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5|回复: 3

推荐一篇开示:如何“闻思修”---关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意间在网上搜索到的一篇受益匪浅的开示,推荐给大家供学修参考。
如何“闻思修”---关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对话
希言居士问:上师,不同的修行者如何“闻思修”?
江洋嘉措仁波切:“闻”是不懂的道理,从上师那里听或从书里面看,而且听明白了、看明白了,这就是“闻”。
“思”是将你听明白、看明白的道理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并和自己当前的意识形态(内心的看法)进行对照,反复地思考,在理论上跟自己进行辩论,最后确认自己过去的观点是错误的,佛经中论述的是正确的,而且内心对此毫无疑虑。这时候,你又可能生起这种念头:虽然佛法是对的,但我暂时无法做到这一切。这时你要想办法制止这种逃避的想法,破掉这种胆怯的障碍,生起只要它是对的,我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只要它是对的,我当下就要接受这种正确的教诲!这就是“思”。
“修”,当从理论上解开了一切疑问、确信了佛法三藏的正确性、通达了菩提果位的正道后,不间断地观修贯穿正理,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修贯穿。到你所生起的心是自然的而不是造作的,是坚固的而不是摇动的,好比是一座坚固的山,这时你所修的心就算修成了。这样一来,你的心很快就可以达到如经典里面所说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非常完美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了。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一个一个的修行阶段都能这样修下来,修到禅定波罗蜜的时候,就不难了。
希言居士问:如果把一个并不是很正确的认识、见解进行反复地贯穿,而且还贯穿得很坚固,这如何纠正呢?
江洋嘉措仁波切:好啊,你问得非常好。从“福田正士……”开始,一边念一边看相关的书,在这里似乎只表现出“修”的部分,好象没有更多的表现闻和思的部分。因此要让他们在座下的时候不断地去看《广论》、《略论》、《略论释》、《掌中解脱》等书,让他们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知道:上师是船长,可是具体的导航不一定是船长亲自去做,下面会有人去做的,船长只不过是总负责而已。这和修法一样,我只是给他们指一条路,告诉应用什么方法,看什么书,怎么去修。剩下看书的问题,还是要你自己去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闻。因此你刚才所问的没解决的部分,可以坐下看书。因为“闻”不仅仅限于耳听,眼看也是一种“闻”。当然了,必须要有上师的传承和引导,这是很重要的。在“闻”的问题上,包括“闻”的主要意义、“闻”的范围、“闻”的技巧和方法等很多细节。第二个是思维。就是把所看到的这部分道理一个一个地想,然后将书上说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比较,有区别的、有误解的就进行反复地思考和论证,让自己想通为止。表面上看来是修,实际上是“思”。若想通了,每次想到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疑问和争论了,能够放弃原来的错误观点了,这时你还要贯穿,反复去贯穿,那就是“修”。
  因此闻、思、修和我前面讲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闻”表现在从上师那里听和看书;“思”表现在打坐时,结合书本里面的定义标准与自己当前的动念、所思内容进行比较等等;确认了之后,反复地贯穿,来对治内心的烦恼以及习气,那就是“修”。
希言居士问:这样修法对修禅定会有什么影响?
江洋嘉措仁波切:你暂时根本就不用考虑修禅定的问题,因为你现在需要修的是菩提心。修禅定的时候当然不是这样修。而且这样修对禅定的影响是:第一,会对修禅定有帮助;第二,禅定的基础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根本不该修禅定,因为即便修了禅定也证不了佛果。
希言居士问:如何理解“闻”和“思”的关系?
江洋嘉措仁波切:我认为的闻和思是:首先是听或者看或者学,这是闻。思是把所看到的东西不是在修的形式下去思考,而是以自己看书的形式去对证和思考。这个勉强可以说是“闻”和“思”,但是真正的“闻”和“思”不是这样。
思维的核心并不是你理解了听见的内容,而是经典的内容和你自己的当前自心之间进行对比,这才是真正的“思”。实际上,你听懂了、看懂了经典的内容,能够几部书之间串联了,知道这个里面说的和那个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连接。在这个时候所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我所说的“闻”的阶段,只达到了“闻”的比较好的结果而已。就是说对理论没有什么怀疑、疑问,属于“闻”的范围,不管你怎么“思”都只是达到了“闻”的阶段而已。
我们再谈谈“思”的问题,那么“思”是什么呢?你认为的“思”仅仅理论上能进行连接,只是各部论著和不同上师之间所讲的理论之间的连接,而并没有把自己当前的想法和理论进行对比,因此实际上你内心的怀疑仍然没有被触及。以前世来世为例子,你不管怎么了解,实际上你对前生、后世的怀疑还根本没有破。你只不过了解了这本书里面怎么说的,那本书里面怎么说的,它们之间在理论上接通了,但这仅是你懂了经典的内容,而并不是把你当前内在心里对它的怀疑和它之间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使其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确定,你并没有达到这样,这也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达到“思”的效果。而“思”的效果是你自己的心态和所看的经典的内容完全达成一致。