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1|回复: 6

转贴:自新浪博客:佛教传承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el=rela_nextarticle

佛教传承的重要性《一》
目        录


藏传佛教传承源流简介
传承的分类
(一)、密宗传承
(1)如来密意传
(2)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
(二)、显宗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
(4)以心印心传承
为什么佛教那么重视传承及意义
(一)有一点常识我想我们都应该知道,即密宗有着非常严格的传承系统。
(二)一般的读者仅仅是看书不可能成就。
(三)密法以公开的学术资料不能全盘掌握。
(四)传承具有极大加持力。
(五)密宗金刚上师需要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云雾。
(六)一代又一代修行人在传承不断的僧才培养制度中茁壮成长。
“为何通过声音才算得到传承”?
1.首先,这是传统。
(1)口耳音声传承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
(4)以心印心传承
2.其次,这种传统有其深刻的内涵
(1)口耳音声的传承
(2)口耳讲授传承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
(4)以心印心的传承
3.自己看书没有“传承”的意义
4.有成为天然外道的过失
5.世间师承的知识无有加持力
藏传佛教传承源泉

   佛教最初于公元七世纪法王松赞干布(617-698)统治年代传入藏区。在九世纪法王赤松德赞(790-858)统治年代,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士、毗玛拉米扎和那时天竺许多最伟大的智者与圣哲应邀来到藏区。他们与数以百计的译师一起将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法门译成藏文。藏区成为体系完整的佛法繁荣兴盛的中土。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中叶,藏区保存了传承无有中断的三乘法门。
   所有的藏人都是追随大乘和金刚乘的佛弟子。小乘与大乘在哲理、戒律和发愿方面有许多区别,但主要的在于发心。主要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安乐与解脱而修持佛法者,是小乘佛弟子。怀着菩提心以他人的安乐与解脱为己任而修持佛法者,是大乘佛弟子。在藏区,至少在每座修法的开始有出离心、发菩提心的部分,可见修行者在努力成为大乘佛法的追随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出家人,而且包括在家人,在藏区,传法的上师包括出家的“扎巴”和在家的居士两种喇嘛。
   在藏区,佛教出现方法不同的传承,包括四大传承和诸多小传承。藏区的学者们对显宗法门的解释会因人而异,但主要的差别在于密续的解释和修学。在十一世纪前由梵文译成藏文的密续被称为“阿克宁玛”──旧译密续,而十一世纪及以后翻译的密续被称为“阿克萨玛”──新译密续。有些密续同时有旧译和新译两个时期的两种译本,但有许多旧译密续在新译时期没有得到重新翻译。有些密续的旧译本佚失了,只留下新译本。有些旧译密续在新译时期又重新得到修订,于是在旧译密宗和新译密宗两传承都存在。宁玛巴特有的密续是玛哈瑜伽部、阿努瑜伽部和阿底瑜伽部三内密续部。
   由此藏区形成了四大传承或宗派。最早在藏区出现的佛教密宗传承学派被称为“宁玛巴”。噶当巴,噶在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噶当巴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传承都有重大影响。噶举巴,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当时该传承僧人由于修习秘法中拙火的修法,因其特殊需要,故只身披一条遮体的白色袈裟,故现今藏、汉两地以白教声称。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演变成了部分修习拙火修法僧人,所以也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沿用至今。噶举传承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亲戚们的欺侮,财产被瓜分一空,生活十分艰难。他从小开始修法,其动机十分天真,想以法术来消灭欺侮他家的“坏人”。公元1077年,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玛尔巴。玛尔巴经过对他六年八个月不同方面的消除业障和观察,确信他“根器”好,可以造就成才后,于是才对他口传了全部密法。米拉日巴按照此法修炼,终于成了即身证得殊胜圆满成就、无影随行、指物静空等具足神通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藏族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 (现在在世界上被译成七十多种语言)中,在藏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无可比拟的,同时也是当时主要提倡以实修为根本教理僧人人数众多的宗派。著名僧人昆·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款·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承“萨迦传承”。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传承又俗话称为“花教”。萨迦传承的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格鲁传承是直接在噶当传承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传承”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传承。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传承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藏区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十五世纪,黄教(格鲁传承)兴起后,因格鲁传承在噶当传承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传承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传承的寺院。从而噶当传承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藏区社会中了。