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82|回复: 7

《中觀根本慧論》雪歌仁波切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觀根本慧論》雪歌仁波切教授 張福成老師中譯

4/12開始講授最重要的第20品,

上課時間: 星期一9:15~11:30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上課地址:台中市東光路388號
TEL:04-22369643



為什麼要學空性?

中論二十七品都在安立空性。
      

        為什麼要學空性,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痛苦是永遠存在的嗎?我們應該尋找、追根究底的尋找,會瞭解這是沒有調伏內心而產生,在尋找的時,原來這一切都是由無明而來。中論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由因緣產生,既然是由因緣而產生,為什麼偏偏要顛倒的執著是真實、是獨立的呢!這種顛倒執著,就是無明,所以要破除這種無明,才可以斷除所有的痛苦。自己觀察一下,當你生起貪、瞋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一種執著?感受是如何?別人讚嘆你的時候,你就覺得很高興,諷刺你的時候,你就覺得很痛苦、或是很煩惱。諸如此類問題的感覺,要好好的思惟觀察,這是否真實的?有沒有這種真實的情況?通常我們尋找我的時候,有的尋找是在頭上,還是在耳朵上,鼻子上等等,這樣尋找也是可以的,也是不錯的方法。再次仔細的去尋找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死都在無明的掌握當中,被無明愚痴所控制。當這樣想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奇怪的感覺?我們都是被無明所控制的,以一天的生活作息也好,今生講也好,或世界的局勢也好,你會不會覺得人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由貪及瞋所控制的。家庭的糾紛、社會的亂象、國家的戰爭等等,這一切都是由煩惱所產生的,這是我們可以清楚了解的。不說它是煩惱也好,或者取另外一個名字也好,反正就是由貪瞋產生了這些,由煩惱讓我們心靈不安寧。因此可以了解,假使在煩惱比較強的家庭,會感覺到這個家庭不安樂,在煩惱比較強的社會,也不會覺得快樂。所以,讓自己、家庭、他人、大家都得到這些的糾紛,煩惱最主要就是由貪瞋所產生的。所以,我們是貪瞋的奴隸,被貪瞋所使喚,你不覺得這是痛苦嗎?仔細想想,自己被煩惱所控制,沒有自主的能力,沒有解脫的能力。認識清楚之後,倘若有辦法離開,你一定會想現在離開。剛才說過,由無常認識痛苦,就是因由無常認識這一切都是由因所控制,這個因既然就是業和煩惱,我們就是被業和煩惱所控制,所以我們是痛苦的。因為由因所產生,所以是無常的,並非常的;因為由業所控制,所以不是獨立的。由此可以了解,我不是常、不是一、不是獨立的。所以說,由無常知苦,由苦知無我。
      

       通常都說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瞭解空性?用什麼方式瞭解空性呢?就是以一個世俗的「有法」,有一個連繫法瞭解空性;因為世俗是有作用的,會給我們的利益,基、道、果三部份;以基礎來講也跟世俗緣起有關的,以道來講也是跟緣起法有關,以果來講也是跟緣起法有關的。但是我們錯誤在那一點呢?因為我們錯亂、顛倒執著它的真實情況是如何呢?就是顛倒,對於悅意的這一方面,產生完全的貪,對於不悅意境產生完全的瞋。如果瞭解空性的道理的實際情況之後,好的就是好的,我們立刻做;壞的就是壞的,我們馬上放棄。這就是為什麼要了解空性的原因。了解空性之前,先要讓我們瞭解緣起法,世俗的法,那一個是好,那一個是壞,讓我們不要再錯亂的意思。由此道理,我們才會修所要斷的,修所要取的。那麼,經由道的修持,我們才能得到佛果位,就可以好好的睡一頓。當然,我個人覺得我們所學到的空性是跟緣起法有關,就是要讓我們瞭解實際的情況,而並非說空性好比是一個世間的主宰,教我們去崇拜。雖然空性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但以我個人看法,空性和緣起,緣起實際的情況是最重要的,經由空性瞭解實際的情況,瞭解何謂所斷、所取之後,我們才會放棄那些所斷的,才會追求這些所取的。


       中論二十七品都在安立空性。第一品就是如何安立空性。法王指示中論一定要修學的第18、24、26三品,第十八品是如何解脫之道以及解脫的定義,解脫的性質。第二十四品講空性是非常的重要,我們要瞭解空性。第二十六品觀十二因緣,最主要講輪迴部份。
发表于 2010-4-2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敬禮善知識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觀根本慧論(第1-1講)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6年12月25日 阿底峽佛學會

  


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面談到的,暇滿難得就像海龜進入木頭裡一樣,因此如果沒有好好實修正法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欺騙,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了。如果得到暇滿人身寶之後,一個人他內心能夠好好思惟十種圓滿、八種有暇的條件,好好的想一想,他一定會知道暇滿人身寶是非常難以得到的。特別是在這個基礎之上來學習佛陀的聖教,尤其是佛教之中顯密兩種教法完全齊備,次第絲毫沒有顛倒,完全齊備而且又沒有錯誤的佛教,道的次第的內容,遇到開示這種教法的善知識,這樣的機會,那是千載難逢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好好思惟的話,能了解八種有暇、十種圓滿,佛陀的聖教顯密二者完全的齊備,能思惟者就知道,這個機會非常難以得到的。

就像如同《入行論》裡面談到的,在大海裡面一隻烏龜,一百年才浮上來一次,海面上有一塊木頭,木頭上有一個小洞,海龜從海底浮上來,烏龜的頭要攢到這個洞裡面去,那實在是非常難得,暇滿人身寶比這個更加難以得到。

