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23|回复: 12

十一种善心所于中、下士道次第之总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起上课的居士们的要求下,把刚一起学完的十一种善心所写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用了三个下午,写得我受益匪浅,狠狠敲了自以为是的脑袋一下,原来自已什么也不懂。什么修行也没有。这个文写的很烂,但是把我自已所学的真实的摆在这,本来是想写一篇简短的让每个人修行都获益的文,结果写下来,只有自已有收益,但漏洞百出的文。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漏洞很多,第二内容不全面,很有欠缺。第三充分透漏出修行的不到位。所以只能把它摆上,让它变成大家挑错的工具,希望大家都能帮我找错,找问题。让我有个进步吧。

   

十一种善心所于中、下士道次第之总观



佛法的修行最终达到彼岸,大体上有两条路。入道前可分两条,入道后亦可分两条。入道前的两条路可分为随信行的行者修行之路,也可分为随法行的行者修行之路。当然有说供养一随信行的行者十万盏灯,不如供养随法行的行者一盏灯。但是从下士到入道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行者依信修道次第逐渐通达智慧而入道的。也有行者因通达智慧而又了解整个道次第的。各依各的根器,很多人在开始还是两者摇摆不定的。道的定义是:由任运而起的出离心所摄持的现观。此中现观是靠十一种善心所的修持而成现观。而入道,不是靠身、语等行为而能够达成的。主要是依靠心识。在没有道次第之前,很多行者依对十一种善心所的修持而能直接入道。所以这里依十一种善心所配合广论,理解一下三士道与十一种善心所的相关义。当然十一种善心所的正义是中士道的行者所行持的,而下士道的行者也有可能生起十一种善心所。而此处从中士道说其理,从下士道说其修。

开始提出上课所提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入道呢?才算入道呢?通过广论和地道我们了知,小乘是由任运而起的出离心所摄持的现观。而大乘则以由任运而起的菩提心所摄持的现观。而其根本的出离心即是依无贪嗔痴而得。

这里先考量无痴的定义为坚具能作无明的对治和无碍智的心所。而此处何为无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世亲菩萨以及法称、月称等菩萨概念上即有不同的观点。世亲菩萨认为不清晰即为无明。而法称及月称等菩萨认为黑暗即无明。即前者为不了解实相的无明,有例如由于天色渐暗,妄执五彩绳即为蛇的无明。后者为颠倒执著的无明,即补特伽罗我执和法我执。。而无明又分为非见烦恼的无明及见烦恼的无明。非见烦恼的无明,也就是贪嗔痴慢疑中的痴,不是烦恼根本无明的意思,不是颠倒执着,而是不了解四圣谛、业果、三宝等内涵。广论中士道所说的无明是指此。(此处依法王的讲解)而见的无明包括五种见。而其根本为萨迦耶见。而无明又要分为俱生无明和分别无明。俱生无明是指无明的习气。我们一般称之为我执。而分别无明是认知上的无明。一般指宗义上的错误。广论云:“能于生死系缚一切有情者,是俱生无明故。分别无明唯邪宗方有,为生死本,不应理故。”破除俱生我执在各宗中大体分三:小乘以破常一自在之我为破除人我执,不承许法我执即许成就解脱。自续以下大乘以破独立自主之我为破除人我执,以破异体空为破法我执,许成就解脱。而应成派则以破我及我所自相有、自性有而破人我执及法我执,而承许成就解脱。而由此所修之道的四谛十六行相也就依宗义不同,而有了粗细的四谛十六行相。想具出离心入道由此各宗产生了不同。正知应成派的诸法自性空,也就具足了无痴的性相。有人觉得,想入道,不必具备对无明的正知,只需产生任运而起的出离心就可以了。那我们可以看一下产生任运而起的出离心所需是什么?因广论有云:如病应知断病因。。。那入道的病因为四圣谛十六行相中的行苦。那如何理解行苦呢?广论云:“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此处正明行苦是指由自性有而产生的五取蕴之苦为真正的行苦,而非自续以下由独立自主的我而产生的五取蕴之苦。广论中叙述瑜伽师地论所讲三独立自主的境上所引生三苦而引贪嗔痴。而后者中观应成派所讲三苦是由自相有的五取蕴上遍执一切苦。若不具无痴,则在此行苦的概念上不清晰,又如何能真正断此行苦呢?另外此厌患行苦也就厌患了舍受,具有了无贪的心所性相。而无贪的定义是:谓于诸有及有资具,厌患无染著。也就是对轮回中一切法,皆能厌患。此一切法,包括了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以界而言,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受而言,包括了苦受、乐受和舍受。以蕴而言,包括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而因为厌患了乐受和舍受,也就具备了无嗔的心所性相。无嗔的定义是由缘自境,全无伤害的心所。这里嗔直接针对的是有情,而间接也包括了伤害有情的刀具等。因为是缘自境,所以无论其他有情对自已有没有伤害,若自已的境中认为对自已有伤害。而准备对有情产生伤害的心所。而慈悲是典型的无嗔。但是慈悲不是善心所。慈悲不是善。慈悲是胜义的善。另外狮子贤曾认为慈悲是心王而非心所。而因为慈悲也会产生另一个心所不害。不害心所的定义是由缘于诸具苦的有情,心不能忍的心所。在这里无嗔与不害的区别是无嗔除了主要针对有情,次要也包括了用具。而不害却只是针对有情。另外乐受舍受都是无嗔的状态。