格鲁传承,格鲁在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格鲁传承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来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传承僧人,公元1373年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跟从萨迦、噶举、夏鲁等传承僧人学习,自14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八十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他不愧为“站在所有大师肩上的”僧人,他吸收了噶当传承的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了萨迦传承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宗、密宗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练方面将佛教所有的传承精华吸收过来。他著书立说,授徒传教,独树一派,在卫藏地区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注释:文章提到的宗派的命名在藏地分别称之为宁玛、噶举、萨迦、格鲁,以及上述中未曾提及的觉囊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因雪域地区僧人视藏传佛教同出一辙皆是释迦狮子教法由莲花生大士诸位大师传承的清净法源,并非教义等诸方面的不同,是契合不同根器众生而示现的方便,实为一园百花齐放之说,未曾加以分别。也就是像我们吃的无论是哪种糖果,它的原料都是由蔗糖提炼而成,才让我们品尝到各种式样和口味的糖果,让我们得以满足。而现今所了知的宗派的定义是汉地学者为了加以区分、辨别而著称,但其教法与传承并无异意。
传承的分类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乘密宗传承
密宗总的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传承体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脉又承接了不同的传承。比如,以无上瑜伽部中,前译宁玛巴所传的法脉为例,其中就有内三续的三大传承。
(这三大传承分别是:1.如来密意传、2.持明表示传、3.补特伽罗耳传。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1)如来密意传:这是最殊胜的传授方式,分为对自相续的传授和对他相续传授两种。对自相续传授是如来在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对浩瀚如海不可思议的佛众眷属,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这些眷属现前实相密意;对他相续的传授是如来对已入金刚喻定的十地菩萨,进行意传,使其在第二刹那证得佛果。对于不能直接了悟的众生,如来就化身于无尽的世界中,进行度化。比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南瞻部洲,为众生宣说了经、律、论、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无上妙法。
(2)持明表示传:持明本来是指护持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当于显宗登地以上的菩萨。这里“持明表示传”里的持明,则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萨,弟子则至少需要自相续已经成熟,能够领纳上师的表示。持明者仅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获得登地的果位。佛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密主金刚手将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讷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类极密深法传授于国王匝、圣种五贤、胜心天子、极喜金刚等持明者,又由这些持明者在有缘、合格的弟子前辗转传授。(比如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殊胜的禅宗法门传给摩诃迦叶,即是用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是指莲花生大士、大班智达布玛莫扎等补特迦罗通过口述耳闻的方式所传授下来的密法,称为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梵语,意为众生,这里的补特迦罗,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当的修证,至少也已经获得相当于显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对弟子则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没有证悟的要求。
前译宁玛还细分有六种传承和九种传承。六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黄纸词句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九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教授授记传、修持加持传、耳闻实修传、行持事业传。
(以上是以前译宁玛的无上瑜伽为例,对密宗传承的一个简单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显宗的传承体系。)
(二)、小乘显宗传承
从显宗的法流上,可以分为共同的声缘乘和不共的小乘的大乘两种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佛陀将教法交付于迦叶,迦叶交付于阿难,辗转传授。小乘声闻对于佛的教法作了三次结集,结集成经、律、论三藏,在这之后由十八部声闻在各地代代相传。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就是上师按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解释经论的传统,给弟子具体讲解经论的字句和意义。和前一种相比,这种传承对师徒的要求就严格一点。传授者不但应当从上师那里听闻过,而且还通达了教典的意义,对于弟子,根据所传佛法的深浅,也有相应的不同条件。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就是上师把如理获得的实修经论法义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引导弟子实践佛法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师徒要求就更加严格。
(4)、以心印心传承:就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心性,以各种善巧方便指示给弟子,弟子在相续当中也能如是地证悟。这种传承,要求上师必须是开悟的成就者,弟子则需要对上师恭敬如佛。(我们所知道的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的传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传承。)