十種圓滿、八種有暇得到之後,又能夠遇到經教教法的道理,還有密咒乘(密)教法的內容,那是更加稀有難得,心裡面一定要產生這種難逢難遇、千載難逢的感受。所以一個人好好想一想,會想的人就知道閒暇圓滿的內容,他能夠做出偉大的事情,他也非常的難以得到,實在是非常稀有,這種感受一定會出現的。有了這種感受之後,就會覺得暇滿的人身寶,實在不能夠把它浪費掉,應當好好的珍惜,珍惜用來行善業,就像《入行論》裡面談到的,十八種暇滿人身寶用來行善業,不做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了。

一般來講行善業的方法當然有很多種,以方便菩提心和空性勝慧來攝持,或者進入密咒乘的道路,用甚深的道路來行善業,這些都有。但是如果這些完全都不做的話,得到人身寶,可是又完全不做善業,那就沒有比這個更加嚴重的愚笨了!所以整體而言,遇到了佛陀的教法,個別特別特別而言是遇到了淨飯王子釋迦牟尼佛顯密完全齊備的教法,把這個教法以聞思修三種方式,努力的觀想實修,那是非常必要努力的。

就像在《入行論》裡面所談到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為勝慧說」,佛陀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所開示的內容精華何在呢?都是為了讓我們走入勝慧波羅蜜的道路之故,而做的開示。所以佛陀能仁所做的分支的解釋,都是為了勝慧而講說的,當作勝慧的分支來做開示的。

勝慧裡面又分很多種,對境是空性,對於對境空性了悟的見地,或者有境本身主體,了悟有境的見地。裡面首先要先了知「對境」的見地先產生,之後再產生「有境」的見地,之後把了悟的見地,兩個方面好好的去串習,不斷的增長、增廣。

在增廣的方法上面,就要趣入密咒乘門的道路,因為就「有境」的見地而言,密咒乘裡面討論的還要更加的深奧。除此之外,就針對對境的見地而言,跟般若波羅蜜多乘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沒有粗細方面的差別。可是因為在對境空性的見地,顯教乘門裡面討論到空性,這個部份在密咒乘門裡面討論,並沒有什麼粗細的差別。可是後面了悟者主體,關於主體方面的見地是什麼?這個方面有境的見地,在密咒乘門就討論得更深,威力更加強大,為了使這方面的威力更加強大,增長、增廣之故,因此還要增加進入密咒乘門的道路來做實修。

為什麼前面講到「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這兩者都非常重要呢?這是因為必須把煩惱、所知二障徹底斷除之後,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不能脫離這兩種蓋障,都不能成就佛果。這兩種蓋障的情況是什麼呢?先要了解我們凡夫眾生心續之中都有界如來藏,但是正如《寶性論》裡面提到的,凋謝的花朵、垃圾堆裡面的佛像等等,一共有九個比喻。這九個比喻要表示九個意義。

所以我們內心雖然有界如來藏,但是有被遮蓋起來,被煩惱障所知障遮蓋起來的樣子分成九種,因此用九個比喻來代表九個意義。這九個比喻是能夠遮蓋的污垢,九個意義是如來藏被遮蓋的情形,就用九個比喻去做講解的。這九個比喻是這樣做解釋的,因為內心遮蓋的力量貪瞋癡非常的強烈,還有貪瞋癡混合在一起的力量也非常強烈,還要再加上見道所應斷,修道所應斷,不淨七地所應斷,清淨三地所應斷,所以加起來一共是九個。所以九個比喻要說明內心被遮蓋的情況也有九種。首先貪瞋癡三毒的遮蓋,這是三種情況;再加上平等,三毒完全混在一起,這是第四種情況;加上三毒習氣的遮蓋,這是第五種情況;小乘的見道所應斷遮蓋的情況,這是第六種情況;小乘的修道所應斷遮蓋的情況,這是第七種;大乘的不淨七地所遮蓋的情況,這是第八種;大乘的清淨三地所遮蓋的情況,這是第九種。所以眾生的內心被污垢遮蓋的情況分成這九種,因此就用九個比喻來講解被遮蓋的情況,所以《寶性論》裡面講到九個比喻要解釋九個意義。

在凡夫的階段,心裡面被遮蓋起來的情況的九種污垢,這是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以及它的習氣,把如來藏遮蓋起來。但是仔細分析二障習氣從何而來呢?就是在我們內心裡面,蓋障的根本就是愚癡、無明、諦執(諦實成立的執著)。把這個部分消滅掉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靠「對境」是什麼樣子,要產生了悟,這是對境的見地。還有「有境」是什麼樣子?要產生了悟,這是有境的見地。靠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努力的觀修,才能夠使我們心續之中的界如來藏清醒過來、完全恢復,才能把蓋障去除掉。所以能夠遮蓋的污垢他的根本一定要消滅掉,要消滅掉就要了解根本之處是什麼?根本之處就是愚癡、無明、諦實的執著。因此把他消滅掉的方法,就是前面講到的這些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這就是為什麼這兩種見地都非常的重要的原因。

仔細來講佛陀所開示的內容,也是針對這部份。正如《緣起讚》所談到的,凡是佛陀所開示的教法,都是針對緣起而做的開示。所以對我們而言,所做的開示完全是針對緣起,因為非常有必要性。或者直接開示甚深空性,或者是間接的開示希望進入甚深的空性之故,所以偶而講說分別部的見地、經部宗的見地、唯識宗的見地。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一切教法,全部都是針對甚深性空緣起而做的開示,有時候是直接的開示,有時候是間接的開示。為什麼做這些開示呢?重點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因為要把遮蓋的根本愚癡、無明、諦實成立的執著斷除的緣故,因此有必要如此來開示。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談到對境見地和有境見地,都非常重要的原因。

