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77|回复: 20

清涼觀大師的“傳承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圭峰宗密大師遇到清涼大師“門下一哲人”,從而得到清涼大師的《華嚴疏》、及這位哲人的講解,可惜沒講完、兩人“議論未周”,他“奄然遷逝”。圭峰師如獲至寶,廢寢忘食,晝夜披讀,最后深深領悟《疏》的旨趣,自謂“一生餘疑,蕩如瑕翳,曾所習義,於此大通”,于是他修書一封,遙伸師禮,命弟子送呈清涼大師座下。

大師看后,非常欣慰,便回書一封,贊揚勉勵圭峰師。信中有幾句話,涉及到大師對“傳承”(大概相當于我們說的“講授傳承”,呵呵)的理解,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漢地祖師對“傳承”的嚴謹的態度。飯余,把這些文字摘錄出來,姑命名曰《清涼大師的“傳承觀”》,以饗同好。

“十月十二日玄珪智輝至,得汝書,遙伸師敬,備述行迹,領大教之玄趣,說傳贊事,誠感悽然,心納矣!吾自傳揚,或面言心授,或展轉分照(或者師親授、或弟子輩輾轉授受),盈于異域(日本、新羅等地)。然仲尼傾蓋、伯牙輟絃,亦藉形聲矣!不面而傳,得旨繫表,意猶吾心,未知(之)有也(萬中無一)。非憑聖力,必藉夙因(現在許多學無師承,自己關門讀書的人,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這種本錢),當自慰爾,轉輪真子,可以喻也!泰恭斷臂,重法情至,加(嘉)其懇禱。然半偈忘軀,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寶爾。宜誡之,後學勿使傚之。當斷其情慮,勿斷其形骸;當斷其妄心,無斬其肢分。則淺識異學,安其所不驚視。苟俗無髮膚之誡,則玄化不廣而自博矣。汝當篤志幽趣,儻得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嘉焉!如忽緣阻,但當心契玄極,豈山河形聲所能隔哉?勉之!不多云。老僧澄觀付。”

(備注:因無法轉成簡體字,索性全部使用繁體字;括號內文字為本人所加;標點符號為本人所加)
发表于 2010-5-1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凉大师的“传承观”

唐圭峰宗密大师遇到清凉大师“门下一哲人”,从而得到清凉大师的《华严疏》、及这位哲人的讲解,可惜没讲完、两人“议论未周”,他“奄然迁逝”。圭峰师如获至宝,废寝忘食,昼夜披读,最后深深领悟《疏》的旨趣,自谓“一生余疑,荡如瑕翳,曾所习义,于此大通”,于是他修书一封,遥伸师礼,命弟子送呈清凉大师座下。

大师看后,非常欣慰,便回书一封,赞扬勉励圭峰师。信中有几句话,涉及到大师对“传承”(大概相当于我们说的“讲授传承”,呵呵)的理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地祖师对“传承”的严谨的态度。饭余,把这些文字摘录出来,姑命名曰《清凉大师的“传承观”》,以飨同好。

“十月十二日玄珪智辉至,得汝书,遥伸师敬,备述行迹,领大教之玄趣,说传赞事,诚感凄然,心纳矣!吾自传扬,或面言心授,或展转分照(或者师亲授、或弟子辈辗转授受),盈于异域(日本、新罗等地)。然仲尼倾盖、伯牙辍弦,亦藉形声矣!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知(之)有也(万中无一)。非凭圣力,必藉夙因,当自慰尔,转轮真子,可以喻也!泰恭断臂,重法情至,加(嘉)其恳祷。然半偈忘躯,一句投火,教有文矣,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宝尔。宜诫之,后学勿使傚之。当断其情虑,勿断其形骸;当断其妄心,无斩其肢分。则浅识异学,安其所不惊视。苟俗无发肤之诫,则玄化不广而自博矣。汝当笃志幽趣,傥得一面,印所悬解,复何嘉焉!如忽缘阻,但当心契玄极,岂山河形声所能隔哉?勉之!不多云。老僧澄观付。”
发表于 2010-5-1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JLGX 于 2010-5-19 13:08 发表
        ……盈于异域(日本、开罗等地)……/quote]

应该是“新罗”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EN.C 于 2010-5-19 13:38 发表
[quote]原帖由 JLGX 于 2010-5-19 13:08 发表
        ……盈于异域(日本、开罗等地)……/quote]
应该是“新罗”吧?


