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48|回复: 29

新禅修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西 格桑嘉措
佛学及禅修书籍作家
尊贵的格西 格桑嘉措是一位完全具格的禅修大师及国际闻名的佛学家。

他共撰写了二十本备受尊崇的佛学书籍,并且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超过 1,000 所佛学中心及团体。

格西 格桑所教授的佛法清晰实用,让我们谨记于心,实际运用,从而改善日常生活的质素。

他是一位完全具格的精神导师,从其自身之体验,向我们示范如何展开、前进及成就精神道路。

新禅修手册



第一章 ─ 序
《新禅修手册》是一本禅修的实用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与他人快乐。我们总是希望享有安乐,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到,因此经常因为生起嗔怒以及其它的妄念,反而把原有的快乐摧毁了。诚如寂天菩萨说的:

    ……虽然他们总是希望享有安乐,
    出于无明,反而把它当成敌人般的摧毁了。

我们相信,只要提升外在的条件,我们就会真正得到快乐。以此信念作为动机,大部分的国家在物质层面上有着惊人的发展,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并没有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快乐,或是减少了我们的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痛苦与危害。因为我们污染了居住的环境、水与空气。在身体上,我们变得很不健康,许多不同的疾病也正在世界各地散布着。现在的生活也变得更复杂。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比以前更不开心,更加忧虑。相较于过去,现在我们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大的危机。这显示出,我们不可能单靠提升外在的条件而变得更快乐。身而为人,我们当然需要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然而,也唯有在心境安宁祥和的时候,这些条件才会带给我们快乐。如果我们的心不安宁,即使拥有极佳的外在物质条件,这也不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譬如说,我们与朋友欢聚一堂,忽然间有某种原因让我们很生气,在那个嗔怒的时刻,我们的快乐便消失了;因为嗔怒摧毁了我们的内在安宁,或心灵的平静。

缺乏内在的安宁,根本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快乐。要是我们愈有能力调伏自己的心,内在的安宁就会相对地提升,我们自然会变得快乐些。因此,让自己快乐的真正方法就是调伏自己的心。藉由调伏自己的心 ── 特别是调伏我们的嗔怒、贪爱,尤其是我执 ── 所有的问题都将随之消失。我们会体验到深入的内在安宁,并时时都感到喜悦。烦恼、痛苦与不快乐,这些并不存在于心之外;它们是一种感觉,是我们心的一部分。因此,只有透过调伏自己的心,我们才能够彻底终止我们的问题,让自与他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本书所讲述的禅修是真正能够调伏我们的心的方法。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与能力,所以这里提供了许多不同程度的禅修练习。我们应当选择一个让自己感到最适合的程度来开始,然后透过逐渐提升自己的理解与熟悉度,我们再进阶到更高的层次。只要以欢喜心持续耐心地练习这些禅修,我们必定能够完成人生的究竟目标。

什么是人生的究竟目标?我们觉得对自己快乐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是拥有吸引人的身材、财富与声誉?名望与权力?或是刺激与冒险?或许我们觉得,如果找到了对的住处、对的财富、对的工作、对的朋友,对的伴侣 ── 所有都对的基础上 ── 我们就会真的很快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试着要来重整自己的世界。就算有时候行得通,但它也只能达到某种水平,并且为时短暂。无论我们如何成功地创造出似乎很完美的外在条件,它们仍然有缺点;永远无法提供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恒常安乐。如果我们认为生命的主要意义是以追求外在的物质来得到快乐,那么最后我们都被骗了。临终时,这一切都帮不了我们。毕竟,世间成就的本身就是空洞不实,它们并非生命的精华。

过去当人类的福德深厚时,据说有个能够实现愿望的如意宝。但是,即使世间珍宝也只能实现杂染的快乐,它们无法赐予来自清净心的纯净快乐。况且这个如意宝也只能实现持有人这一生的愿望,它无法保护主人的未来世。因此,即使是如意宝,也是迷惑人心的。

