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01|回复: 14

广论对“观察修”和“止住修”的定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些不喜欢看原论典,喜欢看个人总结的同志可以无视:

广论原文: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闻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渺。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又彼行者,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
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如是亦如【圣无着】云:
「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
“黠慧锻师”若彼第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
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
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7-1 13: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甘露法洋 的解释

我们必须预先决定此座欲修哪章题,而并非任由自心临时抉择或中途更换。修持章目必须顺着道次第之先后而禅修,不可今天修基本的部分,明天修最高的部分,后天又挑修中程度章题。为甚么要依次序先后修呢?这是因为后面章题之觉受的生起或否,正取决于前章题所得觉受。整个道次第的各章题,就犹如一环扣一环般。

在实修时,应以经论所说、师长口授及个人经验合起,把心放在思维、观察及分析课题内容上,仔细地思考课题中之有关教法,以培养出相关之觉受。一旦心散乱了,我们把它轻轻带回来这思维上。至略有觉受及感动时,便把心力尽量专注于此种觉受上。一旦心念不集中时,又再重复刚才所说之观察思维,重新再一次培养出觉受,又再把心停在此上而专注。实修的关键并不是单单把有关教法温习一遍,而是为了让自心与教法合而为一,令心有所改变、有所觉受。

我们不可能在一座之时段中,把整个道次第各章题全修。故此,在一座中应挑其中一章目而专心,以观察及专注交替使用,以生出决定觉受。可是,由于道次第是一连串关联之章题,我们在修某一章题时,应把它之前的其它道次第教法概略地串习一遍,才到此座主题之专修上。在这章题修至有觉受后,下次修便顺移至下一章题,本来章题便成为概略串习之那部分了。我们必须修至对某一章题有所觉受及决定后,方移修下一章题。有一些章题或许只需数座之认真实修便能生出觉受,有些章题则必须有耐性地修很久方能有成。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7-1 13: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法师对此的讲解(第二次讲记)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真正的修行有两种:一种是要思惟观察的,一种是不需要思惟观察,专注一境去修的。那么哪些是需要思惟,哪些是需要安住的呢?实际上《广论》从一开头到菩提心为止,这些全部都要思惟修的。修习对善知识的净信心、暇满义大、死没无常、业果等等,这些照着次第都要一一思惟的;因为经过了思惟观察以后,才能提起猛利的信心来。这种很强盛的心情,不是偶然修一下就可以得到的,要不断地修,使心经常保持这种状态,由于这样的力量,才能够改变自己无始的习气。   
假定不经过上面所说这样的思惟决择产生猛利的心情,而且恒常相续的话,就没有强盛的力量对治相违品--真正障碍我们修行的这些不恭敬等,所以一定要数数思惟观察。关于这一点,好的我们没有修,坏的经验倒是人人都有。例如对于我们欢喜的境界耽着,一直去想这个东西实在好吃、那个东西真好玩!愈想贪心就愈强。反过来,如果这个人你不欢喜他,把他视为怨敌,觉得这个家伙真讨厌!这样多去想的话,心里面的瞋恨就会愈强。这些东西都是经过我们不断地思惟产生的,坏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   
所以修习前面说的这些道,像对知识修净信心,或修暇满义大,这个不需要境相明显(所谓境相明显,就像我们修皈依的时候去观佛像,一定要把佛像观得很明显),但是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要猛利,第二要恒常相续。这两种都需要不断地观察思择,这样的修叫做思择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另外一种修就是将心安住在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上,譬如观佛像,如果你心里一乱,就没办法观得起来。所以对专一的所缘境,假定不断地思惟的话,那心就不能稳固地安住在上头,这个时候就不要思惟,要安住修。这部分到后面讲到止观的时候会详细说明。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还有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说凡是智者只需要观察修,这个「智者」是指在闻思阶段的人,譬如我们现在讨论,在藏地来说是辩经,也就是修闻思相应慧的这些人,只应该观察修;而「孤萨黎」他已经把前面的理路弄得很清楚,应该专心一意修行了,所以只要止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不管是智者或是孤萨黎,都要止修也要观修。对于在思辩的这些人,也同样要修奢摩他,也就是定学;对于孤萨黎,虽然理路已经了解了,实际上去修行的时候,也是要一步一步地修,对善知识还是要修净信等,所以仍必须去观察思惟。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观察修、止修这两种修行道理,不管是显教或是密教的经论都有多处说明。经藏是显教的,续藏是密教的。凡是必须由观察思惟去修习的,如果你不去观察,或者虽然观察但观察得很少的话,则产生不了我们需要的无垢净慧,而无垢净慧正是我们修道真正的根本。这个道是殊胜之道,是指见道以上的。纵然智慧略略生起,但是也没办法增长,既然没办法增长,对于修道也不会有进步。   
