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96|回复: 3

藏传佛教各教派称谓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藏传佛教各教派称谓考<BR>藏传佛教各教派称谓考<BR>嘉益·切排(藏族) <BR><BR>关 键 词:藏传佛教 教派 称谓 内容提要: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它不同于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藏传佛教历史悠久、教派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的命名,主要有教派创始人的名称、教派地处环境和各教派自身的独特的教义和教规来指定的。但在汉文史料和汉语口语中从古至今对藏传佛教和各教派以及藏传佛教的很多专用名词的应用与藏语本身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称呼完全不符藏传佛教自身的特点,应加以改正。</P><P><BR>作 者: 嘉益·切排,男,藏族,兰州大学历史系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BR><BR>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巴黎语佛教)不同的特点。“这三足鼎立的佛教体系,从表面上看来都是佛教,似乎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佛经语种的差别,实际上则不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教义和价值观念、追求目标、教义思想、习学方法和修持重点等方面没有相同之处。就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大小乘之间有着天渊之别。(这种差别主要来自经典学说。)虽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教,但它们之间除了佛教显宗方面的教义理论基本相同外,对经文的解释和教义理解、修持方法、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形成了两者之间在形成的文化形态方面,例如寺庙佛塔的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色调,供仪礼乐,规章制度,饮食服饰和学修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差别。藏传佛教教派甚多、内容极为丰富,这些不同教派的相继出现和并存发展,在藏传佛教内部形成了百花齐放和活跃争鸣的生动局面,促使藏传佛教在藏区政治、经济活动和全世界文化交流中确立了不可忽略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在短暂的时间内传播到相当广泛的地区。如今,在我国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土、羌、裕固等,汉族中也有不少信奉者;从地域上说,遍及我国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在外国,早已传播到印度、缅甸、不丹、尼泊尔、锡金、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周边友好邻国;最近30多年来,又在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传播和发展。它具有佛教遍及全球的国际性和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地域性特点。<BR>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在汉文史料中对其称谓上,有“喇嘛教”,或“西藏佛教”和“藏传佛教”。藏族自称为“桑结却鲁”或“囊伟登巴”。意为佛教、大乘佛法。“喇嘛”这个名称在汉语中被广泛称用,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实际上“喇嘛”是藏语的读音,意为上师或上人。不仅可用于僧人,而且也可用于恩师、德高望重的其他俗人。所以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是不符合其教义和教理的。藏族称一般的僧人为“扎巴”,而“喇嘛”在佛教用语中只能对宗教寺院的首领或具有转世系统的高僧才能称之。因藏传佛教各教派在身着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义、修持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些藏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称谓,例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等等,却在汉文史料中称为“红教”“白教”“黑教”“花教”“黄教”等等。与藏传佛教本身的称呼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差别,现一一加以解说,不当之处敬请谅解。