为什么佛教那么重视传承及意义
(一)有一点常识我想我们都应该知道,即密宗有着非常严格的传承系统。
藏密五大传承的祖师均源于印度,如宁玛的莲花生大士、噶举的玛尔巴大士、萨迦的萨钦贡嘎宁布、觉囊的月护、噶当的阿底峡尊者,这些人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创立的宗派也都不是空穴来风,只要查阅各派的祖师传承年表、历代祖师传记即可一目了然。
大圆满的传承体系可以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等三种方式广泛弘扬。
(二)一般的读者仅仅是看书不可能成就。
有人从未得到过任何灌顶,也未依止过密乘金刚上师,而只是搜罗了一些密法书籍,以研究考证的方式编写密法书籍……,真正具德传授秘法之人要具备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一条。最浅层、最基本的要具备得到清净的内、外、续的上师传承实证修持。本来密宗的历史和道理可以讲与他人,但是密法的不共甚深见解、行为、修法等,只有获得了金刚上师的四种灌顶。第一:宝瓶灌顶、第二:秘密灌顶、第三:智慧灌顶、第四:句义灌顶或第四灌顶。圆满修完加行,并对密乘具有不共信心的弟子才能听闻,除此以外,于他人不能随意宣说。其实一般的读者仅仅是看书也不可能得到成就,因为修密法必须得到上师的传承和窍诀,否则,如同阅读小说那样怎能证悟无上菩提?
条件
(三)密法以公开的学术资料不能全盘掌握。
   如果连密宗任何一个教派的教义都没有完整、系统地学过,同时也没有得到过任何一个教派的清净传承,更没有在密法理论的引导下,在一位具德上师的指导下进行过实修,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再去探讨甚或质疑密法,因他们确确实实未了解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承历史与实修窍诀。如果密法可以公开的学术资料就全盘掌握,那释迦牟尼佛也不用三转法轮,更不用区分显密、大小乘了。
(四)传承具有极大加持力。
   无垢光尊者云:“若男若女已入此胜密,并获得传承教言,虽其未证悟,然以听闻之功德力,决定速疾解脱,因彼相遇无上果法之故。因此莲花生大士也云:“现见画物即成佛,身触彼者即成佛,听闻彼声即成佛。”甚至傍生听闻密法也照样能得到成就,譬如前几年晋美彭措上师在给一只老山羊传了《七宝藏》等的传承,老山羊临终后便往生到了东方现喜刹土。又譬如:上师大圣噶南仁波切(即佐钦噶玛洛布松保)在为弟子传授秘法时飞鸟列队于空中右绕三圈,以示恭敬,天降花语。并且人众、飞鸟有规律的形成方阵听闻法教,飞鸟展翅礼拜,这在当时形成了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同时当地僧人、百姓有目共睹。于此诸多例子并非虚构而确实是事实展现,然而有现在所谓的科学不足以证明答案。正像UFO等现象,是需要我们寻找和反思的。
  密宗祖师极喜金刚云:“若仅听受此密法,七世之前定解脱。”
(五)密宗金刚上师需要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云雾。
    大阿阇黎布玛莫扎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意,念修仪轨(息增怀诛)诸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连;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大持明者革玛燃匝尊者又补充了一条:“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六)一代又一代修行人在传承不断的僧才培养制度中茁壮成长。
    谈谈一点心得。从正式登入佛法殿堂的那一天起,心中就对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不搞世间法、完全以无我利他之心行弘法布道的言行深感赞叹,同时也为藏地独特、严谨、科学的佛教教育体系而深感自豪。正是在这样的佛法教育体制之下,一大批大成就者才脱颖而出,同时通过他们的努力,一代又一代佛教修行人又得以在绵延不绝、传承不断的僧才培养制度中继续茁壮成长。
   “为何通过声音才算得到传承”?以分别念谈谈自己的理解:
1.首先,这是传统。
    益西彭措导师在《正法明灯》中从传授的具体方式上,分为四类传承:(1)口耳音声传承(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4)以心印心传承。
  《前行引导文》中说:“共称的前译(宁玛)内续生起次第玛哈约嘎、圆满次第阿努约嘎、大圆满阿底约嘎的法脉流传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在传承的传统中,有以上所说的口耳传承,并没有通过自己看经文而得到传承的传统。
    引用益西彭措导师在《正法明灯》中又说:“如果我们凡夫人,以一个随心所欲的心,随便在这些传统、规矩上增加、减少甚至废弃,这样的结果会如何呢?这会破坏传统、破坏传承,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只是以一种分别念随意来创新,结果恐怕不会带来真正真实、长远、坚固的利益。而且,这样做,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如果人人都按这样做的话,一个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而且凡夫的分别念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最后会造成极其混乱的局面。我们的大恩上师们非常尊重传承上师的规矩,不论做什么都严格按照传统来做……”
2.其次,这种传统有其深刻的内涵。
也就说,佛法需要师承。
    大恩上师曾说:“一般的读者仅仅是看书不可能成就”,“密法以公开的学术资料不能全盘掌握”。那洛巴尊者说:“一师未曾出世前,连佛之名亦不闻,千劫诸佛得成就,皆因出自上师恩。”仅仅依靠自己看书,不依止善知识,是绝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正法明灯》又云:
1.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也能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
