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8|回复: 9

“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不合逻辑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学习了一行禅师的佛学著作,似乎法师很强调“现法乐往(愉快地安住于当下,从现实生活中的当下获得快乐,不必等到完全解脱之后才获得快乐)”的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苦吗?——  一行禅师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倾向,即把导师的话当成了教条或意识形态。自从佛陀说第一圣谛是苦以来,他的很多弟子都曾经想方设法来证明地球上一切都是苦的。“三种苦”的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并不是佛陀的教法。

第一种苦是“苦苦”,即与苦受相联系的苦,像牙疼的痛苦,发脾气的痛苦,像某一个冬日觉得太寒冷等等。第二种苦是“行苦”,任何聚合而成的东西都会解体的;因此,一切聚合而成的事物都被认为是苦的。甚至那些还没有衰败的事物,诸如山、河、太阳,都被看成是苦的,因为它们总会朽坏而最终导致苦。当你相信每一个聚合而成的事物都是苦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找到快乐?第三种苦是“坏苦”。今天我们的肝脏可能健康状况良好,可是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庆祝快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迟早会变成苦。苦是乌云,它遮蔽了一切。而快乐是梦幻,只有苦是真实的。

两千多年来,佛教学子们一致宣称佛陀教导说,一切想的对象——一切物理现象(桌子、太阳、月亮)和生理现象,以及心的所有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状态都是苦的。佛陀过世之后一百年,修行者们就已经在重复这几句套话:“此是苦。生命是苦。一切皆苦。”他们以为,要像悟入第一圣谛,就必须重复这几句套话。一些论者说,没有这种持续的重复,就不可能悟入四圣谛。

今天有很多人在机械的念佛号或做类似的修行,他们相信,这会给他们带来智慧和解脱。他们被形式、语言和名相束缚住了,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接受和修习佛法。不运用自己的智慧,没有老师和能够指给你正确修行道路的朋友,这样地去修行,可能会很危险。当你将要执著于某件事物的时候,重复“生命是苦”这样的句子可能会帮助你提起觉照,但是它不能帮助你理解苦的本性,或者展示给你佛陀指给我们的道路。

这段对话反复出现在多部经中:

“比丘们,有为法是有常还是无常?”

“无常,世尊。”

“如果诸法无常,那它们是苦还是乐呢?”

“苦,世尊。”

“如果诸法为苦,我们能说它们是‘我’或有‘我’吗?”

“不也,世尊。”

当我们读到这段对话的时候,我们会以为佛陀在提供给我们一个理论——“诸法皆苦”——而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证明它。但是在同一部经典的其他部分,佛陀说,他只是希望我们有痛苦的时候能够辨认出痛苦,没有痛苦的时候能够辨认出快乐。在佛陀所讲的法被记录下来的那个时期,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苦这种观点,一定已经到到了广泛的修习,因为上面的引文,比辨认苦的教法和灭苦之道更为常见。

“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个论断,是不合逻辑的。当然,如果我们相信某件事物有常或有自我,而当我们发现它是无常和没有独立自我的时候,我们会痛苦。但是,在很多经文里,苦与无常、无我一起,被视为三法印之一。据说所有佛法都能经受住三法印的检验。把“苦”与“无常”和“无我”这两个教法摆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个错误。无常和无我是普遍的。它们是一切事物的特性。而苦不是。不难看出,桌子是无常的,而且除掉所有非桌子的因素,如木头、雨水、阳光、家具制造者等等,它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但是它是苦吗?只有当我们把有常或独立的自我强加于它的时候,桌子才会使我们痛苦。当我们执著于某张特定的桌子的时候,不是桌子使我们痛苦,而是我们的执著使我们痛苦。我们可以同意嗔是无常的,没有独立的自我,并且充满了痛苦,可是谈论一张桌子或是一朵花充满了痛苦确是古怪的。佛陀教给我们无常和无我是为了帮助我们不被事相所束缚。

三种苦的理论试图证明苦的普遍性。生命中还剩下什么快乐呢?我们在涅磐中发现了它。在几部经中,佛陀教导说,涅磐,即完全熄灭了名相概念的那种快乐,才是三法印之一,而不是苦。在北传佛教的《杂阿含经》第262经里,这个观点被重复了四次。龙树菩萨也引用了另一部经,把涅磐列为三法印之一。对我而言,想象一种没有所知障的状态,比视一切事物皆苦,要容易得多。我希望学者和行者们开始接受这个教义,即一切事物都有无常、无我和涅磐的特性,而不要过分努力去证明诸法皆苦。