就是你在观念上已经真正地接受了经典的观点,没有任何含糊。“修”的结果是你做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哪怕你做梦时也没有相违。所以你刚才对“闻”和“思”的理解有些误解,没有确切明白“闻”、“思”、“修”的更深层次的道理。从普通意义上说,可以这样理解:比如“闻”就是听,“思”就是思考经典的内容,这其实也对。但这种“对”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而已。你要看到闻、思、修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看到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我常说,普通的文化只存在闻和思,只存在文化之间的比较行为,是对它的认识和对它表面的一些“思”,只是为了听懂它的含义的思。这样的“闻”和“思”,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把菩提道次第的文字倒背如流而已,但是无法令起心动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藏地有些人是这样,我们称之为“言词格西”,他们讲的佛法像汉地的口头禅。这些人,说起佛教道理比谁说得都好,可是一做起来就不行了,甚至是与佛法相违背的,人们就称之为“言词格西”,只会说不会做,不能依教奉行。等于他拿到了镜子本来应该照自己,可是他的镜子老照别人不照自己。
希言居士问:如果把“闻”、“思”放在主要位置上,把“修”放在次要位置上,这有什么区别呢?
江洋嘉措仁波切:有人陈说什么叫“闻”呢?听不懂的东西从老师那里学,就是闻。什么叫“思”?这个内容和那个内容相互冲突或者不太一样的时候,反复从理论上考虑和分析,然后进行研究,这就叫“思”。实际上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这是不是闻思修的“思”呢?或许可以把它列为思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这就是真正的“闻”和“思”,那么所有宗教的那些学者对宗教的研究不都成了“闻”和“思”了?其实不是!宗教研究者们只闻而不思,当然也更不修。为什么这样说呢?不懂的东西从书里面学,学完了之后进行比较。从来没有想过眼前所研究的内容对他自己有什么用处。他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和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对比,他只是把两种不同的内容进行对比而已。这样一来,他对这个内容毫无兴趣,毫无感情。实际上光是思考并不一定就是“思”。
佛教里面说的“闻”,是指对根本没有听过、没有学过的内容,或者曾经学过但是还不太明白的东西,从师父那里听或者到书里面看,通过这种渠道,使过去不明白的内容明白了,这是“闻”。这种“闻”不仅仅是咱们的佛教独有的,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外道等都这理讲。但是他们不讲“思”,不讲我们佛教意义上的“思”。
咱们佛教意义上的“思”是什么呢?把佛教里所指出的教理观点拿出来,同时也把当前自己的心态拿出来,二者进行比较,这才叫真正的思!这种思维方式和刚才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的文章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不怎么费劲,你马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有人把这概括为闻的范围。其实并不难辨别,一看就马上看出区别开来了,而且你也不存在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因为那种“思”就不存在面临要放弃曾经一直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所以那种思维对人的内心而言无关痛痒,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佛教当中的“思”是比较艰难的,有时要触及到个人的灵魂深处。佛教经典里面的概念和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发生千千万万的冲突,即使不是直接的冲突,至少也有非常大的距离。对于这种状况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那些对佛教认识不深的人,他甚至会放弃佛教思想。因为很多人把个人的观点当做正确的,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有旧观点是很痛苦的事情。之所以说“思”艰难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它关系到是否要放弃过去的那种观点、见解、原则的问题,所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些观点,他可能曾经认为是非常非常正确的,有些观点还是他的重要观点,当他一旦发现有了冲突的时候,不管佛教在理还是他在理,他很不情愿放弃自己过去的观点和说法,因为人总是自私的。正因为如此,“思”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种可能是什么呢?就是他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仰,因此他对佛教不会生起更多的怀疑和否定,但是他可以找借口,可以逃避。比如他会想:佛经说的道理显然非常伟大,可是我当前的现实情况做不到。这是非常好的借口,然后他马上可以逃避到这个借口当中去。
佛家的“闻”当中包括不同的“闻”,相互的结合、相互的理解都包括在“闻”当中,因此闻非常重要!