<BR><BR>一、 藏传佛教<BR>佛教何时从何地传入西藏,在西藏又是怎样得到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为藏传佛教?众述风云;莫衷一是。其中较为认可的是《贤者喜宴》中记载的;“早在公元2世纪,传说西藏雅隆山谷一带出现了雍布拉刚城堡,并从那里发现了佛教古籍《宝箧经要》、《诸佛菩萨名称经》、《六字真言颂》”等等。在西藏佛教史上认为是佛教在西藏开始传播时期。“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由大臣吐米桑布扎在帕罔卡玛日创立了藏文并把《观世音二十一显密经典》等译成藏文”,认为是藏传佛教在西藏形成时期。“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在桑耶寺请来堪布沃德萨陲,住持了七觉士皈依佛教并且大力弘扬佛教。邀请莲花生大师进行密宗灌顶。由嘎巴华则、觉饶鲁见赞、香益西德等三位译师把诸多印度佛经、佛学论著译成了藏文,使佛教似初升的太阳在雪域高原渐渐升起。”同样认为这一时期是藏传佛教在西藏开始盛兴起来。这些观点如今仍然有一定的说服力。<BR>七觉士出家为僧至今,藏传佛教受沙弥戒和比丘戒的所有僧人都身着袈裟;即依照释迦牟尼的袈裟相同的三大法衣,上身穿有小幅或法衣条幅的祖衣、僧伽;下身穿僧裙。其颜色据《律藏》中规定有红、黄、褐黄色、茶红色等以外,不可用白色、黑色、青兰色、绿色、花色等制成的僧衣。<BR>没有出家的居士分两类;一类是接受居士六戒的僧人,另一类是没接受居士六戒而笃信佛教的普通百姓。从数量来看,前者较少。在藏区信仰藏传佛教的多半人以上都属于是后者。其根据有三;其一,至今在藏区绝大部分人都会《皈依经》和《度母经》。其中对于《六字箴言》的念颂甚至孩子们都不学而会。其二,除了对佛教的虔诚有深浅外,所有藏族同胞都皈依佛教三宝、都会佛教三宝发誓。诸如“佛教三宝”、“三宝”、“大般若经十二函”、“大般若经为证”等。其三,藏语口语中经常能听到“藏区大悲观世音的化土”、“观世音的化土雪域藏区”、“藏区万众信念者”等等。若从中能够仔细分析研究,也会得出藏族人民都信此教的蛛丝马迹。<BR>接受居士戒的普通百姓也可分为两类;即信仰旧密教理为主的咒师和不受旧密教理的普通百姓。前者就安多地区为例,可在家取妻生子养护家庭的、从事农业和商业而习惯保持咒师习俗的,即留有咒师辫子、身穿红色和黑红色袈裟、经常念颂《莲花颂》、《莲花遗教》、《心愿得逞经》或《心愿速成经》、《忏悔经》等密教经典外,还有《六字箴言颂》和《度母经》等等。<BR>在西藏桑耶寺附近的贡嘎县图丹多杰扎寺、扎囊县乌坚梦召林寺;康区的卡脱寺、佐乾寺和青海果洛的华玉寺等为主的很多宁玛派寺院中先后出现过诸多咒师,他们也曾接受过崇高的沙弥和比丘戒,身着三大法衣,严守律经的。对此少有了解的人们一但见到接受别解脱戒的宁玛派僧人而感到好奇,其实这并无好奇,只为您对这方面缺少应有的认识而已。此外,留有辫子的居士中还有上身穿白袈裟而下身穿僧裙的蓄发咒师,这不仅是宁玛派的一大特有习俗,而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在家白衣僧士”的美称。<BR>对于藏民而言,上述这些道理极为简单,甚至不说也能懂得。而其他民族因不懂得这些习俗和道理,只从能否可以取妻生子就把藏传佛教分为新旧两派是极不正确的。<BR>再说,从表面上看,萨迦五祖师中的前三位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之为萨迦白衣三祖,而后两位称之为萨迦红衣二祖。所谓的萨迦白衣三祖指的是没出家而身穿白色袈裟的萨迦派居士,而萨迦红衣二祖指的是出家后身着紫红色袈裟的萨迦派居士。他们都属于新密派。若能懂得新密派也有出家的和没出家的两种僧人的区别,就能懂得是否有妻的标准来划分新旧两派的错误之处。因此一旦返俗为民的这类僧徒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之为“佛教的败类”。但是《律经》中规定,“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受律返俗为民的,不过也是未守别解脱戒、沙弥戒和比丘戒而虔诚信仰佛教三宝的佛教徒”。这类人并不违背佛教教规的。<BR>下面就对为何把蒙、藏地区盛兴的藏传佛教称之为“喇嘛教”是不准确问题加以详细的论述。总的来说,‘喇嘛’一词源于梵文‘古日’(`agau rau),意为‘重’。因为知识丰富德高望重。藏文直译‘重’是不太恰当藏文原意的表达方式,故意译为‘上士’或‘上师。’从词义来分析,藏语‘bla喇’是上或顶端之意。‘ma 嘛’是人称代词。因此,把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崇高无上的品德的人称之为“喇嘛”(bla ma)。后来把蒙藏地区的所有活佛和呼图克图统称为喇嘛,这一称呼不过是对这些人的一种尊称,并不是说所有的喇嘛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德。获取知识必须要靠老师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得到,而不会突然从天而降到某个人身上。同样蒙藏地区所有的一般僧人、尊者、格西等等,在汉语中称为‘喇嘛’或‘喇嘛爷’。这些‘喇嘛’或‘喇嘛爷’未必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德。<BR>同样的道理,把蒙、藏地区的信仰的佛教称之为“喇嘛教”从根本上会出现很大的错误,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先简要地介绍彼此之间的区别。