010/01/09

中观宗认为的了不了义和唯识宗不同中观宗说对境空性、胜义谛是了义(胜义谛与空性同义),世俗谛是不了义。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这是佛陀在《无尽慧经》亲自宣说的,中观宗以此为根据,而分辨了不了义。

以法轮而言,初法轮(第一法轮)和后法轮(第三法轮)是不了义,此二法轮开示各类世俗,未开示真正胜义。

以《广中略三般若经》为代表的中法轮(第二法轮)开示真正胜义,故是了义。

唯识宗认为初法轮和中法轮是不了义,中观宗认为初法轮和后法轮是不了义,中法轮是了义。

中观宗根据《无尽慧经》分辨了不了义,此经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中文P.93,中藏P.84:「如彼经云:『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j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到此是第一段。「彼经」是《无尽慧经》。此段安立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故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

至尊仁波切(宗大师)针对经文第一段的解释(中文P.94,中藏P.85:「其初二段,显以二谛为了不了义,谓就所诠分了不了。」的「初二段」是《无尽慧经》经文「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这二段是以所诠内容胜义谛和世俗谛,分辨了不了义。

《无尽慧经》经文的第二段(中文P.93,中藏P.84:「j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k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宗大师针对经文第二段的解释(中文P.94,中藏P.85:「中间二段,j释显示世俗者,谓以种种文说种种义。显示胜义者,谓显示一味永离戏论难通达义,非别安立。」在此安立了不了义的方式和第一段相同。

《无尽慧经》经文的第三段(中文P.93,中藏P.84:「j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这是世俗谛。

胜义谛是:「若有显示1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到此是阐述细品法无我。

2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到此是阐述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无尽慧经》的经文第一、二段,只宣说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未清楚说明胜义谛分为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但是在经文第三段清楚说明胜义谛分二:细品法无我(1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2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

故《无尽慧经》的经文第三段,将胜义谛分为二种:细品法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宗大师针对经文第三段的解释(中文P.94,中藏P.85),请看文,「后二段明如何显示,为显示世俗及胜义之理。若说似有我有情等,是名世俗。

「后二段」是经文第三段分的两段。「若说似有我有情等,是名世俗。」是经文:「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说有似此之我、有情等,是名世俗。

「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这些是补特伽罗的异名。补特伽罗是造作者。此经说直接开示造作者的是不了义,经文虽只说造作者,但是此经的意趣并不只有造作者,观待造作者的作业和对境,也都是不了义。

请看文,「又非唯说彼,即凡观待作者,宣说作用及所作事,一切皆是。

「彼」是造作者,不只造作者是不了义,凡观待、或依于造作者的作业及对境,一切都是世俗谛,故是不了义(经)。总之,由种种词句、文字开示的造作者(补特伽罗)、作业、对境,所有「能、所、作业」都是世俗谛,故如是开示的经典是不了义经。胜义谛是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

请看文,「凡说诸法空无生等,即是宣说诸法无性。」凡宣说诸法(实事)空性、无生、无相、无愿、无作等,即宣说法无自性,宣说法无我。这是前述「k若有显示,1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这段的解释,是宣说法无我。

「诸法空」即诸实事空性,意即任何实事的“体性”,都是谛实成立空。

「无相」意即实事本身之“因”,是无谛实成立之相、谛实不成立。

「无愿」意即实事本身之“果”,亦是谛实不成立。此三者就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无作」即无聚集,意即任何实事都由因缘聚集才形成,但无胜义之作。

无生」即无胜义之生。「不生」即胜义不生。到此是配合法无我。

2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意即有情谛实不成立,生谛实不成立,补特伽罗谛实不成立,主宰等谛实不成立。

请看文,「凡说无有情等,即是宣说补特伽罗皆无自性。凡如是说者,即是显示胜义。这是阐示补特伽罗无我,凡说「任何法都是谛实成立空」,不论配到补特伽罗或法,都表示胜义谛。


请看文,「即由此中宣说二种,故证前文亦须俱说法及补特伽罗。」后二段宣说胜义时,广释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虽然经文第一段未直接清楚宣说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然由经文第三段的后二段宣说胜义,可证知经文第一段亦宣说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

经文第一段说开示胜义谛,就是了义。经文第二段说开示难悟之甚深空性,就是了义。经文只说这样,但意义是:胜义谛有补特伽罗无我和无我;难悟之甚深空性也有补特伽罗无我和无我。
为何应了解这些?「胜义谛」的事例,只有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无我,无其余者。同样,「空性」的事例,也只有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无我,无其余者。经文第一、二段虽未清楚宣说胜义谛和空性含有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无我,但从胜义谛和空性的建立,能知经文第一、二段的意义,有开示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和细品无我。

请看文,「又此非以余一常法为所别事说无生等,《无尽慧经》宣说「无生、不生、不灭…」等。是谁无生?不是以常法作为差别事,而宣说无生、不生、不灭。为何不是?若以常法作为差别事,不需加上「胜义」,常法本来就是无生、不生、不灭。那么,《无尽慧经》宣说「无生、不生、不灭…」等,到底是指谁无生?

