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06|回复: 4

《广德寺普正法师——师承贞意上师、海山长老、昌臻老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3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普正大和尚》
    ——师承贞意上师、海山长老、昌臻老和尚等
    俗名:刘刚,男,属牛,1973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的船山区。汉语言文学,唯识学研究生。
    1993年于遂宁广德寺礼上照下全法师为师,披剃出家。
    1995年毕业于遂宁市的广德佛学院。
    1999年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依能海上师慧灯堂七法子之一贞意上师求受具足戒。依止能海上师弟子近慈寺原知客海山长老研修净土法门。2010年4月15日于海山长老处接破山祖师下第二十一代法脉成为临济宗五十一代法嗣。
    1999年毕业于四川省佛学院研究班。
    2000年德阳市的万佛寺僧伽培训班任教兼班主任。
    2001年遂宁市的广德佛学院任教、主讲《论语》、《弥陀经》、《佛教讲演术》。
    2002年~2006年成都市的文殊院的空林佛学院任教,主讲《佛法概论》、《净土宗教程》、《劝发菩提心文》、《佛教三字经》等课程。
    2000年到2006年在报国寺参加了净土“五经一论一文”的系统学习和教学工作。
    2004年任遂宁市的广德寺书记、知客。
    2004~2005年任巴中市的光福寺住持。
    2005年~2007年入“南京大学哲学系中青年佛学骨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2006-8-18日就任遂宁市的广德寺管委会副主任、监院、广德佛学院训育主任兼法师。
    2010年4月16日任遂宁广德寺方丈。

隆宣大和尚、海山长老、普正大和尚

隆宣大和尚、普正大和尚、觉行大和尚

隆宣大和尚、清德长老、普正大和尚

隆宣大和尚、清德大和尚、普正大和尚

隆宣大和尚、觉行大和尚、普正大和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2、《遂宁广德寺》
    广德寺是皇帝赐封的中国观音的著名道场,是遂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品牌。寺园森林330余亩,庙宇建设规模之大名冠全川,明代原始建筑居于全省之首。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唐大历十三年(788年)敕封为“禅林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敕名“广德寺”。
    据考证,克幽禅师是唐中宗(李哲)孙子李文通。李哲的长子名守礼,封雍王;次子名守义,封郁王。守礼膝下无子嗣,仅守义得一子,取名文通。郁王后因劝谏玄宗被处死,文通则从陇西逃往蜀中避难。
    至德二年,肃宗李亨感念郁王无辜遭难,诏令全国搜寻文通下落,并召文通回京,当时文通已遁入空门。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文通坚持离京去遂州石佛寺礼佛;公元767年(大历二年),代宗下诏将“石佛寺”更名为“保唐寺”;公元774年(大历九年),文通奉诏入京与道士史华辩法,史华词穷归隐,文通名声日显;公元778年(大历十三年),代宗颁旨敕赐“保唐寺”更名为“禅林寺”,赐文通名为“克幽”,拜为护国三藏法师,命颜真卿书该寺匾额;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唐德宗御敕“禅林寺”为“善济寺”; 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克幽在寺中圆寂,享年六十岁,德宗赐谥号“克幽禅师”。
    公元845年,唐武宗诏令全国灭佛毁寺,时名“善济寺”的广德寺亦未能幸免。据传毁寺这一天,克幽禅师的舍利塔深陷为荷池。唐昭宗天夏三年(903年),遂州刺史王简掘池泥,发现有金色钩锁相连的奇骨,上有“观音大士”四字。于是唐昭宗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并在灵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禅师像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就此,朝廷正式认定克幽禅师为观音化身,其寺庙广德寺也被后世历代朝廷及民间奉为观音道场。
    广德寺成为全国著名的皇帝赐封的观音道场时,南海的观音道场还未修建。寺内有目前国内尚存的规模最大的盛唐风格的寺庙建筑群,而珍藏于庙内的圣旨坊、九龙碑、宋明玉印、缅甸玉佛、善济塔等稀世之宝蜚声中外,无时不在昭示世人,这里是中国观音的著名道场。
    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中国观音故里,得到了中国佛教界的认可。广德寺前山门的牌匾“西来第一禅林”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
    进入广德寺山门,迎面可见圣旨坊屹立在十分级台阶之上,是寺庙迎接皇帝诏书的地方。坊形如冀,高18米,长12米,宽2.5米,由四根大红色圆柱支撑,两侧作五踩斗拱,中间为七踩斗拱,坊正中上端竖题“圣旨”二字。圣旨坊被专家定为全省独存。