前面談到對境見地和有境的見地,兩種的說明裡面,我們剛剛有提到,如果針對對境的見地而言,密咒乘門跟顯教乘門所談的實在是相同,沒有什麼差別。對境見地又是什麼呢?對境見地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談到的內容。就這個部份而言,在密咒乘門裡面針對對境的討論,也不會超越《般若經》,這個部份講的是一樣的。

可是在有境見地的部份就不一樣了。有境見地是指了空慧本身,了空慧本身在顯教乘門裡面所開示到的,只有談到第六意識,而且僅僅應用第六意識的能力去了悟對境,有境僅僅是這個樣子。除此之外,顯、增、得、光明等等,不要說這些的意義都沒有討論到,連這樣的名稱都沒有,最微細的心識,還有最微細的心識的能力,這方面的理論都沒有,更不用講說應用它去證悟空性對境本身,當然更沒有。

在密咒乘門裡面,有境、了空慧的部份,是方便和勝慧二者同時完全合在一起,而做的實修方式,所以是非常有特色的甚深道路。因此之故前面才會談到,就密咒乘門討論到的「有境」了空慧和顯教乘門不一樣。這個部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就再做這樣簡略的解釋。

總而言之,就了悟空性方面而言,我們從前面談到的,對了空慧而言在顯教乘門裡面非常重要,在金剛密咒乘門裡面也是一樣了空慧都非常的重要。所以為什麼談到一切萬法的精華,佛陀都是為了空性而做的開示,在空性的了悟方面就是非常重要了,在顯密裡面都是這個樣子。

在了悟的方法而言,就開示了緣起。在《緣起讚》裡面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談到,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不管是直接或者是間接,都是針對緣起所做的開示。但是就所開示的內容而言,導師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法,針對的目標都是對緣起而做開示,有時候是以直接的方式講甚深緣起的內容,有時候是講怎麼去證悟緣起的實修方法,因此講了許多邏輯的推理方式,目的就是要證悟沒有諦實存在。

無諦實之緣起,當然就有粗細,有好多種了。不管是粗分的緣起或細分的緣起,最後所要成立的目標,都是沒有諦實存在的。以正確的邏輯推理來講,比如「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是沒有諦實,因為緣起之故」,這緣起裡面就有粗分、細分的緣起,所以佛陀就開示了粗分、細分緣起很多的內容,這些都是屬於正確的邏輯推理。不管講粗分緣起或細分緣起的這些推理,目的是為什麼?目的就是為了要了悟沒有諦實存在。這就是《入行論》裡面談到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為勝慧說」目的都是朝向要產生勝慧。

所以為了要了悟勝慧,佛陀就講了許多的分支,比如:解釋業力因果,解釋苦諦、集諦,輪迴裡面的因跟果;解釋滅諦和道諦,解脫方面的因跟果;解釋一切智的因跟果,這些內容開示得非常多。這些開示內容的精華集中在一起,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內心有諦實執著存在,現在要把諦實執著滅掉之故,因此就開示了緣起的理論。緣起理論的目標,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的愚癡無明斷除、把它滅掉,我們內心的無明粗細的部份,諦實成立的執著,諦實成立的顯現要把它滅掉,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邏輯推理上用的方法,就像前面談到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諦實並不存在,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緣起之故。所以用緣起當作正因來做推理,目標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的諦實成立的執著這種想法消滅掉之故。雖然是用這樣的方法,就學習上而言,也會發生一些危險。諦實並不存在,因為緣起之故,這是我們前面討論到的原因,可是就唯識宗以下就不這麼看法了,唯識宗以下認為,緣起之故,應當成立出諦實存在。

我們前面講的正因,按照道理來講,「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其實這是正確的邏輯推理方式。正因有三種:果的正因、自性的正因、無緣起的正因。可是唯識宗以下去看,會把這個因看成相似因。我們前面講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諦實不存在,因為緣起之故」,這樣的邏輯推理,實際上是正確的邏輯推理,可是就唯識宗以下去看,會把它看成錯誤的邏輯推理,錯誤的邏輯推理是相似因。相似因有三種:相違正因、不定正因、不成立的正因。如果是唯識宗以下去看,會把它看成相違因。

相違因的意思是指,如果以緣起做邏輯推理方式,因為緣起之故,應當成立出諦實成立。說分別部、經部宗、唯識宗的看法,就是因為萬法是緣起之故,才會得到諦實可以成立的結論。為什麼中觀宗會推出諦實不能夠成立呢?可見他們講錯了,應該是推論出諦實可以成立才對。所以就唯識宗以下的看法,反而是中觀宗用的邏輯推理有錯誤,應當要諦實成立才對!就變成相違的因,不是正確的邏輯推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內道的佛教徒,不承認前後世,不承認業力因果,不是佛教徒去看前面的邏輯推理,「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因為緣起之故」,如果他們去看,就會認為因不能成立,因為萬法不是緣起的,就外道來看不是緣起,所以這個因會變成,因不能成立的一個因。

總而言之,沒有諦實的原因,應該是緣起之故,這個邏輯推理,它的意義是非常深奧,而且是個非常正確的邏輯推理。可是即使是正確的邏輯推理,但是因為自己的心續比較低劣,智慧比較薄弱,或者因為學習比較劣等的宗義之故,對這種甚深的道理卻會產生顛倒的了解。或者把它看成是相違因,或者把它看成是不能夠成立的原因,就會產生這種危險。為了不墮入這種危險,佛陀就解釋了緣起道理,粗細各種各類的理論講得非常多。

總而言之,對於前面談到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應當把這整個邏輯推理當作是正因,好好的去了解。假設不能去了解這個正因,至少要產生伺察意,那就算普通尚可。伺察意有分:有因位抉擇伺察意和無因伺察意,很多類型裡面,就算產生伺察意,都算普通還尚可!