唯一不会迷惑我们的是获得圆满正觉。什么是「正觉」?它是解除了所有「错误显相」的全知智慧。具有这种智慧的有情,就是正觉者,佛。除了正觉者之外,其它所有的众生,无论白天或黑夜,甚至在睡梦里也经验着「错误显相」。

无论任何事物对我们显现,我们都感知为是「从它自己那方面存在的」这就是错误显相。我们感知「我」与「我的」是从他们自己那方面存在的,我们的心强烈地执取这种显相,并相信它是真的 ── 这就是我执无明心。基于此,我们造作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并引领我们经历痛苦。这就是我们受苦的根本原因。正觉者彻底地解脱了错误显相,以及它们所衍生的痛苦。

唯有获得正觉,我们才能够实现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清净恒常的安乐。这不净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满足这个愿望,只有在彻底止息了妄念与其习气,并成为圆满正觉者的时候,我们才能享有圆满恒常的安乐。届时,我们将从一切过失与心识障碍中获得解脱,并且具有直接利益众生所需的一切质量,成为众生的皈依处。

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将清楚地看出:获得圆满正觉才是宝贵人生的究竟目标与真正意义。既然我们主要的愿望是恒常的安乐,以及彻底解除一切过失与痛苦,我们就应当生起强烈的愿望来获得正觉。我们应当思维:「我需要获得正觉,因为在不净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安乐。」

什么是禅修?

禅修是专注于善的对象的心,这是导致祥和心境的主要原因。禅修是一种使我们的心熟悉于善德的方法。心越是熟悉善德,就会越安宁。当心安宁时,便能够远离忧虑与不安,这样自然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要是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心变得安宁,那么即使是处在最艰难的环境里,我们也照样很愉快。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并不平静,即使拥有最优裕的外在环境,我们也不会感到快乐。因此,以禅修来训练我们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每当我们进行禅修时,我们就是在做使自己未来体验内在安宁的行为。我们平常所经验的都是妄念,妄念日以继夜贯穿我们整个生命,这些心态与安宁的心相反。然而,由于过去世我们曾经专注过在善的对象上,因此偶尔也会体验到内在的安宁。善的对象是指,每当我们专注它的时候,便会引发安宁的心境。假如我们专注在某个对象,却引发我们负面的心境,如嗔怒或贪执,这表示,对我们而言,这个对象是不善的。同时也有许多中性的对象,它们既非善亦非不善。

禅修有两种:一种是分析禅修,一种是安住禅修。分析禅修涉及思维我们听闻或读过的精神法教的意义。透过深入思维这些法教,最终我们获得一个确切的结论,或引发一种特别的善心境,此即安住禅修的对象。然后,我们一心专注于这个结论或善心境,尽力持久,让我们的心深入并熟悉它。这种一心专注,就是安住禅修。通常分析禅修称为「观」,安住禅修称为「止」。安住禅修依赖于分析禅修,分析禅修则依赖于听闻、或研读精神法教。

禅修的利益

禅修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平静祥和。如前面说过的,如果我们的心安宁,就能免于忧虑与不安,并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如果心不安宁,那么即使是生活在最佳的环境里,我们也不会感到快乐。如果我们练习禅修,心就会越来越安宁,进而体验到更纯净的幸福,最终即使是处在最艰难的环境里,我们也能时时保持着喜悦的心境。

通常我们都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心,它就像风中的气球,随着外界的因素而飘荡。如果事情顺利,我们的心就很快乐;如果事情转坏了,它也随之变得不快乐。譬如,当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如新的财产、新的地位或新的伴侣,我们就很兴奋,并紧紧的捉住不放。然而,我们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也无可避免终将有一天与自己现在喜爱的朋友、地位或财产分离,这种精神上的黏腻或执着,只会为我们带来痛苦。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失去所爱,我们就变得沮丧或烦躁不安;譬如,如果我们被迫与不喜欢的人共事,我们会变得烦躁以及觉得被侵犯。结果非但无法与对方有效率地共事,工作时亦将变得紧张又没有效果。