而若想入道,当闻此理、精进修行。精进的定义为:在贤善的方面心作欢喜的心所。此贤善的方面为无贪、无嗔、无痴。其正对治为懈怠。懈怠即是于善法不欢喜。懈怠的因是贪心。这里精进会和努力有区别,区别在于努力不一定是在善法方面,可以是世间法方面。对善法方面产生欢喜虽精进的性质。而欢喜则与不放逸息息相关。不放逸的定义是能令修贤善,并对诸恶罪起防护的心所。此中贤善指由无贪乃至精进,都有放逸对治。在这里不放逸分两方面,也就是贤善的不放其出去,而恶的不放其进来。

那么,这里会提出精进的因是什么?精进的因是信。信的定义是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信。从这里看出具信的条件是无贪、无嗔、无痴。有了这三个条件,就具备了三信的缘起。不贪著轮回,不嗔恨有情及器世间一切,明了解脱及修行之路。而信贯穿了一切法直至成佛。以皈依善知识为例,相信善知识是一切三宝的总摄,因此而对善知识生起皈依,这种的信心称之为清净信;相信善知识乃一切安乐之泉源、功德之根本,这是安乐信;依教奉行善知识的胜教,如是的信心乃胜解信。同样依出离心所生之信也是如此。相信生起出离心是入道的开始,因而希求获得出离心,此是清净信。相信出离心是断除一切轮回众苦,获得解脱成佛的快乐的路,这是安乐信。依生起出离心的四谛缘起而修行,如是的信心是胜解信。当生起如是信心后,反观自已的的行为,就会对自已无始以来至今生的行为发生惭,对他人的行为发生愧。再看一下惭与愧的定义:对自身而言,对罪行起羞耻的心所是惭。对他人或对善行而言,对罪行起羞耻的心所就是愧。惭与愧都是对罪行起羞耻的心所,而中士道这时的罪行的界限是主要是指戒。而下士道最低的戒限是十善法戒。当然有出离心的修行人,未见得受戒。但是十善戒其时是每一个修行人所要遵守的根本。