我们修种种道,最究竟的果证就如敬母阿阇黎所说的:智慧当中最重要的是如智、遍智(也就是佛智)。就是说,能够无杂(没有一点错误地)简择一切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两个名词我们不大习惯,汉地普遍说为真谛、俗谛。真谛是专门解空性真如的,俗谛是专门讲缘起的,换句话说缘起性空,一个是讲空,一个是讲有。这都是需要在修道中究竟证得的,假定我们没有观察慧去思惟决择,是得不到的。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照理说我们修了以后应该愈修智慧愈明利,但是由于前面错误的知见、邪执,照着这种错误的方法去修,结果反而愈修愈钝。而且如果有严重的忘念,简择观察事情也愈来愈迟钝,那表示已经走错了。这个我们千万要注意。就算真正学定,如果学错了也会犯这个毛病。我自己以前也犯过这种毛病,也听见很多周围的人犯这种毛病。不要说在观察修时对境相的观察要很明利,就是止修学定的时候脑筋也要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往往坐下来,心就慢慢迟钝了。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得到,我们在佛堂用功,坐下来的时候自己觉得心慢慢好像蛮沉重的,或是坐在这里听课时,觉得最好眼睛闭起来,好像比较能专心听,可是你眼睛一闭,慢慢不知不觉地沈相就起来了,你会觉得比较专一,觉得很好,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这到后面止观部分会详细说明。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下面就一一简单说明。我们要对三宝修信,就要对三宝的功德差别多了解。这里所谓的「差别」就是不同的内涵,晓得佛有什么功德、法有什么功德、僧有什么功德;佛的功德又分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业功德等,种种自利、利人的功德,这个就是差别。了解得愈多,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能够增长,这是修净信的部分。进一步来说,皈依以后,对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过患了解得愈多,生起的厌离心就愈多;另一方面,对如法去修行的殊胜好处能够知道得愈多的话,对解脱的希求心也会愈强。更进一步的次第就是进入上士,学菩提心、广行六度,晓得这些希有难行的胜利,进而能够产生强盛的信心,生起好乐,精进努力去做。这一切都要靠多去思惟观察,观察的时候要依着经上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对于这个道理引发殊胜的见解,不要随别人而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修行的时候一开始要广闻,广闻了以后,对整个正确理路的了解就会宽广。有一类人,他们不是没有见解,若是没有,根本就不用谈;只是因为对理路的认识太狭,会这样想:假定多去观察的话,会障碍修定,修定必须要专心一致;就算修起来了,还要继续使这个定得到坚固,所以不要多去观察思惟。现在很普遍地有这种误解,我当年学佛经常听见这种说法。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心很乱,很想去学定,听别人说学定就是心不要乱,所以修的时候,也不要如理去思惟,一心一意只希望打坐或念佛就好了,这是常常看见的毛病。不过注意啊!并不表示我们在闻思就一定对。总之不管做哪一个,一定要先决择辨别它的正、误,才能照着走下去。
【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修定时心要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面,在没有修成之前,如果不断去观察的话,那定是生不起来的,为了得定而不去思惟观察,大师说这个他也承许。但为了引发这样的定,前面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加行是需要观察思惟的。如果把为了引发定之前的很多观察、思惟视为修定的障碍的话,那根本错了。这个错误是因为根本不了解大车(也就是历代真正清净无垢的传承)所告诉我们修习的道理。祖师的话都不懂,何况是佛法?所以就会产生这个误解。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輭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举个比喻,就像锻师,就是现在的银楼里炼冶金银的这些人,他把金银不断地在火里面烧、在水里面洗,这样做是要净除一切的杂质、脏垢,把杂质拿掉之后,就变得很纯、很柔软,进一步再拿这个金、银去做像耳环等种种的庄严具,那个时候要它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修行也是如此,比喻中的火烧、水洗是指什么?对我们来说,在修行之前,一定先要认识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烦恼会造种种恶业,有了恶业就会流转生死,对这些道理应该用观察慧去修习,了解这样做有很多的过失、患害。当我们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心里面就会生起热恼。平常我们恼别人,现在是恼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排斥、厌恶,决心要拿掉它。这种内心当中的作意,就像用火来烧炼金银以去除杂质一般。修心就要如理去观察自己内心上的烦恼,使得内心去背弃、厌离这种黑的、恶的东西(此处叫黑品),用这种修习的方法来净除内心当中的杂染。   
障碍拿掉之后,进一步要修习亲近知识的好处、暇满义大难得、皈依三宝的功德、种种的白业果,也就是修善法,乃至于菩提心的种种胜利;对这些道理要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时候心就会润泽,就像我们想到某个东西很好,越想心里越欢喜,这就是善法对内心的一种滋润,这样的作意就相当于用水洗金一样。也就是说透过如理思惟,使我们增长净信,趣向白净法,产生很好乐欢喜的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着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经过了这样火烧、水洗,把杂质弄干净了,我们的心就能够如我们所愿地趣入修行了。不管要修止也好,修观也好,不要太大努力就能够成就。现在很多人修行,花了好大的气力却不能成就,就是前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实际上如理地分别、思惟正是成就无分别定的殊胜方便,所以像前面这种邪执要去掉它。   
接着用锻炼金银的这个比喻来说明,「瑜伽师」就是修行的人。要使得我们的心从贪着、瞋恚、愚痴三毒当中生起厌离,不再随着三毒转,这样就能离开种种杂染,心里就不会忧恼。对于坏的(黑品)厌离,好的(善品)则爱乐趣向,生起欢喜。经过了前面的次第,从亲近师长开始一直到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有了这个以后,不管是奢摩他或毗钵舍那(也就是止观),以这两样不断地去修,这个叫加行修习。等到对于或止或观都渐能随顺、渐能安住,一点都不动、不转,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办所思义。透过了闻思决定以后要去修,那前面的加行也是修,照着这样的正确方法,所有我们想成办的这些内涵统统可以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敏上师的《广论》讲义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
你要修什么,你修的东西先要闻,