这种情绪起伏波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度投入于外在的情境。我们有如在海边堆沙堡的小孩,当看到城堡完成时便兴奋不已,当看到沙堡被浪潮冲毁时就沮丧不堪。经由禅修训练,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内在的空间与清明,如此一来,我们就有能力调伏自己的心,使它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逐渐地,我们会发展出精神上的平等,一种时时都感到喜悦的平衡的心,而不再是一个在极度兴奋与沮丧之间摇摆的不平衡的心。

如果我们有系统地训练禅修,最终将能够根除导致我们一切问题与痛苦的起因 ── 自己心中的妄念。这样我们便可以体验到恒常的内在安宁。生生世世,日以继夜都只经验到祥和与快乐。

刚开始的时候,就算禅修进行得不太顺利,我们也要记得:只要是致力于禅修的训练,我们就是在创造使未来经验到内在安宁的意业。这一生与未来世的幸福全都依赖于内在安宁的体验,而内在安宁的体验又依赖于禅修。既然内在安宁是所有幸福的来源,我们自然能够理解到禅修的重要性了。

如何开始禅修

禅修的第一步是平息散乱的心,使心变得清晰。这可以藉由练习简单的出入息禅修来达成。我们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以舒适的姿势坐定。可以采取传统的盘腿坐,或任何其它舒服的姿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最重要的是让背部保持挺直,避免内心呆滞或昏沉。

我们坐定,眼睛轻轻闭上,并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最好以鼻孔自然的呼吸,不要企图控制它,试着观察气息从鼻孔一进一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禅修的对象,我们应试着专注其上,并排除其它的念头。

开始时我们的心很忙乱,甚至误以为是因为禅修才使心变得如此忙乱;其实,我们只是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原来是这么的忙乱。不同的念头陆续生起,强烈诱使我们紧随其后,但我们要按捺得住,并保持一心专注于出入息的感觉上。如果发现自己的心随念而转,要立即把它带回到出入息上。多次重复这种练习,直到我们的心安住于出入息。

如果我们耐心的依此练习,狂乱的心会逐渐平息下来,我们会体验到一种内在的安宁与轻松。我们的心会感到清晰、宽阔与清新。当大海波涛汹涌时,水底的沉渣被掀起来,海水变得混浊不堪;但是当风平浪静时,泥浆渣滓逐渐沉淀,海水因此变得清澈。同样地,当我们藉由专注于呼吸而平息了散乱思潮时,心也会变得非常清晰。我们要安住于这种宁静的心境一段时间。

虽然出入息的禅修只是禅修的前行法,但是它很有力量。经由这种练习,我们能够看出,的确可以在不依靠外在的条件下,仅凭着调伏自己的心而经验到内在的宁静与满足。当动荡不安的心静止下来时,深沉的幸福与满足感便油然而生。这种满足与幸福感将帮助我们克服日常生活的忙乱与困难。我们日常经验到的许多压力以及精神紧张都来自于自己的心;我们的许多问题,包括生病,都是因为压力而形成或加重的。我们每天只要花十或十五分钟来练习出入息禅修,压力便会减轻,进而体验到宁静与宽阔的心境,许多日常的问题也将远离。艰难的处境变得易于处理,我们自然感觉温暖并善待他人,人际关系也将逐渐获得改善。

我们应该练习这个禅修前行法,直到减轻了粗散乱,然后开始训练《新禅修手册》解释的二十一个禅修法。进行这些禅修时,我们首先以出入息的禅修平息散乱的心,然后再依照各个禅修的个别指导来进行分析与安住禅修。

禅修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既然本书叙述的禅修是以信解再生或转世,以及业或行为,作为前提,因此简要地描述生与死的过程,以及我们可以投生的地方,将会很有帮助。

