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2|回复: 4

廣論:行苦中的粗重消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依瑜伽師地論
a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
b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
c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
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諸自體中所有種子等者:此說種子略有三品。一、煩惱品所攝;二、異熟品所攝;三、善法品所攝。
a若煩惱品所攝者,由無堪能,亦名麤重;煩惱生時,順諸雜染,違清淨故,隨附依身,亦名隨眠,煩惱種子能生一切煩惱纏故。
b若異熟品所攝者,由無堪能,亦名麤重;不生煩惱,不名隨眠。
c若善法品所攝者,唯有堪能,非不堪能,不名麤重;能違煩惱,不順彼生,亦非隨眠。
地二、結行苦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麤重所隨故,麤重所生故,麤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
麤重所隨等者:
a若煩惱品所攝種子,隨附依身,能生煩惱,是名麤重所隨。
b若煩惱生,無堪能相,是名麤重所生。若異熟品所攝諸行麤重,是名麤重自性。
諸佛於此安立為苦,由彼諸行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眾苦故。由此道理,一切聖者於自所依觀唯是苦

由上知道若 麤重=隨眠
隨眠的消文(較容易瞭解,個人認為是第七解)

瑜伽八卷六頁云:一切世間增上種子之隨逐,故名隨眠。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一頁云:問:此中何等說名隨眠?答:諸煩惱品所有麤重不安隱性。又持諸行,令成苦性。是故聖者,由行苦故;現觀為苦。於諸行中,安住苦觀。云何觀耶?如毒熱癰;乃至廣說。如有尋有伺地;應如是觀。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頁云:於過去世所有六處,有顧戀故;名隨眠。
四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頁云:又煩惱品麤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取其根本,但有七種。
五解 瑜伽八十九卷七頁云:復次煩惱品所有麤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起一切煩惱纏故。
六解 顯揚十九卷三頁云:由四種因故,說名隨眠。一、隨順自生故。謂若煩惱事,隨順此煩惱。二、種子隨縛故。三、彼增上事故。四、生四過失故。四過失者:一、不寂靜過失,二、差別過失,三、發行過失,四、攝因過失。此中前一,由二所顯。二種、由四所顯。
七解 成唯識論九卷三頁云: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八解 俱舍論二十卷十五頁云:論曰: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二隨增者:能於所緣及所相應,增惛滯故。言隨逐者:謂能起得,恆隨有情,常為過患,不作加行。為令彼生,或設劬勞;為遮彼起,而數現起;故名隨縛。由如是義,故名隨眠。

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有個問題
既然異熟果是無記,為何廣論說五取蘊是苦苦器 是壞苦器 是眾苦器,由此推論五取蘊是惡的,如此與前述異熟果是無記豈非矛盾
发表于 2010-6-1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麤 是什么字
发表于 2010-6-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像中, 麤 = 粗
发表于 2010-6-1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b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异熟品,和无记品这两种情况都叫做粗重,不叫随眠。而不应该理解为:异熟品的就是无记品。
按照楼主所引,粗重就是所谓造业形成的“引起后有烦恼类别的种子”意思吧
1:随眠的粗重,是烦恼类别的种子
2:不随眠的粗重,是异熟品,和无记品 的种子
3:不叫随眠,也不叫粗重,是善法品的种子