之後要好好學習自續派的宗義、應成派的宗義,就是希望不要墮入像唯識宗以下,把前面講的「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不要把這個邏輯正因,看成相違的因,或者是不成立的因,不要墮入這種顛倒的了解。首先要不墮入顛倒的了解,其次就算不能有真正的了解產生伺察意,那也算還好。如果伺察意產生,慢慢了解越來越深,伺察意後面就靠近推理了,逐漸逐漸會了解的。

至尊仁波切在《緣起讚》的頌文裡面談到,如果見為相違、不成因的話,那就不能了解佛陀的心意了。就是我們前面談到「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成立,因為緣起之故」,如果唯識宗以下,把這個邏輯推理看做是相違背的原因,或者看做不成立的原因,如果有這種看法,會怎麼樣子呢?實際上它是個正因,正確的邏輯推理,但是把它看錯了,看成相違因、是不成立的因,難道不可以嗎?有什麼毛病嗎?

毛病就是不能了解佛陀的思想到底是什麼?佛陀內心的主張想法不能了解到的,不能通達佛陀的主張、思想、宗義,或者用白話講就是佛陀內心的思想是什麼,沒有辦法了悟,會發生這種危險。

至尊仁波切《緣起讚》的頌文,實際上所教誡的對象就是指我們。我們現在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學習、一邊學習,諦實的執著卻越來越強烈,我執的執著也越來越強烈,愛我執也越來越強烈,這一切的一切都越來越強烈。雖然學了教法,口中說業力因果,也說皈依,可是在一邊學習的時候,誤解越來越嚴重,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學習業力因果之後,守護業力因果的就是我,這種我執也越來越強烈。而且為了對於黑白善惡業,做到善惡取捨之故,來進行皈依;皈依的時候,諦實成立的執著也非常嚴重。這些情況就是在學習緣起教法的情況之下,即使萬法是緣起,但是自己內心的諦實成立的執著還是越來越強烈;不但不能從緣起去了知無諦實存在,反而變成一邊學習緣起法,一邊覺得諦實成立的執著還越來越強烈。

所以學習是學習了,但是也不會由此而去推論得知沒有諦實存在,反而諦實成立的執著卻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不可能了解佛陀內心到底在想什麼?佛陀的宗義、他的證悟到底是什麼?不可能了解。因為把前面的邏輯推理看做是相違因,我們就像這樣情況的。或者是更嚴重的,不相信佛陀的教法,也不相信業力因果,這種不相信者,就把前面的邏輯推理,看成不能夠成立的原因。

關於業力因果的理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也開示過了,其他的理論也講過了,輪迴的理論也開示過了。但是聽聞者聽到之後,假設不相信佛法的,他心裡就會這樣想:不對吧!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吧!因此他根本不相信。不相信的話,就會把前面的邏輯推理,「一切萬法作為有法,沒有諦實存在,因為緣起之故」,就會把這個邏輯推理當作是不成立的因,我們有時候也可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的。

如果是這種情況,這樣的誤解者,把正確的邏輯推理看成是相違因,看成是不成立的因,有這種看法的人,當然不可能了解佛法的內容,所以有這種危險存在。這種危險就我們而言,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當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逐漸、逐漸的學習,一邊學習的情況之下,對業力因果也聽聞了解了,對於解脫方面的因果理論,成就佛果的因果理論,或者墮落輪迴等等因果的理論,這些部份我們都學習了。學習之後,由這些內容緣起的道理,應該了解諦實不能夠成立。就像中觀派系,在引用討論到的緣起正理一樣,按照道理來講把這個道理內容學習之後,因為緣起之故諦實不存在,應當內心諦實成立的執著要逐漸減少,應當要產生這種了解。所以學習這些義理的內容,應當發揮這種成效的,但是我們往往沒有。如果沒有的話,應該好好的思惟佛陀、龍樹菩薩等等,往聖先賢他們都是這樣子開示,就是「諦實不存在,因為緣起之故」。

所以我們就要想一想,學習了緣起,了解業力因果,但是我內心的諦實執著還越來越強烈,我執還越來越強烈,可見我已經墮入相違因、不成立因的危險,我心中的想法有錯誤,我的了解是錯誤的,應當要有這種體悟。

因此在正理的了解上,在正確的邏輯推理的了解上,就應當好好的努力。應當知道這不是相違因,也不是不能夠成立的因。如果是相違因,不能夠成立的因,應該推出諦實可以成立,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因為佛陀也這樣開示,龍樹菩薩往聖先賢都曾經這樣開示,諦實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緣起之故,把這個部份好好想一想。