心既非物质,也非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东西,它是个异于身体的无形无色之相续。死时身体坏灭,心却不会停息断灭。虽然表层意识终止了,但它却溶入更深层的意识 ── 最细微心。这最细微心的相续无始无终。当这个最细微心获得彻底的净化后,即转化为佛陀的全知心。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自己的最细微心留下习气,每一个习气终将长成为它自有的果报。我们的心像一亩田,我们所做的行为如同在田里播种。善行播下未来幸福的种子,不善行播下未来受苦的种子。我们过去播下的种子一直蛰伏着,直到所有的因缘具足它才发芽。有些情况会是:在原初行为造作之后,要经过很多世才会体现它的果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时成熟的种子很重要,因为它决定我们将有怎样的投生。死时是哪种的种子成熟则取决于我们死前的心境。临终时处于安详的心境,这将激发善业的种子,我们会取得善道的投生;临终时如果心神不安或处于嗔怒的心境,这将激发恶业的种子,我们会取得恶道的投生。这与临睡前心绪不宁而引发恶梦的道理相同。

这种比喻绝非偶然,因为我们进入睡眠、作梦与醒来之间的过程,相似于死亡、中阴与再生的过程。进入睡眠时,我们的粗内风向内集中并溶入,然后心识变得越来越细微,直到它转化为最细微心的睡光明。当睡光明显明时,我们经验着熟睡,对他人而言,我们如同死人一样。当睡光明终止时,我们的心识变得越来越粗,并经验到各种梦境。最后我们平常的记忆与心识的控制力恢复,我们醒来。当这些发生时,我们的梦中世界消失,感知的是醒之境。

我们死时也会经验到类似的过程。死时我们的内风往内消溶,心变得越来越细微,直到最细微心的死光明显明。死光明的经验很像熟睡。在死光明消失后,我们经验到的是中阴境,藏语称为「巴都」bardo。这个境界如梦境般发生在死亡与再生之间。几天或几星期后,中阴境结束,我们再度投生。正如我们从睡梦中醒来,梦境消失,我们感知的是醒之境;同样的,当我们再度投生时,中阴景象终止,我们感知的是下一世的世界。

介于睡眠、作梦与醒来,以及死亡、中阴与再生的过程中,它们唯一不同的是:在睡光明终止时,心与这个驱体的联系仍保持原状;当死光明终止时,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断裂了。

我们在中阴境所经验到的不同景象,是源自于我们死前被激发的业力种子。死前如果是恶业的种子被激发,我们会经验到恶梦的景象,如果是善业的种子被激发,我们会经验到令人愉悦的景象。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业力种子足够成熟时,它们将迫使我们于六道轮回中任何一道里再度投生。

这六道就是我们确实的投生处。它们是依赖于我们行为的力量、或业力而存在的。业有三种:身业、语业与意业。既然身业与语业皆源自于意业,终究来说,六道正是我们的心所创造的。譬如:地狱道的存在是源自于严重恶业的结果,例如杀人,或极度残酷的精神或实质行为,这些都是依赖于最严重的妄念心态。

为了构成一个六道的心理图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比喻为一座有六层楼房的古老大楼。在这个比喻里,楼房象征着轮回,也就是凡夫无法选择或控制地经历着的杂染投生的循环。这栋楼有三层在地面上,三层在地底下。妄念的众生如同居住在这栋楼房里的居民。他们不断的在楼房里上下搬迁,有时住在地面上,有时住在地面下。

楼房的第一层相当于人道。在这之上的第二层是阿修罗道 ── 这些非人类常与天人有战事纠纷。就其势力与财富而言,他们胜于人类,然而他们沉迷于嫉妒与暴力,因此他们的生命少有精神价值。