请看文,「是如经说即以蕴等诸法及补特伽罗为所别事,显示彼等皆非谛实成立。如《无尽慧经》以假立处蕴等诸法,和依之假立的假立法补特伽罗为差别事,开示我和蕴无谛实成立。

请看文,「由于彼事断除谛实成立即是胜义,故名显示胜义。《无尽慧经》以假立处蕴等诸法和依之假立的假立法补特伽罗为差别事,开示无谛实成立,故于彼等事(蕴和补特伽罗)破除谛实成立,即是胜义谛,「故名显示胜义」。


《无尽慧经》的具体意思是:开示胜义谛是了义经,开示世俗谛是不了义经。为什么?开示世俗谛需要使用各种言词字句表达各种意义。开示胜义谛只要宣说于诸法破除谛实成立的一味无遮,例如宣说甚深空性时,不需使用各种言词字句表达各种意义。宣说世俗谛时,如何使用各种言词字句表达各种意义?由开示各种各类造作者、作业和对境宣说胜义谛时,由开示细品法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二者在蕴和补特伽罗上破除谛实成立,除此无余者。

总结三段经文的意义:开示安立对境空性是究竟了义的经典是了义经,开示安立世俗诸法为不了义的经典是不了义经。中观宗的着眼点即此。

请看文,「《三摩地王经》亦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其法皆是不了义。《显句论》说此经分了不了,与前经义同。《三摩地王经》和《无尽慧经》的安立了不了义方式相同。《三摩地王经》说:善逝佛宣说「诸法自性空」的经典是了义经,对此应知其差别。任何经典,若是宣说有情、补特伽罗、士夫等,一切所作、作业之对境等的经典是不了义经。

具德月称论师在《显句论》说《三摩地王经》分辨了不了义的方式和《无尽慧经》的意思相同

请看文,「不了义经,虽为引诱所化机而说,然非以彼为不了之义,是谓彼经之义,即于彼经或于余经,须否更为引去解释也。」中观宗说宣说各种世俗诸法的经典是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能引导所化机,引导小乘所化机入大乘,引导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者入唯识宗,引导唯识宗者入中观宗,引导中观自续派者入中观应成派。不了义经能如此引导所化机。「引导」的藏音是「喀掌」,有「转入」之义。然而「不了义」的藏音虽也是「喀掌」,但无「引导、转入」之义。不可以说「不了义经」是引导所化机之经典,不了义经虽能引导所化机,但无「引导、转入」之义。
那么,不了义经的「不了义」是何义?「需引述其余经典作解释」之义。若该经典的意义,需引述其余经典作解释,则该经典是不了义经。若该经典的意义,不需引述其余经典作解释,则该经典是了义经。

需要其余经典引述的方式有二种,例如第一法轮,是不了义,宣说从色至三十七菩提分之间的诸法皆自性相成立。中观宗认为这样讲不可以,这只对毗婆沙宗和经部宗宣说而已,不是世尊的密意;世尊的究竟密意是诸法「唯有」而已。字面上宣说诸法自性相成立,那只是依毗婆沙宗和经部宗的意愿而说的,不是世尊的密意;世尊的究竟密意是从色至三十七菩提分之间的诸法「唯有」而已。从自性相成立引出其余密意,即另引余释。

引释方式之一,不承许第一法轮的字面意义,另引余释。引释方式之二,言「从黑白业生苦乐果」,这虽可承许,但此是开示世俗谛法,故是不了义,必需解释其密意,怎么解释?「从黑白业生苦乐果」不是究竟真实义;究竟真实义是「从黑白业生苦乐果谛实不成立」,必需另作引释。

请看文,「义须引释又有二种:第一理门,如云:『应杀害父母』,」不了义经之经义,必需另作余引,另外引释,故有二种引释方式,1不可直接承许字面意义需另作余释;2虽可直接承许字面意义,但不是真实义,真实义需另作余释

佛在《圣阿阇世王悔除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中,虽说「父母应杀」,然而「父母不是应杀」,故不可如言承许,必需另外引释其密意,如何引释?字面的「父母」意即业和烦恼,故「父母应杀」的真正意义是「应断业和烦恼」。这种「不可如言承许,需另作引释是一种引释方式。

佛出世之前,外道宗派已非常盛行,此时的外道师各怀神通、先知、奢摩他、毗钵舍那等,众追随者也有各种世间功德。佛出世后,在印度弘扬新的宗教,虽有众多追随弟子,但也有许多嫉妒者、对抗者。佛陀在印度弘法,也无法将整个印度转成佛教徒,只有部分而已。为什么?