抠字眼的话,“异熟品”与“无记品”有什么区别呢?“异熟品”的种子到底干什么工作

[ 本帖最后由 风火 于 2010-6-19 14: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妙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
  這是第三段「所依分別」。這「一切種子識」這一大科裡面,第一科是「種類分別」;第二科是受果的分別,得果的分別;現在是第三科,所依的分別。這個所依,就是有染依、有淨依這樣不同;也就是分兩類說:一個從凡夫說,一個從聖人來說,這樣意思。
  「又於諸自體中,所有種子」:「又於」,又在這個很多很多的果報中,所有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裡面很多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是有類別的,有一類一類的。現在先說這個染依,就是有漏的阿賴耶識,從這個染汙的依上來說。現在說這個屬於麤重的這一類的種子,麤重的種子裡面又辨別它的品類。這品類裡面,一共說出三類:第一個是「煩惱品」,第二個是「異熟等品」,第三個是「善法品」。現在說這個「煩惱品」。
  「又於諸自體中」,在很多的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每一個眾生的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的種子。很多的種子裡面,現在先說「煩惱品」。「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若是煩惱這一類;品者,類也;屬於煩惱這一類所攝,所屬。若是這個種子是屬於煩惱這一類的種子,那麼它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麤重,給它安立個名字叫做麤重。「亦名隨眠」,也可以給它個名字叫做隨眠,可以給它這樣的名字。
  這個「麤重」什麼意思呢?這個「麤重」就是無堪能的意思。「無堪能」,下面有這個字。堪能,就是有能力叫做堪能;沒有能力叫做無堪能。什麼能力?當然就是有修集功德的能力。譬如說我們靜坐時候,用這些方法來調心,調的很好。我要奢摩就能奢摩他;要毗鈴舍那就毗鈴舍那;我要修無我觀就能修;要修不淨觀、要修數息觀都可以。那就表示你有這個堪能。但是,我一靜坐的時候,數息數不來;修不淨觀也修不來;修無我觀也修不來;但打妄想可以,有這個堪能。那麼這個事情就看出來:這叫做麤重,就是無堪能。這個種子不行,它沒這個能力,「名為麤重」,屬於煩惱品的它就是叫做麤重。有了貪心來了,瞋心來了,疑惑心來了,什麼都修不來,所有這個善法的功德修不來,就是名為麤重。
  「亦名隨眠」,也名字叫做「隨眠」,還可以給這個名字。「隨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隨眠這句話,在小乘佛法裡面說,就是煩惱的名字,它就是指煩惱說。這個「隨」,就是隨逐,常隨著你,你到那兒去,它隨著你到那兒去。像那個太陽光的影,有了影,這影老隨著你,如影隨形,它不和你分離,隨逐不捨。這個「眠」是什麼意思呢?令你糊塗,令你迷迷糊糊的,就是這個明了性的智慧不具足。這個煩惱一來了,那有智慧呢?你告訴他,他還是不覺悟的呀!這個「眠」也叫做「隨增」,本來你的心是明明了了的,而這時候就糊塗,貪心來了就糊塗了。我又想起來梁武帝。梁武帝信佛那麼誠懇,佛法的智慧也很高,想要發兵去打仗,要統一中國,這個貪心就來了,結果引來很多的不如意。所以這叫做「隨眠」,就是煩惱。它給你引來很多的苦惱,能令你增長一些煩惱,增長一些苦惱,所以叫「隨眠」。
  現在約大乘佛法來說,也具足小乘佛法的這個義;但是另外有一個不同的義。「隨」,就是隨逐阿賴耶識,就是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隨逐不捨。「眠」伏藏識:就潛伏在阿賴耶識裡面,就好像人在那兒睡覺了,在那兒休息了;他若一醒覺,就去做事了。就是在種子位的時候,在那裏不動;等到有因緣的時候,它不睡覺了,就是發現行了,就發生作用了,是這樣子。
  說我們通常說業障,業障這句話應該怎麼說呢?譬如說是我們勸他去參加念佛七、勸他去打禪七、勸他聽經、學習佛法;「我沒有時間!」但是去看電影去了、去遊山玩水了,那件事那就是業障──他去辦那件事,而就障礙了去學習佛法,這就是障。說是我做了很多罪過的事情,就是造成了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面,隱藏在那裏;但是它若不發生作用,你還能修行的,它還不障礙。雖然是造了罪,但是這個罪若是沒有發生作用,它沒有障礙作用,還有這件事。另外說是造了五逆十惡嚴重的罪過的時候,那又不同,心不安。如果造了一種罪,老是心裡不安,你想修行困難,那也叫做業障的。我們通常說有病,我們這身體有了病苦的時候,不能修行,這叫做報障;這在人來說。不過,人有盲、聾、喑、啞,眼睛沒有用了,耳朵也不行了,那麼想要修行,恐怕有困難。我眼睛也沒有病,耳朵沒有病,身體也健康;但是不能夠修行,一用功的時候就不對。我若是去用用功,把經書本打開看看,閱讀經書,頭疼,這就是報障,這個果報不容許你做功德;但是若其他的事情可以。所以這就很明顯的是自己有罪在障礙自己。在三惡道的果報,修行也困難,它也是報障。
  現在這裡說「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就是屬於「煩惱品」的種子,它一動了的時候,你不能修行,無堪能。「亦名隨眠」,就是它在阿賴耶識裡面隱藏著,所以叫做「隨眠」。
玄二、異熟等品