最上层楼住的是天人。天道中较低的天人是欲界天的天人,他们过着轻松且奢华的生活,将主要的时间投入在享乐与满足他们的欲望上。尽管他们的世界是个乐园,寿命也很长,但是他们却不是永远不会死,最后他们会堕入低道投生。既然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让心涣散的奢华欲乐,当然也很难让他们生起修行佛法的愿望。因此,从精神修行的角度而言,人类的生命远比天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在欲界天之上的是色界与无色界的天人。色界的天人已超越了诸感官欲望,他们体验着灭尽定 (meditation absorption),并以光明为身。无色界的天人,甚至连如此微妙的身躯也超越了,他们安住在无形体的细微意识之中;这细微意识相似于无垠的虚空。尽管他们的意识在轮回里是最清净、最崇高的,但是他们却仍然未断除轮回的根 ── 我执无明。因此,在经历多劫的喜悦后,他们的生命结束了,并再次堕入轮回低道的投生。如同其它天人,他们耗掉过去聚集的福德,在精神修证上少有、甚至完全没有进展。

在地面上的三层楼,称为善道。因为住在这里的众生相对地有快乐的经验,这是善行的结果。在地底下的三层楼是下三道,这是身语意三恶业的结果。它们之中受苦最轻的是畜生道,这被比喻为紧挨着地面的第一层地下室。此道包括了所有人类以外的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昆虫、小虫类等整个动物界。它们的心识特点是极为愚昧,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觉醒,生活充满了恐惧与暴力。

再下一层住的是饿鬼。投生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贪婪,以及以悭吝为动机而作的恶业。这些行为的结果是极度贫穷。饿鬼道的众生长期经受难忍的饥渴煎熬。它们的世界是无垠的大沙漠,即使有机会遇到一滴水或是一小片食物,这些食物也会像海市蜃楼般的消失,或是变成脓、尿那样令人厌恶的秽物。这些显相源自于它们自己的恶业,以及缺少福德的结果。

最底下的一层是地狱。地狱道的众生经验着无情的痛苦折磨。有些地狱是大火,有些是冰冷黑暗的荒凉地域。由地狱众生心识所幻化的鬼怪,对它们施以无止尽的恐怖刑罚,痛苦似乎永无终期,最后因为导致他们身陷地狱的恶业力耗尽了,于是他们死亡,然后再度于轮回的其它道投生。

这就是对轮回的一般描述。无始以来我们就困于轮回之中,从最高层的天道到最低层的地狱,毫无意义的流浪着,没有任何选择。有时候我们住在最高层的天界;有时候发现自己身而为人住在第一层。然而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深陷于地下的楼层里,身心都经历着可怕的痛苦与折磨。

虽然轮回如同监狱,但是却有一道门可以让我们从中脱离。这道门就是空性 ── 万象的究竟本质。经由训练本书教授的方法,我们终将找到通往此门的道路。通过它,我们将会发现:这座楼有如幻境,它是我们不净的心所创造的。轮回并非外在的监狱,它是我们自己的心所创造的。它永远不会自行消失,但是通过致力于真正的精神之道,灭除我们的我执无明以及其它妄念,我们可以终止自己的轮回。一旦我们获得解脱,便有能力教导他人如何藉由灭除他们自己的妄念,而把他们的心灵监狱完全摧毁。

练习本书教导的二十一禅修法,我们将能够逐渐克服那些导致我们陷在轮回监狱的妄念心,并发展出获得圆满正觉所需的一切善德。前六个禅修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 ── 也就是脱离轮回的决心。接下来的十二个禅修,帮助我们培养对一切众生生起真正的爱与慈悲,并领悟到:唯有自己先获得正觉,才能够帮助其它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妨碍我们解脱以及成正觉的最主要障碍是我执,这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后两个禅修的主要作用是对治并根除这种错误观念。最后的禅修是让我们深入体验前面二十个禅修的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进行禅修

这二十一禅修法的每个禅修都包含五个部分:前行、思维、禅修、回向与后继修行。解释这二十一禅修法的教授,称为「道次第」或「朗林Lamrim」。对这些禅修的证悟,就是真正引导我们迈向圆满正觉大解脱的精神之道。

第一部分,前行法,这是为了使禅修顺利而做的准备,包括:净化过去恶业而造成的障碍、聚集福德,以及领受正觉者的加持。如果我们希望对这些禅修获得深入的体验,那么修前行法就很重要了。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以《附录一》的禅修祈祷文作为禅修的开始。有关行持法的解释,请参见《附录二》。