1外道神祗也和内道一样,可以帮助短暂的欲求,外道师也会示现神通;

2内道诉求的解脱和遍智,却无法展示出,因此无法将整个印度转成佛教徒。

3又当时,提婆达多一直想和佛陀较量高下,提婆达多在佛陀制定的学处上添加了额外的学处,因而佛陀的五百位眷众,被提婆达多摄伏。

提婆达多一直想灭佛,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一直想弒父,提婆达多想当法王,阿阇世王想当国王,因此两人秘密计谋。但是提婆达多一直灭不了佛,而阿阇世王却将父王杀了,阿阇世王不是直接刺杀父王,是将他关进牢里,久久不给他食物吃。

提婆达多以神通等各种方法一直灭不了佛,因此阿阇世王后悔了,当他想从牢里将父王释放出时,但他的父王已被他活活饿死了。

阿阇世王因而非常懊悔,佛陀为了安抚他的忧伤,故在《圣阿阇世王悔除经》中,字面上说「父母应杀」,真正的意义,父是自心续的业,母是自心续的烦恼,意即「应断业和烦恼」。如父之业、如母之烦恼,依此二者将出生轮回中,受轮回苦,故应灭此二者。

阿阇世王受到佛的加持,因而未误解「父母应杀」为字面意思。若真如此误解,就非常笨了;但若知道「父母」意指业和烦恼,又如何除忧伤呢?所以,阿阇世王一定受到佛的加持才除去忧伤。

请看文,「此说所杀父母者,除正说义父母之外,而须释为业有及爱。」「业有」是业本身。「」是烦恼。这是二种引释方法之一。

请看文,「第二理门,如云:『从黑白业生苦乐果』。第二种引释方法,如佛经说「从黑白业生苦乐果」。「白业」是善业。「黑业」是不善、罪业。从白业产生乐果,从黑业产生苦果。

请看文,「若有说云:『由二种业感生苦乐,即彼二之真理,除彼更无彼二真理,故彼经之真实义,唯尔决定,除彼不可更向余引。』当为释云,彼二义之真实,应须除彼更作余释也。

若有人认为「从白业产生乐果,从黑业产生苦果。」就是黑白二业的真理,就错了!确实,从白业会产生乐果,从黑业会产生苦果,但这不是彼二之究竟真理,究竟真理必需另作余释。彼二义(从黑白业生苦乐果)之真实义、究竟真理,必需更作余释。

请看文,「故中观光明论云:『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此义除此,余人不能向余引故。』」中观自续派的论著《中观光明论》分辨了不了义的方式和应成派略有不同,但无法像应成派般地安立。《中观光明论》说了义经需要「有正量和胜义」二者齐备才行。「有正量」即凡是经典的开示都要有正量成立起;但仅此尚嫌不足,还必需是「胜义谛」。

自续派认为了义经必需有正量成立起和胜义谛,只有单一项不可以,必需二者齐备才行。为什么?自续派承许自性成立故。应成派说,开示世俗谛之经典就是不了义经,开示胜义谛之经典就是了义经,根本不需讲一大堆理由。

《心经》属中法轮,《心经》中说「当观五蕴自性皆空」,这是开示五蕴自性不成立,因此自续派认为《心经》是不了义经,为什么?《心经》确实是开示胜义谛,但是所宣说的「自性不成立」无法以正量成立起,因为一切诸法皆是自性成立,故《心经》虽开示胜义谛,无法以正量成立起。

同样,经典开示的「从黑白业生苦乐果」,虽可以正量成立起,但不是胜义谛,故如此经典是不了义。了义经必需具足二种条件,因此了义经极为希有。为什么?初法轮都是不了义经,最后法轮也都是不了义经,中法轮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二类,《心经》虽属中法轮,确是不了义经,《广中略三般若经》是了义经。

应成派说开示胜义谛之经典就是了义经,根本不需以正量成立起,为什么?本来就是以正量成立起的经典。

若经典内容,有正量成立起,又依胜义而说,则此经之经义,不能向余引,故此经典是了义经。这是中观光明论》所说。

请看文,「若如所说其义有无,即为了不了者。云有正量即足,然犹非足,故说依于胜义增上。」若说「开示之义,若是有则是了义;若是无则是不了义」,那么,只有《中观光明论》说的「有正量」就可以了,然而仅此尚嫌不足,《中观光明论》还说要有「依于胜义增上」,故不可仅以「开示之义,若是有则是了义;若是无则是不了义」而安立,还需要「胜义谛」。倘若不需依胜义,只有「有正量」即可也,然非如此,《中观光明论》说尚需依于胜义」

请看文,「故说从种生苗芽等,如所说义,虽有量成,然非依于胜义而说,仍非了义。除此义外引向余义,如前已说。从种子生长苗芽等的「等」字含:从黑白业生苦乐果、能所作业的建立…,宣说之义,虽有量能成立起,但若不依胜义而说,仍非了义,是不了义,若是不了义,就需另引余释。

宣说「从种子长苗芽、从黑白业生苦乐果、能所作业建立」的经典,若是不了义经,就需另引其余解释。为什么?如前已说。虽可承许这些经典的字面意义,但其真实义必需另引余释。例如「从种子长苗芽」不是种子的真实义,它的真实义是谛实不成立。