“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从闻呢由他力,闻是他说的话了,就是佛说的话,我们听了生定解。佛怎么说的,搞清楚了听过了,决定是如此,不会错了,不会再摇动了。

(喜按:以上是闻慧)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那个闻得到的定解是他说的,对自己的心,不是自己心里出来的,那么你要经过思的阶段,把圣教的道理来如理的思维,听到的佛说的话这个道理,自己来思维,到底对不对,各色各样的比量来推理,现实的现量来比较,那么你感到确实如此。那么这个是由自力故而的决定。这是自己决定的了,不是他力决定的了。自己也能够达到这个定解。自力决定了。

(喜按:以上是思慧)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那么闻思得到决定的定解,离开了一切疑惑,离开怀疑了,不断的去修,不断的串习。一次一次的熏修了,这个就叫修。那么闻思跟修是一贯的。离开闻思就谈不上修。离开闻就没有思了,离思就没有修了。这个东西是整个一连串的。等流下来的。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
那么我们说,修有两种了,一种是观察修么,一种是住止修么,就是止修么,观修么,这两个都要的。数数观察而修,跟不住观察。当你观察好了,得了决定了,你要使这个心明了,那就住在这个境上,不观察了。这两种都要的。并不是说只要止修,不要观修,二俱须要。

“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那么我们对闻思,为什么说二俱需要呢,以闻思所抉择的道理,现见,现实的我们就看到有两种。一种呢闻思所抉择的道理呢,不观止住。不去观察,住在止里边。第二种呢,以观慧思择修。观修止修,两种都有。现实我们也是这么在做的。