    峨眉山奉迎圣旨,出庙门十里。广德寺却在庙中,可见位尊之极。
    寺中珍藏的九龙碑(宋碑)记录了唐宋时期前后九个皇帝对广德寺的赐封和褒奖,让人领略到什么是皇恩浩荡。
    善济塔位于大雄宝殿之西,观音殿之后(俗称肉身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结构,初建于唐宗德宗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禅师掩骨之所,虽经千年尘风俗雨而岿然无损。
    广德寺因为是民间公认的著名观音道场,因而历代帝王赐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恩宠,它的皇家禅林气象在西部独一无二。
    千手观音
    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在信众心目中,始终存在一个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菩萨,它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也是观音信仰自唐以后逐渐盛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佛教的四大道场,多数有人格传说的原因。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南海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他的人格神的源头就是遂宁广德寺的克幽禅师。
    克幽禅师不仅和唐朝皇室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更是一代高僧。他一生坎坷,不羡慕功名利禄,虔心侍佛,以他的大智慧济世救人,不畏艰辛,弘扬佛法的高尚情操,正应和了世人心中的观音形象。这也是他被唐皇室誉为“高尚之隐者”,被民间信众认定为“活观音”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广德寺曾受到唐、宋、明三朝皇帝的11次敕封,克幽禅师就受到6次,每一次敕封都是广德寺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遂宁就是中国“观音故里”的确认。由于克幽禅师的佛法和精神世代相传,公元998年,宋太宗赵匡义亲笔御书《圣文神笔颂》敕赐“再兴禅林寺”。公元1011年,宋真宗赐给广德寺“观音珠宝印”(国家一级文物)。此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朝廷专为寺庙所刻制的玉玺,是宋朝对广德寺观音道场的皇权的再次确认。自此,观音信仰开始盛行,遂宁成为了中国观音最早落地生根的故土。
    更具权威性、史据性的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敕赐广德寺寺名为“广利禅寺”,并“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现存寺内。比峨眉山受赐普贤铜印早600年。
    自宋朝、明朝以来,遂宁每年都有三次由信众自发组织的观音朝山香会活动,每年妙善的生日(2月19日)、出家日(6月19日)、涅槃日(9月19日),遂宁及周边六七十个县及省外信众,甚至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信众也慕名前来朝山进香,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遂宁的观音菩萨已经大众化、人格化,远远超出了佛教本身所包含的单纯内容,她与地方性歌谣、传说、民间谚语、地方戏曲等融合,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遂宁的观音香会节已不单是朝山拜佛的庙会节,它成了民俗文艺节目演出和商贸交易、地方名特小吃、寺庙特色素食展示的经济文化交流盛会。
    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遂宁的观音民俗文化成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蕴含了改善人们道德心理、道德人格、道德规范,从而美化人生和社会的宗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3、《略说佛制安居的时代意义》普正大和尚
    雨季安居(Varsika)是佛制戒律之一。其制定因缘如《五分律》所说:“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诸比丘不知三时,应行不行,常说少欲慈愍护念众生,而今践蹈,无仁恻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诃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一切时游行,犯者突吉罗。’从今听夏结安居。’”
