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72|回复: 22

關於見悲青增格西開示皈依三寶1中一段話的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格西歸依三寶1中有段開示:

所以我自己認為,不會皈依的人皈依佛,比較會皈依的人皈依法,真正會皈依的人會皈依僧。一般人都會講三寶,但是通常不知道把僧寶丟到哪裡去了!假使問人皈依僧是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皈依僧眾,若進一步再問為什麼要皈依僧,難道佛的教導還不夠嗎?接著就講不出個所以然。

不知諸位大德對格西此段開示的看法是否能分享,謝謝
ps 原文
論皈依Ⅰ
問:說自己是佛教徒就是佛教徒嗎?有的人念了百萬遍的咒,卻不了解什麼是佛,認為佛跟外道的天神一樣,這樣可以說是佛教徒嗎?
答:口頭上說自己是佛教徒與內心深信三寶不同。把三寶當成三寶來皈依,那是正確的,但若把不是三寶的,當成三寶來皈依,例如將坊間所謂佛道雙修寺院裡供奉的諸佛菩薩,視為世間神祇膜拜祈求...等,是顛倒識,無法形成皈依。不能認為你自己不用什麼修行,佛就可以當你的擋箭牌,不能認為佛可以顛覆因果。趨吉避凶唯一辦法就是自己要如法修行,因此只有對法寶有了皈依心,才會對三寶生起皈依。
比方說,有些人家裡放了佛像虔誠地禮拜,這不是皈依;有些人對佛、法、僧有好感,也不是皈依。皈依的意思是投靠、投奔,猶如小孩子找靠山跑到媽媽那裏;皈依是要深信業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而相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我們的皈依處是菩提心、大悲心等,當真正認為惡業會墮三惡趣,從而有歸投菩提心、大悲心等對象,才會有皈依心。問題是我們通常會順口說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自己內心真的這麼想嗎?
皈依要相信因果,不信因果則沒有皈依可言。不過,印度很多教派也會談因果,然而在眾多的因果論之中,要相信什麼樣的因果呢?即「修道諦可得滅諦」的因果,而不是「持一遍咒可以得千百萬年人身」這類玄奇的事;也就是要相信由道諦、滅諦一定可得解脫,反之,則必在輪迴中。月稱菩薩說「想解脫的人要皈依」,換句話說,不想解脫者無須皈依,即便皈依也很奇怪,好比說希求的是長壽、可以獲得什麼等等,但是佛想要的是引導有情超脫三有,可以說不想解脫者想得到的與佛想引導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
想解脫者要皈依三寶[註1],三寶之中,佛是導師。直接的皈依處是法,法指道諦、滅諦,而道諦、滅諦中以道諦為主。所以是見道、修道、無學道,可得涅槃,除了這三個道之外,沒有辦法可以得到涅槃;或者說是空正見,即修空正見可得涅槃。如果對「修空正見可得涅槃」很肯定,那就會是合格的佛教徒。此外,有許多持咒、閉關、供十萬次曼達等就能成佛、解脫的說法,事實上,皈依三寶很強烈反對這樣的說法。因為一方面要有導師教導、另一方面也要有同學互相切磋,如此才修得出法寶,譬如學劍,除了要有人教,也得有練劍的對手才會進步,一旦沒有人幫助,根本修練不出來。所以我自己認為,不會皈依的人皈依佛,比較會皈依的人皈依法,真正會皈依的人會皈依僧。一般人都會講三寶,但是通常不知道把僧寶丟到哪裡去了!假使問人皈依僧是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皈依僧眾,若進一步再問為什麼要皈依僧,難道佛的教導還不夠嗎?接著就講不出個所以然。
總體來說,皈依的前提得先有因果概念,再者要相信道諦與滅諦,接著還要投靠祂,這樣就是皈依了。投靠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害怕它的反面,一直依賴道諦與滅諦,如同小孩依賴父母一般。話說回來,通常第一步很難相信「道諦能得涅槃」,因為連道諦是什麼、涅槃又是什麼?都不知道;第二,知道了可能會相信,但是不見得會依賴它。其實,有見道以上的道就不用怕墮惡趣、有阿羅漢之智就不怕輪迴,肯定這點,從而依賴它,就是有皈依心;而這些法是佛傳下來的,因此對說法者--佛有皈依心;又因為自己研讀很困難,學習過程需要同伴,因此皈依僧。反之,現代人看到佛像就供養、禮拜,對於法,卻一無所知,就不是很正確的做法。自己擁有見道以上的道,才能真正得到保護。佛陀早就擁有法寶了,但是今天如果祂來到我們面前,祂也只能講法,雖然祂有很大的威德力,讓我們有點受用,但也僅止於那樣而已。
《廣論》講如何皈依說到四點: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餘。知功德就是要知道佛有什麼功德?法有什麼功德?僧有什麼功德?如見道的功德有永不墮惡趣、可以動搖百世界等,我們很難相信可以動搖世界這種事情,但是皈依就是要知道而且相信這些。整體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見的功德,如果光是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卻不與其內在的功德搭配,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其次知差別,法王說慈悲行與緣起見只有佛教才有,而且肯定只有它才是成佛之道、解脫之道。如果對這二項有很好的認識,就自誓受,自誓受如同「成邊」,知道沒有其他的而接受。不言餘,即相信只有三寶可以救度我們,沒有其他的對象。皈依不是簡單的事,會說顯密一切法都在皈依當中,唯有成佛,皈依才圓滿。
-----------------------------------------------------------------------------------------------------------------------
[註1]:很多人皈依觀世音或度母,並不是不好或不對。想解脫的話必須皈依三寶,但要生女兒、兒子、保平安……等求現世的美滿,只要皈依一寶就可以了,不需要三寶,這些願望與解脫、成佛相較起來只是個小小的希求。解脫、成佛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要皈依三寶,而其重點在於要認識三寶,接著對三寶產生皈依心,這才稱為皈依,反之,很難生起真正的皈依。
发表于 2009-12-11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刚开始学道次第,常被同修提醒不能如世间惯常能见的“半桶水咣当响”的状态,老迫不及待发表意见,毫不畏惧暴露自身的浅薄无知,嘿嘿;但即使如此,对于格西这段话,我还是大言不惭的表表态哦。个人浅见是深以为然呀。