(喜按:以上是闻思修阶段之修阶段)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惟是此,等同无异。”
所以说,修里边本来是两种都有的,那么你说一切修都是止修,不要观修的,那么等于说一切五谷。你拿了一个麦,说一切五谷就是一个麦,那就不对了。五谷里边有谷了稻了好几种啊。那么修里边也有两种么。止修观修么。你说一切修都是止修,那无异把麦说一切谷都是麦。其他的没有。那就是错了么。等同无异。这个比喻呢同样,犯了错误了。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这里呢,解名相了。我们说,闻所成慧是闻为先,因为由闻才得到的慧叫闻所成慧。那么思所成慧呢,以思为先,因为有思维了,那么你结果呢思维达到决定之后呢,达到思所成慧。那么照这个推下来,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要修就是不断的串习,那么这个修才会生出来。就是说先要有修,才有修所成慧。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这个修慧呢,从修而成功的。闻慧呢从闻而来的。思慧从思而来的,修慧呢从修而来了。这从名相上看呢,决定如此。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这个这样子说,有什么道理呢,他就是把他的道理说出来了。你要是承认这个样的话,就是说修所成慧是从修而来的。那么修所成慧,修慧很没有生起之前,他前面那个修,修什么。因为从修而来了,因为先有修才有修所成慧了,那么修所成慧还没有成功,这个修修什么呢,就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思所成慧,思慧所决定的道理,不断的去一次一次的熏修,这就是修了。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你说不要思慧不要闻慧的话,修从哪里而来。他前面编了这一套法相名词呢,主要是证明呢,修慧不是不动脑筋了,不思择,就能够产生修慧了,不会的,一定要从闻思而来的。直接从思而来的。“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那就是说,闻思修不但是一贯的,闻越多,思越多,思越多,修越多。修多了之后,灭除过失引生功德就越多。所以说,你说没有闻思的话 ,修就没有了。修没有的话,过失也灭不了了,功德也生不起了。那么你说有的人说,简单修法,简单修法可以,闻少思也少,你修的功德也少,你灭的过失也少,你生的功德也少。所以说还是没有便宜好赚的。佛法里边不是做生意,可以赚便宜的,没有便宜赚的。下一分工夫得一分效果。想取巧是没有的。但是便宜也有,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了之后,功德无边增长,因为你缘的是一切众生。但是这个也不是便宜,实际上法而有这个道理而已。也不是随便好生的,噢,我菩提心生了,哪里生的起啊,菩提心要修出来的。还是要化了工夫了。这里边,他说,从前面推论下来了,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那么你听了多少的正法,你闻慧么就有多少,听的越多,闻慧也多,这个是必然的了。因为闻慧从闻来的了。听的多么闻慧也多了。此慧几多其思亦多,那么思慧从闻慧来的了,思慧把闻慧所决定的东西,加以如理思维呢,那么闻慧越多呢,思维的东西越多,思维的东西越多,思所成慧也越多了。闻思成慧多了,那你思维的材料也多了,思维多的话,思所成慧必然也多了。所以说从思成慧呢,当然不鲜了,不会少的。如思慧多,那么思所成慧很多,那么你要修慧从思所成慧多多的串修了。你多多修思所成慧,修的多那么修成的慧也多么,那么它的多了之后呢,过失灭除的也多,引生的功德也多,所以说效果也大么。所以说修行不要贪便宜。简单法门,简单法门就是灭的过也少,没有什么便宜。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惟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
这是破了,宗大师这里用了很多的量来破这个邪说。那么他说,故诸经论,所以说呢一切经也好论也好,都是说,对修来说,闻思最要。就是前面直接贯下来的了。闻思修,思从闻而来的,修的慧从思来的。那么这是不能隔开的。再一个关系呢,闻越多,思维越多,思维越多,修慧也多。修慧多了之后呢,断的过失也多,生的功德也多。所以说这个呢,从修来说呢,这个闻思是最重要的,没有闻思的话, 修就生不出来的。所以说,皆说于修闻思最要。在修的方面说,闻思是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若谓闻思所抉择者,非为修故,假使你搞错了,你说闻思所抉择的道理,得定解不是为修的,仅仅是开辟一些外部的知见,于我们内部的修习没有相关的。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要修一种对闻思没有相干的另外一个修法。那么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那么你等于说,骑马的人,鞭子一指要往这边跑,马应当往这边跑了,结果马朝后跑了,那不是错了吗。闻思的方向是修慧要跟上去的。结果你闻思了很多,修的时候另外修一套,于闻思无关的修法。那么你等于说,你该向东跑的,你跑西边去了。那就错了,这就搞错了。这个比喻就是你的方向就错掉了。跟前面所说的闻思所说的毫无关系了。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那么佛经里边它建立三慧的次第,前面说的,由闻生思,由思生修,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他们按照次第建立的。闻思的时候就是闻思,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方法,那么这个次第就破掉了,佛说的次第就把它破掉了。你破了佛说的,你这个话当然错了。所以说呢,亦是善破诸圣言中,把佛说的建立三慧次第的道理你给破了么。你把它破掉了,一破掉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那么你说,要向不颠倒的路走呢,不要多闻的,这是乱说了。这样子的话,根据你的逻辑了,这种乱说呢,也成了善说了,就对了。本来是错的,照你的逻辑来推么,这是对的了。他说就是说,你要向无错道去走呢,不要多闻的,为什么,闻思是广辟外解的,外边的知见的,修的时候另外一个方法,于闻思无干的。那么这样说这个话就对了,就是不要多闻的,你可以走上正路。实际上是错误的。所以说你这样子照你的说法呢,这种错误的谬论也成了正确的了。

“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那么就是说,也是一种批驳的话了。照你这么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就是这个道理,闻思修的一贯的道理你不知道的话,照你这样子,这种人的推论呢,多习经典续部,显教经论跟密教的那些经典,学了很多的人,跟一个从来没有学教的人,他们修的时候,所修的方法所修的东西一模一样的,全无多寡。因为他的闻思与修无干么。你在闻思的时候,显密都学了很多,还有一个什么都不学,他们修起来一模一样的,全无多寡。那照你说应当一样的,应当这样子的,那就完全错掉了。照你的逻辑,学的跟修不相关的话,一个学了很多,一个没有学的,修的时候一模一样,不会。这是错误的,

“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这里有一层意思。又彼行者,这样子的修行的人,于观择等,他把那些听闻正法跟如理思维这个观察修都是错的了,不对了。这种恶轨派,这种错误的轨派,就是邪的派了,令成坚固。使这种不正之见的派见呢成了坚固了。就是对了把它巩固起来了,那么这是错误的。那么宗大师结论呢,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我们说,闻思两个慧所决定的意思,不断的去串习,一次一次的去修,那么这个虽不是修成慧,然许是修,这也可以叫修。因为前面说的,修所成的慧要从修来,这个修就是把闻思的慧,不断的去修习。就是说不断的熏习闻思慧所决定的道理呢,也叫修了。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下边有要提出来了。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
假使说,修慧还没有生起来之前没有修的,那么凡夫就没有修了。为什么呢?要得了禅定呢,最起码的禅定是未到地定,这个学了《俱舍》就知道。初禅是最低的禅了,最低的禅还有一个未到地定,就是这个初禅的前面那个定了。属于色界地定。那么凡夫呢,达到初禅未到地定呢就见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论关于观察修和止住修的讲述

丁二明二种修破妄分别者

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
言从于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现观庄严论亦云:「随顺决择分,于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
此言大乘圣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
集菩萨学论亦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于舍护净长,如其所应而修习之。」
此言身受用善根三者,于一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

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
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于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不能灭故。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譬之于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着,若于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瞋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于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

倘心不能摄住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于是处,则须修止也。

………………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锻师,若将金银数数于火烧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于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心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