是的,想是想对了,打字打错,呵呵。原帖已经改过来了。

另:感谢2楼的师兄。: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典故

典故(犹佛家之所谓公案也,呵呵),出自《圆觉经大疏要解》:

仲尼倾盖:倾盖,即驻车也。《家语》(即《孔子家语》:“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悦。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伯牙绝(缀)弦:子期云丧,伯牙绝弦。《列子》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曰:“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为鼓者。”
发表于 2010-5-2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看不懂,需要翻译为现代文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看不懂的读者,有人读就不至于太没面子了。呵呵

大意“白”一下,以表谢意:

清凉、圭峰两位大师是唐代华严宗的两代祖师(因他们分别常住清凉山(五台)和圭峰山,世人为了表达尊敬他们之情,没有称呼他们的名讳,而以他们的住所称呼他们)。

圭峰大师在拜见清凉大师之前,就已经广学各个宗派的教义,但感觉各教派、经论间的义理间矛盾重重,无法融汇贯通。后来,他遇到了清凉大师座下一位弟子,这位弟子就把清凉大师的著作《华严经大疏》送给他,并在一起讨论学习。可惜,没过多久,清凉大师的这位弟子就死了。圭峰大师继续日以继夜研习《华严大疏》,最后,终于感觉以前无法理解的义理现在都理解了,以前感觉矛盾的地方现在也都明明白白,融汇贯通(《华严》如大海,融汇众流;而且清凉大师是古来罕见的大祖师、大智者、集大成者,他对于当时盛行的华严、天台、三论、禅宗等诸宗都曾深入地学习过,所以,他的著作是宗《华严》为根本,善巧抉择,融汇诸宗、诸大经论理趣。《华严经大疏》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激动之余,他写了一封信,叫他的弟子送到清凉大师那里。清凉大师很欢喜圭峰大师这位没见面的弟子,就给他回了信。

清凉大师说,你的信我已经收到了。信中,你说到了你学法的经历以及你对《华严》大经的领悟,并对我表达了师承的意愿,我很感动,很赞赏你,心领了。自从我开始弘扬《华严经》以来,我亲自传授了很多弟子,这些弟子又把我的教法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就象一灯传十灯、十灯传百灯一样,华严教法如日丽天,得以广泛地弘扬,现在已经传遍了神州大地,甚至传到国外去了。

但是,孔子停下车,和程子倾谈整天;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那番千古美谈,他们的心灵之所以能如此默契,也都是凭籍言谈、音声,以传达交流他们的心声和领悟的。没有见面,就能领悟到《华严大疏》的旨趣,跟我的领悟相一致,象你这样的情况,从来就不曾发生过。这是凡夫小智慧、小福德者无法实现的事,你居然能做到,这说明若不是诸佛菩萨以及华严教法的圣力加持,那必定是你宿世已经深深种下大法的善根种子,你应该为自己感到庆慰,你就是我亲承的法子——在众多弟子中,你最能契悟我的旨趣,就如同转轮圣王的亲子一般。

(中间是另一个故事,略)

你应该笃志研习《大疏》,体悟其深邃的意趣,假如能够来见我一面,我当面印证你的领悟,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万一碰到什么违缘,不能跟我见面,也没关系,你应当一心领会、契入《大疏》的意趣,这和我当面授受没有两样,有形的山河是无法阻隔我们师徒间对佛法至极理趣的传达的。你要努力哦,我就不多说了......
发表于 2010-5-2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感觉以前无法理解的义理现在都理解了
发表于 2010-5-28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见面,就能领悟到《华严大疏》的旨趣,跟我的领悟相一致,象你这样的情况,从来就不曾发生过。这是凡夫小智慧、小福德者无法实现的事,你居然能做到,这说明若不是诸佛菩萨以及华严教法的圣力加持,那必定是你宿世已经深深种下大法的善根种子,你应该为自己感到庆慰,你就是我亲承的法子——在众多弟子中,你最能契悟我的旨趣,就如同转轮圣王的亲子一般。
发表于 2010-5-28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能不能理解
发表于 2010-5-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汉地这样的传承观念是流行的,不过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我个人在很多年前亦有类似的受记,但从现在看来,那仅仅是一种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吟 于 2010-5-29 10:23 发表
......我个人在很多年前亦有类似的受记,但从现在看来,那仅仅是一种鼓励。


妙喜和尚说,“无眼长老”“冬瓜印子”般的胡乱印可(受记亦也然),“毒如砒霜”。让很多学人在修行路上丧身失命,得少为足,甚至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是经上说的,“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老龙能清醒地认识到“那仅仅是一种鼓励”,说明老龙没被毒死,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但照目前情况看,至少也已经被毒个半死,可真是万幸中的不幸。哈哈

以佛法作人情,这是古今同源、汉藏同规,一个传承来的,呵呵  
发表于 2010-5-2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老兄所阅一贯佩服
然读 清涼觀大師的“傳承觀”,可理解为对于经论 一定要有“讲解”、“议论”、“昼夜披读”,“深深领悟”的学习过程,方能达到“旨趣”的了解。
所谓“讲解”是措辞到达听闻者。
所谓“议论”是修剪错误知见。
所谓“昼夜披读”是确定正确知见。
所谓“深深领悟”是扩展正确知见应用范围。
此等过程,本不容易得到。大活佛的教育方式都是如此。 这也是一切学问学习的通则。
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的谦语。邪师也是众生之一,“非众生咎”岂不是说邪师也无咎。所以这句话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的谦语,强调教师的责任。
所谓“佛法人情”也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鼓励语。一切优秀的教师都要鼓励他的学生取得的进步。

[ 本帖最后由 风火 于 2010-5-29 14:40 编辑 ]
发表于 2010-5-29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不在人说,全赖自观
发表于 2010-5-30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0:46 , Processed in 0.06110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