皈依佛和皈依一个神,恐怕对于我等凡夫而言,区别不是很大;我们心念上总是难以摆脱造神运动。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们对于佛菩萨们也是充满了崇敬之情的。然,为何佛菩萨值得我们顶礼崇敬呢?
佛菩萨有自利利他的证量功德均透由法而来。佛之所以成佛,也是其证得了法,达到了无上至高的道次。因此,既然升起了解脱的心,那能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唯一之道便也是佛陀曾走过,验证且教给我们的道。如此,当应多闻,如理思维,如法行持。
佛说的甚深妙法,如何才能如法如理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现在的根性而言,若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总会把经给念歪了的。具德具智的善知识用其悲心用与我们相应的方式向我们传授佛菩萨们的教导,无所错谬,我们自然能少走弯路,沿着道次第一步步往上走。因此对于凡夫而言,依止一个善知识便是走上正确道路的保障,或者说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

其实世间万事同样也是这个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能登堂入室,跟上个好导师,那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会事半功倍,指日可待;工作的人跟了个好领导,事业发展也能更顺利,自身成长也能更快。

供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樓上說要依止善知識,成佛之路才穩當,但依止善知識,就歸依學處而言,是隨順皈依佛的,廣論文如下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今初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就格西看法如下
若進一步再問為什麼要皈依僧,難道佛的教導還不夠嗎?接著就講不出個所以然。(因為歸依善知識是隨順皈依佛寶)

所以末學認為似乎還沒解答格西問題
隨喜樓上對法的好樂

[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09-12-11 14: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太好了,但是我解答不出来,请高手进来解答一下。
发表于 2009-12-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立僧团的第一义,即为了住持佛法。

佛法在传布中,可以引申、阐发,可以作方便的适应,却没有修正或补充可说。所以佛弟子的弘扬佛法,是「住持」,应特别注意佛法本质的保持。和合僧的存在,即是正法的存在。

释尊以律法摄受僧众,把住持佛法的责任交托他。僧团为佛法久住的唯一要素,所以与佛陀、达磨,鼎立而称为三宝。
发表于 2009-12-1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发表于 2009-12-1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一般人都會講三寶,但是通常不知道把僧寶丟到哪裡去了!假使問人皈依僧是什麼?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皈依僧眾,若進一步再問為什麼要皈依僧,難道佛的教導還不夠嗎?”的原文 回答:

      “因為一方面 要有導師教導、另一方面 要有同學(助伴)互相切磋,如此才修得出法寶,譬如學劍,除了要有人教,也得有練劍的對手才會進步,一旦沒有人幫助,根本修練不出來。
        皈依 不是簡單的事, 顯密一切法 都在皈依當中,唯有成佛,皈依才圓滿
        要皈依三寶,而其重點在於 要認識三寶,接着 對三寶產生皈依心,這才稱為皈依,反之,很難生起真正的皈依
        趨吉避凶唯一辦法就是 自己要如法修行,因此只有自己對法寶有了皈依心,才會對三寶生起皈依。 ”

        另外参考,http://bbs.gelupa.org/viewthread.php?tid=15853&extra=page%3D1“談到三寶,我們 會自稱僧人而非三寶,得到見道位以上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即稱為三寶,是否為僧人就看他是否為出家人,若是出家人,則既是三寶也是僧人,若是在家的話,是三寶但不是僧人。無論是寶、勝義、光明與藥等等比喻,都是從這談起。也因如此,從那開始才沒有黑暗、才沒有輪迴的病。例如,或許有人會認為虔誠地學佛學了一輩子,竟然還是生病而心懷埋怨,其實話不能這麼說,除非到了見道,還不行的話,才能講。
        五道的區分,確實是從空性方面著手。 對空性努力地思,雖還沒到修而成慧的情況,是資糧道的階段; 到了以止觀修空性,就是加行道;接著再步步地往上提升。
        五道中會區分出 信解與勝義 兩類,這兩者或許相對,勝義為真實,信解類似於妄想。 見道之後,三寶的好就如同親眼所見;見道之前,則是自己內心所想。
        通常談完皈依境後,會說要好好地觀修,生起強烈的信解心,這樣的修法稱之為信解修,也就是說自己有沒有好好地看到。待達到圓滿次第,才會真正地看到。我們現在自己想出一個三寶的相便樂在其中,當定力夠了,就會變成真實。因此,五道中,資糧道、加行道屬於信解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屬於勝義道。  ”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09-12-12 10:59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談到三寶,我們 會自稱僧人而非三寶,得到見道位以上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即稱為三寶,是否為僧人就看他是否為出家人,若是出家人,則既是三寶也是僧人,若是在家的話,是三寶但不是僧人”

至少整理者“国语”和佛教知识都有问题。上面这段所有的“三宝”都应该是“僧宝”。

这位格西的传记也是稀奇古怪,现在明白了,是这批文盲弟子给凑出来的。
发表于 2009-12-1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释观清 于 2009-12-12 14:36 发表
“談到三寶,我們 會自稱僧人而非三寶,得到見道位以上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即稱為三寶,是否為僧人就看他是否為出家人,若是出家人,則既是三寶也是僧人,若是在家的話,是三寶但不是僧人”

至少整理者“国语”和佛 ...

:handshake  ,是的,
依显密教理 除 “得到見道位以上 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之佛 ,在某种意义上 能稱為 三寶 )外,
这段 其余所有的“三宝” 都应该 在校对文稿时 ,把 “三宝”修改为“僧宝” 为宜!:victory: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09-12-12 16: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將觀清師的意見回覆給架設格西網站的義工
发表于 2009-12-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整理者“国语”和佛教知识都有问题。上面这段所有的“三宝”都应该是“僧宝”。

这位格西的传记也是稀奇古怪,现在明白了,是这批文盲弟子给凑出来的。


1.整理者的水平的確有待加強。這稿不是我寫的,但是我必須說:以我為例,當我開始寫筆記時,只聽過幾個月的法(每週2小時)。
如果太要求,可能的情況是,格西先得訓練學生10年,10年中學生必須沒有跑掉,很認真上課....10年後學生還必須有意願、有時間回頭寫這些基本的東西,而不是跑去出家、跑去研究深一點的東西。沒辦法,大人們都忙著做大事,基本的東西,到現在都還是依靠義工聽寫錄音填補.....
2.我相信,先有再求好,是實際的做法。要公開草稿,還是等10-20年後再公開定稿,也是可以討論的。
但是比起什麼都不做,義工謄稿過程已經先利益自己(自己學),以後草稿還可以利益後面整理的人,謄稿這動作是好的事。
對於自他有利的事,少澆冷水會比較好。澆熄義工精進學法的心不好,讓後面整理稿的人累死,以致於放棄整理稿,其他人想看也看不到,這不是樂見之事。