    所谓“三时”,按照玄奘法师的说法,“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按照上述《五分律》的记载,佛陀制定“夏安居”的原因是,比丘们在雨季游行,容易踩杀路上爬行的虫子,踩断地面上的草木(印度人认为这也是有命根的),而且道路泥泞,比丘负重行走,容易破坏道路,也就是说,佛陀制定安居戒律,除了慈忍不杀之外,还有保护环境的考虑;有关制定此戒的因缘,《四分律》除了“蹈杀生草木”外,另有“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的记载,亦即比丘在这个季节出行不安全,容易损失财物甚至危害生命;《十诵律》则单纯认为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总起来看,佛初制安居戒律,主要是从比丘雨季出行不合时宜的角度出发的。等到普遍实行安居戒律后,佛陀发现比丘集中修学三个月,不仅可以远离世人讥嫌,更有利于弟子们的道业进步,如道宣律师所说:“坐夏离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佛陀时代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一是安居的地方不太好找。按照《四分律》的记载,当时比丘有“露处安居”者,结果三个月下来,因为风吹日晒而“形体黑瘦,皮肤剥裂”,还有在树上安居者,大小便使得树神瞋嫌,还有“在无救护处安居为贼劫夺”者,“在冢间安居为非人所恼”者,“在空树中安居为毒虫所困”者,“在皮覆屋中安居鼻内生肉”者,这都为佛陀所禁止;还有在树下、山窟、船上、小屋等处安居者,当时规定山窟、小屋只要“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就可以了,也有依随牧牛者、压油人、砍柴者安居者,他们移动,比丘们也只好跟着移动,固定“依聚落安居”并不是普遍实行的方法,至于建立僧伽蓝集中安居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二是饮食供养不易筹办,如佛陀有安居三月食马麦之传言,再有一年因为闹饥馑,前往摩竭国安居的比丘们饿得“羸瘦憔悴”,前往婆求末河的比丘们因为虚妄称赞而较易获得饮食,结果遭到佛陀的呵责。又因为种种原因比丘不得不外出,故有七日乃至四十日开遮之举。
    当时雨季安居,对于比丘们的“作业”佛陀并无专门规定,大体是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修行而已。佛陀安居期间多有为弟子说法的记载,而证得无学果位的佛弟子也有为众人讲说佛法乃至营建僧伽蓝者:
    尊者富楼那……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
——《杂阿含》311经
    有的弟子趁着安居勤修本业,务使有所成就,如:
    “调达未得神通,不能得去,羞耻益深,便作是念,我今当问修神通道,便往白佛,愿佛为我说修通法,佛即为说,调达受学,安居之中便获神通。”
——《五分律》卷3
    “唯富那奇,结使深重,佛为说法,未能畅达,精诚困笃,始入初果,勤精修习,无有休懈,时诸比丘,安居日近,佛听各各随意安居,时富那奇,往白佛言,弟子欲往至放钵国安居三月,唯愿见听。……时富那奇,于彼国中,勤修不懈,尽诸结使,心忽开解,获无漏证,安居已竟,便辞檀越。”
——《贤愚经?富那奇缘品》
    弟子们安居期间修行本业,修行中遇到的问题则可等到安居结束后集中向佛陀请问:“尔时诸比丘,各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已竟,各诣佛所,谘受圣教。”
——《贤愚经?七瓶金施品》
    另有年少比丘,还未娴熟进修道业者,则正好趁安居之时多向上座比丘学习,上座比丘应加以摄受,这是佛欢喜的“正法”:“夏安居……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统观佛陀时代结夏安居的戒律,有一从消极遮止意义而向积极的专心修行意义的转变。这一精神完全为汉传佛教所继承,其概括结夏安居的意义为“进道护生”(白云守端禅师)、“克期进修不舍寸阴,护惜生命行兼慈忍”(《百丈清规》),且“进道”的积极意义超过了“护生”,因为汉地终究不同于印度雨季之草木繁茂、蚊虫孽生,“禁足护生”的意义甚至可以略而不提,如龙门清远禅师所说:“故我释迦如来在日,建立个方便门庭,亦无如许多事,每至结足安居,不相往来,各各求证道果,于九十日中,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疑虑,或无疑虑,或有罪,或无罪,至休夏自恣之日,方诣佛所,各呈已见,求佛印可,故谓之自恣。”(《古尊宿语录》卷31)
    在此基础上,汉地佛教的安居之戒制又有所损益:
    一是冬参夏讲(学)制度的设立。汉地并不存在雨季不方便出行的问题,倒是冬季严寒,行旅颇为不便,于是汉地一些禅宗道场仿照夏季安居的办法,制定“结冬”之制,即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集中坐禅。
    二是各宗派形成不同的安居模式。如上述禅宗道场施行“冬参夏讲(学)”制度,主要是从方便修学本宗道业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律寺,则趁安居之时,专门精研戒律,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认为,“夏者盛也,谓万物茂盛之时也。佛制受戒者,至于夏间,应当加工用行,精进修持,亦如万物茂盛。”由此形成“坐夏”、“夏腊”的观念。而见月律师认为夏季安居中比丘当依广诵毗尼的律师为依止,并针对不同的修学层次登记有“依处不依人,依人不依处”的规定。
    三是各宗道场在安居期间都颇为看重初学戒律的学习。即便讲究“冬参夏讲”的禅宗道场,也有“五夏巳前,专精戒律,五夏巳后,方乃听教参禅”的规定,因为“初受戒人,行持五年,戒品坚牢,则不为境风摇夺,亦犹树木培植五载,枝干粗壮,则不怕霜雪所雹也。”