又于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于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

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着,亦如是说。

略论释:

大乘闻思修三慧,其量如何,以空性而论,由闻讲大乘般若义,心中如所闻而了解。此了解生时,闻慧即生。由此闻慧直至未依所闻观察思惟,而生决定知时,皆为闻慧之范围。迨至上述决定知生时,即思慧生时。由此思慧直至未依所思,数数修习,生起现量通达,皆属思慧之范围。迨至上述现量通达生时,即为修慧生时。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7-1 15: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上是以正信语录派及口哨彩色大字派之方式贴文

下面以静风总结派之方式总结,至于上善八卦派、观清考据派黑板锹实修派、切·格瓦拉踢馆学习派(或者是以武会友派)等诸流派方式的发言,留待日后专人专贴。

我理解宗喀巴大师是在说,学习佛法的方式是有次第的,也就是闻思修这三者,首先是闻,多闻和广大听闻,正确理解了所闻的内容,这样就容易生起闻所成慧,然后,以多闻得来的诸正理周遍思维法义是否成立,能以正理成立,正遍通达,引生定解,这时就叫做思所成慧,这时的思还不叫观察修,此后到了修的阶段,不断以观察修和止住修反复交替,到对于所缘能达到止观双运并引发轻安的程度(初禅的未到地定)之后,就可以叫做修所成慧。这就是佛法闻思修的次第。

那么为什么要观察修呢?主要目的是为了心与法相合,如果仅仅是听闻佛法的义理,而没有深入的观察、思择过,仅仅凭佛说就相信,这不能称为“正信”。要对佛法的义理以各种方式进行深入的观察、思择,而且在思所成慧,也就是定解的基础上,还要以各种虚拟现实的境况,虚拟出不光是道理成立的现量境来(这点是和思的重要差别),例如死无常,假设你临死的时候或者看到亲友死亡的时候,这种境象会使你从内心深处生起对这义理很强烈的觉受,非常深刻的认同佛法的义理,这个时候才能说是正信,在这种认同感生起的时候,一定会有相应的觉受产生,然后就是用止住修之力,把这种觉受深深的烙印在心版上,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21所缘的觉受能自动的,任运的生起的程度。这就是目标,这样反复串习,就一定能达到证得初禅近分定及其以上的程度,也就是证得修慧,只有修慧生起,才能获得见道等进一步的果证,真正趣向于解脱之道。

而闻思修三,是有内在联系的,所闻即所思,所思即所修,不能人为的割裂,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后后是前前的果证,这点也是宗大师反复强调的。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7-1 23:55 编辑 ]
发表于 2009-7-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止观双运那段写得有些自己的体验和胆识!

要照我说,《道次第》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我看懂了诸多文字下的我们的大脑和心灵是怎样相互运作,无法分割的完整灵动的流程真相!

通过这样的真相揭示,我完全有把握找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中和生命里止观双运的那些妙事儿,并完全有把握通过强有力的恒久忆持和思恋,把一个人带往任何他所期盼,所沉浸的境界,与其境界合一,不待刻意,不假造作,他终于成为它-----!

关键是每个人的器与业力都是相当不同的,而他应该去怎样找到对他来说,最能激发他和形成他对某物、某义去进行强有力的恒久忆持,使他愿意百转千回魂入其中,安住其上?这才是最最需要每个人密切去关心的软肋!而这绝不是仅仅对书上文字百遍思索,其义自现那么简单!因为其义自现,只是看似在头脑和理论中,收获了次第的真谛!实则还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极为表浅的感触层面上!因为你还没经过【理】在【事】上,对你的生命百般的锤炼和锻打!所以我不认为理上的收获会让你触及到生命的本质---你的心魂!不能算作心与法义合!只有【事与理】都能深刻入魂,日思夜萦,直到不思量,自难忘,心才有可能进入【信守】之门,进行双运!

而首先找不到这个能激发你,能针对你才会产生的强烈不舍每日所思所观的方便,你就不可能生出猛力恒心,并任凭它带这自己进入这热爱之道!向月亮守护地球一般自发运转,那才是蹉跎岁月的悲哀!

而找到这个伟大的方便,非得假佛力,师力的加持,向他们明确的祈祷自己的所寻, 更要依赖你对自心品质特性的深入洞察和了解,还要拜托你的业力,对你的生命机缘之所赐!

从所闻-----到双运,这一直是所有有情心灵运作的最伟大的自然秘密!谁也逃不出心灵大师念念不息的杰出创造--不论你在轮回还是在涅槃!你必在某种闻思修的双运中! :D

去找吧,去找!去把那个能强烈激发你忆持、思量、震撼心魂的门径找出来!它不仅在书言、师言中,它更需要你独立对自心和周边生活事件的深入洞察,不僵化的发展和创造!