请看文,「故说诸法无实生者,既有正量,如所说义若非彼法真实,而亦不可更向余引,如是诸经是真了义。」讲解完毕不了义的原因后,将易解了义之因。凡是宣说诸实事(法)胜义无生之经典,所开示之义,有正量能成立,是彼法的究竟真理,不需另引余释,似此经典即了义经。

请看文,「以由二种引释门中皆不能引故。」若说诸实事(法)胜义无生,字面之义无法另引余释,真理之义亦无法另引余释,由任何引释门皆无法作余引,故成为究竟了义。简言之,若是宣说诸实事胜义无之经典,所说的确是实情,「胜义无」亦是究竟真理,故成为真正的了义。

请看文,「若因此义须否更向余引增上而立了不了者,圣教为辨了不了义所相之事,须否更向余引之义立了不了,则以世俗胜义为了不了。」若以经典需否另引余释而订立了不了义,则以佛经为事例,佛经之义若需另引余释则是不了义,若不需另引余释则是了义。

若以意义(所诠内容)需否另引余释而订立了不了义,则由世俗谛和胜义谛订立了不了义。总之,若由能诠订立了不了义,则以佛经为事例;若由所诠订立了不了义,则由世俗谛和胜义谛。

简言之,若由能诠分辨了不了义,则以佛经为事例,佛经之义若需另作余引则是不了义,若不需则是了义。若由所诠意义分辨了不了义,若是究竟真理(胜义谛)则是了义,若是世俗谛则是不了义。
请看文,「如《本地分》说『依法不依人,法有文义二,义有了不了二,于了义中,依智不依识。』」此是四依、四不依。1依法、不依补特伽罗。法有义和词,2依义不依词。义有了义和不了义,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有智和识,4依智、不依识。此在先前已讲解过。

1依法、不依补特伽罗」即不论补特伽罗是出名或不出名,应依其宣说之法。「2依义不依词」即不论词句优美与否,应依其表达的意义。「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不依世俗、不了义,应依胜义、了义。「4依智、不依识」即不依错乱识,应依无错乱意识。例如了悟空性的比度是错乱识,虽然已肯定了悟空性,但仍有众多错乱分。「无错乱意识」是根本智,现证空性的根本智,它无丝毫错乱分,故可相信。

请看文,「《智慧光明庄严经》亦云『所有了义,是名胜义』,《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胜义,故定应知唯无生等,是名胜义,唯说彼义是真了义。』」前面已引述《无尽慧经》、《三摩地王经》二部经,第三部经《智慧光明庄严经》亦说了义即胜义。《无尽慧经》又说无生等即胜义,唯有无生等是胜义,唯彼等是了义。

请看文,「若因一处,于所破上未加简别,不可便谓其无生等非如言义是不了义。」有人质疑:有人在所破上未加胜义简别,直接说无生;若说胜义无生确实是了义,但若不加上胜义,直接说无生,那不是了义,故不可如言承许。」

切勿如是说!例如《心经》云:「当观五蕴自性皆空」,这已直接加上所应破自性成立作简别了;接着《心经》又云:「无色、无声、无香…」此并未直接加上所应破自性成立作简别,但是要将前面已加上的简别,套用到后面,故虽未直接加上简别,但已间接加上了。

请看文,「如《十万颂》,说『诸法生等,是于世间世俗,非于胜义』。一处已加则于余处义亦加讫。故彼等处虽未明说,然彼亦是如言之义。」例如《十万颂般若经》云:「彼是世间名言,非胜义。」此已加上所应破「胜义」作简别。若于一处已加,于余处虽未直接说之,但已间接加上了。是故,诸法之生等,若于一处已加所应破「胜义」作简别,余处虽未直接说之,但已间接加上了,故可如言承许。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01

却佩格西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2010/01/02

上次提到唯识宗的响底拔撰写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中提到《解深密经》的《弥勒请问品》,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一般而言,此二经虽然都有《弥勒请问品》,但是所诠内容不同,《解深密经》的《弥勒请问品》主要依据唯识宗主张抉择细品法无我等建立。《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主要依据唯识宗主张抉择三性相建立。一般,所化机不同,所诠内容也会不同。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解深密经》的《弥勒请问品》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所诠内容一模一样,这种看法不对。为什么?

彼论说《解深密经》﹑《楞伽经》这二部经依于本身即可了知自己是了义经,不需依于余经,由本身即可了知。例如《般若八千颂》是不了义经,但依此经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不了义经,必需依于余经才会知道,例如《解深密经》;然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依于本身即可了知自已是了义经,依于余经,例如《解深密经》也可了知自己是了义经。

若问:《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八千颂般若经》所诠内容相同,为何《八千颂般若经》依于本身不能了知自己是不了义经,必需依于余经才会知道,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依于本身即可了自己是了义经,依于余经也会知道自己是了义经?答案在中文版第88页第5行。(中藏版第83页第1行)

请看文,「以第二经,无弥勒请问品故。」

「第二经」是《八千颂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中无《弥勒请问品》,故依于本身不能了知自己是不了义经,因为无《弥勒请问品》,是不了义经。「若如是者」是《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中有《弥勒请问品》,依于本身即可了知道自已是了义经。