如果這樣子想一想,產生了解的話,就是產生伺察意,無因伺察意在內心產生了。因為那不是以意義作為原因而產生的了解,而是以詞句作為原因而產生的了解,詞句是因為佛陀所說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說的詞句,因此我就相信了諦實不存在,為什麼?因為緣起之故。有沒有了解緣起的因呢?沒有!但是因為是佛陀所說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說的詞句,因此我就相信「諦實不能夠存在,因為緣起之故」。像這樣產生的了解,是一個伺察意。伺察意裡面是無因伺察意,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能去思惟緣起的內容,但是因為是佛所講的詞句,龍樹菩薩所講的詞句,所以我就相信了,我相信一定是沒有諦實,因為他們都講緣起之故,產生這種了解,這是無因的伺察意。

如果是因為由往聖先賢的教言,而讓我內心產生這種認識,之後思惟前面詞句的意義,把正因做邏輯推理分析,雖然不能證悟它是正確的原因,但是也相信這個推理應當是正確的。因為已經做了思惟,所以這是有因位抉擇伺察意,是一個正確的因,但是心裡不能肯定,所以是有因位抉擇伺察意。伺察意有很多種,首先我們的心不要墮入相違因、不成因,至少要先產生好的伺察意的了解之後,伺察意就會逐漸的引發出推理,慢慢來進行,這樣學習就算是非常好的學習了。

大家對義理方面聽聞思惟也學習了很多,學習的時候要像前面講解的,至少內心先產生伺察意,伺察意的類型很多種,逐漸產生好的伺察意,之後慢慢就會了悟空性。了悟空性最初產生,當然一定是推理,不會是現證,之後才會產生現證的。應當按照這種方式來學習是非常好的,許多方面的教法學習也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義理,所要學習的內容是導師能仁在《文殊根本續》裡面,在很多的經續裡面都曾經開示過的,就是我的空性見地、空性教法,在這個世界上把它弘揚開來的是誰呢?就是怙主龍樹。佛陀曾經授記預言過的。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假設我追隨怙主龍樹來學習的話,就有希望了悟空性,如果不追隨怙主龍樹學習的話,就沒有希望了悟空性,內心一定要產生這種定解,因為佛陀曾經授記預言過的。總體而言是佛陀的教法,個別而言是我希望熱切追求離開輪迴得到解脫,有這種想法之故,因此要了悟空性。了悟空性最殊勝的方法,就是追隨怙主龍樹的學說,沒有其他的方式了。

龍樹菩薩的教法,最主要就是中觀六理聚,在大地上像太陽月亮光彩燦爛的,最有名氣的,就是中觀六理聚。六理聚裡面的核心就是《中觀根本慧論》。

關於《中觀根本慧論》的解釋,為了要了解《中觀根本慧論》是什麼,我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些簡略的說明。但是現在的看法,我們是不是直接來解釋《中觀根本慧論》會比較好呢?因為前面的準備,準備一個月不太夠,所以我們就花了兩個月;兩個月準備又不太夠,所以又花了三個月;三個月準備之後,發現還是不太夠,那要再花四個月;這樣一來可能就沒有機會學到《中論》了,所以可能我們現在直接來講述《中論》會比較好。不僅如此,大家對空性的教法,你們在其他的中心應當都有聽聞過,也學過許多,所以我們就不須要再做這些準備,而直接進入《中觀根本慧論》的講解。

前面的準備是把唯識宗的宗義做了許多的解釋,這些內容都已經解釋過了。其次關於自續派理論的解釋,在月稱菩薩寫的《顯句論》,《顯句論》是注解《中論》,裡面就是要去成立自續派的解釋不合理,應成派的解釋才合理,在月稱菩薩《顯句論》裡面是明白這樣講的。針對這個內容,清辨論師提出主張破除應成派的主張,當然要提出他對自續派的看法是什麼,所以我們不須要另外去解釋自續派的看法,應當在解釋每個段落裡面的內容時,自自然然的就會有自續派的看法,在那個地方再去了解自續派的見地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準備直接講《中觀根本慧論》的內容。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觀根本慧論(第1-2講)雪歌仁波切講授

我們現在學習的是《中觀根本慧論》,怙主龍樹所著作的中觀方面的書,最有名的是中觀六理聚,六理聚彼此的關係我們之前曾經詳細解釋過。針對對境空性做抉擇分析有四本書,有境了空慧的解釋有二本書,有境了空慧的二本書,就是《六十如理論》和《寶鬘論》。有境了空慧是什麼樣子?它的基礎還是要對對境的空性有所了解,所以對於對境空性的分析就有四本書來了解,這四本書裡面的核心就是《中觀根本慧論》。關於六部書彼此的關係,我們前面曾經解釋過了,現在不再做詳細解釋,只是簡略的做個說明,讓大家能夠複習。

《中觀根本慧論》我們現在都直接講中論,這個是後代所形成的一個習慣。因為《中觀根本慧論》的原書名是《中觀根本偈頌勝慧》。書的名稱,在印度話裡面講「巴拉加拉納」是勝慧的意思,「木納」是根本,「馬答雅馬噶」是中觀,「嘎利嘎」是偈頌的意思。所以在怙主龍樹寫書的時候,書本身的名字叫《中觀根本偈頌勝慧》,後來就直接講《中論》,就是指這本書了。可是實際上,有關於中觀勝慧解釋的書,都叫中論,所以怙主龍樹所寫的中觀六理聚的書全部都是中論。《中觀根本慧論》這本書,就像前面所解釋過的,它是六本書的核心(中心)。兩本書講有境了空慧,他的根本還是要對前面的對境有所了解,對境空性的討論有四書本,四本書的核心也是這本書。所以後來這本書就變成中論的代名詞,談到中論就是在講《中觀根本慧論》。這是書的題目方面的解釋。《中論》有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個頌文。每一品的意思,是指能夠以上等、最好的方式把它說清楚,因此分為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個頌文。