2.口耳讲授传承——能把佛菩萨的真实密意正确地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获得对经论句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师以分别念随意解释经论的做法,还能防止外道的观点渗入到佛法中;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能把经论中诠示的实修关要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不至于停留在口头空谈上,而是按照佛菩萨的言教去实修,同时也能防止仅仅把经论作为一种知识、没有实修的关要的错误认识,而造谤法重罪;
4.以心印心的传承——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明空无二的心性境界,以灵活、应机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弟子直接了悟自心的本来面目,防止弟子迷失在无念的智慧之外,落在依然以分别念修行的歧途。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看书没有“传承”的意义:
  你自己看书,此书你从某处请来,你或是从第一页,或是从后面往前看,或是随意翻到某页,无论你以何种方式看,是谁传“你”?“你”从谁处承接?
有成为天然外道的过失:
  引《六祖坛经》:
  “偶然间遇到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来访,就和他谈论佛法。所谈的道理和过去祖师所说的相合,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
  玄策禅师就问说:‘大师,你得法是谁为你证明?在那里得的法啊?’
    玄觉禅师就说:‘我以前听方等经论,都是听法师们讲,都各有传承,而不是我自己学习。以后我看维摩经,了悟佛的心印法门,但没有经大德给我印证。’
  玄策禅师说:‘你是自己看维摩经而明白,若是在威音王(第一位佛)以前就可以,但在威音王后,若没有师父传给你法门和印证,这都叫天然的外道,不是佛教。’
传承可以包括师承,但传承的意义比师承更为广阔。
  一、世间诸种知识可以师承,师承可能有几代,而传承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一代一代传授下来的佛法,法脉的清净源流犹如金丝线一般,代代相传无有间断,而起到传递法脉作用者,都称为传承上师。而且,传承还具有“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从对传承的分类和解释中看,一直所说的“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的传承的意思与佛教中传承的内涵显然不同。前者似乎可以理解为“历史”。
  二、世间师承的知识无有加持力。“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以其悲愿力,出世间的三摩地的等持力,令加持之云雾缭绕,依靠诸佛菩萨的传承加持力,具足福德因缘的有缘众生的信心,佛法能够融入我们的心。
把传承仅仅理解为声音,从而产生“为什么声音有传承,文字无传承”的问题,是对传承的错误理解,下面,引用慈城罗珠导师的著作,再从几个方面对“传承”的意义进行阐释:
1.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
  “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扬,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藏密的传承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词,外人无法理解,只有证悟的金刚上师们才能解释,同样也是考虑到鱼目混珠的问题。另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很多问题,无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认定为佛陀亲口所说为止,因此,藏密的教义不会有任何问题。”《黑蛇总义一》(慈城罗珠导师)
2.一定要有金刚上师的口传,否则就不可能证悟密宗
  “古印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很多教派聚集在一起,当时人们的思想也是很开放、很活跃、很自由的。曾经有几千个信仰印度教的婆罗门,表面上舍弃了原来的宗教信仰,然后进入佛门,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破坏佛教,把婆罗门教的东西混杂在佛教理论中。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很秘密地进行。不过,佛教有办法预防这些问题。佛早就知道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所以故意不让对方知道很多佛教名词的真正含义。包括时轮金刚的天文星算都是这样,有很多保密而不能公开的内容,尤其是密宗的有些名词,虽然外道也有同样的名词,但真正的内涵却是迥然有异的,所以密宗非常强调传承,一定要有金刚上师的口传,否则就不可能证悟密宗,因为连理论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显密异同》”
3.有着极为清净的传承正是因为真假难辩——无论是经典、伏藏亦或净相法,都有真有假
  “藏地本来就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比丘戒的传承却从未间断,每一代都记录得十分详细,比如谁传给了谁,谁又传给了谁,一代一代传戒人的传记都有清楚的记载,迄今为止,有着极为清净的传承。正是因为真假难辩——无论是经典、伏藏亦或净相法,都有真有假,所以密宗要求一定要观察上师这一点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就像因明所说的一样,要证明佛教的观点成立,首先要证明佛是真实语者,然后就可以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
4.即使文字公开了,也没有人真正知道在说些什么
