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谁造此论?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若尔此中谁问、谁答?或有说者:尊者舍利子问,佛世尊答。复有说者:五百阿罗汉问,佛世尊答。有作是说:诸天神问,佛世尊答。有余师说:化苾刍问,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征问义品因缘。问:若尔此论何故传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说广令流布,是故此论名称归彼,然是佛说。复有说者:此论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问:岂不前言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论耶?答: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觉慧,善知诸法自相共相,通达文义及前后际,善解三藏离三界染成就三明,具六神通及八解脱,得无碍解,获妙愿智。曾于过去五百佛所,积修梵行发弘誓愿:我于未来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造阿毗达磨。故如是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弟子众中,法尔皆有二大论师任持正法:若在世时如尊者舍利子,若般涅槃后如尊者迦多衍尼子。故彼尊者以愿智力观法所益而造此论。问:若尔佛说阿毗达磨,何者是耶?答:世尊在世,于处处方邑,为诸有情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在世时,诸圣弟子以妙愿智,随顺纂集别为部类。是故尊者迦多衍尼子佛去世后,亦以妙愿智随顺纂集造发智论。谓于佛说诸论道中,安立章门,摽举略颂,造别纳息,制总蕴名,谓:集种种异相论道,制为杂蕴;集结论道,制为结蕴;集智论道,制为智蕴;集业论道,制为业蕴;集大种论道,制为大种蕴;集根论道,制为根蕴;集定论道,制为定蕴;集见论道,制为见蕴。犹如一切邬拖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此亦如是,阿毗达磨本是佛说,亦是尊者随顺纂集。又若佛说若弟子说不违法性,世尊皆许苾刍受持。故彼尊者展转得闻,或愿智力观察纂集,为令正法久住世故,制造此论。 复次诸佛出世皆说三藏,谓: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如是三藏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一切佛教从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觉池之所出故,等力无畏所摄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且名即差别。谓:此名素怛缆,此名毗奈耶,此名阿毗达磨。复次依处亦有差别,谓:若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问于一切中一切可得,谓素怛缆中亦有依增上戒、增上慧论道;毗奈耶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慧论道;阿毗达磨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戒论道。如是三藏应无差别?答依增胜说。谓: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增胜;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增胜;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增胜。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故由依处亦有差别。复次所显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次第所显,谓素怛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品?若毗奈耶,缘起所显,谓毗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阿毗达磨,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中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起,俱无过失。复次等流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是力等流,毗奈耶是大悲等流,阿毗达磨是无畏等流。复次所说亦有差别。谓:种种杂说是素怛缆,说诸学处是毗奈耶,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是阿毗达磨。 复次所为亦有差别。谓: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故说素怛缆。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熟故说毗奈耶。相续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脱,故说阿毗达磨。复次分位亦有差别。谓:依始业位说素怛缆,依已串习位说毗奈耶,依超作意位说阿毗达磨。 复次进趣亦有差别。谓: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说素怛缆,已入正法令受持学处故,说毗奈耶。已受持学处令通达诸法真实相故,说阿毗达磨。是故三藏亦有差别。 问何故尊者造此论耶?答为饶益他故。谓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当令诸有情类于佛圣教,无倒受持,精进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无量烦恼恶行不现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论。譬如有人为饶益他故,于黑闇处然大明灯,令有目者见种种色。尊者亦尔,为饶益他于佛灭后,制造此论。令有智者入深法性。又如诸佛为饶益他,开示演说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虽有因力若无缘力而觉发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要遇缘力乃能修行。譬如池中虽有种种嗢钵罗等众妙莲华。若日月光不照触者,则不开发出种种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触,乃得随类开发出香。又如闇中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要假灯照乃得见之。有情亦尔,虽有因力若无缘力,广说如前。如有颂言: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无灯闇所隐 有目不能见 如是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者 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 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离不善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又如经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又契经说,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友,二从他闻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经言,若我弟子一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故如诸佛为饶益他说十二分教,如是彼尊者为饶益他制造此论。复次为破无明闇故。如灯破闇能发光明,阿毗达磨亦复如是,破无明闇,发智慧明。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无我像故。譬如镜面极善磨莹,种种色像皆于中现。阿毗达磨亦复如是,分别诸法自相共相,令无我像分明显现。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众生依之无畏,从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毗达磨亦复如是,无数诸佛及诸有情,依之无畏,从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照契经等故。如人执灯入诸闇室,能见众色而无迷乱。如是行者以阿毗达磨照契经等义而无迷惑。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观察善等诸法故。如别宝人,能善观察金刚等宝。阿毗达磨亦复如是,能善分别善等诸法。