因为汉文史料中的‘喇嘛’一词在藏语中指的是穿有袈裟的僧人,“喇嘛教”可理解成为“僧人教”。如果这样,那么前面所述的蒙、藏地区没有出家而在家虔诚地信仰佛教的平民百姓们所信的又该怎样称呼呢?这同样能称之为“僧人教”吗?如果可行的话,那么在家居士信仰的密教能否也可以称之为僧人教?这也可行的话,那么把中原内地盛行的佛教称之为和尚教是否也是恰当不过的呢?另外,把藏传佛教混称为‘喇嘛教’的观点持有者们,为此有了僧人的信仰是喇嘛教而在家居士的信仰不能称喇嘛教的荒唐的错误谬论。同样,如今在大部分藏区的藏族仍然把所谓的‘喇嘛’认为是头带黄帽、身穿黄袈裟、随从众多佛教徒的专用名词,这一想法也是完全不符实际情况的。<BR>除此之外,把藏传佛教称之为喇嘛教的错误命名直接导致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是非,如今诸多外国学者们认为;藏传佛教徒把佛教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使佛教形成了既不是真正佛教的喇嘛教,他们认为藏传佛教既不是佛教的另外一种地方宗教,这一认同完全颠倒了藏传佛教的真实面貌。从上述可以弄清其说法的错误之处,故在此免得专门一谈。<BR>但是,有人提出‘喇嘛教’一词从清朝文献中开始有记载的论证。这同样没懂得藏传佛教的本义而译出的一个新名罢了。从此以后‘喇嘛教’这一模糊不清的‘新词’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就藏族而言;因为很多藏文词汇受到梵文的影响,从古至今在藏文印刷体和书写中不难看到梵文的蛛丝马迹,这一普遍现象在前辈和现代藏学大家谁都未能修改,这也是在此无法用语言能回答清楚的问题。<BR>那么,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应该怎样命名才是最恰当合理的呢?我认为;如同把中原内地的佛教古今以来称之为‘佛教’的这一无任何辩驳的命名法一样,也应该称之为‘佛教’或加之地方名称把西藏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把蒙古的佛教称之为‘蒙古佛教’或“蒙传佛教”是最为恰当不过的。因为在蒙区盛行的佛教刚初也是从青海和西藏等地流传过去的藏传佛教,这一佛教在蒙区开始传播便受到蒙古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影响,从中注入了蒙古人的传统观念和民俗习惯,与现在藏区盛行的藏传佛教有不同之处。把蒙藏地区的佛教称之为‘西藏佛教’和‘蒙古佛教’是无任何差错的。但是“蒙古”和‘西藏’一词指的是否符合于现代意义上的整个蒙区和藏区呢,这一问题应该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BR>二、 宁玛派<BR>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在西藏最初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古代本教进一步深化中诞生出来的。“宁玛”藏语本意为“旧”或“古”,新旧之分在密教中可谈,而显宗中无新旧之分。所谓古,是这个教派在西藏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比其他教派的形成早300余年;所谓旧,是指西藏前弘期所传的佛教。它是佛教吸收了西藏原始本教的内容而形成的。<BR>据《宗教流派镜史》记载:“由班智达寞智及其以前翻译的续部经称之为旧密乘,而大译师仁乾桑布及其以后翻译的续部经称之为新密乘。”同样,现代藏传佛教大师阿嘉罗桑端智认为:“寞智以前之译为旧密,罗乾仍桑以后为新密。”同样的两个观点都认为:新旧两密的分界线是以藏传佛教前弘期末期(公元902年)到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公元948年)来划分,而班智达寞智和大译师仁乾桑布(公元958~1055年)基本上是同一年代的人物。为此,他们翻译的经典多半属于是新密乘,而不能认为班智达寞智翻译的所有经典是旧密乘。《红史》中记载;“公元841年达摩王灭佛,藏传佛教前弘期结束。”这一观点显然有着推前六十年的错误之处。<BR>新密乘指的是从萨迦派、噶举派开始到格鲁派的所有教派。但是,虽说噶当派主要重于修行显密,不重修行旧密。从而也不能称之为显密。(这里所指的宁玛派是莲花生大师为启蒙导师、其重要论述为修行的主要教义者。)因该派僧人均戴红帽,故汉语习惯上俗称为“红帽派”或“红教”,并沿袭之今。在藏语中由于宗喀巴大师生前头戴黄帽,所以他创立的格鲁派教派称之为‘黄帽’派。靠这点证据就把宁玛派也称为红教的话,那么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等等也头戴红帽,也完全可称为红教。如果这一说法能成立,那么汉文史料中持有黄帽系的教派称之为黄帽派,而持有红帽系的教派称之为红帽派的观点也不会有太大的差错。总之,把这一教派称之为‘宁玛派’是最为恰当不过的,‘红教’一词根本不符合其教派的基本特征。<BR>宁玛派虽从8世纪开始已经传如西藏,但从翻译经典到传承教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限制。传教是通过师徒单传的。所以没有寺院、僧侣、组织和构成教派的系统教义。在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因其遵循旧密咒,故称之为宁玛派。