    汉地佛教形成的安居观念及其戒律是一项优良的传统,是寺庙及僧团的基础制度,对于今天迫在眉睫的道风建设而言,它具有如下意义:
    从消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地避开尘俗,从而也就可以减少社会上的讥嫌,维护僧团良好形象。佛陀时代,人们讥嫌的理由是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疲弊道路”,现代社会人们讥嫌的理由则是“到处攀援,从世俗业”等,讥嫌理由虽然不同,但损伤僧团形象则一也。佛陀时代,比丘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犹能坚持安居,现在僧团衣食无忧、住所无阙,更没有任何理由不按戒制进行安居了。
    从积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进德修业。无论是佛陀时代的“安居”,还是汉传佛教的“坐夏”,都有一个原则,即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病予药,集中修行,以期提高僧格、促进个人道业。现在大陆很多寺院大都借鉴过去禅宗道场“冬参夏讲”的做法,夏安居时多以讲经为主。但愚以为这并没有达到安居最佳的积极效果,针对现在僧团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恢复过去各宗道场普遍重视戒律学习的做法。
    从深层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逐渐养成尊重僧人戒德、夏腊的风气,大众和合而住,以戒腊或德行厘定僧团内在秩序,从而避免“依据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的倾向(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纲领》)。
    总之,中国当代佛教应该重视佛制安居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损益,对于各地寺庙的道风建设以及提升中国佛教21世纪的整体形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4、《寓雄奇、高妙于平淡之中》普正大和尚
    今天,我们相聚在乐至报国寺,隆重举行昌臻法师圆寂十周年纪念活动,借《尘缘梦影》画册发行之际,一起缅怀老和尚的嘉言懿行,从而见贤思齐,为佛教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认识昌臻法师是在就读四川省佛学院期间,当时老和尚担任教务长,虽然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他温文尔雅的风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尘缘梦影》中有几张照片是老法师在报国寺开办“净土宗弘法人员培训班”的情形,我看过之后倍感亲切,因为我是在2000年到2006年在报国寺参加了净土“五经一论一文”的系统学习和教学工作,为个人在净土宗理论上的素养和修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朝夕亲近老和尚,受益匪浅。另外,在1999年,老和尚全文审核了我写成的《观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局部做了详尽的修改,而且鼓励我走上讲台,当年我在全省范围内巡回讲《观音菩萨普门品》,一共讲了十二遍(每遍8天)。老和尚提携后学的风范让人感佩。
    最近拜读了李恕豪教授新著的《净宗大德昌臻法师的一生》和隆宣法师从邮箱发来的《尘缘梦影》,又回忆起与老和尚接触的点滴,不期然想到这样一句话:“寓雄奇、高妙于平淡之中”。“雄奇”是说他老人家的担当、胸怀,“高妙”是说他老人家的修为、学问,“平淡”是说他老人家日常处世之平易、自处之枯淡。
    昌臻法师以七十五岁高龄续离欲上人衣钵担任报国寺住持,成为中国现代佛教史的一段传奇和佳话。一般人到了七八十岁,风烛残年,衰颓不堪,而昌臻法师竟能在此岁数毅然担起续佛慧命,又连续十几年开办“净土宗弘法人员培训班”,乃知老和尚胸中自有丘壑,其雄奇之气未易窥测也。
    就个人修学而言,昌臻法师幼年即有希圣、希贤之志,敏而好学,儒释兼通,七八十年的修行,所造境界高妙之处,一般人同样不易窥见。孟子曾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正因自得之深,故老和尚夙兴夜寐,念兹在兹者唯有报佛深恩,2001年秋天,老和尚到广德寺弘法,积劳成疾,生命一度垂危,后来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长时间讲经了,于是他每天花一小时写书法与众生结缘。所以我们说,老和尚修行境界高妙之处我们不易窥见,但老和尚念佛深恩、报佛深恩的言行,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从这些言行,我们不难推测出老和尚自得之深。