对一个对佛法的普遍误解是,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由贪造成的。在《转法轮经》中,佛陀确实说过贪是苦因,但是他这样说,是因为贪是烦恼名单上的第一个烦恼。如果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我们就能看出来,贪可以是一个苦因,但是其他烦恼,诸如嗔、痴、慢、疑和不正见,也会导致痛苦。痴造成了错觉,它要对我们的很多痛苦负责任。为了使经文短一些,因而更容易记诵,人们常常使用名单上的第一个词来代表整个名单。比如“眼”这个字,在很多经里被用于代表全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色”常常被用于代表整个五蕴(色、受、想、行、识)。如果我们练习识别苦因,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它是贪,有时候是其他因素。说“生命是苦”太普遍了,说贪是苦因太简单化了。我们要说:“这种苦的根源是某某烦恼”,然后直呼其名。如果我们胃疼,我们就称它胃疼。如果头疼,我们就称它头疼。舍此之外,我们又如何去寻找发现苦因和治疗自己痛苦的方法呢?

佛陀确实教过苦谛,但是他也教过“现法乐往(愉快地安住于当下,从现实生活中的当下获得快乐,不必等到完全解脱之后才获得快乐)”的道理。为了在修行上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停止去证明诸法皆苦。事实上,我们不要试图去证明任何东西。如果我们以正念去感受苦谛,我们将能够辨认出我们特有的痛苦,它的特殊成因,以及消除这些原因、结束我们痛苦的方法。(选自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八册)
发表于 2009-4-1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转法轮经》中,佛陀确实说过贪是苦因,但是他这样说,是因为贪是烦恼名单上的第一个烦恼。如果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我们就能看出来,贪可以是一个苦因,但是其他烦恼,诸如嗔、痴、慢、疑和不正见,也会导致痛苦。痴造成了错觉,它要对我们的很多痛苦负责任。
发表于 2009-4-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苦故 无我”???

据 四圣谛法“当 知苦、应断集、证得灭、趣入道”,应该是 知(无常)苦 故 应该 断 集,进而再证得灭谛,则必由无我理 学修戒定慧之道 吧。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09-4-18 10:29 编辑 ]
发表于 2009-4-18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L :L :L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中士道修行重点
作者:多识仁波切著