但是“思”更重要。你是不是放下了那些与佛教的理论相违而你又非常重视的观点,或者,过去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些观点,你现在是不是能放弃,这叫“思”。所以说“闻”和“思”都是难度很大的事情。“思”的最终结果,肯定是你自己输了,佛理赢。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咱们不管有多大的智慧,也只是几十年和十几年功夫所得来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哪有一种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哲学上的说服力呢?可是佛教在2500多年中,经过了无数的高僧大德不断地论证,不断地从理论上进行推敲和提练,就象一个人已经几乎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成年人的阶段,而我们还仅仅是非常不成熟的小孩子。三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打得赢非常成熟的成年人呢?根本打不过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你肯定是最终的输家。如若你非要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你不会输,因为这是你自己心里两种不同理论的辨论、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的思想斗争,实际上就是心里的一种抉择。但我们是学佛者在正见和邪见之间的一场心里斗争,或者说是一种心里的辩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思”。
那么“修”是什么呢?“思”的最终结果,是当你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后,用这样的结论去打败自己过去的观点,自然而然地放弃你原来错误的观点,并不存在你找到了正确结论之后还要再去说服你自己。如果你和我之间进行理论辩论的话,那我用所学到的理论和你进行辩论直到把你辩倒为止,这样的辩论是比较简单的。“思”的辩论不是这样,是自己和自己辩论,当你确认了佛教的道理是正确的,在那一刹那,你就已经放弃了你原来的观点了。虽然放弃了,但是你要把最终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反复地贯穿,这叫“修”。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意识斗争,要不断地贯穿,不断地贯穿才可能意志非常坚定,这个不断贯穿的过程就是“修”。
这不是我自己随便说的,莲花戒大师(噶玛那西那)在他的著作《修次三篇》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特别阐述到了观察修和止住修的问题。观察修里面有“思”的成份,也有“修”的成份。观察修里面思维的成份,是从理论上不断地和自己的意识进行对比的部分,这就是“思”。将所得到的结论不断地、反复地进行贯穿就是“修”。这两个都包含在观察修里面。
那么在“止住修”里面,更注重的是“修”,因为“思”的部分在观察修时已经过去了。闻完了之后去想,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寻找这个目标,对于寻找目标的一些方式等,已经在前半部分当中“思”的里面讲了,这时就慢慢地进入到修定当中了。所以说这也是“修”。
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人把禅定列为“修”,观察修列为“思”,这是不对的。观察修里面有“思”的部分,也有“修”的部分。修定当中也是有“思”的部分和修的部分,但是修定当中更注重“修”,观察修当中更注重于“思”,然后才是“修”。
对“闻”、“思”、“修”要有非常正确地了解,然后在自己的行为当中真正地去实践,很快就能生起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等等的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亲近善知识部分,你先修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这个过程中,座下就看《掌中解脱》、《略论释》、《略论》、《广论》里面的亲近善知识的功德,你看一部,就要把这一部的内容看透。看透了之后,按照它的过程修,先修《掌中解脱》中的相关内容,修到效果非常好了之后;你再看《略论释》,按照《略论释》来修。虽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因为修的本身就是重复。你不要把一部书作为核心,而把其它的作为辅助,把重复部分的去掉,这样做你就没有办法把每一部书的殊胜和特点彻底了解。
格鲁巴教法里面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修得越好的人,学得越好;学得越好的人,修得越好。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你不用一下去学很多,就去学关于当前所修范围内的内容,一个一个地修学,既能分开得很清楚,而且又能运用得非常清楚。这样,既能一一指出每部书中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殊胜之处,又能保证从头到尾的修行次第不乱。
然后再去修《广论》,因为你一旦扎下了根,一部书中的相关部分修得非常好了之后,别的修起来也很简单,而且很容易生起。修完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再修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之后,就是修加行依止和意乐依止。到最后亲近善知识全都修好了,有了非常好的、坚固的、清晰的觉受的时候,你再去修暇满人身难得,这其中认识暇满人身:八有暇、十圆满,观暇满人身之难得、宝贵、短暂。就这样,到不同的书里面都把它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修,而不要把它混在一起修,一起修不太好。
希言居士:多谢上师的开示。
江洋嘉措仁波切:我也是又一个闻思修的开始。
深表歉意的是未经允许就转载了,实在是由于无法联系到原文的作者,若原作者看到后有不同的想法,请及时站内短信告知我,原文请见http://jsdjrr.spaces.live.com/blog/cns!4B1E481B2F02E9E4!365.entry
另外想求教有没有师兄知道这位江洋嘉措仁波切是哪一位啊?或可站内短信联系,不胜感激