第一经是《解深密经》和《楞伽经》;第二经是《八千颂般若经》;第三经是《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中无《弥勒请问品》,故是不了义经。《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中有《弥勒请问品》故是了义经。

一般而言,《广中略三般若经》中的「广」是大品,是《十万颂般若经》有12册。「中」是中品,是《二万五千颂般若经》有4册。「略」是小品,是《八千颂般若经》只有1册。《广中略三般若经》的所诠内容完全相同,只在文字的繁简差别而已。《广中略三般若经》的摄义就是《般若心经》。

为何《十万颂般若经》会是这么庞大的一部经呢?例如解说五蕴的色蕴时,是配合其各种特色和其余的特色作解说;同样其余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十二处﹑十八界,也都配合其各种特色和其余的特色解说,因此才形成非常庞大﹑繁复﹑非常多。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并不像《十万颂般若经》每种配合特色解说,只在头尾配合特色解说,中间只说以此类推,例如只说「色蕴至识蕴之间」,中间的受蕴﹑想蕴﹑行蕴就没有提起,到了识蕴才又配合特色解说,因此文字少了许多。

《八千颂般若经》的文字更少,只有色蕴配合各种特色解说,之后,只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心经》只提名称,不提特色,要自行类推,因此文字非常少。

例如《心经》中的五蕴,只将色(蕴)配合四种特色解说,四种特色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的受﹑想﹑行﹑识没有一一配合四种特色解说只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各有四种特色,但未细说《十万颂般若经》就配合四种特色解说,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受不异色;想即是空,想即是色,想不异空,空不异色……」,因此形成令人惊愕的庞大文字。

《八千颂般若经》中没有《弥勒请问品》,但在《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十万颂般若经》中都有,是在经文的后半段,另外「常啼菩萨品」,在《八千颂般若经》﹑《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十万颂般若经》都有,字句多寡也一模一样。

如果依《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观点,《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解深密经》中弥勒请问品意义是一模一样的,因《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中有讲到三性相的建立,他(《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就认定二部论是一样。

请看文,「若如是者,则许弥勒请问品建立三相,和《解深密经》所说义同。」(中藏83页)

若依响底拔撰写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认为此二部经,《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十万颂般若经》中的《弥勒请问品》,建立的三性相意义和《解深密经》说的相同。实际虽非相同,但《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认为相同。

请看文,「若彼二义同,虽为应理,」

至尊仁波切说「若彼二义同,虽为应理」,若彼二意义相同,虽然合理,但是意义不同啊!意义不同的理由是什么?

请看文,「然世亲菩萨于般若说无自性等,引《解深密经》等诸余经典,成非了义。显示于般若经如言执义,前后相违。未引《弥勒请问品》成立,故非无着兄弟意趣。

世亲菩萨对于《般若经》说无自性,依于《解深密经》等诸余经,成立起《般若经》不了义,若如言承许《般若经》,则将会前后相违。

然而,世亲菩萨未曾引述《弥勒请问品》成立起《般若经》不了义。若真照着响底拔的看法,世亲应该引述《弥勒请问品》成立起《般若经》不了义,但世亲未曾引述成立。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看法不是无着﹑世亲兄弟二位的意趣。

简单而言,不可依《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成立起《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不了义。《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和《弥勒请问品》的内容都宣说中观宗主张,因此《弥勒请问品》成立起《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不了义,《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看法不是无着﹑世亲兄弟二位的意趣。

不是的原因是什么?世亲成立《般若经》不了义时,是依《解深密经》的《弥勒请问品》成立起,又说若如言承许《般若经》将会前后相违。因此响底拔的看法,不是无着﹑世亲兄弟二位的意趣。

请看文,「然此二相似极难分别。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中的三性相建立,和《解深密经》中的三性相建立,极为相似,故很难分辨此二差别。

请看文,「若彼二义同,则一切诸法胜义无性唯名言有,不可释为般若经中密意之义,当如唯识而释。

「若彼二义同」将有过失,《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中的三性相建立,和《解深密经》中的三性相建立相同,会有什么过失?「则一切诸法胜义无性唯名言有,不可释为般若经中密意之义」,一切诸法胜义无﹑名言有是《般若经》之义。若《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弥勒请问品》和《解深密经》说的相同,将不可解释为《般若经》的密意,「当如唯识而释」应照唯识宗的主张而说啊!

