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86|回复: 6

《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比丘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0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1、如意比丘尼
2、背影——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法师追忆净天长老
   净天法师师承唯识妙阔法师、格鲁能海上师
3、《隆莲老法师是我永远的“恩师”和“慈母”》如意比丘尼
4、生死炽然 | 如意法师讲解《佛说八大人觉经》摘录


1、如意比丘尼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及尼众佛学院所在地祈福寺方丈
    1982年7月,于陕西终南山礼净天长老披剃出家,法名如意,法号超因。1982年7月,赴四川成都亲近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老法师学法。1983年于隆莲法师座下受沙弥尼戒及式叉摩那六法。1984年9月,考入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学员。1986年3月于四川尼众佛学院及文殊院受二部僧具足戒。1990年,四川尼众佛学院毕业。
    1993年,四川尼众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务主任。
    1997年,任四川尼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年,贵州省第一次传戒法会,任女众部尼和尚。2001年,四川省第十届传戒法会,任女众部尼和尚。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2003年,四川省第十一届传戒法会任尼众部说戒和尚。
    2003年,由万法法师受原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贞意大和尚之愿,传法为能海上师系宝光堂上、近慈堂上、石经堂上临济正宗45代法和尚。
    2004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深圳弘法寺方丈、98岁本焕法师亲自传法为临济正宗别传堂上法孙。
此外,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学僧,有不少也会随缘参访同时期的清定上师、宽霖长老、大吉仁波切、演法上师等大德学习的。

如意比丘尼登座四川尼众佛学院所在地成都彭州祈福寺方丈,演法上师送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5-10 10:02 编辑

2、背影——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法师追忆净天长老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我的师公上净下天老和尚圆寂已15周年了。然而师公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我的眼前浮现,记忆犹新。那熟悉的背影就像一盏明灯,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的学佛生涯。
    老和尚对佛教的不朽贡献,淡薄名利的高尚道德,严谨的修学精神,平易简单的生活习惯,慈悲宽厚的胸襟……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无尽的法财。此刻我的脑海中,总是飘过他并不壮实且走路缓慢的身影,是那样的单薄和弱不禁风,远远望去那微屈的背影,禁不住思绪万千。


   