[ 本帖最后由 qjt 于 2010-9-2 10:27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洋嘉措仁波切似乎是十一世班禅的经师

转载一篇文章:亲历班禅大师一天


晨祷。

  早晨7点钟的日喀则天刚蒙蒙亮,当我们走进班禅新宫德青格桑颇章时,楼里已是灯火通明了。为我们开启大门的僧人说,仁布钦在洗漱。

  7:30 晨诵

  第一次这么早见到十一世班禅,稚气未褪的脸上睡意仿佛刚刚被洗往。穿着整洁的活佛缓步走进释松赛诺林寝宫晨诵室,恭敬地面对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行三叩大礼——合什的双手高举过头、在眼前、于心口,匍匐在地,一次、二次、三次。礼佛毕,整理衣着坐到自己的佛座上,熟练地结跏趺——这是藏传佛教僧人修习的基本功——开始轻声诵经:《上师供》、《宗喀巴大师赞》,这是两小段赞颂宗喀巴大师的经文,然后是《供曼扎》,意思是“把宇宙供奉给上师”。之后他慢慢翻开那形式古老的藏式长条经书念诵了起来。这段经是《将白参决》也就是《文殊颂》,是他最近攻读的经书之一。

  据先容,这几部经是修习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僧人一定要熟记、背诵的基础经文,也是为今后修密法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窗外天还没有大亮,灯火通明的室内自习早已开始。陪读的洛本是佛学造诣已经很深的侍僧洛丹……

  8:30 早餐

  晨颂室对面的餐厅里有两张展着雪白桌布的大餐桌,上面摆放着简单的食品:新鲜、纯白的奶渣,牧民爱吃的“退”(酥油奶渣糕),糌粑、大米粥、鸡蛋、开花馒头、榨菜等,热瓶里是又香又热的酥油茶。班禅坐上座,右边是经师江洋嘉措及经师的徒弟,左边依次是班禅的几位侍僧。今早他的父母也来了,坐在班禅的下首处与他共进早餐。

  餐前他首先念诵《却巴》,众人随诵。这是藏族尤其是僧人餐前的必诵经,意思是“将这些珍馐佳肴献给佛法僧三宝”,然后才可以进餐。

  15岁的少年班禅,请经师江洋嘉措先用餐,待经师碗里倒上茶、放了糌粑,动手抓糌粑时,他才让侍僧帮他倒上茶,动手抓糌粑。

  这究竟是第一次在“生人”眼前用餐,当闪光灯频闪、快门声声响起时,他有点拘束,不过很快就从容不迫地开始用餐、照顾经师、与他人偶然交谈……在镜头前吃饭他逐渐适应了。

  抓糌粑时不宜把碗举在桌上,可是当有的记者提出是否可举高些时,他非常配合地将碗露出桌沿以上,确保拍摄效果。私下里我们也常议论,十一世班禅固然只是少年却非常善解人意,对我们的工作也特别配合,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据身边的僧人先容说:“仁布钦早餐一般都吃糌粑、喝酥油茶,多少年了没有变过。午餐比较丰富,厨师变着法地给他换些花样,但他还是喜欢吃藏式汤包、牛肉包子、扎寺特有的肉馅面疙瘩汤、馒头、面条等面食,像所有男孩子一样不太爱吃青菜,但活佛对肉也不是特别感爱好,有一阵他喜欢吃芦笋。我们大家一起吃饭,喜欢吃的食品一阵一阵的,一个人爱吃大家随着抢,没准。你问他爱喝什么?这可是个小秘密,不过他不喝碳酸类的饮料是真的。”