  “如果没有真正的引导,只是很简单地说,烦恼就是菩提、诸法是佛等等,很多人会产生不好的念头,同时也可能造罪,毕竟世上能接受如此深奥道理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密宗的见解还是越保密越好,只有对根机成熟的人,才能说烦恼是菩提。佛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故而要求密宗不能公开。但保密也是相对的,也不会绝对保密,如果什么都绝对保密,那密宗也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任何人都不能知道,那还有什么用呢?
  本来正宗的密宗,是不能公开的,但如今也没有办法不公开了,现在外面都在大张旗鼓地销售各种各样密法的典籍与佛像,我的上师阿秋法王曾说道:即使密宗的少许易解秘法文字公开了,也没有人真正知道在说些什么,顶多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5. 佛的三藏十二部能不能代表佛法的存在?不能代表。
“佛法住世。佛法也有灭亡的时候。如果佛已出世,也转了法轮,但佛法的传承、修法都已经不存在了,则那时侯的人还是没有修行的机会。什么叫佛法住世?佛的三藏十二部能不能代表佛法的存在?不能代表。这是为什么?如果这些经典的法本虽然存在,但是没有人懂得它的修法,即法的传承已经间断了,那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很多修法,特别是密法,非常讲究传承。传承是什么意思?就是从佛转法轮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个一个法流叫作法脉、传承。这是不能间断的,如果间断了,佛法的很多加持力就无法继续。所以,虽然经书还在,但若没有口传、没有窍诀及传承,也就等于佛法不存在了。
6.善知识的摄受是五种他圆满之一。
  “通过长期周密细致的观察以后,我们就会对所观察的上师建立起稳固的信心与正知正见,这样就能如法地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对他的所言所行,即使当时不太理解,不好接受,也不会对上师生邪见,始终相信上师是正确的。否则,如果当初没有如法观察,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藏传佛教才会对观察上师有着严格的要求。
  “自己看法本往往不能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能了解一些字面上的意思。如果前面四个条件(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已入圣教,善知识摄受——五种他圆满)都存在,但善知识却没有给我们传法、灌顶,不摄受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真正去修行。
7. 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无形加持
“传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法脉。经由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传承祖师一代代地传下来的,像河流般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的清净法脉。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的来自上师们的无形加持,这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8. 没有传承“会产生一些问题,会有偏差”。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机会得到传承,通过看书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内容,然后打坐进行自我锻炼,但这还算不上是修法。密宗特别讲究传承,修法的时候一定要有传承,而且必须是口传。没有口传,仅在书店里请回法本,然后像看小说一样,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会产生一些问题,会有偏差。因此,一定要有传承。传承是古往今来那些修证极高的高僧大德,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下来的清净法脉。为什么藏密修法至今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因为其口传从未间断,一直保存下来的缘故。
(引用: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的念诵和听闻,以代代相传的传承加持力,对于弟子来说,都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同时也能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杜绝外道伪经伪论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绝把佛经和菩萨论典排出佛法的邪行;口耳讲授传承,能把佛菩萨的真实密意正确地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获得对经论句义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师以分别念随意解释经论的做法,还能防止外道的观点渗入到佛法中;经论实修引导传承,能把经论中诠示的实修关要传给后代的弟子,使弟子不至于停留在口头空谈上,而是按照佛菩萨的言教去实修,同时也能防止仅仅把经论作为一种知识、没有实修的关要的错误认识,而造谤法重罪;以心印心的传承,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明空无二的心性境界,以灵活、应机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弟子直接了悟自心的本来面目,防止弟子迷失在无念的智慧之外,落在依然以分别念修行的歧途。
由此可见,关键并不在于文字和音声本身是否具备承载传承的能力,而是口耳相传这种方式能像接力赛跑一样把清净的佛法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的关键在于上师,而不是上师用的是文字,音声或是其它表示法。以文字做教授,最近我们在学习的《亲友书》不就是一个例证吗?我们能说乐行国王没有得到传承吗?因此,为了保护后学者得到清净的传承,我们应该强调音声传承,更重要的是强调依止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传佛教的反思  