有了如上所说的智慧,若想根本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则还需具定。此处具定的状态,有两种说法,有以生起初禅轻安喜乐为说法,依此而能得真正任运而起的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也有说能生起第七住寂静心,依此修至第七地,方得初禅之定而能速得佛果的说法。后者主要是修密法中为了不障碍菩提心的修行。前者为依显法而说,依显法需由所闻思之智慧作为所缘,修九住心。而修九住心时,除开始及结束是缘智慧,中间都是无分别而住。此中第七住心基本可修出断沉没、掉举。但八住心会有少分极细微沉没、掉举。而到第九住心可任运住于等持中,此时得行舍。行舍的定义是“能令心无昏沉掉举的不平等的心所。”此中显示第九住心才真正的无昏沉掉举。但在第一住心开始,就已有少分行舍。行舍从另外一方面是指舍相应行的心法。舍弃包括除受想以外的其余四十九个无论是善是恶的心法。令心住无分别、等持状态。而轻安则在行舍后,继续不放逸的修行,风慢慢融入脉中,能得轻安。先得心轻安,再得身轻安,再得身轻安之乐、再得心轻安之乐。是故很多修学者会说是先得身轻安、再得心轻安。此时则入于初禅。由得此禅,任学何法,得慧后,用此来修,会最速证得。当然,一般会说不入道时,不需修止。不过也看个人根器。若能速得止,也可先修。因修止后可速学思各法。但若一生不得止,只做此修,不做慧修。难以善心留存习气,更难得证佛果。而只得天道,过后复入地狱。以上说为中士道的状态。

但因我等为下士行人,故在说下士道中需说闻思及正修。下士者,首要为信。信是入门的所依。无信不称为入门。因下士心思浮动,很难得净信,得后亦会因贪嗔痴以快速转变。便下士最重要串习习气。为中士做基础。此中之信,为正信,排除外道之信。外道偶尔也会不因其信仰而生对佛、业果等生起刹那的信心。此若不依其分别所依,也可称为正信。无宗派者亦如是。

此时之信在内道也会有两种状态:以贪嗔痴为根本而修,不以贪嗔痴为根本而修。因即便以贪嗔痴为根本而修,但下士行人,多是散乱及伺察识而修,所以其中可能也会有刹那不以贪嗔痴而修的。若能更闻听佛法,生起无贪嗔痴之信,则也有刹那依解脱及成佛心而修的善功德。下士行人很多会在惭愧上做意,但此处惭愧需依信及无贪嗔痴的愿力,方可成为善功德。不害行是具信后的所愿。但这时更需依听闻及思维作意不害行。不放逸和精进是针对信及无贪嗔痴的行为。所以此中更重要的是无贪嗔痴。若无贪嗔痴,精进和不放逸会是稍一作意即能发起的。而行舍和轻安在下士中也有。但因慧力弱,此时更易形成人天善果,而于解脱少有功德积累。所以整个十一心所中,于下士道最重要为无贪无嗔无痴。有此善心所其他十一种都易成。比如惭愧。下士所修惭愧若无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摄持,所惭之业如小沙粒于须弥山。又因后业所造,无论多少大劫皆难惭除。所以依三主要道才是最先进的武器。而若想获得,则闻思后正确的修行才是正路。我们常听缘起性空。此缘起即为所造之业为何?此处强调习气的重要性。种了种子,不形成习气,在仓库里也很难发芽结果。曾有一次跟师父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认真学习格鲁教法,认真修行格鲁教法。因格鲁教法是应成的观点,那是不是就不会有人在入道时只入小乘道,不入大乘道?”师父说:“还有人会入小乘道。原因在于习气!”所于在下士中士道行者中,数数修习十一种善的同时也要数数积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习气。才是切要的。

而十一种善心所进入道后都有转变,所以七地以上的菩萨时,此十一种善为所知障需断除。而形成胜义的善。这是为将来安立诸法自性空而说的种子。
发表于 2010-7-2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想根本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则还需具定。”
能解释下,什么“根本发起”呢?

“十一种善为所知障需断除”
我听说,八地菩萨是很精进的,似乎有矛盾。另外,“所断”和“应断”还是有区别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楼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楼上

第一:我自已说根本发起是指任运而起的发起
第二:我进一步提问:精进和精进波罗密多是否一样?此处精进心所是否精进波罗密多心所。三地以上菩萨是否有精进,还是有精进般罗密多?而精进般若密多是否十一种善的精进心所?
第三:所断和应断是有区别的,尤其进入十地后,此中分别相差几乎一地。那你认为本文中,疑问在哪里面?
发表于 2010-8-9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发表于 2010-8-9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任运的出离心,搜了下,网上有见悲青增格西的讲解:
http://www.rooyii.com/hdwiki/index.php?doc-view-5978.html
这里说明了,对出离心而言,“任运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反之亦然。
就自己记得的一些,说说,错误难免。