第二部分,思维或分析禅修的目的是,使安住禅修的对象在心中生起。我们透过深思各种推理,思维类推,反思这些法教的意义。牢记每个禅修的思维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我们在禅修时就不必翻书。这里提供的思维法,只是指导方针。我们应当以自己觉得有帮助的推理与生活范例来使它更丰富。

当经由思维而使禅修的对象清晰现起时,我们要放下分析禅修,一心专注于此对象。这一心不乱的专注,就是第三部分 ── 正式禅修。

开始练习禅修时,我们的专注力很微弱,容易受到干扰而忘掉禅修的对象。因此,在初修时,我们可能必须在每座禅修中,来回交替思维与安住禅修。譬如,在修大悲心时,我们先观想一切众生经受的各种痛苦,直到一种强烈的悲心在心中升起。当这种感觉生起时,我们一心专注在这种感觉上。当感觉模糊了,或是心思跑到其它对象上时,我们必须再次回到分析禅修,重新让这种感觉生起。当它再度生起时,我们停止分析禅修,一心专注保持在这种感觉上。

思维与安住禅修两者都是为了让心熟悉善的对象。我们越是熟悉这类对象,心就会变得越安详。藉由禅修训练,并以禅修中所开发的洞见与决心来生活,我们将能够继续保持祥和的心境,并使其贯穿整个生命。关于思维与禅修的详细解说,请参阅《转化你的生命》与《妙乐圆满之道》。

在每座禅修结束时,我们把禅修创造的福德,为获得无上正觉而回向。福德若不回向,它将很容易就被嗔怒所摧毁。在每座禅修结束时虔诚的念诵回向文,可以确保禅修创造的福德不至于被浪费掉,并让它成为成就正觉的因。

第五部分是后继修行。这包括了如何把禅修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建议。很重要的是要记得,禅修并不是只局限在禅修之中,它应该要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不要让禅修与生活之间有落差,因为修行的成功是取决于禅修之外的清净行为。我们应当运用觉照、警觉与不放逸来时时观照自心,并努力断舍自己可能有的任何不良习惯。我们对佛法的深刻体验来自于在禅修时与禅修外,长期修行训练的结果。因此,我们要以稳定温和的心来训练,而不要急于看成果。

总言之,我们的心如同一亩田。前行法就像在为土地做准备:移除过去恶业所引起的障碍,以福德养分施肥,以圣者加持水来灌溉。思维与禅修像在心田里种下殊胜的种子,回向与后继修行是让佛法证悟的丰收早日成熟。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并非只是让我们在知识上理解成佛之道。它们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我们必须实践实修菩提道次第。每天以这些禅修来训练我们的心,最终我们会获得所有道次第的圆满证悟。在尚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我们必须勤于听闻真正菩提道次第的口传教授,或是阅读可靠的菩提道次第的解释,然后对这些法教进行思维与禅修。我们必须不断的拓展对这些重要法教的理解,并运用自己获得的新理解来提升日常的禅修。

如果真心想要获得对道次第的体验,我们就要每天进行禅修练习。第一天,禅修宝贵的人生,第二天禅修死亡与无常等等,以这样持续的禅修,直到二十一天完成整轮的禅修;然后重头开始。在每个禅座之间,我们要留心于后继修行。有机会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菩提道次第的闭关。关于闭关时间表的建议,请参考《附录四》。经由这样的练习,我们整个生命就完全被用来拓展与加深对菩提道次第的体验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9-6-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格西 格桑嘉措!
发表于 2009-6-1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誠禮敬 格西拉格桑嘉措,也感謝樓主分享~:loveliness:
发表于 2009-6-1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这书很多年前论坛就已经贴过一个版本,也还可以。
可能现在旧贴还在。
发表于 2009-6-15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推~:loveliness:
发表于 2009-6-16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强大!
发表于 2009-6-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誠禮敬 格西格桑嘉措!
感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09-6-17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格西 格桑嘉措 !
发表于 2009-6-1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介绍格西的文章?
发表于 2009-6-1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站上有另一个译本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雕像與唐卡的奇蹟

在塔帕亞洲出版社,书籍介绍中
‏看到一本心宝的書...
有一段故事很有趣....
转帖如下............