  饭后,班禅与经师、父母等人一起到院子里散步,大部分时间是向经师请教着什么。德青格桑颇章(新宫)的里院不大,阔别街面,满院树遍地草,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安静,又没有闲杂职员,每个人都非常轻松。

  记得一次他与另外两位少年活佛在院子里散步,草坪上的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白兔引起他们极大的爱好,几个人驻足有滋有味看了许久,假如没有我们“外人”在场,也许他们会走过往离得更近,甚至“亲密接触”。

  侍僧边走边告诉我:“仁布钦学习任务很重,课余时间未几,但饭后散步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条件他都坚持不懈。”


学经。

  9:30 上课

  一天的学习开始了。“教室”是一长条房间,其中一面墙上挂了几幅唐卡,靠门一边的藏柜上摞着一叠叠包裹整洁的经书,另一侧是一扇大窗户,由于屋子很大,又是老式窗户,所以室内光线不是很好,灯光也有些“房高莫及”,好在藏文经书的字比较大。

  经师坐上座,班禅就座前给经师江洋嘉措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结跏趺于经师对面、他的专用座位上,随后8位陪读的僧人也给经师磕过头,席地而坐于班禅的旁边。人人拿出自己的经书,翻开,集体念诵经文,听经师讲解经义,那天讲的是《五部大论》中的一部分。少年班禅仔细聆听着,认真思考着。

  “通常这个时间是身边的全体僧人集体诵经,时间很长的,然后才是讲经,这是为你们破了例。当然假如要有其他社会活动,学经时间也会被冲的,但是得抽时间尽量补回来。”班禅身边的侍僧静静告诉我。

  10:30 今天这个时间安排的是学英语,以往还有其他文化课与英语交错开课。近一年前,十一世班禅的汉语文已经达到小学毕业程度,很快就要进进初中汉语文的学习。

  英语老师姓许,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课堂上气氛轻松,授课都讲英语。师生(班禅及其侍僧)互致问候后,他们温习了以前的课文。翻开教科书老师领读课文、讲解生词的汉语意思……几个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班禅每每读起课文、回答题目时,老师一个劲地“Good! Good!”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


在电脑上完成作业。

  许老师说他现在学英语时间不算多,一个星期两节课,加起来只有半天时间,其时假如有其他活动,英语课就得让路,补课的可能性也不大。学习英语,单词量很重要,他的时间却是那么紧张。不过许老师说,班禅天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学习主动性很强,求学若渴,目前他能进行简单对话、朗读并理解课文且发音较准,现在学的是英语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下。

  这个时间段的学习一般在11点半甚至12点半以后结束,由于西藏的作息时间与内地差了近两个半小时。

  稍事休息后是午餐、午休时间。

  14点 这是班禅的课余时间。据身边的工作职员说,这段时间他一般用来温习作业、学习电脑知识、阅读科普读物和报刊杂志等。

  班禅有一台坐式电脑,2002年他又有了一台手提电脑,这令他爱不释手,有的汉文、英语作业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后来又装了藏文软件,他说他希看藏文软件尽快成熟起来,更方便使用。他非常乐意演示给我们看他操纵电脑,打开一个文件,熟练地敲上几个藏文单词,再选择字号、字体,编辑成他觉得合适的式样……班禅娴熟的操纵令在场的人无不称赞。

  侍僧说:“仁布钦喜欢高科技的东西,电脑、相机、录像机都有,都爱捣鼓,只是他的课余时间未几。作为僧人,仁布钦固然年少,但自律能力很强,所以这些东西有时很长时间都难得摸一下。”