请看文,「亦是最大应观择处。于中观时,更当广说。」

「亦是最大应观择处」,对此观察,极为紧要。对《解深密经》说的三性相建立,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说的三性相建立,作抉择观察,非常重要。「于中观时,更当广说。」在此暂且不说,等到解说中观宗时,才详细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看法并不重要,只是附带提出而已。以上释唯识宗的主张,已讲解完毕。接着,讲解中观宗的主张。

前面主要科判,「分辨了不了义分二,甲一依止解深密经,甲二依止无尽慧经。」,分辨了不了义有依《解深密经》和《无尽慧经》二种方式,其中「甲一依止《解深密经》」已讲解完毕,接下讲解「甲二依止《无尽慧经》」。

先请格西作重点复习。

最初分辨了不了义者是圣者无着。圣者无着依那位上师分辨了不了义?弥勒怙主。依那部经典分辨了不了义?依《解深密经》。依何宗派分辨了不了义?唯识宗。圣者无着开启唯识宗;因此解说唯识宗时,弥勒怙主的论著﹑圣者无着的论著和《解深密经》非常重要。

中观宗最初分辨了不了义者是怙主龙树。他的上师是文殊菩萨。分辨了不了义时,主要依据《无尽慧经》。怙主龙树开启中观宗,由中观宗见解分辨了不了义。

唯识宗分辨了不了义时,认为第一法轮和第二法轮都是不了义,第三法轮才是了义。第三法轮的所诠内容摄于三性相: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相中的遍计执是谛实不成立,依他起和圆成实是谛实成立。以此第三法轮为基础,而立自宗,破他宗。

中观宗说第一法轮﹑第三法轮是不了义,只有第二法轮是了义。第二法轮的所诠内容,主要谈到从色至相智之间的一切诸法,以一切诸法皆是谛实不成立﹑无尘许谛实成立为基础,而立自宗,破他宗。
既然要进入中观宗,当然要以「第二法轮是了义,第一﹑第三法轮是不了义,一切诸法无丝毫谛实成立」为基础,而了解中观宗见解。

请看中文版第93页(中藏84页),「甲二依止无尽慧经分二,乙一标经所说,乙二解释经义。今初,

前面讲到唯识宗时,也是先引述《解深密经》的经文,然后解释意义;这里和前面一样,先引《无尽慧经》的经文,然后解释意义。

请看文,「龙猛父子虽未明说依辨了不了义经而辨了不了义,然由解释经义之理,义已显说。」

「龙猛父子」是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他们二位虽未直接引述经文分辨了不了义,但解释经义时,意义上已作分辨了不了义。

怙主龙树是在佛涅盘后大约四百年左右出世的,怙主龙树撰写了非常多的经典释论,也写了非常多对佛的礼赞文,他也写了很多抉择正见的论著,但最主要的是《六正理聚论》和《经集论》,这七部论是抉择正见最主要的论著,其它还有撰写了许多赞颂佛和其余补特伽罗的礼赞文。

《六正理聚论》中只引述少许经文,多数以无边正理,依中观宗见解抉择对境「空性」,主要抉择《般若经》直接阐示的空性义,中法轮直接阐示的空性义理。

《经集论》主要表达《六正理聚论》以无边正理抉择的空性义理,不是怙主龙树自己臆造的,是佛宣说﹑佛经的密意,在《经集论》中引述了许多经典,作为《六正理聚论》抉择空性的根据,故学习《六正理聚论》抉择经典义理时,会引述《经集论》。《六正理聚论》直接抉择经典的了不了义时,不会引述其根据(经典)。

中观宗以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为根本,之后出现众多的随行追随者,例如月称﹑佛护﹑清辨﹑静命﹑莲花戒等。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二位都写了众多论著,圣者提婆写的论著中最主要的是《四百论》。

虽然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二位的究竟见解中观宗应成派,可是在他们的论著中,只就一般中观宗见解的总建立作说明,并不清楚也未特别破除自续派或成立应成派,所有中观宗,无论自续派﹑应成派,都以他们二位为具量胜士夫。

怙主龙树父子的论著是整个中观宗的根源。到了佛护﹑月称时,中观自续派﹑应成派就分得非常清楚了。佛护﹑月称撰着的论著,自续派不承许,清辨﹑莲花戒撰着的论著,只有自续派承许,应成派不承许。此时的中观宗已分成两派。

虽然怙主龙树和圣者提婆的见解是应成派,但在其论著只作总体解说,故是整个中观宗的根源。他们二位的追随者,有不同二派,主要秉持中观应成派见解者,在印度比较出名的是佛护﹑月称﹑《入行论》的作者寂天,阿底峡尊者和龙菩提等。自续派比较出名的论师是清辨﹑静命﹑莲花戒﹑观音禁行﹑智藏等。这是以见解方面而言。若以行持而言,比较出名的是圣者解脱﹑尊者解脱﹑狮子贤等。

接着,谈到圣者父子的追随者。

请看文,「其显句论﹑般若灯疏﹑《中观光明论》等」

《显句论》是应成派论师月称撰着的。《般若灯疏》的「般若灯」是清辨论师撰着的《般若灯论》。

《般若灯论》的注疏《般若灯疏》是观音禁行撰着的,清辨论师和观音禁行二位,都是经部行中观自续派。

《中观光明论》是莲花戒论师撰着的,他是瑜珈行中观自续派,莲花戒论师有入藏,在西藏的弘法事业非常广大。

以上都是中观宗的论著,撰着论著的论师有的是应成派﹑有的是自续派。

请看文,「说依无尽慧经如是安立了不了义。故今此中依据彼经,」

怙主龙树父子虽未引述经典分辨了不了义,然而《显句论》﹑《般若灯论疏》﹑《中观光明论》,有引述《无尽慧经》为根据,并如《无尽慧经》所诠分辨了不了义,因此「故今此中依据彼经」,宗大师说在此解说中观宗时,也根据《无尽慧经》。

