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周读《明句论》,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准备充分,因而读得很慢。归敬颂的部分因为太广,所以老师只是调了一部分让我们读。其余的部分只读了《中论》第一品前一颂半的注解。期间讨论到“无遮”和“非遮”的问题,现在把末学的一些想法发上来,供大家讨论。
在梵文中, pratiṣedha直译为“否定”,中文一般译作“遮遣”。这个词由词根√sidh(成立),加前缀prati(反对)而来。由此词而引生出prasajya-pratiṣedha(应成否定,一般译为“无遮”)和paryudāsa-partiṣedha(排除否定,一般译为“非遮”)二词。藏文将二词分别译为med dgag和ma yin dgag,可见这两个词并不是从梵文直译过来,而是意译而来。对照来看,中文“无遮”和“非遮”应该是直接从藏文翻译过来的。
那么,这两种遮全方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宗义讲记里都会提到,不引生他法的称为“无遮”,而引生他法叫“非遮”。英文中也一般将这两个词译为“inaffirming negation(非断言否定)”和“affirming negation(断言否定)”。然而,无论是中文的无遮、非遮,还是英文的翻译,都极易引起误解。《金刚经》中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T08, no. 235, p. 749, b20-21)这里如果按照“非遮”来理解,那么“非福德”就是“罪”嘛,难道如来说“福德是罪”嘛?!显然不可能。这里明显是“无遮”,但却使用了“非”字。
鉴于此种问题,格西昂旺·桑丹和Jay L. Garfield将宗大师的《正理海》译为英文时,使用了西方哲学中的“外部否定(external negation)”和“内部否定(internal negation)”来对译“无遮”和“非遮”。他举的例子是:
原始判断:约翰有一只棕色的狗。
无遮:并非约翰有一只棕色的狗。
非遮:约翰的狗不是棕色的。
其中,无遮否定的是整个原始判断,通过无遮,我们不能得知诸如“约翰、棕色、狗”等存在,而通过“非遮”,我们可以知道有“约翰”和“狗”的存在,但狗不是棕色的,而是别的什么颜色的。
同样的,月称菩萨指出,怙主龙树《中观根本慧论》第一品的第1颂,也是无遮,而不是非遮。
这一颂的现代汉语翻译是“任何东西无论在哪里,都永远不会由自、由他、由二者,或由无因而升起。”若按罗什的翻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则会有二过:一,“是故知无生”原文中并无此句,实为罗什自加;二,“是故知无生”暗示了“诸法”的存在,是非遮,而怙主龙树的本意(根据月称菩萨和宗大师的解释)是无遮。
中国佛教徒往往因不理解无遮和非遮的区别,而将此句理解为:有那么一种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生,亦不无因生。宗大师在正理海里指出,《中观光明释》也犯了此过。这种过的终极发展形式就是“有一种不生不灭,恒常存在的心性本体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大我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