  中土道修行总旨可以概括为二观、一行、一舍去。
  “二观”为:
  世间过患观;
  解脱利益观。
  “一行”为:
  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一舍去”为:
  舍去对轮回转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涅盘之乐。
  按照下士道的修法严格修行,可以获昨转生人天的善果,但是人天的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均受业力的支配,难已摆脱业尽下堕、变易无常的规律。即使是世世造善业,连续转生人天,仍然是苦谛身,无法脱离受苦的命运。
  为了永远摆脱惑来所支配的轮回命运,必须寻求彻底解脱的道路。
  要想摆脱轮回、超越生死,就要认识轮回世间的本质,寻求超脱轮回、获得永恒快乐的方法。
  佛教哲学将轮回世间的本质归结为苦、集二谛,将解脱轮回的结果和方法归结为灭、道二谛,共为“四谛”。“谛”是“真理”之义。要想认识轮回、脱离轮回,就要认识“四谛”的世间和出世规律。
  苦谛是轮回世界的本质概括。轮回的主体是含识生命,轮回世界指的是生命世界,不包括植物和物质环境。
  苦乐是指心灵和肉体的感受体验。世间苦有种种,按苦的根本性质分为:受苦、变苦乐受、遍行因缘所生苦三类。
  苦受是人和动物都能感受到的各种痛苦;
  变苦乐受是乐变苦、先乐后苦、形乐实苦之类;
  因缘所生苦是非乐非苦的中性感受,苦的本质在于变易无常。
  色界和无色界没有前两种苦,只有因缘所生的变易苦,故称这类苦为遍行三界之苦。
  这种因缘所生遍行苦是深层的、微细的苦。对这类苦的认识是佛教独有的特点,《因明论疏》中说,佛讲“观苦”,就是指观遍行苦。因为前两种苦一般 世人和外道也能认识到,外道认识不到遍行苦,才把天堂作为永恒的乐园。
  要想认识因缘所生遍行苦,就要认识一切有为法的变易无常规律。
  “无常”有极短时间一刹那中的存在、形成刹那的存在两种。
  时间刹那中的存在是说事物存在只有一刹那,在第一个刹那中生成,在第二个刹那中变化消失。
  形成刹那是指事物形成的全部时间。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事物形成的全部时间的一刹那,如“年”的形成有十二个月,365天。“年”的存在从年初的零点时分开始到下一年年初的零点之前;一月的形成是从月初的零点到下一月月初的零点之前;一日的形成从当日的零点到第二日的零点前;时、分、秒的形成也如此。在一年之中虽然364天已经过去,只剩一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小时,这一年仍然存在。这样的形成和消失,即生和灭是同时的。当一年完全形成时,这一年也就完全结束了。如一日是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的形成中也伴随着每个小时的分分秒秒的消失;一个小时到最后一秒钟才完成它的形成过程,当这一小时全部形成时,这一小时也就全部消失尽了。
 事物的变易无常性的真正含义,不是指事物一刹那间的存在。如果有一刹那的静止和不变,时间虽短也意味着一刹那的“恒常性”,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符合一切存在无常的定理。
  实际上连极短时间一刹那的静止不变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即生即灭、生灭同时、无前后之分,如时间、流水。当前一秒变易为后一秒时,前一秒的生灭已同时完成。
  任何事物在同一刹那当中即是它又不是它,这就是生灭同时、永无静止的无常规律。
  人的一生也是由年月日时分,分分秒秒组成的。人的一生虽然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过一年减少一年,过一日减少一日,从娘胎出生之时起,生灭是同时开始的,生长到十岁时,同时也意味着一生中已减少十岁。在每天每时,人的有形的色体和无形的意识都在经历着变易无常,呼吸和心脏的跳动都标志着生命流动的节奏,就像钟表的分针秒针,不停地转动。
  三界轮回最大的不幸,或者说根本的悲剧不在于其他的苦,而在于这种变易无常。由于这种变易无常,使世间的一切幸福快乐,包括天堂的幸福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在苦谛的四性即无常性、苦性、空性、无我性中将无常列为第一,由无常而生苦,由无常而物质变得虚幻不实,无可执着。
  对苦谛深刻认识,才能引起对解脱的执着追求。所以把认识苦谛视为人道之门。
  不通过对细分无常的认识,不能使人心灵深处激发出如处火海、如临刑场的危机感,就不会产生出离世间的真情实意。
  如果不生真出离心,自度度他的菩提心也就无法生起。若无菩提心,显密大乘的各种修行都将成为有名无实的空中楼阁。
  所以,认识苦谛是解脱的基础。
  世间之苦分共同的苦、各界之苦。
  共同的苦有八分法、六分法、五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
  八分法为:生、老、病、死、怨恨相遇、亲爱别离、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
  六分法为:世事变化无常、心不满足、肉身一次次更换、一次次投生、贫富贵贱变化无常、生死路上无人伴随之苦等等。
  五分法为:一切变化无常、苦无尽头、业力无法抗拒、烦恼枷索难以摆脱、紧要关头无人相助之苦等等。
  四分法为:生、老、病、死之苦。
  三分法为:苦中苦、乐变苦、因缘所生遍行无常苦。这种遍行苦,非苦非乐,属于中性感受,是三界遍行的最根本的苦。
  凡是烦恼业力因缘所生的身体和感受本身包含着的无常坏苦。即使是上界的天人,无论寿命多长,既然有生就有死,既然有乐就有乐尽的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这才是轮回生命的最根本的苦。
  各界之苦指六道众生各不相同的苦,如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的苦,人类的苦,三恶道各自不同的苦等。
  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那么轮回生命的这种苦从何而来呢?
  佛教将苦谛的根源称做集谛。
  集谛的“集”指人世因缘的聚集。人世的因缘共分两类:一是无明及其派生烦恼;二是造业行为。
  这里所说的无明不是广义的无明,而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是将五蕴身误认为自我的一种虚妄意识,由此虚妄我执产生贪爱、嗔恨、慢、邪见等种种烦恼。
  以俱生无明为主的烦恼情况引起行善造恶的行为。这种善恶业(或称黑白二业)熏染思想意识(这种受熏染的意识唯识宗认为是阿赖耶识,中观宗认为是心识),受染的意识按业力的指向在六道的相应环境中投生转世,在转世后的新的一生中,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又重新造业,积累因缘,熏染意识,形成再生的转世因缘,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就叫做生命轮回。
  在轮回世界中无论有多少诱人的事物和醉人的幸福快乐,但从本质上看都是变迁无常、一刹那也留不住的虚幻美境,其中蕴含着永恒的悲剧。
  既然轮回受苦并非偶然,是相应因缘的必然结果,要想改变受苦的命运就要改变因缘。这就像要提高粮食的质量,获得丰收,就要从改良品种、改善生长条件着手一样。
  既然认识到生命轮回本身是苦,就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在轮回中寻找相对性的乐境,即转生人天道,包括往生天堂和佛国净土;
  二是脱离轮回,即出世。
  既然投生善恶道是烦恼和业力所决定的,那么要想摆脱恶道,投生善道,就要从改变相应业因缘做起,如前面介绍的人天善道的业因缘修法。
  要脱离轮回,就要断绝人世因缘。
  人世的主因是无明烦恼,助缘是造业行为。“出世”就要绝源断流。转世的“源”是烦恼与业(简称惑业),“流”是生命在六道中的“流转”。“断流”的唯一办法是“绝源”。
  断其烦恼,造业失去动力而自然停止,轮回之“轮”也会随之而停止。断除烦恼障,生命获得清净自由的状态称为涅盘,也叫灭谛,如小乘阿罗汉和大乘佛菩萨所获得的断惑境界。
  那么断除烦恼障之后会不会转世呢?
  烦恼障无明是惑业转世的主因缘,其因缘既断,就不会有业力支配的无自由转世。  
  但有佛菩萨的愿力转世和自在力转世及八地以上的所知障熏习为因缘的意身转世。这类转世:
  一是为了修完以众生为对象的福德资粮;二是为了度化众生。  
  这类转世从表面上看和惑业转世的众生没有什么两样,生在哪一道就有哪一道众生的共同特征,但他心性清净,不受业力的约束,所以佛菩萨可比作生在泥中不沾泥的莲花。
  各种烦恼生于无明。
  无明有无知和错觉两种。无明和智慧的关系就像黑暗和光明的关系一样,一有光明,黑暗就会消失。对治无明除了开发无我真智,没有别的办法。对治无明之法称做道谛。广义的道谛包括一切解脱成佛的智慧和方便法门,总称戒、定、慧三学。
  “四谛”是佛教世法和出世法的全面概括,学佛者必须深入了解。
  小乘声闻和缘觉学人,修行的目标是解脱轮回之苦的小乘罗汉境界,因此,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缘法的基础上,树立世界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一心追求自身解脱,修习戒、定、慧三学。
  修菩提道的人,在了解“四谛”人世、出世因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世界过患观和解脱利益观,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彻底舍去对世间幸福的贪恋心后开始发心转入上士道。
  戒、定、慧三学此处从略,留在上士道的六度中介绍。
发表于 2009-4-2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09-4-17 11:10 发表
最近学习了一行禅师的佛学著作,似乎法师很强调“现法乐往(愉快地安住于当下,从现实生活中的当下获得快乐,不必等到完全解脱之后才获得快乐)”的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开示。

