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15|回复: 1

《照禅长老》师承虚云大师、法海喇嘛、清海上师、贡唐仓仁波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7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照禅长老》
       ——师承虚云大师、法海喇嘛、清海上师、贡唐仓仁波切
    照禅长老,法号衍慧,俗姓胡,名金源,1932年生,浙江嘉兴人。22岁于江西靖安黄龙寺礼悟源和尚出家。1954年依止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1957年,于真如禅寺虚云老和尚座下承嗣沩仰、临济法脉,为沩仰宗第十世传人,临济宗第四十四世传人。先后被河南嵩山少林寺、福州雪峰崇圣禅寺、江西庐山东林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全国重要寺院礼请为首座。
    1954年赴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并受具足戒。与圣一长老、宣化长老、传印长老、一诚长老并为虚云大师云居时期弟子。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与照禅长老同事虚云大师门下之时,情感甚笃,曾因感佩彼此之修为,两人于背上以香烫字互勉。因照禅长老自幼皈依佛门,故传印长老在其背部烫字“童贞入道”;传老精研净土法门,照禅长老便为传印长老背部烫字曰:“求生西方”。
  1957年,照禅长老由虚云大师亲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且法缘具备,虚云大师亲自主持仪式,安排自己的法子、时任真如禅寺方丈的性福大和尚为师授予正法眼藏,赐法号衍慧,列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同年,虚云大师又亲自执坛,再传临济法卷,列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法名法忍妙慧。

  1968年文革清理阶级队伍,照禅长老受九死一生之大难,于次年被迫离云居山,赴福建建阳县一小寺院作松油度日。
  1973年冬,往福州雪峰寺常住。
  1978年去浙江南天目山法海喇嘛处学密法,受红教宁玛派大圆满灌顶。
  1980年又去南天目山,在法海喇嘛座下受白教嘎举派大手印灌顶。
  1982年去五台山广宗寺,在清海上师座下受黄教格鲁派大威德灌顶。
  1987年,受江西省佛协推荐,应吉安市政府邀请,往七祖行思禅师道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任住持。
  1990年,回归福州雪峰寺。
  1994年春去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贡唐仓活佛,受时轮金刚大灌顶。
  1999年到闽西北山区吉祥寺创办养老院,现已收养孤苦老人八十余名。
    照禅长老慈悲济世,注重续灯育才,兴教弘法。重要法嗣有沙县隆福寺道华法师,福鼎太姥山平兴寺道明法师,湖北当阳玉泉寺方丈道伟法师,台灣云林慈光寺住持圓教法師,漳浦兴教寺住持圣宇法师,江西蒙山祖庭道给法师,龙岩道宝法师,广化寺道济法师,武夷山开善寺道纪法师,沙县吉祥寺道圆法师等。
    长老一生爱国爱教,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归隐山林,不求世间名闻利养,实践着苦行头陀之志向,显密双修,为四众弟子所景仰。禅门以其尊宿之资望,先后被河南嵩山少林寺、福州雪峰崇圣禅寺、江西庐山东林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全国重要寺院礼请为首座。

照禅长老、一诚长老、道给法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1-4-1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2、《发菩提心》照禅长老
    一个学佛人如果没有发起出离心,还不算真正的迈入佛门,但是出离心如果说没有菩提心的配合,它又不究竟圆满,所以宗喀巴上师教导说:“出离心若不与正发心(菩提心)结合,就不会成为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利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基因。”成就任何一个东西,都要有共因和不共因两点,共因是共同的因素,所谓不共因,就是个体的因素,比如说,一颗种子能够长成一棵苹果树,它的共因可以说是土壤、水份、阳光、养料等,那么,它的不共因呢?就是它的个因,就是它曾经是一个苹果种子,而不是梨树的种子,所以它长成了苹果树,那么这里讲的共因和不共因就是这个意思。三乘圣贤的共因就是见性智慧,它的不共因就是菩提心,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至多只能达到小乘罗汉境界,与佛菩萨无缘;有菩提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称为“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所以寂天菩萨称菩提心是“使肉体变为佛体的点金术”。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产生极大的功利,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把发菩提心的功德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能消重罪;包括五无间罪。
    第二:能获妙乐,可以获得最殊胜的安乐,这种殊胜的安乐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
    第三:能为所求,就是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幸福。
    第四:名致尽归,可以受到人间天人的敬仰,包括天人、修罗都会对你生起敬仰。
    所以寂天菩萨非常感触的说了一句偈:“众生导师已慧观,彻见彼心异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善意坚持菩提心。”
    在密宗中讲修行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如来果(佛果)是密法的根本,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气脉、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大礼拜包括供曼扎等等,这些行为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如果说没有这颗菩提心,那还不算在修密,密宗属于大乘的一种修法,如果我们在进行这些一系列修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生起菩提心,那么最多还是在声闻、缘觉的层次,说的好点可能成就罗汉果,不好的话,就要步入邪道,所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所以说我们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入佛门的第一天,你就要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心。
    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它具有两种特征:
    第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佛。
    如果我们所发的心,只是要去利他,而不为了求成佛,就是说只有第一个特征而不具备第二个特征,这个时候发起的心只是大悲心而不是菩提心;如果但求成佛,不为了利他,那么只能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应该是具有两种鲜明的特征,第一:欲度有情出生死苦海;第二:欲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即身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按照发心的次第又可以进行分类,以修证的次第上又可以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三类: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那么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合而为一又称之为世俗菩提心,这样也就是可以把菩提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菩提心,一种是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深宏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一个先决条件,比如说我们在皈依的时候,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实际上,我们所发的这个四宏誓愿如果真正的从我们的心里发出来了,就是愿菩提心的开始。有了愿菩提心,又付出行动,就可以提高为行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你只有去行了,那么才能保证你的愿得以实现,只有把你的愿心付诸于行动,把他提高成行菩提心,菩提心这个誓愿,就会深深地深入到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行、所行的修持,就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到了行菩提心这一步,世俗菩提心就完整地发出来了,所以寂天菩萨他这样赞叹:
    及自彼时起,纵眠成放逸.
    福德相继生,量多等虚空。
    如果成就了世俗菩提心,即使在睡觉或者是有点放逸,那么,你的福德都还是继续在相继生长的,其功德等量多得像虚空一样。
    胜义菩提心,是慈悲和空性的统一,这个时候已经是证得了空性,是空性和慈悲的真正统一,此心一发,就已经悟入到“无生法忍”了,“无生法忍”是我们习修的一个境界。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无生法忍这个境界没办法用语言描述,忍什么,忍就是忍证得空性,证得空性的时候要忍,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无上智慧,不生不死、涅槃寂静。也就是说真正证得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界同一体性没有分别、没有二元”的境界,当然这种没有不是说空,真的没有,而是在证得了真如实相下的没有,这个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是又各有侧重,愿菩提心,侧重于发愿;行菩提心侧重于得悲利他;胜义菩提心侧重于体证般若。三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菩提心的产生,哪怕是火花那样一点点,就已经具足了无量的功德,所以,在佛经中他赞叹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的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的重要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3:09 , Processed in 0.0333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