  济群法师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有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经历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其后,还有赖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其次,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或渊源于印度,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或萌芽于本土,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第三,各宗对世尊的一代教法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即判教,如天台的五时八教,华严的五教等。除此而外,因为各宗核心理论的不同,还形成了各自独有的修行法门。

  中国宗派佛教的形成,不仅标志着国人对佛法思考和认识的成熟,同时也体现了汉传佛教本土化工作的完成。宗派佛教继承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但这种继承并不是拷贝,而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溶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如天台、华严、禅宗的盛行,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习性有关。可以这么说,宗派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自唐宋以降,中国国势日衰,佛教弘传也随之走向衰落。其中,唯识宗因缺乏汉文化的基础,虽有玄奘三藏为之殚精竭虑,但仅传两、三代便已湮没无闻。而律宗、三论宗在中国也未能广泛弘扬,经武宗、世宗灭佛之劫,重要典籍亦散佚不见。幸而这些失传的典籍在邻国东瀛尚保存着,清末民初又回归故土。至于天台、华严,虽为国人尊崇,但在流传过程中,证法的传承未能完整沿袭下来,终致有教无观。最后,唯禅宗、净土因解、行简单得以普及,可究其实,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的衰微令我感慨,同时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衰落之因究竟何在?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其中部分宗派确实先天存在不足,仅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或实修法门,尚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修学体系。我认为,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因素:即菩提心、闻思正见、道次第、止观实践和律仪基础,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以此检讨一下汉传的部分宗派,情形又是如何?