宁玛派的特点是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他们可以从事生产,也可以娶妻生子。教法内容不一致,重密轻显,无正规的学经制度。<BR>三、 噶举派<BR>噶举派是继宁玛派在藏区享有名声的一大教派,该教派支派甚多,内容极为丰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就是从噶玛噶举派开始的。噶举派在藏语中有两层含义,即“噶举派”和“嘎举派”;“噶举派”(bka brgyud pa)意为佛语传承。因为这一派所着重密法修习,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名“噶举派”。‘嘎举派’(dkr brgyud pa)意为白色传承,是因为噶举巴的创始人玛尔巴、米拉日巴、达布拉杰以及信奉此教的僧人曾头戴白帽身穿白僧裙,所以也称之为嘎举巴。因此汉语中通常俗称“白教”。但是藏学大家们普遍认为,噶举(bka brgyud),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是较为合理的。就头戴的帽子而言,也不能称之为白教。因为噶玛噶举派还有有红帽系和黑帽系,但是从来没有叫过红教和黑教。同样的道理,格鲁派并不是只戴黄帽而不戴其他颜色的帽子,比如永乐皇帝曾拜释迦耶释为上师时,就送过一顶黑帽(四叶莲花型)。后来对这位大师的造型中都有头戴黑帽的形象,这一佛像在西藏色拉寺中就能看到。另外在安多隆雾寺中笔者亲眼看到明宣德皇帝给大国师罗哲桑盖的一顶镶有金刚珠的黑帽。所以噶举派称之为‘白教’同样是没有任何依据的。<BR>四、 萨迦派<BR>萨迦派是公元11世纪由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所创立,以师徒相传和法王为世袭沿袭至今。它的发展与衰落与元朝中央政府的兴衰有密切联系。“萨迦”(sa sky)藏语本意为“灰色的土地”,因该派主寺修建在西藏萨迦地区,母寺称萨迦寺,教派为萨迦派。该派僧人头戴红帽,身穿红袈裟,故汉语称之为“红教”,有时也称为“花教”。虽然萨迦派僧人头戴红帽,但是,信仰此教的在家居士所戴的帽子自愿而并无固定的颜色。僧人的着装据《戒律》中记载;只能是“红色和黑红色外,不能穿其他颜色的僧裙和袈裟”。另外,把萨迦派称之为“花教”的理论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萨迦派的寺庙和经堂、围墙上涂有黑颜色以外,有的房檐到墙角分别涂有白色和有红色的习惯,所以后来人们便而把此教称之为花教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多半格鲁派的寺院围墙上方也涂有白色、红色和黄颜色,墙角涂有黑颜色,墙顶黑红色为基色的上面涂有碗口大的白色圆椭等等。因此,把这一教派也称之为花教的话,不是完全符合花教的概念了吗?因为萨迦派寺院围墙上涂有红、白、黑三色花纹是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以这一习惯为证据,也不能称之为花教。那么汉语中应该称之为‘萨迦派’,而以色调命名的名称是无任何根据的。<BR>萨迦派规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生子后就再不能接近妇女;并从一开始就决定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延续,萨迦政教两权都集中在萨迦家族手中。<BR>五、 格鲁派<BR>格鲁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在噶举派教义的基础上对西藏佛教进行整顿改革后创立起来的教派,因此被称为“新噶举派”。因为宗喀巴创建格鲁派母寺——甘丹寺,其晚年长住在这个寺院,所以又称为甘丹派,一般俗称为“格鲁派”(dke lukhs pa)。“格鲁”一词的愿意是“善规”,这是从该派倡导严守戒律而得来的。宗咯巴戴桃形尖顶黄帽,表示他重视戒律。明洪武二十一年(1833年),宗喀巴抛弃当时藏族僧人所戴的红帽,改戴黄色僧帽,这意味着宗咯巴大师立愿重整戒规,复兴戒律。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名叫“班霞”,在印度只有获得“班智达”称号的人才能戴,但颜色不是黄的。在西藏佛教史上,只有两个人戴过此种僧帽,据记载;后弘期卢梅临赴藏时,拉欠·贡巴饶塞曾把自己戴过的黄帽赠送给他,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 于是后来的持律大师们均戴黄色僧帽。由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派戒律松弛,逐渐失去民心,宗咯巴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用黄帽作为重振戒律的象征,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在西藏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并逐渐成为一派的标志。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汉文史料中对这一教派称之为“黄帽派”或“黄教”。如同上述那样,格鲁派大师们为了继承诸上师之恩德,头戴黄帽的习俗在藏语中称之为黄帽派或持有黄冠的教理,而从来没有什么‘黄教’的称法。格鲁派是后来才普遍习惯穿红黄色祖衣、黄色或橙黄色僧衣、茶红色僧裙等三大僧装,并非刚初就穿黄颜色的袈裟。