若異熟品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
  這是第二段「異熟品」。「異熟品」就是:這種種子是得果報的這一種種子,屬於這一類的種子。
  「及餘無記品」,前面說過「異熟品」就是:譬如說是阿賴耶識是無記品,是個果報。那麼「餘無記」,就是其他的前六識。前六識也不全是善、也不全是惡、也有無記的──「及餘品」。這樣的屬於無記性的:「唯名麤重,不名隨眠」,它就只能叫做麤重,就是無堪能性,也不能夠修學善法,他不能夠名之為隨眠,因為這種無記性他不是煩惱,他不令你生煩惱,所以不名隨眠。
玄三、善法品(分三科) 黃一、標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
  說是異熟品、煩惱品的種子沒有能力修集功德;那麼異熟品也不能;那麼誰能呢?就是「信等善法」,你有「信」這種種子,無貪、無瞋、無癡、慚、愧這些善法的種子,他能做善法。能修學善法是這些力量,而不是無記,無記是沒這個能力的。所以唯識的經論它說出來的這些事情說的微細,說得明明白白的,不是說:「啊,不可思議!」不是那麼說話,他都給你說的清清楚楚、說的有道理。
  「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的這些「種子,不名麤重」,你不能說它是麤重,它是有堪能性的,所以不名麤重。「亦非隨眠」,它是能對治煩惱的,它不是生煩惱、它不是令你苦惱的;它是令你安樂自在的,有這種能力的,所以「非隨眠」。
黃二、徵
何以故?
  這底下就加以解釋。是什麼原因「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呢?
黃三、釋
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
  由於這個信等善法的種子,他若發生作用的時候,你的這個自體──你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它有能力、有堪能性。「非不堪能」,不是沒有能力。而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就是最好這個時候修行、學習佛法;它若不生起,你修行是困難的,發心是難,發心就不容易。
地二、結行苦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麤重所隨故、麤重所生故、麤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
  這是第二科「結行苦」。前邊是「辨品」,辨別這個品類:這麼多的種子裡面有煩惱品、有異熟等品、有善法品的品類。現在以行苦來結束這一段文。
  「是故一切所依自體」,所依的自體,這個一切是很廣了。一切種子所依的自體,說是阿賴耶識、或者說是五蘊身,自體。「麤重所隨故」,這個自體就是令人不滿意,他是一切麤重的這個煩惱品、或者是無記品的種子所隨,常隨逐它,依附在那裡面,使令它不清淨。「麤重所生故」,而這個自體也是這些麤重的力量所引生的,這些煩惱品、無記品的種子所引生的。「麤重自性故」,而它的體性還是個麤重,就是這是屬於無記性的,像阿賴耶識是個無記性的、無記性的種子,它有這麼多的問題附在那上面,隨時都會出來問題。「諸佛如來安立為苦」,不是一般人安立的,是佛所安立的,佛就為它安立一個名字,叫做苦,稱之為苦。怎麼叫苦呢?「所謂由行苦故」,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行苦故苦』。有的是『苦苦故苦』、有的是『壞苦故苦』;而現在這裡說的「所依自體」,是指行苦,就是也不苦、也不樂的這種境界,我們通常說這個叫『五取蘊苦』。這個『五取蘊苦』我上一次是講過了。聖人才知道『五取蘊苦』是苦;凡夫自己不知道。凡夫如果是也不苦、也不樂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還蠻好,還很自在,沒有什麼事情啊!但是乃至到色界天上的果報,非非想天的那個果報體都在這裡面,都是行苦。因為他有什麼問題呢?他裡邊還有「麤重所隨」、它是「麤重所生」、有「麤重自性」,隨時有因緣的時候,會生很多的煩惱、會生出來很多的苦惱,所以這才叫做行苦。所以前面說是「觀唯是苦」,唯獨聖人觀察這個五蘊,它唯獨是苦而不是樂。當然這是深一層的說法,不但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的。所以「所謂由行苦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9:52 , Processed in 0.03224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