任运,说明心随境生,不假造作。广论中经常强调,要再再思维,生起胜解。这个胜解应该是和任运有很大关系的。对一件事,生起确定不移的见解之后,遇到境界就能发生作用,一再去做,去体会,纯熟之后,任运的效果就产生了。这里应该没有对定必然的依赖性,比如凡夫的俱生我执。

当然,定中所见,如我们平常现前所见一样,会对内心产生极大而深刻的影响,但任运而生的出离心,必须要定才能得到,似乎并不在理。

精进是谓善法勇,凡夫也有,而精进波罗密多符合精进的定义,应该也是精进,但其以空性正见为助伴,是圣者菩萨才具备的,而焰慧地特别增胜吧。不是说前三地没有。

比量见空性的分别心,是引导我们修学的,是成佛的所断而非应断,如入灭阿罗汉的色身故。
发表于 2010-8-1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对精进波罗密多的理解,感觉还是有问题。
精进、波罗密多,分则二,合则一,故用六离合释,分别观察解释,可能好些?
发表于 2010-8-1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幾點想法請參考
1.修行前提是知見要正確,正知見來自善知識,所以依止善知識是最優先
2.出離心不可能是任運而生的,需不斷思維,如廣論
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複生三,數轉三有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3.善心所所造的善業相對應的意樂也是很重要,廣論
1.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
2.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
3.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
4.惟除少數依福田力,
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文可知造善業意樂若無上面四種,悉是庸常集諦所攝之業(三世怨即是下士道)
4.善業下手處
12緣起的受與愛支為重點
发表于 2010-8-1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出離心不可能是任運而生的”
那如你所说,依龍猛菩薩偈颂,思维十二因缘,还是永远得不到任运的出离心?
发表于 2010-8-13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先离开了心识,身与口能入道么?但离开了身口,又怎样入道呢?所以为了确定入道标志,而刻意分割身口意的一体作用不合适,但强调一下区别于身体与口的心识重要作用是正确的。

二:不清晰与黑暗,其理同上。不清晰强调在主体对客体的显现能力,而黑暗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展示效果。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一个从主体角度看问题和从客体角度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也是一体两面。强要分割没有意义。

三:小乘既然“破常一自在之我为破除人我执”,敢问破除此人无我,何处可见法无我。所以这个说法导致“解脱果”的出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知见上看不出毛病。问题是小乘因为发心不足,智慧力、精进力都受到影响,导致证空时候,尚有习气不能断除。一句话,愿心不大,下种不纯,这才是根本原因。

四:所谓中观应成以下的大乘问题,广论认为诸大乘差别并非发心的大小,而在于所断的目标上。诸大乘宗所断目标并非虚设,皆有其实际意义,但也有其不足,指出这些不足,这些不足能够被体认,并非易事,但在体认之前,能有此知见,即使所谓认识病症的意义。

五:(十一)善法中:发心,正确知见,修定等是翻来覆去起作用的,这也是一个知见,也就是说:既然开示了(十一)善法,次第的修学关系就因人而异了,各位只能常常四念住了解自己,不断熏习(十一)善法,依靠上师需找突破点。一句话,道次第地图终于是有了,但每个人的道是不同的,这就是每个人的道次第。每个人都要积极寻找自己的道次第。
发表于 2010-8-1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9樓
謝謝指正
我想表達的是:無天生釋迦,自然彌勒
发表于 2010-8-1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清晰与黑暗,差别还是很大的吧。用主体、客体来解释,难达其义。

黑暗,指的是无明,由于有无明的障碍,导致看不清楚,把绳子看成蛇(不清晰)。
如果认为,看错了(不清晰)是无明,而没有看到是因为黑暗造成的,那么就难以将黑暗作为无明来对待。
发表于 2010-8-13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7:49 , Processed in 0.03365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