以前的譯師在翻譯的時候,從頌文一看就知道,《中觀根本偈頌勝慧》是個偈頌體,把它做成散文或者偈頌,這是一個偈頌體。偈頌有多少頌,前面談到有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個偈頌。

現在印的藏文本裡面,一開始頂禮三聖寶、頂禮文殊菩薩、頂禮阿闍黎聖龍樹,這些都不是龍樹菩薩書裡面的句子,這個叫做譯經偈。從譯經偈知道,這不是根本慧論的偈子,但從譯經偈裡知道這本書是對法藏品、對法論,這是翻譯師所寫上去的。因此可見供讚文還沒有出現,就是作者寫書前面都寫一個供讚文,作者自己寫的供讚文還沒有出現。翻譯者要翻供讚文之前,自己先寫偈頌來做頂禮,翻譯師所寫的這個叫譯經偈。前面頂禮三寶、頂禮文殊菩薩、頂禮聖龍樹,這是譯經偈。

從頂禮文殊菩薩,就知道這是屬於對法藏典。比如《現觀莊嚴論》的書名,也有印度文的書名,也有西藏文的書名,之後譯經偈就寫著頂禮諸佛菩薩。從頂禮諸佛菩薩,就知道《現觀莊嚴論》是屬於經藏的類型,頂禮諸佛菩薩是翻譯師加上去的,所以是譯經偈,後面才是供讚文。供讚文才是寫書的原作者他自己寫的,放在供讚文前面的部份是翻譯者所寫的,那個是譯經偈。

如果這樣講的話,這本書的供讚文到底在什麼地方呢?供讚文要講的就是八不中道,就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供讚文裡面所要講的內容是指什麼呢?指的是有八個要破除的。有八個不:生、滅、常、斷、來、去、一、異(相同跟相異),這是八個要破除掉的。凡是在名言上擁有這八個性質的法,八個特色的法,這個有法在勝義上並不能成立,這裡要講的是這個內容。

但是在勝義上不能成立的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緣起之故。以緣起當作正因,因為緣起之故,所以生、滅,常、斷,來、去,一、異,這些都沒有,這是所要立的宗。這裡只有談到能立的因,所立的宗,但是有法沒有談到。有法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在名言上擁有這八個特色的法,這個是有法,但是擁有這八個性質的有法,在勝義諦上面並不能成立。這樣的整個內容,能夠開示者就是導師薄伽梵,對他來做誠懇的頂禮。

八個所依應當要遮除掉的就是八項:生滅、常斷、來去、一異,把這八個要遮滅掉之後的空性,空性本身是指把一切戲論都已經止息、息滅掉的,所以「善滅諸戲論」那個戲論就是把前面談到的八個項目,八個所應當破的都已經破掉的空性,已經去除掉的,這個就是空性,空性是指戲論全部止息掉了。戲論是指我們內心的妄念,內心的妄念是什麼呢?就是前面八個所緣應當破的,就是我們心裡都有生滅、常斷、來去、一異的想法。

比如我們都是由業力而產生,好像自己的投生是諦實成立而出生的,死亡的時候,因為業力之故而死亡,好像業的力量非常強大,業力本身好像是諦實成立,因此導致死亡本身也是諦實成立,我們內心的執著都是這個樣子,這個都是妄念,所以妄念就是戲論。這些妄念戲論應當要離開的,應當去除掉的,因為生是有生,但不是自性成立的生;滅是有滅,但不是自性成立的滅,所以把這一切的戲論都去除掉,叫做「善滅諸戲論」。

戲論就是指前面的生滅、常斷、來去、一異,把這些戲論都滅掉,才能把諦實無明滅掉,之後才能夠安住在寂靜的無住涅槃當中。這些方法的開示者就是佛陀,所以對佛陀「我稽首禮佛」我誠懇的做頂禮,因為佛陀的講說是一切講說之中最上等、最殊勝的。

這個內容在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讚》裡面,一開始有談到,因為講說甚深緣起的道理之故,所以這個開示是無上的開示,開示者是無上的導師。總而言之,能夠講解甚深緣起的理論,講說的法是一切法之中最為殊勝的,能夠講說者本身,當然就是一切的導師之中,最殊勝的導師。所以這裡談到,「是諸說中第一」能夠講說的教法之中,這個內容是最為殊勝、最好的,這個跟《緣起讚》所談到的內容一樣的。

《緣起讚》第一個頌文,「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善說之故,怙主是無上的講說者,善說就是能夠把甚深緣起的教法做解釋,這種解釋就是一切講說教法當中最殊勝的。當然能夠講說的導師,開示者本身就是最殊勝的導師,這是《緣起讚》第一個頌文裡面所談到的。所以能夠無比的勝慧,就是對緣起的了解,對這種了解能夠做開示的導師,就是無比的導師,那就是佛陀薄伽梵。在《緣起讚》裡面很多這種句子。

「善滅諸戲論」戲論止息掉,戲論就是八種所破,這八種所破都完全止息掉之後是空性。把前面八種戲論都滅掉的,滅掉之後是空性,這個句子要說明什麼?要成立什麼?要成立佛陀是一切講說者之中最殊勝的,所以才說「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講說者之中,他是最殊勝的。殊勝的原因,前面這個就是他的特色,「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為什麼第一呢?因為前面有特色存在,八不中道的內容有這個特色存在,所以比起其他講說而言,佛陀的講說,他的教法,還有佛陀是導師,都還要更加殊勝。