  15:30 下午的学习内容是辨经,这天的地点在札寺的日光殿。

  日光殿不小,由于是旧式建筑,人又多,显得拥挤了点——两边坐满了人,寺庙各扎仓的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辨经的僧人,还有很多“观众”。


辩经。

  辨经的内容是《五部大论》中《囊珍》一节,班禅是首先提问方,应战方是显宗院的嘎钦洛桑朗杰。只见班禅整理好袈裟,镇静神情,站在对方眼前从容不迫地提问,有时转身退步琢磨提什么题目、如何难倒对方,有时果断前行击掌提问;有时拖着长音,有时又似乎忽然袭击。每当对方的回答自相矛盾时,他双手背就拍击几下……一阵激烈辨经之后,变换位置,班禅作为被问方,提问方换上了嘎钦洛桑扎西,他的佛学学问也不差。少年班禅端坐在厚厚的坐垫上,面对比自己早进寺庙多学佛学十多年的僧人,他神情自若,应答自如,尽不怯阵。

  辨经是综合检验僧人学经成果的形式之一,是学经的必要、必须,也是温习方法和考试形式,更是学位提升的手段。他们在辨经中找出自己学习的不到之处,回往后翻阅经书,找出答案,抓紧与其他僧人讨论、学习,以利下次再辨。如此往复,所以能学习得很扎实。辨经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思能力和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

  经师江洋嘉措告诉我说,班禅学的经仍然属于“基础课”,以《五部大论》为主。这部经分原著和注释两部分,是个大部头的经书。现在主要学习、背诵原著,加强理解,基础打好了以后再学习其他经书就轻易多了。到目前为止,十一世班禅已经接受过700多次灌顶,还在学习因明学。江洋嘉措还说,十一世班禅的悟性很高,学习刻苦、认真、努力,思辨能力较强。

  我们离开日光殿再往新宫时已经是快吃晚饭的时间了。循着香味找到厨房,晚饭给他们预备的主食果然是热乎乎的牛肉馅面疙瘩汤,还有羊肉炖萝卜、肉烧黄蘑菇和几个青菜、几样小菜,那香味特别诱人。

  饭后仍然是在院子里散步,只是时间长些、话题更广泛了,更多的是围绕着下午的辨经展开的。

  记得我曾向寺院一位治理职员讨教过关于少年僧人的身体成长和健康题目,他说比起俗人家的孩子,这些少年要遵守的规矩的确很多,很多体育活动都不准参加,球类就更不可以了,他也承认实在这样不利于少年身体健康成长,但就目前来说也没有其他好办法,只有让他们自己调整。可对于班禅就又不一样,由于在众人眼前他的活动很受限制,要保持活佛的威严,不可能像普通少年僧人那样偶然还能蹦蹦跳跳的,也不像他们在寺里还有很多学经以外的事情要做。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与时俱进”,有些规矩可以修改?

  19:30 看过新闻联播以后是学习藏文、练习书法,预习、温习汉文和英文等其他文化课的时间。与经师(右前)和贵桑旺堆(左二),阿旺南追(左一)两活佛一起在新宫庭院内散步。

  藏文老师说班禅是个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学生,有勤于思考、善提题目的好习惯,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他的藏文学得很扎实,藏语语法把握得好,写的字也很规矩,同时还在学习梵文。就像练习汉字用羊毫写、规矩多、字体多一样,最近他在学习藏文草书,并且用的是藏族传统的竹笔。

  21:15 这又是一次集体诵经的时间,身边的僧人都聚了过来,一直要持续一个小时。

  22:30 当我们离别班禅走出新宫时,十一世班禅寝宫的灯也熄灭了,这位少年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紧张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
发表于 2010-9-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jt 于 2010-9-2 10:17 发表
比如亲近善知识部分,你先修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这个过程中,座下就看《掌中解脱》、《略论释》、《略论》、《广论》里面的亲近善知识的功德,你看一部,就要把这一部的内容看透。看透了之后,按照它的过程修,先修《 ...


:handshake

http://www.xiaba.org/?action-viewnews-itemid-280

:loveliness: 也许这才是原文的出处?

http://www.beita.org/index.html        :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9-2 12:5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18:56 , Processed in 0.03298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