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不倾动故,如妙高山踞金轮上,一切猛风摇鼓飘击,不能倾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亦复如是,住净尸罗,诸恶见者轻毁邪论不能摧伏。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尊者以三因缘制造此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遮计我故。增益智者,谓于内外诸经论中,令智增益无有能如阿毗达磨。开觉意者,谓诸有情无明所昏,如睡未觉不能了知: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缘,何者他界缘;何者有漏缘,何者无漏缘;何者有为缘,何者无为缘;云何为摄,云何相应;云何因,云何缘;谁成就,谁不成就;何者顺前句,何者顺后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于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诸有情开发觉意,无有能如阿毗达磨。遮计我者,尊者所造阿毗达磨,未曾说有补特伽罗,恒显诸行空无有我。以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彼尊者制造此论。 问阿毗达磨。自性云何。答无漏慧根。以为自性。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者谓法界。一处者谓法处。一蕴者谓行蕴。若兼相应及取。随转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五蕴者谓色蕴乃至识蕴。如契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无有谄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 又契经说,此筏蹉氏及善贤外道并梵寿婆罗门,皆于长夜其性质直无谄无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又如佛告西儞迦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汝于长夜异见、异忍、异欲、异乐。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空无我及如实觉。所以者何?以彼外道恒妄计我,空无我性非彼所及。又如佛告邬陀夷言:汝是愚夫盲无慧目,云何乃与上座苾刍共论甚深阿毗达磨。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灭定退及如实觉。 又如佛告阿难陀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诸缘起,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如实觉。 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缘性缘起,此处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依皆永舍离,爱尽离染寂灭涅槃。此最甚深难见难觉。广说如前。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彼寂灭并如实觉。又如佛告阿难陀言: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有余法相似甚深,我于其中自觉正说。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诸见趣及如实觉。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 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性及如实觉。 虽此等经中随别意趣作种种异说,然阿毗达磨胜义自性,唯无漏慧根。即由此故,发起世间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以能别观四圣谛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等,以能别总观诸蕴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闻所成慧,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建立诸法自相共相,害实物愚及所缘愚。以于诸法不增减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生处得慧,以于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观察,不谬转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复由如是资粮,摄持无漏慧根转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毗达磨。
使用道具 举报
龙吟 发表于 2022-5-25 23:58 从历史来说,阿毘达磨诸论,为部派时代的作品,历史上没有公认的佛说阿毘达磨论,在部派分立以前,论藏并不 ...
桑波多杰 发表于 2023-6-3 11:44 大毗婆沙论是论的论,是对发智论的解释,是一切有部的观点,一切有部认为论也是佛说,可能是认为论虽然不是 ...
葉小釵 发表于 2023-6-6 11:36 就應成派不共觀點:小乘也證人法二無我,可以推論對法論(阿毗達磨)非佛說 1.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有論證 ...
liangar 发表于 2023-6-11 20:59 宗大师《辨了不了义》中,引《解深密经》解释唯识宗义。经中明说三时,讲有部、中观、唯识。四谛时,重在 ...
葉小釵 发表于 2023-6-12 11:20 不周遍 佛因根機而說不了義法,但不了義法不是皆可視為佛說
liangar 发表于 2023-6-26 13:53 你这个算不上教证,佛说阿毗达摩,大小乘的都有,大小论典里面已经引用了。这是教证。 就普通教学规律来 ...
有部的佛说阿毗达磨,乃是由迦旃延尼子把分散各处的佛说收集编纂而成,《大毗婆沙论》在解释《发智论》为佛说时,就指出︰内容为佛说,编者是迦旃延尼子。譬喻师也很尊重阿毗达磨,说它是大迦旃延所编,是收集分散的佛说,编为九分毗昙。可见小乘佛学所说的毗昙,其性质都是编纂的佛说。 《大乘阿毗达磨经》与这些完全不同,它有始有终,整然一体,不是出自编纂,而是原来就是佛说的一般经典体裁。《大乘阿毗达磨经》即是构成当时中期大乘佛学的重要素材,可惜原本不存在了。玄奘去印,按理应会搜集到这部经的,但未见到有译本,可能是未来得及或因其它原因而未译出。因此,关于此经内容,只能从其他著作引用的片断(现在只找出九段)以及涉及此经处,进行了解。经的体裁,大概全是颂文,怎样分品,尚待研究。 《大乘阿毗达磨经》,不论就形式或内容讲,它对小乘佛学都发生了影响。...... 从内容上看,《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内容十分丰富,......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 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 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 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 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 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得失,甚为难得。 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著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 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 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 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 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已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 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 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 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 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4 18:57 , Processed in 0.0375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