因為比起其他的導師、其他的教法而言,與內道的導師、內道的教法,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特色存在嗎?比如要有慈心、悲心,不要傷害眾生,這其他宗教的教法也有。特色又在什麼地方呢?比如講說不要傷害眾生,佛教不僅在講說不要傷害眾生,這上面還要講它的原因何在?不要傷害他們。不要傷害他們的原因,當然是緣起的見地,以緣起這個見地作為原因,而不要去傷害他。因為從緣起方面仔細來思惟的話,使自他吃虧受到損害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的我執,內心的諦執(諦實成立的執著)。

把他滅掉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了。把他滅掉的方法,雖然有開示到心地善良,不要傷害眾生,但是若沒有空性見地,光是提到心地善良,不要傷害眾生,其實往往會造成諦實執著更加強烈的一個推動、一個幫助,還會推動我們不斷的墮入輪迴裡面,《緣起讚》裡面也談到這種情況。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智善彼即是,戲網盡斷門。」《緣起讚》第6頌文裡面說「愚者或童蒙」就是世俗凡夫。如果是愚者見到緣起的情況,反而會增長他的諦實執著更加堅固,善巧者看到緣起的情況之後,反而是成為滅掉諦實執著的方法,所以不太一樣。如果是童蒙凡夫的話,看到緣起的情況,內心的諦實執著越來越強烈,善巧者看到緣起的情況,內心的諦實執著就滅掉了,所以不一樣。

因此如果談到要以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這是粗分的緣起。粗分的緣起不一定會幫助空性的了悟,粗分的緣起如果主體不善巧,往往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反而使諦實的執著力量更加強烈。

但是導師佛陀薄伽梵,他所解釋的緣起的內容,卻能用來成為空性的幫助,因此就有特色存在,所以見地緣起方面有這個的特色。這些都要以見地緣起來做它的原因,因此把這部份所開示的教法跟其他的教法果然不一樣,所以這個教法是至為殊勝的,能夠這樣講說的導師,果然跟其他的導師不一樣,這個導師是最為殊勝的。所以這裡談到,「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所以講緣起方面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諸說中第一」,就是前面講到的,把八個戲論滅掉的緣起內容。

至尊仁波切也是針對這一點去寫了《緣起讚》。所以在《緣起讚》第8個頌文「希有大師希有依,希有勝說希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裡面談到,如果從緣起來方面來稱讚導師,才是正確重要的讚頌。如果除開了緣起,從其他的方面來讚頌佛陀,這不算是非常好的讚頌。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讚頌到導師佛陀薄伽梵的特色。導師佛陀薄伽梵的特色,就是我們前面講說緣起的道理。所以至尊仁波切從緣起的道理方面來讚頌佛陀的,這才是最偉大的讚頌文。如果不是,從其他方面來解釋,沒有講到主體的特色,那些讚頌就不能算是非常重要的讚頌文了。

一樣的道理,跟至尊仁波切的情況一樣,怙主龍樹也是一樣,這裡提到「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一開始也是畫龍點睛,為什麼佛陀是「諸說中第一」非常重要呢?因為講說緣起的理論。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法有八項,有法就是八不、八個有法,這個是在名言上面的一個基上面,一個一個的有法,就有這八項,這八項在勝義上面都沒有。可是為什麼這八項: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這八項為什麼在勝義上無呢?在名言上的基礎上面,存在的各自的有法,可是在勝義上為什麼不存在呢?勝義上不存在的原因,就是聖者等至本智裡面,或者說是勝義抉擇的理智,勝義抉擇理智也好,或者等至本智也好,不會看到這八個項目的。就是生滅、常斷、來去、一異,這八個項目,在聖者進入等至本智的時候,或者說是在勝義抉擇理智上面,這個能見字面上面,並沒有看到這八個項目,所以說他是八個所應破,在勝義上是沒有的。

但是為什麼特別討論這八個問題呢?這是《佛護注》,《中觀根本慧論》的注解,佛護注解,做了解釋以後,清辨論師又產生諍論,之後月稱論師寫的《顯句論》裡面又討論到了,在這些書裡面都再三的反覆提到,這是因為怙主龍樹提到這八個項目之後,以後歷代都再三談到這八個項目。那就表示諦實到底有?還是沒有?他分析的重點、焦點,應該聚集在這八個項目。透過這八個項目的分析,可以分析出諦實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因此這八個項目就非常重要了。所以透過這八項的分析,去成立諦實並不存在,實際上是空性,所以由這八個項目來做分析。

八個項目是什麼呢?從本質上來分析,就是生滅的問題;從時間上來分析,就是常跟斷的問題;從對境上來分析,就是來和去的問題;從相對照、相對性來分析,就是一和異的問題。

這裡面所談到的「不生不滅」的內容是指,由無明產生行、產生識等等,如果無明滅掉,就滅掉行的業、滅掉識等等的這些十二緣起的內容。所以由無明產生行、識、名色,這是由輪迴之所以形成這方面的理論,滅掉了無明就滅掉了行的業,滅掉了識等等,這是遮滅的理論。所以討論到關於生方面的理論,討論到關於「滅」方面的理論,針對這些內容仔細去分析,會發現形成好像它是諦實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無明形成,就會形成業、形成識,那表示無明好像有個固定的能力,有一個堅固的能力存在一樣。因為這個能力之故,才會引發業,因為業的緣故,才會導至我們很多生老病死。可見他好像有一個自性存在的能力,由這個能力能夠引生、產生一切,這種自性其實並不存在的。