仅只是以信心来观想宗喀巴,就是一种领受诸佛加持的强力方法,要是我们具有坚定的信心,只是在家里保有一尊宗喀巴的佛像,家里就会变得神圣起来,保护我们免于贫穷。

当宗喀巴圆寂时,全国上下皆因失去了珍贵的导师而充满了悲伤。他们不但再也无法直接看到他,更因为他的画像极为稀少,大部分人甚至连他的画像都看不到。因此,许多工匠决定制作宗喀巴的雕像与唐卡。虽然宗喀巴在世的时候不公开示现神通力,但在圆寂后,透过这些雕像与唐卡,他示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有八尊特别著名的佛像。它们是:  

1) 杰‧须帕马 Je she par ma(以微笑消失的尊者)

2) 杰‧宁嘎卓马 Je nga dra ma(比较像的尊者)

3) 杰‧升潘马 Je shen pen ma(更能让其它人受益的尊者)

4) 杰‧古心马 Je ku thim ma(溶入身中的尊者)

5) 杰‧宁波马 Je nam pur ma(升至虚空的尊者)

6) 杰‧硕澎格磊马 Je tsong pon gelek ma(商人之首格磊的尊者)

7) 杰‧朔豆马 Je tso dog ma(平息冲突的尊者)

8) 杰‧林波马 Je ling pur ma(前往他方的尊者)

第一尊佛像的故事如下。有一次,一位谦虚的修行人想找一尊宗喀巴的佛像来作闭关,但他却怎么都找不到,于是在闭关期间他就自己造了一尊小小的宗喀巴像,把它放置在佛坛上。对他而言,这尊佛像如同活着的宗喀巴,每天在进行禅修之前,他都会在佛像的面前献上供养与作礼拜。有一天,当他从禅修中起来时,他注意到佛像逐渐化为光。就在他观看的同时,佛像忽然微笑并升至虚空,完全消失。这位修行人很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他沉思了很久,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老师。他的老师非常高兴,并请他再造一尊和前一尊完全相同的佛像。他遵从师意造了佛像,后来这尊佛像被称为「以微笑消失的尊者」。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尊与第三尊佛像是由两位不同的工匠制造的,他们进行友善的竞赛,看看谁造的比较像宗喀巴。他们把两尊佛像带到一位高位喇嘛的面前,请他当裁判。当这位喇嘛以虔诚的心检验佛像时,一尊佛像说:「我比较像。」然后另一尊回答说:「但是我更能让其它人受益。」此即这两尊佛像名字的来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尊佛像,是因为佛像的拥有者是一位名叫永宁喇嘛(Nyungne Lama) 的修行人而得名,这位喇嘛的主要的修持是宗喀巴上师瑜伽法。在他的佛坛上有一尊宗喀巴的佛像,他把佛像视为是活着的宗喀巴。每天他都会修上师瑜伽,从皈依到把上师宗喀巴融入于他的心中。基于他这般虔诚的修持,导致他生起了十分清净的心,并获得特殊禅定的体验。有一天,当他观想宗喀巴融入心中时,他体验到自己的佛像真的融入了他;当他从禅座上起来时,佛坛上的那尊佛像竟然完全消失了。之后,他很快地便获得了许多甚深的证悟。这个消息被传开来,制造这尊佛像的工匠变得很有名。后来他又再造了一尊宗喀巴像,他便把佛像命名为「溶入身中的尊者」。
第五尊佛像属于一座寺院,有一位虔诚的修行人经常看见这尊佛像升到空中,然后再回归到佛坛原位。为此缘故,这尊佛像被称为「升至虚空的尊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4:40 , Processed in 0.03625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