    三国时的刘备曾经说过:“莫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几乎人人都知道,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几个人能切实做到了。昌臻法师的雄奇、高妙之处正在他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去做好人、做好事,自己守得住枯淡、寂寞,而且自得其乐,而且以他的德性、智慧去教化人。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我曾遇到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佛学博士,她是王佳,现在已经毕业并在黑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所任副研究员,都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佛教学者了。她跟我说,十几年前,她对佛学一知半解,遇到很多问题,在网上看过昌臻老和尚的几篇开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寄给报国寺,没想到过了几天,她就收到了老和尚的亲笔回信,信写得很长,对她的问题一一做了详尽的解释。她说现在想起来那些问题都觉得脸红,都太幼稚了,她没想到老和尚会亲笔写回信。她说,她真正开始学佛、决心研究佛学,就是从这封信开始的。像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还有多少呢。这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和尚终身修行、弘扬净土法门,我们看他的开示,也都是平常语,也就是教人在社会上、家庭里敦笃伦常、尽己职分,而且知因识果、克己复礼,而且要真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决心求生极乐世界。这些道理,谁都知道,但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了。昌臻法师在切实修行、老实念佛方面为后人立下了一个不朽的榜样。
    老和尚虽然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的这种“寓雄奇、高妙于平淡之中”的品格却长留人间。我们举办这次法会,就是回味、学习昌臻法师的行持,促进我们每个人的修学。如果能这样的话,昌臻法师的法身慧命将长存于天地之间。

海山长老、普正大和尚、昌臻老和尚、隆宣大和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5、《遂宁广德寺传戒开示》昭觉寺演法上师
    广德寺是大寺庙,我以前经常来,那个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现在变化很大。普正和尚很有智慧、聪明、能干,现在寺院很庄严,这次受戒,普正和尚也费了很大的心。年轻和尚传戒很不容易的。
    传戒是出家人的头等大事,出家和受戒,一个是山门内,一个是山门外。受了戒才是合格的比丘。受了戒,不犯戒,才能修成正果,直至解脱。佛教的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学。出家后,行如风,站如钟,坐如松,声如钟,行住坐卧都要摄心。要调和身心,身心调和下来,就有定慧。传戒是大事情,年轻和尚传戒是很累的。传戒的条件要具备,差一点都不行。大雄宝殿的坛场要有。传戒是择僧才,起码是要做好事,没有做坏事。佛法很宽广,从哪里下手呢?佛说了四个字“三观三定”。三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业、口业、语业。口业就是无论出家、在家都应做到。口业包括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就是贪嗔痴心,这个就很细了。这个做到了,再说下一步的事情,比如参禅打坐呀。出家很辛苦的,我们昭觉寺是早上三点钟上殿。没有礼拜,一年365天没有休息,都是在修学中。还有每天早晚功课。现在出家人还是很缺,新来的出家人需要老师父来带,教他们怎么学威仪,怎么持戒,怎么培福报。不管在家出家,首先因果要注意,善恶有报,这是肯定的。出家人第一要遵纪守法,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第二,教内的规矩要守,每个丛林有每个丛林的制度,要受这些规矩制度的约束,走正规的道路,学佛才能进步。
    佛家的东西怎么来说呢?实在太多了,说不了那么详细。清定上师教我们的“念念不忘师尊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依戒依法精进修行,念念不忘成佛度众生。”出家第一步要爱国守法。孝养师长、父母这是第二步,必须的。真的佛学过了,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斗争。出家人福相的深种,要六和敬。每天要想自己做对没有,没有做对要忏悔,好的要保留、保持。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无论出家、在家人都要好好听经闻法,法师讲经就要听。没有法师讲就要看书,现在书多。书是叫我们走正道,学习的方法。现在出家人普遍都是这样的,懈怠放逸是个大问题,要精进用功。在社会上当老板都要吃苦,才能成功,才能有所成就。不用功,学不成。

隆宣大和尚、演法上师、普正大和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3:11 , Processed in 0.0358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