稀奇古怪的傳記?還好吧。難道要寫出生時有xxx瑞相....才是標準傳記。
不過就是寫了家裡幾個人,忽然想出家,就跑到印度學法,學了很久,被派到台灣,這樣很奇怪嗎?
如果格西自我宣揚,就不是我所認識的格西。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09-12-15 12: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論壇正火熱討論該不該告發比丘犯戒
若知道他是破戒比丘,而您又依經指示,對他無比恭敬,真是懂的皈依(格西說:真正會皈依的人會皈依僧)
皈依聖人容易起恭敬心,凡人甚至心裡不服氣的人(例如破戒比丘)還能恭敬皈依者,我真是佩服,因為我做不到,我只能閉嘴不舉發其破戒,要供敬或供養他,還真是要向上師三寶殷重祈求後,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做到吧

[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09-12-15 12:56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的帖子

首先随喜你们整理讲义。手头也收集了几篇,正在拜读中……

说了“文盲”两个字,可能有点过,惹您不高兴了,那是我的错。

说起传记,也就是以前提到过的那段“四次拉仁巴第一”,可能你们至今还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应该是拉仁巴学习班里的考试,而不是拉仁巴考试。等于念博士时侯的考试,而不是博士毕业的考试)。因为那段传记和若干处明显的(现在看来是整理的)错误,令我们几年来一直怀疑“格西”的经历。当然现在看到更多的讲义出现与更多的推介,始知格西不是像我们通过那篇传记以为地那样“莫明其妙”。

我个人对佛典讲义的文字比较慎重,当然这可能仅仅是我个人。我建议你们如果有时间,可以把以前的讲义再加工一下。最重要的,就是那篇传记。
发表于 2009-12-1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传记,也就是以前提到过的那段“四次拉仁巴第一”,可能你们至今还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应该是拉仁巴学习班里的考试,而不是拉仁巴考试。等于念博士时侯的考试,而不是博士毕业的考试)。因为那段传记和若干处明显的(现在看来是整理的)错误,令我们几年来一直怀疑“格西”的经历。当然现在看到更多的讲义出现与更多的推介,始知格西不是像我们通过那篇传记以为地那样“莫明其妙”。

我个人对佛典讲义的文字比较慎重,当然这可能仅仅是我个人。我建议你们如果有时间,可以把以前的讲义再加工一下。最重要的,就是那篇传记。

1.我個人認為"不合格"但貌似沒問題的稿,已經著手重寫。就我自己寫的稿,我會把我認為該問的地方問清楚,看不懂的翻譯建議他查藏文(他通常用別人的翻譯上課,再修改,少有是自己翻譯的。)
2.但是就義工寫的稿,很抱歉,我無法把自己的標準轉移到其他人身上,我只能不停的在格西耳邊咕嚕咕嚕抱怨。但是寫稿牽涉到義工學法,為了不打擊他人學法信心,基本上,我的感覺是,我咕嚕咕嚕的話,很少到其他人耳中。
3.我猜想那個自述的意思是,他通過四次內部的考試(總共要有六次)。下班每年的考試會不會排名不是很清楚,但是成績好的好像有些稱讚之類的動作,因為我手上有看過某影帶,對那個影帶我有問他們在幹麻。拉然巴班,真的不清楚。自始不清楚的原因是,我根本用不到。問問下班的情況,還可以自己知道該先學什麼等,問拉然巴班,那就是好奇而已。
4.以前的講稿,可以說所見到的廣論,通通歸類為草稿,八事七十義的稿,本人寫了2/3,但是將另外1/3對照錄音,很多地方不認為那是格西的意思,至於本人寫2/3的時間,就是在我接觸佛法數月後,現在看起來當然是「小孩子,不知死活」,因此,我個人可以保證,八事七十義的稿,我隨著上心要莊嚴疏的進度會重寫。其它幾個稿,應該可以當作定稿,法師有問題歡迎指教,我經手的稿,在能力範圍內,負起找格西校到沒問題的地步。
5.最重要的事跟五部大論有關的文稿,謄寫出來,然後校稿到沒問題。最不重要的事,就是那篇傳記。
(不過,我自己也很想格西重寫自我介紹。法師的建議,會是我開口的藉口,呵呵....)
发表于 2009-12-1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的帖子

:handshak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2-20 06:50 , Processed in 0.0377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