[ 本帖最后由 旮旯儿一虾米 于 2009-7-1 22:34 编辑 ]
发表于 2009-7-2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喜饶让波兄:

呵呵,“某些不喜欢看原论典,喜欢看个人总结的同志”是说我把?
我承认看的东西比较少,不过有一点我可能比你强,简称叫胡搅蛮缠,说好听了就是仔细辨析的能力。

你说:
我理解宗喀巴大师是在说,学习佛法的方式是有次第的,也就是闻思修这三者,首先是闻,多闻和广大听闻,正确理解了所闻的内容,这样就容易生起闻所成慧,然后,以多闻得来的诸正理周遍思维法义是否成立,能以正理成立,正遍通达,引生定解,这时就叫做思所成慧,此后以观察修和止住修反复交替,到对于所缘能达到止观双运并引发轻安的程度(初禅的未到地定)之后,就可以叫做修所成慧。这就是佛法闻思修的次第。

在此你分析了闻思修以及闻慧思慧修慧之间的关系。以上基本同意除了关于修所成慧的理解。通过修所成慧应达到不经过分别或做意法即可在内心现起的程度。达到止观双运引发轻安仅仅是为达到这个目的的开始。(拍脑袋说的,别信)

你说:
那么为什么要观察修呢?主要目的是为了心与法相合,如果仅仅是听闻佛法的义理,而没有深入的观察、思择过,仅仅凭佛说就相信,这不能称为“正信”。要对佛法的义理以各种方式进行深入的观察、思择,或者以各种虚拟现实的境况,例如死无常,假设你临死的时候或者看到亲友死亡的时候,这种境象会使你从内心深处生起对这义理很强烈的感受,非常深刻的认同佛法的义理,这个时候才能说是正信,在这种认同感生起的时候,一定会有相应的定解、觉受产生,然后就是用止住修之力,把这种觉受、定解深深的烙印在心版上,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21所缘的定解、觉受能自动的,任运的生起的程度。这就是目标,这样反复串习,就一定能达到止观双运的程度,也就是修慧,只有修慧生起,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果证,真正趣向于解脱之道。


你举的例子很好:虚拟现实模拟死亡。这件事情是在思维上认可死亡是必然的,是没准明天就发生的,而且身才亲友都帮不上忙的之后,去玩虚拟现实的电子游戏才能产生符合广论所讲的觉受的。
那么在玩虚拟现实游戏之前该做什么呢?首先要闻思,这是肯定的,但问题是产生定解不是靠“我临死的时候或者看到亲友死亡的时候,这种境象会使你从内心深处生起对这义理很强烈的感受,”来“非常深刻的认同佛法的义理”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和格鲁的宗风背道而驰。
比如对于死无常,即使这种能产生内心强烈冲击的境,也是要以正确的道理来解释的,比如三根本九因相。但即使三根本就因相其实还不够,死无常所描述是生命的无常,无非是无常里面的一种而已,而为什么有为法是无常的?——所作性故。为什么所作性故的东西就是无常?这涉及到空性的道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大师真的很慈悲,对于下士道的童鞋,给来点不是那么难理解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下死无常,但这些基本知识本色就没空性那么完善和系统。但即使这样,宗大师的意思还是要依“正理”来思维诸法,虽然下士道的正理可能不那么很正。在闻思修的思这部分,就是要干这件事。比如我们学物理,我想你我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或者看别人做实验,把轻的铁球和重的铁球同时从楼上竖直扔下来,观察是否同时落地,但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这是一定的事。这时候对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我们是有了定解的,并不需要亲自做实验对内心产生很强烈的觉受我们才会相信。相反,如果有人会变魔术,在一个铁球上拴个细线,让铁球不一起落地,如果你看到了有“很强烈的感受”,是否就要认可两个铁球不同是落地呢?

你也提到过:“仅仅凭佛说就相信,这不能称为“正信”。要对佛法的义理以各种方式进行深入的观察、思择”这才是思维要完成的工作,但你说完这话马上来个“或者。。。”暴露出你在思想上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
格鲁派的宗风是非常强调思维抉择,在抉择清楚之前,没觉受什么事。直到产生了思慧,确定了真相之后再去观察修,比如观察“你临死的时候或者看到亲友死亡的时候,这种境象会使你从内心深处生起对这义理很强烈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其实也不那么做准,应该是观察异共相,因为真实情况很多时候是观察不到的。比如死无常的第一点,所有人决定都要死,你仅仅观察一个人死的过程,如何能说所有人都会死掉?比如某格瓦拉,现在还在这里臭贫。

还有,你说:把这种觉受、定解深深的烙印在心版上,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21所缘的定解、觉受能自动的,任运的生起的程度。这就是目标,这样反复串习,就一定能达到止观双运的程度,也就是修慧,只有修慧生起,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果证,真正趣向于解脱之道。

恰恰搞反了,自己弄出来的那点如风中之烛般的觉受,实在不堪一击,根本达不到“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任运的生起的程度”。止观的止就是一个加速器,可以把思维异共相产生觉受的能力增加到非常大,而在这个基础上“反复串习”,就是反复入定修,才有可能“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任运的生起的程度”。(再提示一次,拍脑袋说的,别信)

题外话:

你说:下面以静风总结派之方式总结,至于上善八卦派、观清考据派及黑板锹实修派、切·格瓦拉踢馆学习派(或者是以武会友派)等诸流派方式的发言,留待日后专人专贴。

让我想起新闻经常提到“将某问题国际化”,对此我非常赞成,这个问题很重要,大家都来看看甚至讨论最好,对我也是个促进,踢馆练级的求之不得。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且格瓦拉 于 2009-7-2 00:38 发表
回喜饶让波兄:

呵呵,“某些不喜欢看原论典,喜欢看个人总结的同志”是说我把?
我承认看的东西比较少,不过有一点我可能比你强,简称叫胡搅蛮缠,说好听了就是仔细辨析的能力。

你说:
我理解宗喀巴大师是 ...