总言之;前面叙述的那样不能以僧帽和袈裟的颜色来命其教派的名称。所以,汉文史料中把格鲁派称之为黄教是无任何道理的。应该称之为格鲁派或黄帽派是没有争议的最恰当的称呼。<BR>宗喀巴大师为何戴黄颜色帽冠呢?在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的《蓝琉璃经》中有不同的记载。头戴黄帽的习俗不仅是噶举派师徒独有的一种习俗,而且喇乾贡巴饶塞也曾经对自己的门弟鲁美奉送帽子时,把笨教徒的衣冠染成黄颜色的这一事实并非桑杰嘉措从来不知的。但也不是此处的主要论点,故在此暂时不谈。<BR>六、 苯教<BR>苯教是藏传佛教还没有传播形成于雪域高原时,藏族人民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是苯教大师幸饶创立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所著的《历算问答》记载;“在很早很早以前开始,苯教便分为两派。”曾经也有过两种不同的词来命名,即信仰天神或以星来历算的称之为白苯;以八卦、九宫、天干来历算或测试祸福兴亡的称之为黑苯。安多地区的信教徒们认为苯教中,笃信崇拜释迦牟呢和幸饶两大尊者者为白苯;而只信幸饶不信释迦牟呢者为黑苯。苯教徒根本不承认白苯和黑苯之称。因为这种称谓完全来自于以前各教派的排斥或相对不和的氛围中。如今藏族人民进入团结进步的大道,共同追求美好、幸福、快乐生活时,把苯教依然称之为黑教是不符合政教两方面的一个极端的措辞,应该必须清理或改正过来。<BR>总之;藏传佛教各教派内部也有着交多的分支,如果以色调来区分或辩别每个教派那是多么辛苦和劳累的事啊!例如就噶举巴而言;仅此教又分为四大八小支派;既香巴噶举、塔波噶举、噶玛噶举、怕竹噶举、采巴噶举、直工噶举、达龙噶举、拔戎噶举、雅桑噶举、绰普噶举、竹巴噶举等等;还有噶当巴、觉囊巴、息学巴等无法从色调来命名。为此;上述诸教派以藏语原音来命名是无任何分歧的。就像汉语中对任何一个教派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来命名的习惯一样,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波罗门教等等。这不但无任何辩论之处,也符合于各民族自身的特点。<BR>七、 藏传佛教各教派命名的理论依据<BR>藏传佛教有些教派是以地方名称来命名的;例如款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寺院,这一寺院后来称之为萨迦寺,信奉的教派称之为萨迦派。同样宗喀吧大师在前藏甘丹山谷修建了一座寺院,后来被称之为甘丹寺或信仰此教的众生称之为甘丹派,简称为甘丹巴或格鲁巴。教派创立的前后时间而分别为旧派和新派。修信教义的不同而称之为噶举巴、觉囊巴、息学巴等等。总言之;藏语中仅有所谓的‘红帽系’、“黑帽系”和‘黄帽系’以外,无任何一种以蓝、白、绿、花等色来命名的教派。除了宁玛派以外,噶举派、萨迦派、甘丹派等诸教派信奉显宗的最根本的教义不过也都是由阿底夏大师创立的噶当派沿袭下来的,格鲁派也称之为新噶当派。细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烦琐而较为复杂的,故在此不多谈。各教派的区分和辨别的主要依据在于:不管是古印度教或藏传佛教,主要教义和教规的不同而派生出来了很多小教派。而完全不能以头戴的帽冠和袈裟的颜色以及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性的色调为依据,来辨认这一教派属于那一佛门的区别。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具有相同的共性外,也有各教派独特的、不同教义的个性。这也不能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想仔细了解或认识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的神秘色彩,请去查阅藏族佛学诸大家们的巨著吧。 <BR></P>
发表于 2004-8-3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点<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58.gif"></P><P>苯教怎么也算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之中?<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58.gif"></P>
发表于 2004-8-31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P>里面也说了,【六、 苯教——苯教是藏传佛教还没有传播形成于雪域高原时,藏族人民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是苯教大师幸饶创立的。】</P><P>应该不能算是佛教吧,呵呵</P>
发表于 2011-4-1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hu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8:23 , Processed in 0.0323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