  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

  而闻思正见也非常重要。八正道为佛法的修学要领,其中便以正见为首。《阿含经》的四预流支,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而大乘经论中,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可见,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才能如法修行。而在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的禅宗和净土宗都没有特别强调闻思正见的重要性。达摩西来,在传佛心印的同时,也提出以《楞伽》印心,但只是悟后印心而用。而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成为不少人远离经教的依据。当然,在教理研究极为发达的隋唐时代,许多人在进入禅门之先已有深厚的教理基础,不特别强调正见似乎并无大碍;更何况,其时高僧辈出,学人即使在教理上弱些,但有大善知识的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偏差。但到了教理衰落、宗门无人的时代,若仍不重视闻思正见,修行无异是盲修瞎练了。

  教和观为佛教修行的两大要领。任何一个宗派,不仅要有经教作为理论建构,还须具备瑜伽止观的实践方法。各宗的修行法门,多是祖师在继承世尊教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修行经验,代代相传而来。如三论宗有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华严宗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禅宗更是一花开五叶,法脉得绵延。这些宗派在早期都有非常殊胜的证法传承,至今却多已中断。由于缺乏修证的传承,使学人无法将闻思正见落实于止观实践,成为引发根本智、契入空性的方便。同时,因为对空性慧缺乏体验,对义理的修学也无法深入下去。

  戒律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声闻乘的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大乘也以戒为无上菩提本,这都说明了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中国祖师将戒律单独建构为一个宗派,其用意应该是加强人们对戒律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学戒、持戒。可是,当戒律以宗派的独立形式存在时,往往有人将戒律的作用无限夸大,以为持戒便是修行的一切。事实上,戒律并不能作为完整的佛法修学体系,因为它只是修行的基础而不是一切。同时,学习戒律也不是律宗行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佛子的行为准则。

  清末民初以来,佛教呈现复兴趋势。其时,有虚云老和尚弘扬禅宗,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弘扬天台,兴慈法师弘扬华严,弘一律师弘扬律宗。这些大德在大江南北弘化一方,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他们弘扬传统宗派佛教的同时,太虚大师则积极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扬,一方面是为了革除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陋习,一方面是提倡佛教应立足于现实人生,由人乘而抵达佛道,所谓“人成即佛成”。

  人生佛教的提出,为流于神秘化、鬼神化、出世化的佛教赋予了崭新的形象。使佛教得以走入现实人生,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关注,充分体现了佛教济世利人的慈悲情怀,对于普及佛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有些人却不能正确把握人生佛教的内涵,以为佛教只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忘却了佛教特有的三乘解脱及大乘不共教法。从而使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出现了肤浅化、世俗化的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在当代的佛教弘扬中,还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动向,那便是学术化的佛教。在相当一段时期,佛教被视作迷信而为世人所不屑。自赵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之说,才使佛教重新引起文化界的关注。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开始重视佛学研究,纷纷成立宗教研究所及佛学中心,更有不少学者投身于佛学研究的热潮。佛教界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一些青年僧人先后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学位,各地寺院也纷纷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这种潮流,对于佛教在文化界的推广显然有着积极意义。可学术所能关注的,只是佛教作为文化的层面,而佛教所具有的深刻义理及内证,并不是仅靠学术研究便能触及的。而作为住持佛法、荷担如来家务的僧伽,如果只关心学术层面的佛教,势必会失去僧伽的本色。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其次是闻思正见,以正见为指引,修行才能拥有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在上下求索中蹉跎一生。第三是道次第的施设,否则的话,行人或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修行不能循序渐进。第四是内证实践,以此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佛法,缺少这一核心,所学的教理就会失去生命力。第五是受持戒律,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保障。

  或许有人会说,“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便可,何必如此复杂?的确,这两句话代表了很高的见地。可作为一种层次极高的见,并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它们的起点之高,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承担。因为“即心即佛”并非一般人当下的境界,众生虽然具有佛性,但无始以来仍滞留于凡夫心的状态。而从凡夫心到佛心的圆满成就,必须有方便善巧的法门作为途径。不然的话,即使我们将“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高喊一万年,依然无法从凡夫心的状态中获得解脱。

  那么,舍凡夫心、成就佛心的关键是什么呢?便是菩提心、菩萨行和正见。凡夫的愿和行皆从凡夫心出发,最终成就的自然是凡夫心。如果我们希望成就无上菩提,便要发起菩提心。而菩萨道的六度四摄,则是成就佛果悲智二德不可或缺的方便。尽管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要有相应的方便才能发掘出来。声闻乘的圣者虽然也证得法性,却未能成就无量功德,便是因为缺少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方便行。除了菩提心和菩萨行,还需要正见作为指导。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为凡夫心,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人翁,不论我们做什么都难以超越它的作用。闻思正见能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本质,并在根本上克服它、瓦解它,从而使生命得到超越。