不好意思,我写完帖子后觉得某些说法不精确,因此重新编辑了一下,您看到的显然是编辑前的帖子,有劳重新看一下我编辑后的帖子,那样会更准确一些。
发表于 2009-7-2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喜饶让波兄:

好像我们的分歧一夜之间缩小了很多,不过还是有。
你说:而且在思所成慧,也就是定解的基础上,还要以各种虚拟现实的境况,虚拟出不光是道理成立的现量境来(这点是和思的重要差别)

我在来踢馆的时候也是你这个看法,但是后来请教一位师兄,觉得不是“虚拟出不光是道理成立的现量境来”,而仍然是观察正理之后产生的异共相。
再拍脑袋一次。
比如面对美女,如果按照你的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大致过程是:得到美女不美的定解之后,在观察修的时候虚拟把美女的皮剥开,或者好多天不洗澡,然后产生要吐的觉受,然后把这种觉受输入到止住修,这样反复训练,“形成仿佛本能似的认知与反应”。不知道我是否大致上阐明了你的想法?
用正理观察产生异共相,并把这个异共相作为止住修的输入,这个过程和前面的过程稍有不同。比如还是见到美女,在认识到把皮揭开是什么样子,以及好多天不洗澡是什么样子(基本上就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做更深入的认识)之后,把这种认识作为止住修的输入,固化到脑子里。比如以后一见到白净面皮,就想到在空间上下面是一些血肉模糊的东西,不用每次都去揭开了;而且不用观想要经过好多天,因为已经是逐渐在发臭了。

那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们反过来考虑这个问题吧,对于普通人,比如一个青春期的男性,见到裸体美女自然的反应是瞳孔放大,以及一些其他反应。也就是说,只要美女的境一现起,就立刻有本能的情绪和身体反应。我们说空性所对峙的核心问题,就是:境从对方那一面而有(静风语),而通过观察修和止住修,难道要训练这种见到某个境就现起某本能?而且,到了秘法阶段,我们知道有时候甚至要把一些身体上的肮脏的东西观想为修行的助伴,因此如果按照您所说这样来修,日后修秘法也有麻烦。
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出现?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觉受是主观的,而我们知道,其实那个“我”都是不实在的,更别说什么觉受了。相反,我们在观察修的时候,其实仅仅按照正理,把白净的薄薄一层表皮和皮下结缔组织的真实情况对应起来,作为止修的输入就不多不少,正好够修行之用,觉受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
说的具体一些,如果这时候我们是正常的人,经过这样的止修,就自然不会那么贪著那个白净面皮了;但是如果我们是吃肉的虫子,呵呵,没准经过这样的观察修和止住修,我们会不停的流口水,心里想着好吃,好吃,而不会是要吐。。。开个玩笑。

还有关于修所成慧的问题,你说:
也就是说努力达到不待刻意造作,21所缘的觉受能自动的,任运的生起的程度。这就是目标,这样反复串习,就一定能达到证得初禅近分定及其以上的程度,也就是证得修慧,

任运升起基本上一定是在修止之后才能产生,或者说禅定仅仅是一个手段,加速达到任运升起的速度。相反,吧达到某种禅定的程度作为衡量修慧的标准是不妥的。

题外话:见到美女瞳孔放大对大多数人而言肯定不是修禅定修来的,是多生串习来的。但是我们的修行不可能等那么长时间。

还有一点我不能同意,你说:
只有修慧生起,才能获得见道等进一步的果证,真正趣向于解脱之道。

修慧和见道是两个体系中的概念。
见道是指:止观双运缘空性之后,现证空性的一刹那。这时候距离任运升起还早呢。见道之后的有情在出定之后,仍然有可能见到境执为实有。

以上都是拍脑袋说的,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09-7-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最后一点,我比较同意喜绕让波,任运升起应该是在加行位。且格说的也对,见道后出定也可执实有,不过在见道前也基本可以任运,见道后一旦执实有就可以立即任运破除,这个是属于修道位的修行方式,不矛盾。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格瓦拉