简言之,怙主龙树父子虽未引述经典分辨了不了义,然而月称的《显句论》是依据《无尽慧经》分辨了不了义;《般若灯论》﹑《般若灯论疏》﹑《中观光明论》,也都依据《无尽慧经》分辨了不了义。因此在此中观宗时,也依《无尽慧经》为根据。

既然依据《无尽慧经》,则应知经文内容说些什么。

请看文,「如彼经云:」下面将引述《无尽慧经》经文。

首先,中观宗认为一切诸法皆摄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中,并无彼二谛不摄之法。这种归纳方式,就如唯识宗将一切诸法摄于三性相中;中观宗是将一切诸法摄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中。胜义谛是空性,是一切诸法的究竟真实义。世俗谛是一般我们所用﹑所见﹑所闻等诸如此类之法。诸法的究竟真实义我们见不到,我们见到的法都是世俗谛。我们所见﹑所闻﹑所用等斑斑烂烂的一切诸法,都是显现和实情不相符的虚假法。

世俗谛是不了义,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为什么?世俗谛诸法的真正实情必需另作引述,例如瓶子,瓶子是世俗谛﹑是不了义。我们见到的瓶子,不是瓶子的真正实情,瓶子的真正实情是谛实不成立,我们将瓶子见为谛实不成立,瓶子的真实义(实情)必需另作引述,瓶子是不了义。胜义谛本身就是真实义,不需另作引述,故胜义谛是了义。

请看文,「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

既然世俗谛是不了义,胜义谛是了义,故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直接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这是提问。

下面以三段经文作回答。

请看文,「j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

若有经典主要开示成立世俗谛,就是不了义经。若有经典主要开示成立胜义谛,就是了义经。

略示时说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下面将谈到世俗谛如何开示?胜义谛如何开示?

请看文,k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若经典使用种种词句﹑文字,开示各种各类法,就是不了义经。经典开示世俗谛时,不会直接说「这是世俗谛」,而是经典里使用种种词句﹑文字,谈论色声香味…等,瓶子﹑柱子等种种法,那就是世俗谛,是不了义经。

「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胜义谛如何开示?若有开示「甚深」真实义,「难见」难以了知,「难可通达」难以了悟的经典,就是了义经。
下面第三段经文是配合补特伽罗的种种差别作解释,一般,补特伽罗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若经典开示补特伽罗是谛实成立﹑由自己方面成立,就是不了义经。若经典开示补特伽罗是谛实不成立﹑不由自己方面成立,就是了义经。

请看文,l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似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

以上这些「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都是补特伽罗的异名。其中的「命者」不是指生命,是指补特伽罗。「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意即由各类言词宣说补特伽罗的众多异名。「无主宰中显似主宰」,由各类言词宣说的补特伽罗众异名,虽然都是无主宰﹑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谛实不成立,却宣说似有由自己方面成立﹑谛实成立,如此宣说的经典是不了义经。

请看文,「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

到此是讲「法无我」。「空性」意即实事的体性是谛实空。「无相」意即实事的因是谛实不成立。「无愿」意即实事的果是谛实不成立实事不仅「体性」是谛实不成立,「因」也是谛实不成立,「果」亦是谛实不成立

空性﹑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体性」谛实成立空「因」性相无谛实成立「果」愿无谛实成立。了知此三者的补特伽罗,其三摩地,称为「三解脱门之三摩地」。
请看文,「无作﹑无生﹑不生;」

「无作﹑无生﹑不生」此三者也要配合体性﹑因﹑果作了解,不可分开了解。「无作」的「作(行)」是聚集而起作用之义。凡是因果法,都是聚集而起作用的法。但在此是「胜义无作胜义无生﹑胜义不生」,一定要配合「胜义」。

到此是开示法无我。下面是开示补特伽罗无我。

请看文,「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这些也要配合「胜义」而说胜义上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开示此等解脱门的是了义经。总之,开示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的经典是了义经

这边只讲到「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的「等」字,涵盖前面说的许多补特伽罗异名,例如「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士夫﹑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无作者﹑无受者」这些都含在里面,经典里有一一讲到,但在这里只约略提到。

这里主要依中观宗应成派主张说明,中观宗认为一切诸法皆摄于世俗谛和胜义谛,胜义谛摄于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无此二无我不摄之胜义谛。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的差别在所空处,二者的所应破都一样,都是破除谛实成立

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余实事或非实事之法,该法上的谛实成立空,就是细品法无我。以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余实事(例如蕴)或非实事之法作为所空处,在彼上破除谛实成立之空性,就是细品法无我。补特伽罗为所空处,在彼上破除谛实成立之空性,就是补特伽罗无我。

