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20|回复: 10

阿含研学,附《阿含经校注(全九册PDF简体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读阿含的重要性,我在另一个回帖中有所阐述(转至本贴下面),本贴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我个人认为较容易阅读的版本,后期也考虑整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


《阿含经校注(全九册PDF简版)》序



汉译《阿含经》比较完整的有四部,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阿含,梵语、巴利语为āgama,又音译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僧肇在《长阿含经序》中说:“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 又如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解释说:“如是四种(指四阿含),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  所以,阿含意为传来的圣教集。


据南北传经律的一致记载,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夏安居时,佛陀的上座弟子大迦叶发起、组织僧团大会结集佛陀生平所说法,大会中由优波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同时有佛陀亲传的诸大弟子共五百阿罗汉(包括前面三位尊者)参与审订,最后结集出《八十诵律》、四阿含(南传说为五部)等经律二藏  。至百年后的第二次结集,现存诸部广律皆一致记载只是重诵第一次结集的经藏与律藏,以确认十事非法。


关于四阿含的成立,诸部广律说法一致,如《摩诃僧祇律》中说“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 此四阿含分别与南传的《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大致相当。另外汉传佛教所说的《杂藏》与南传第五部——《小部》大致相当,但是《杂藏》没有系统、完整地翻译过来,而只有零星的单经。关于四阿含的宗趣,说一切有部认为:“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另一方面,南北传声闻二藏经历了部派佛教时期而各自多少带有不同的部派色彩。如巴利语经典在阿育王时代由摩哂陀传到锡兰,属上座部系的分别说部。由北印度经中亚传到中国的经藏——四阿含,其中《长阿含经》属法藏部,《中阿含经》及《杂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属大众部。不过日本学者平川彰认为“汉译的《增一阿含经》似乎不是大众部所传持的”,英国学者渥德尔则倾向于把《增一阿含经》归属法藏部,“因为它很符合法藏部的理论特点”。


《分别功德论》中说:“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来宝。”  可见《阿含经》即原始佛教之经藏。所谓原始佛教  ,是指早期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即自释尊初转法轮至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之前的二百余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大致由释尊到阿育王时代。后来基于上座部与大众部,又从中分裂出大约十八部,这是部派佛教时期。此阶段虽然部派林立,但都一致尊崇佛说的根本经律:四阿含(南传说为五部)与声闻律。


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方广经大量出现后,独尊四阿含的局面才开始改变。公元二世纪以后兴起的龙树中观派,立足于《般若经》性空思想,对尊崇原始经律、思想保守的说一切有部多有批判。从此以后,甚至有说原始佛教为不了义、不究竟,而斥为小乘。虽然《阿含经》较早在中土翻译,但是汉地僧人严重受到后来居上的大乘经典与大乘行者的影响,认定四阿含为小乘,所以一直以来将其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汉藏两地更没有依阿含而立宗。


近现代由于与西方佛教学者、日本佛教学者及南传佛教的交流,中国佛教界开始注重佛教史的研究,从而发现汉译四阿含的原始性与根本性,而不再以小乘来看待。如印顺法师认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原始佛教’时代所集成的圣典,大概的说,有两部分:一、‘经’(修多罗)——‘四阿含’,或加‘杂’而称为‘五部 ’ 。 二 、 ‘ 律 ’ ( 毗 奈 耶 ) 的 重 要 部 分 。 各 部 派 所 公 认的‘经’与‘律’,就是‘原始佛教’时代所集成的,代表着‘原始佛教’……所以如不从‘原始佛教’时代所集成的圣典去探求,对于‘根本佛教’,是根本无法了解的。”  又如杨郁文居士说:“《阿含》是佛世流传之‘教法’,是佛灭后所结集之‘圣教集’,师弟之间代代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绝无理由可贬损‘根本佛法——阿含经’为‘小乘经典’。” 从此,研习阿含、重视阿含的风气开始显现。


今以高丽藏为底本,尽量保持原本整体风貌,将四部阿含经文转为简体字,加上现代标点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原经文部分错漏之处,就经中出现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词、艰涩文句及其他译本的不同翻译作出注释。四部阿含中,《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与《长阿含经》由我本人校注,《增一阿含经》主要由梁踌继居士校注。因为汉传四阿含均缺完整的梵文原本,且译文艰涩,加之校注者水平有限、人手不够、时间仓促,这次校注难免会有错误、偏颇之处,在此敬请方家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沙门:恒强
二〇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下载:百度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BAKtPxuJrdDPG98uS3APA?pwd=it5w
提取码:it5w

阿里云盘:
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d5cBunSNPft
提取码: c2l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离蕴无我在阿含中有很多说明,例如杂阿含24经: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末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这一段很容易理解
1、观的对象:诸所有色乃至五蕴;
2、观的场景: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内外粗细远近)、感受上(好丑)
3、观的结论:非我(不是我),不异我(不在五蕴之外),不相在(我不在五蕴中,五蕴也不在我之中)

楼主需要论证,佛论证给你看了,但佛的论证是基于“观”,而不是基于“辩”,这种论述方式与后期大乘的经论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早期佛教是朴实和现实的,是学修一昧的,而后期大乘佛教更注重语言概念上的分析论证,这与希腊哲学文化的东传有一定的关系。


实修方面,格鲁确有不共之处,主要还是因秉持大乘中观应成见的方便,至于密续还是基于教理。

阿含为佛说原始经典,是必读的,我个人认为其研读的重要性胜过后来的所有经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若能研读阿含,后期经论的教理就很容易鉴别是否与之相应,虽然相应未必为真,不相应也未必是伪,但这种认知相比去相信传承传记要靠谱得多。

而且,研读阿含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将体会到原始经典和后期经论在逻辑推演上的明显差异。

原始经典在很多地方是很直接的表达,没有逻辑推理甚至都没有过多解释,但很多人证阿罗汉了。

这很让人惊奇,假若这是真实的,那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 1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 发表于 2022-3-21 10:44
离蕴无我在阿含中有很多说明,例如杂阿含24经: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末来、若现在, ...

见到杂阿含24经真的让我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心经的前半部吗?藏文心经中说「照见五蘊亦自性空,度一切苦厄」。真要收藏一下,以后先誦此经后誦心经,先修人無我,再修法無我。
发表于 2023-9-2 1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经典在很多地方是很直接的表达,没有逻辑推理甚至都没有过多解释,但很多人证阿罗汉了。  这很让人惊奇,假若这是真实的,那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說明了当时證阿罗汉的补特伽羅根器利。 舍利子听了一遍緣起偈頌,证得法眼净;目犍连听了三遍,才证得法眼淨。 說明舍利子比目犍连根利。现代人念百万遍的也未必见道。所以才有大德对佛经作解釋,比如龙樹作了《中观论》等。念诵佛经當然是重要的修行方式,但是如果在龙树等大论師的解釋引导下,可以容易理解经义,起到画龙点晴功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9:19 , Processed in 0.03408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