  对于人生佛教的弘扬,菩提心、性空见也是必不可少的。单纯一种善行,很难判断它属于佛法修行中的哪个层次。如布施法门,人天乘、解脱道、菩萨道都在提倡。依人天乘的增上心去修习,便是人天乘善法;依声闻乘的出离心修习,便是解脱行;依菩提心修行,便是菩萨行。菩萨行又包括有漏的凡夫行和无漏的圣贤行,地前菩萨尚未摆脱凡夫心的作用,所修布施仍为有漏善行。而菩萨在修习布施的过程中,不断以性空见消除凡夫心的作用,最终契入空性,成就胜义菩提心。由此可见,唯有在菩提心、性空见的指导下,人天善行才能上升为菩萨行。否则的话,人生佛教很可能会演变为人乘佛教。

  我提出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五大要素,虽然没什么新意,却是修学各宗派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希望我们能以此重新审视汉传佛教,看看自己尊崇的宗派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或者本来具足,却久已被我们忽略。同时,更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修学:菩提心可曾发起?闻思的正见是否具备?是否按戒律生活?闻思正见能否落实到止观上成为契入空性的方便?有没有遵循相应的道次第?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相信大家的修行一定会有结果。若是缺少某个环节,就应该及时弥补。那么,如何进行弥补呢?自宗本有这些内容就从自宗补充;若自宗缺乏这些内容,就应该吸收他宗的长处,以此完善自宗的修学。

  可能有人会提出,从这五个因素看,藏传佛教似乎比汉地佛教更完善,我们何不直接修学藏传佛教呢?不可否认,藏传佛教的确有它的长处,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藏传佛教是根植于藏文化的土壤,汉地信众未必都有能力正确认识。比如,藏传佛教浓厚的神化色彩,与政治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对上师的绝对信仰,被神圣化的世俗生活及人,等等。我们估且不去评论这些特殊现象的对与错。对于尚未具足闻思正见,而又缺乏藏地生活基础,甚至无法直接与上师进行语言沟通的汉族来说,要从这些复杂现象中厘清是非,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认识,又如何能深入修学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不共之处在于密乘,而密乘的修行却离不开显教的基础。不论格鲁还是宁玛的道场,都主张先深入学习显教经论。缺乏扎实的显教基础,就没有资格修习密法。而显教这部分经论,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我提出的五大要素,也是汉传和藏传佛教共通的,只是藏传佛教在宗派建构上保存得更完整些。另外,密乘在实修上有些特殊的方便,也值得我们借鉴。事实上,当我们对空性有所契入之后,返观汉传佛教史上的大德著述,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无量的妙方便。

  在佛教的三大语系中,还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继承了早期的佛教思想,修行的依据典籍是《五尼柯耶》,相当于汉传佛教的《阿含经》。声闻乘的三藏圣典中,也有严谨的道次第和非常简明的成就解脱方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生活上保存了原始僧团的风格,托钵乞食,不事生产,唯以学教、禅修、弘法为业。这种纯粹的宗教生活,给人感觉庄严而又神圣。佛教分声闻乘和菩萨乘,在印度佛教史上,唯有声闻乘才有严谨的僧团建构。而大乘的菩萨行者,如龙树、无著、世亲,皆依部派佛教的僧团出家。在藏汉两地,僧众多数兼有比丘、菩萨的双重身分。对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来说,严谨的僧团建构,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祈求三宝加被,龙天护持;祈求佛教界的同仁们一起发心,依此五大要素来修学汉传的宗派佛教,并吸收藏传、南传佛教的长处。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汉传佛教一定可以复兴。
  最后,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祝愿大家发菩提心,早成佛道,利益一切众生。
发表于 2009-10-1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1:22 , Processed in 0.0327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