1、美女不美,那就不是美女,立名处非合格安立故,所以我无法按照你的逻辑来推理美女不美,如果一定要拿这举例子,那么我觉得我理解的就是宗大师的意思,观察美女的美,串习出一个很漂亮的美女的对境,数数增益其境,就是从各个方面觉得美女就是很美,面孔美,语音美,身材美等等,由于你数数观察美女各方面的美,所以你的贪心一下子会生起的很厉害,还会有相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个心理、生理反应我们把它安立为觉受,觉受生起以后,以止住修的方式加深串习的印象,这样时间长了,达到见到美女自然就能任运生起贪心的程度,这就是闻思修中修阶段要干的事儿。至于密法修习“四遍净”的原理,是建立在显宗止观双运等的基础上,觉受也和本能不一样,胡乱类比容易出问题,所以不予讨论。
(很不喜欢这比喻,为随顺众生故,把这段敲完了,看到的别生气哈)

2、达到修慧的标准,在俱舍论第22卷和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都有叙述,就是止观双运得轻安后的初禅近分定及以上才算修慧,你不同意我也没办法,教典写的很清楚,修所成慧若是有漏,则在四静虑、四近分、中间定、四无色、四近分的十七地内;若无漏,则在四静虑、未至、中间、下三无色的九地。这问题你要是有教证俺就看看,你要是还自己以为如何如何,那俺就不跟您讨论这个了,因为俺也没证得修慧故。

3、修慧和见道并非是两个体系中的毫无联系的概念。这个俺已经说了,修所成慧若是有漏,则在四静虑、四近分、中间定、四无色、四近分的十七地内,只有以这十七地中某一地为所依方堪证悟空性,别的地不行,这也是教典上说的,证悟空性根本定一切法如虚空,后得定一切法如幻化,以后得位定力仍有延续故,真证悟空性了,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是否还有实执,这个按理来说还是可能有的,因为菩萨初地肯定是证悟还不那么圆满的,断了分别我执,但对于俱生我执还没断,只是这种实执势力很弱,无法引生粗分烦恼罢了。

俺觉得你个人发挥的地方实在太多,以自己的想象比附格义,或偶有中,从长久来说,却是不好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怠,闻慧不具,思慧无由得生故。因此提请注意。
发表于 2009-7-4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饶兄:

我们这么精彩的PK,竟然没有多少人看。
而且很遗憾,关于观察修对象,我觉得我写的那一段已经是很清楚了,而你无非是再把自己的观点重复一遍,不仅没有资料的支持,甚至连逻辑的支持都没有。

另外你说:止观双运得轻安后的初禅近分定及以上才算修慧

这句话里面本身就存在自语相违。

最近比较忙,先把此贴顶起来,以后详细回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资料支持在前面几楼就已经贴出来了,所以后面没必要继续贴

至于你修的美女不美的修法纯属自己想象,呵呵,大小乘的不净观都没那么修的。不净观和数息观号称“入道二甘露门”,《俱舍论》谓,修此不净观可对治四贪,即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其中,缘青瘀等相以观不净可治显色贪,缘死尸为鸟兽所食等相以观不净可治形色贪,缘虫蛆等相以观不净可治妙触贪,缘死尸不动等相以观不净可治供奉贪。至于缘骨琐以观不净,骨琐中无四贪境,故可通遍对治四贪。《大乘义章》卷十二载,爱自身以五不净对治,即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相不净、四自体不净、五终竟不净。爱他身以十相对治。不净观以无贪之善根为自性,在三界中缘欲、色二界,以欲界、中间静虑、四静虑、四近分等十地为依地,以欲界身为所依而起,与胜解作意相应,即为有漏观,相当于四念住中的身念住位。在八解脱及八胜处中,不净观为初禅及二禅的观法。又,不净观分为观活人的不净及死人的不净,观活人不净分为五相,晨起不净、如厕不净、九孔不净、醉后不净、病患不净。观死人的不净分为十相: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这十相是共同的,例如南传清净道论也是这么说的。这才是佛陀传授的不净观,不需要自己别出心裁。更何况你说的不周遍于36不净,仅仅是36不净中的几个支分,这样能达到觉受乃至修慧吗?个人以为殊不可能。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7-4 11:39 编辑 ]
发表于 2009-7-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喜饶让波兄:

非常感谢您贴了真么多,以后我真的开始修不净观一定会参考的。

我举这个不净观的例子,无非是把我所理解的观察修的过程描述一下,重点不在不净观,你说我讲的这个不能产生觉受那是肯定的,傻子才会俺我说的那么两句修呢。

不过你这么一说,我倒是真又有支持我的论点了,如果按照你所说,要看到不境观的实际情况对内心产生强烈冲击然后产生觉受,恐怕在现代社会有点难了。比如尸体被鸟兽啄食,虫子吃,恐怕在城市里您是没指望见到了,清洁工夜里就都收拾干净了。所以第一点,观察修外在不会很依赖于是否实际见到。

第二点,观察修产生觉受仅仅是表明观察修达到了足够的程度,比如修不净观,通过反复串习,内心达到了呕吐的程度,表明不净观这一次观察修成功,但这并不表明要把这个呕吐的感觉作为止住修的所缘。呕吐可能对应很多其他的观察修所缘,比如忏悔,所以止修的时候缘呕吐没什么意义,而是仍然缘不净观在心里反复思维之后产生的那个已经很清晰的异共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7:36 , Processed in 0.0372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