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1-9-6 10:09 编辑
最近抽了点时间研究《中观论颂》,在我看来“中观”是指导实修的,而不是建立哲学体系,所以我从实修这个角度,就我对“中观”的理解,绘制了一个图解,然后将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可能与传统的定义有出入,但从这个图解中至少我们可以厘清这些概念的关系。
一、概念定义:
1、所缘境(心所):是圣根本智或名言分别识,所观察的对象。
2、自性:自性的含义是不依赖于其他,即从所缘境上可找到它的自体,这个自体与“自相”同义,也是与“人我执”和“法我执”中的那个“我”是同义。
3、圣根本智:是观察自性有无的理智(心),是非分别名言安立的理智(在此意义上说圣根本智是“无分别智”或“无分别识”,不是什么也不想的无分别,那是“支那和尚”的说法-请查阅支那和尚或支那堪布的典故)。
4、名言分别识:是观察所缘境并进行分别后,用名言安立的理智(心)。
5、世俗:是名言分别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观察五蕴(一切法)并进行分别后,用名言安立的那个境,是名言有,是有;
世俗谛包括人和法,人是泛指补特伽罗(有情众生),法是指除了补特伽罗(有情众生)以外的一切事物。
6、世俗谛:是名言分别识对名言安立的境执为自性实有的那个境,世俗谛是胜义所破,在圣根本智观察下找不到。
注:这个解释有些出入,有传承说世俗谛不是所破,也不是无明,而只是世俗的名言安立,所以胜义谛不破世俗谛,如同眼睛不破声音。
但我将世俗和世俗谛分开来解释,谛是真实存在的意思,世俗是唯名言的安立,但世俗谛则是在此安立上增益其实有自性,所以世俗谛就是所破亦是无明。
7、胜义谛:是圣根本智观察世俗所安立的境,即人和法上的自性有无,所得到的那个境,这个境表现为自性无或自性空,即空性。
8、无明:是以为在所缘境上确实可以找到其自体,即执着自性有,是对实有自性的执着;无明包括法我执和人我执。
9、法我执,是缘除了特伽罗(有情众生)之外的,执其为自性有(自相有)的执着。
10、人我执,是缘补特伽罗(有情众生),执其为自性有(自相有)的执着。
11、萨迦耶见,是缘自己而执为自性有(自相有)的这种执着。
萨迦耶见所缘的那个“自己”,也是“我”,但是是名言有的我,不是自性,否则就成了缘自性而执有自性,自性必须是建立在人和法上,否则那到底是谁的自性呢?
萨迦耶见属于人我执,但人我执不一定是萨迦耶见,例如执着其他人为自性有(自相有)也是人我执,但不是萨迦耶见。
二、需要解释的几点:
1、名言分别识可以观察所有的对境,但都会纳入到名言有的分别安立之中。
名言分别识在观察空性的时候,也会将空性纳入到世俗名言中安立,所以在名言分别识的安立中,空性也是有,是名言有但不是谛实有。 同样名言分别识也可以观察自性,但同样也会将其纳入到世俗名言中安立,所以在名言分别识的安立中,自性是有,是名言有,且因为执其有自性,所以也是谛实有。
2、圣根本智只能观察世俗有的安立,同时遮破了自性的存在,所以圣根本智观察不到自性有的同时,证得了空性。 圣根本智观察不到自性,有上师譬喻说这就如同眼睛听不到声音,不代表声音没有。
这个譬喻我不同意,因为自性就是没有。在名言分别识的安立中,如果有无明,才会误以为有自性,否则也是没有的,只是在概念上进行安立而已。
3、如何安立世俗因果呢?这里的世俗因果不再是谛实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而是相待的——有此安立,即能有彼安立,有此生灭的安立,即能有彼生灭的安立。这里的世俗因果唯是名言安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