一樣的道理,無明滅掉,就能滅掉業,就能滅掉識等等,那表示把它滅掉,好像有一種能力存在能夠把它滅掉,自性存在一種能力一樣,自性存在的滅一樣,其實也沒有。我們都產生這種執著,有一種自性存在的滅,其實也沒有。所以這些自性並不存在,諦實也不能夠成立,所以才要說明它不生不滅。所以不生不滅這兩個項目裡面所以談到的,是關於輪迴和涅槃的理論,解釋這些內容。

其次「不常、不斷」,首先解釋「斷」之後解釋「常」。在苦裡面苦諦,比較常談的八種苦,就是生老病死的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還有近取蘊的五蘊的身體也是苦。這八個苦裡面首先談到的是生的苦,生的苦是一個開頭,有了生的苦之後,其他後面的苦全部都出現了,如果生的苦這一項沒有,當然後面的苦就全部沒有掉了。

把這些苦全滅掉了,得到一個止息涅槃,這就是小乘談到的境界。得到一個寧靜的止息涅槃,如果從我們來看,這個是墮入斷邊。止息涅槃這裡談到不常亦不斷,斷是指止息涅槃邊,止息涅槃就是斷邊,可是在名言上面止息涅槃是有的,他是存在的。或許小乘把它執著止息涅槃它是堅固的,不會改變的,它是自性成立的,這種自性成立的寂靜涅槃有沒有呢?沒有的。名言上面寂靜涅槃是存在的,但是它不是自性成立的,堅固不會改變的這種涅槃,那就沒有,自性成立的話那就沒有,所以叫不斷,不斷是指這個意思。

常邊是指是什麼呢?常邊是指空性,空性是常。空性是常的原因,是因為在輪迴裡面流轉的時候,或者是脫離輪迴的時候。在輪迴的時候,內心裡面有空性,即使是脫離輪迴的時候,內心也有空性,這個空性從來沒有改變過。當我們在輪迴的時候,當然心續的空性也存在,離開輪迴的話心續的空性也存在。佛陀開示也好,佛陀不開示也好,我們內心的空性都是恒常存在的,不會因為佛陀解釋說有空性這麼一件事情,突然間我內心就得到了空性,現在才新形成的,如果佛陀不解釋空性,那我內心裡面就沒有空性了嗎?不會的。或者說我沒有證悟空性,那我內心就沒有空性,我證悟了,我內心就有空性存在,不會的!不管證悟也好,不證悟也好,內心的空性都存在,佛陀開示也好,不開示也好,我們內心的空性都存在。

會不會說安住在輪迴裡面,我內心就沒有空性,等待脫離輪迴得到涅槃了,我內心才有空性,會不會這樣子呢?不會的!在輪迴的時候我的內心也有空性,脫離輪迴得到解脫、得到涅槃的時候,內心還是有空性,所以內心的空性是恒常存在的。因為它是常之故,所以內心又產生了一個執著,執著空性是自性存在的,自性成立的,永遠不會改變的,它是恒常的,又產生了這種執著,那又錯誤了!因為空性而言他是常,在名言上而言它是常的,在勝義上就不是了,所以這裡談到它不是常也不是斷,是指這個意思。

前面談到斷的部份是指脫離輪迴,到寂靜涅槃邊。把寂靜涅槃邊,執著它是自性存在的,堅固不會改變的,這是斷邊,這個斷邊要破除掉,這種斷邊是沒有的。常的諦實指空性,這是指輪迴和涅槃兩邊都有,在輪迴的時候跟脫離輪迴的時候,都有恒常存在,但是這個常是在名言上才存在的,它不是自性而成立的常,所以這裡談到不是常,它不是自性成立的常。這種名言上在輪迴的時候,在涅槃的時候都有空性,這個空性是常的,在名言上才是如此,在勝義上也不是了。

其次「不來不去」,去是指從這個世界去到另外一個世界,來是從另外一個世界來到這個世界,這是指這輩子和下輩子。當我們由這輩子投生到下輩子去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去」是諦實成立的去,由他世界投生到這個世界,來的時候,會覺得這是諦實成立的「來」,我們產生這種執著,其實不是的。來也好、去也好,它只是名言上成立的,但在勝義上並不成立的。

其次「不一亦不異」。「一」是指情況完全相同,就眾生而言,無論如何他是眾生,因此有一些基本情況完全一樣的,因此我們又執著,就其「同」而言,有自性成立、諦實成立的相同。我們依於四種食:段的食物、感受的食物、想的食物、心識的食物,依於四食而言眾生情況都是一樣的,我們又把它當作相同,說有一個自性成立的「同」存在,這個是一。

其次是「異」,就算是四種食物,四食都是相同,可是眾生總是高矮胖瘦不一樣,內心的想法不一樣,無論如何他們還有很多很多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徵,我們又說那眾生不一樣,所以又相「異」,它是自性成立的相異,我們又產生這種執著。

所以執著它是相同也好,或者執著它是相異也好,其實這也是在名言上有,名言上的有相同,或名言上有相異,不管同也好、異也好,其實在勝義上面也是沒有的。自性存在的同,自性存在的異,都沒有的,就像前面自性存在的來,自性存在的去,也都沒有。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南無阿彌陀佛!
发表于 2010-4-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如果能把仁波切讲的中论制成压缩版文件下载就好了。期待中ing
发表于 2010-4-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师兄继续贴完仁波切的教授

:lol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4:33 , Processed in 0.0329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