二无我的所应破「我」都是谛实成立,无粗细差别,破除谛实成立之空性也无粗细差别。那么二无我的差别在那里?差别在所空处,一是空掉补特伽罗我的所空处「补特伽罗」本身,一是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余法。二无我的所空处有差别。

例如说「空掉补特伽罗谛实成立」时,以补特伽罗为所空处,谛实成立是所应破,「空掉补特伽罗谛实成立」,就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例如说「空掉蕴谛实成立」时,以蕴为所空处,谛实成立是所应破,空掉蕴谛实成立」,就是细品法无我。

二无我的所应破和空性无粗细差别,差别在(有法)所空处。因此,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二者的所空处有差别,所应破无差别。

前面的「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是以补特伽罗之外的蕴等余法作为所空处,于彼上破除所应破,抉择法无我。「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这是以补特伽罗为所空处,于彼上破除所应破,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总之,引述的这一大段《无尽慧经》经文分为三段,第三段又可分为两部分,前者抉择法无我,后者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请看文,「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抉择正见时,应依了义经,不应依不了义经。「依」是100相信。《辨了不了义善说论》的注疏中提到「四依﹑四不依」共八种:



四依
四不依
1依法
1不依补特伽罗
2依义
2不依词
3了义
3不依不了义
4依智
4不依识




一﹑「依法﹑不依补特伽罗」。有些补特伽罗会自称是专家﹑学者﹑仁波切,这类的不可相信﹑不可依止,应观察其宣说之法。若有宣说之法,符合佛陀教法﹑符合印度智者论著之义,即使不出名,没有顶着学者﹑专家﹑仁波切的名号,其宣说之法,亦是我们应依止的。

二﹑「依义不依词」。「法」分为:词句和意义。应依意义,不依词句。即使词句写的非常优美,意义却无成办相智﹑成办解脱﹑成办增上生的方法,就不应依。若撰着的词句不谈如何出离轮回等,只用优美诗词描述花园很好﹑花很漂亮﹑水很清澈﹑人很美等,所谈的这些都是令我们更贪着于轮回,根本无出离轮回的方法,这样的词句不应依,应依甚深义。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义」分为:谈论实情和显现不符的世俗谛建立,和实情和显现是符合的胜义谛建立。应依胜义谛﹑了义,不应依世俗谛﹑不了义了义是空性。
四﹑「依智不依识」。了义是空性。了知了义之心分为:无错乱智和错乱识。不应依错乱识,应依无错乱智。

总之,经中说「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补特伽罗﹑依义不依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无错乱智不依错乱识。「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到此,是《无尽慧经》的经文,这里只提到三段,实《无尽慧经》到此有五﹑六段。接着宗大师对此作了评论

请看文,「其初二段,显以二谛为了不了义,谓就所诠分了不了。」

经文分三段的前二段,以世俗谛﹑胜义谛为基础分辨了不了义,是以所诠作为能诠之名,世俗谛是不了义,故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胜义谛是了义,故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这是由所诠内容分辨能诠的(经典)了不了义。

初二段」是前面《无尽慧经》说:「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此中安立世俗谛是不了义,故开示世俗谛的经典是不了义经;安立胜义谛是了义,故开示胜义谛的经典是了义经。这正是从经典所诠内容分辨了不了义

请看文,「中间二段,释显示世俗者,谓以种种文说种种义。显示胜义者,谓显示一味永离戏论难通达义,非别安立。」

中间二段经文提到,若是经典开示种种词句说明种种意义,就是不了义经若是经典开示一味永离戏论难通达义,就是了义经

若经典中用各种不同词句,说明色声香味触﹑柱子﹑瓶子等各类事,抉择世俗谛诸法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经典开示胜义谛,「难通达义」即难以了悟,「永离戏论」即断离谛实成立之戏论,开示诸法一味谛实不成立,抉择胜义谛的经典就是了义经

「非别安立」即安立方式与前面相同,由所诠内容分辨了不了义。「非别安立」又意即:中间二段经文说开示各种不同世俗诸法的经典是不了义经;开示难以通达胜义诸法的经典是了义经。初中二段的安立方式相同。

请看文,「后二段明如何显示,为显示世俗和胜义之理。

「后二段」是前面《无尽慧经》:「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今天讲解不完,下一堂接续。


发表于 2010-9-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0-9-5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联谊派弟子。。。

我先顶一下这个帖子! :handshake  
多谢笨笨。。。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三个讲稿的Word版
还有上册的1-10讲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上册1-11的简体中文版,俺合并了一下,看起来方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0-9-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下册的完整版吗?谢谢师兄!
发表于 2010-9-6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师兄分享法宝
发表于 2010-9-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俺是小学生,这么深的道理只能慢慢嚼,随喜各位师兄的精进和睿智以及对法的希求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gguoqing 于 2010-9-6 08:44 发表
请问有下册的完整版吗?谢谢师兄!


没有下册完整版,因为格西还没讲完呢。
发表于 2010-9-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等待,谢谢道兄!随喜!
发表于 2010-9-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先学习研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5:47 , Processed in 0.04729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