愉快的安住当下,是贪心和痴心在作怪。非解脱,非圣道,非现法乐住。

附录:
【现法乐住】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术语)禅定七名中之一。禅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法味之乐安住不动,故名。了义灯五本曰:“定有七名。(中略)七云现法乐住。(中略)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


【现法乐住】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发表于 2009-4-2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利文长部经之Brahmajālasūtta中,佛陀明示现法乐住式的涅槃乃是外道邪见.一行禅师作为南传大德,对此不应不知道.
然而北方的禅宗,南方的少部分禅师,仍然在宣传这种邪说,误人误己.可叹之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09-4-20 16:14 发表
巴利文长部经之Brahmajālasūtta中,佛陀明示现法乐住式的涅槃乃是外道邪见.一行禅师作为南传大德,对此不应不知道.
然而北方的禅宗,南方的少部分禅师,仍然在宣传这种邪说,误人误己.可叹之至.


一行禅师是越南人,主要学的是汉传佛教的禅宗,非南传佛法。现在法国宏法。在西方还是很有影响的。
“巴利文长部经之Brahmajālasūtta中,佛陀明示现法乐住式的涅槃乃是外道邪见.”——这个我没有学习过。
“然而北方的禅宗,南方的少部分禅师,仍然在宣传这种邪说,误人误己.可叹之至. ”——至于一行禅师或其他人宣传的现法乐住是否就是经中佛陀批评的外道邪见?我没有研究过,不能发言。不过楼上所引佛教辞典中的名词解释,也没有定义为邪见吧?从禅师本人著作看,对空性的理解很正确,我深收益。只是不同意他对苦谛的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智月 于 2009-4-20 13:01 发表

愉快的安住当下,是贪心和痴心在作怪。非解脱,非圣道,非现法乐住。

附录:
【现法乐住】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术语)禅定七名中之一。禅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法味之乐安住不动,故名。 ...


一行禅师的现法乐住是通过正念修行获得的。他也教授禅定。
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的好:
事实上,我们不要试图去证明任何东西。如果我们以正念去感受苦谛,我们将能够辨认出我们特有的痛苦,它的特殊成因,以及消除这些原因、结束我们痛苦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2:33 , Processed in 0.03369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