    弘法利生,培养僧才
    作为一位出家的佛弟子,师公对当代佛教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师公曾说:“我出身贫寒,一生命苦,没有上过几天学,所有的佛学知识都是自己苦学的。”曾经和师公交往甚密的人都感慨,老人家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他对佛教教育和培养佛教僧才却最为重视和关心。
    缘起
    我的父母都是佛门弟子,父亲是老和尚的俗家皈依弟子。1982年,我还在学校读书期间,老和尚当时经常到我家讲佛法。刚18岁那年,我的人生面临一次重要的抉择——上大学,还是出家?经过一番纠结,我决定出家,母亲就送我去终南山西观音寺找老和尚剃度。老和尚说:“你太小了,我不能收你为弟子,收你为徒孙。”按照徒孙“如”字辈,师公给我起法名叫“如意”。
    当初出家之时,我曾对师公说,“我出家以后,一定要上佛学院,学习佛教知识。不要像你们老一辈一样只知守着寺院,却不知佛教说些什么。”他老人家听后,非常欢喜地说:“只要你想读佛学院,这是好事,出家以后一定送你去上学。”并且告诉我说:“四川有一位比丘尼大德隆莲法师,修行好,佛学知识也高。你去跟她学习,我一辈子都放心的。”
    出家后第三天,我就带着他老人家给我写的介绍信来到成都,亲近“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当时和我一起出家的还有两位男众师父,师公将他们送到南京栖霞寺上佛学院。送我们到火车站时,师公给足我们坐火车的路费和路上吃的干粮。当我小心翼翼地从师公手上接过这些时,内心的感激无以言表。在八十年代初,这几十元钱对我们来说太多太多了。他对弟子们是如此之厚爱,为了佛教灯灯相续,培养僧才毫不吝啬,时时刻刻想着佛教要后继有人,道场有人管理,佛法有人弘扬。
    严师
    师公他老人家非常慈悲,但教导弟子很严厉。他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这样讲,他对所有弟子的要求都是非常之严格的。
    我在隆莲法师那里读书,那个时候寺院没有电话只能写信,他老人家就每周给我写一封信,教导我要在隆莲法师身边好好修学、好好读书。接到我的去信汇报,他每次都回信指导我的学习和具体修行。
    我在读佛学院期间,本来学院课程就非常之多,时间又仓促,但师公还要给我外加很多功课,让我每天要拜八百拜佛,诵《金刚经》、《地藏经》、《普门品》、大悲咒若干遍,每天记数总结,月末汇报给他。当初我虽不能接受,但还是每天完成师公布置的作业。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感激涕零......正因为师公当初对我“苛刻无情”,严格要求,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也成就了我在学佛的道路上,如此得欢喜自在,信心满满。
    拜藏
    师公深入经藏,一生阅藏数次。1985年起,他在宝光寺一边阅藏,一边给佛学院学僧上课。他不仅在我们宝光寺培养僧才,讲天台、讲唯实、讲佛、讲三皈五戒,还把三皈五戒整理成薄薄的一本书。他把书拿给我看,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完全用手写了很多章节给我。
    我每次去宝光寺看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坐在床上,他说你端个小板凳就坐我对面那。坐在那里,他就会跟我说很久很久,桌子上摆的都是《大藏经》。他说这里除了给学生上课,没有事的时候就在这里看《大藏经》。每次我一走到那里,他就说跪到那上供的藏经面前去,我就会跪在下面去礼拜磕头。
    培养僧才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在一封信中这么写道:“如意吾孙,师父对徒弟、对徒孙的教育很难。为什么呢?这就相当于一个老猫衔着小猫过河,咬得太紧了把小猫咬死了,咬得太松了过河的时候,容易把小猫掉到河里淹死了。所以,做师父的很难。”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到西观音寺,看到师公让一个弟子跪在雪地里,大家求情也不行,非得让跪在雪地里背大悲咒108遍。
    我把他的信留了很久很久,直到他最后圆寂以后,看着这些信我想不能再留了,就把信给烧掉了。但是信中的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就是要“弘法利生,培养僧才”。
建寺安僧,竭尽全力
    师公将一生的心血全都用在了修建寺院的佛教事业上,他老人家近七十岁时才开始建设寺院,在大半个中国辗转建寺安僧。在陕西,除了大明寺、终南山西观音寺外,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道场都是他在发心建设。
    1989年,四川广元的领导去宝光寺,请他到广元主持当地佛教事务。当初的广元原本是“佛教沙漠”(四川大慈恩寺大恩和尚语),师公应邀修建梵天寺、佛光寺等,开启了广元佛教的开端,至今广元许多出家僧众都承续他老人家的法脉。
    记得师公修建佛光寺和梵天寺的时候,那是七月的一天中午,太阳烤得炽热。我走了很长的坡路才到了梵天寺,只见师公他老人家站在修建工地上,袖子挽起很高,满头汗水,不停地在地上来回搬运木头。此情此景,突然觉得师公那瘦弱的身躯,怎么能扛得了那么沉重的木头?一根根的木头,承载了师公对建设寺院的多少宏愿和雄心!他那小小的背影在粗大木头的相映下,更显得是那么得坚实而有毅力。师公的背影虽然形单影只,但是小小的背影后面,却散发出为佛教不惜生命的无穷力量。
    师公一生所受供养,几乎全都用于建寺事业。记得有一次,四川尼众佛学院修建资金短缺,我到深圳弘法寺找师公支援,师公二话没说掏出两万元给我,并告诉我说:“要用钱的地方多,要建的寺院太多了,都要照顾一点,虽然不多也可以买些瓦片了。”这足以体现了师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忘我利人”的菩萨精神。
严持净戒,一丝不苟
    师公对女众弟子的要求特别严格,我甚至有时在想,“责怪”师公他老人家怎么有点“不近人情,苛刻无边”。因为,我刚出家时什么都不懂,他老人家对我说:“你出家了,你是女众,我一定要给你找个女众师父,才好方便教你”“出家以后,不要和不相识的男子有任何的来往”“你出家以后就要学木头”。
    我对师公的这些话根本想不通,甚至内心还有一点点的不服气,世上本来就有男女二众,不可能不打交道。我出家怎么不说让我学佛,却让我学木头?我总是在琢磨他老人家对我的这些叮嘱,终于有一天,还是忍不住去请教。
    这时候的师公又是那么的慈悲可亲,面带笑容地对我说:“你看木匠要把木头雕成佛像的时候,千刀万刀的在木头身上刻,木头毫无怨言,任由他们去千刀万刀,直到最后雕成佛像。我把你交给隆莲法师,你不知道哦,隆莲法师是一位佛教的巨匠,让她去雕刻你,直到把你雕成一尊佛。所以你出家以后就要学木头。”“佛教中男女众的戒律有别,有些戒条在行持时,男众师父是不方便的,佛教最初的五百释女虽都出家,还要以大爱道比丘尼为师父而学修。”听了这番解说,我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般法喜充满。
    深入经藏,百日宣佛
    师公本来天资聪颖,又加之勤奋刻苦,学修严谨,所以能成为一代佛教著名高僧大德。他一生并未进过什么学府,从小出家学佛,却能成为学识广博的佛教高僧。这都是他老人家刻苦钻研的结果。
    师公在修持佛法的道路上,可谓日理万机,从不马虎。看起经书来全神贯注,如入禅定,废寝忘食,从来不会受到任何外缘的干扰。记得有一次,师公在新都宝光寺僧伽学院上课,看书通宵达旦,听到晨钟敲响,竟不知所为何事。正是凭着勤奋精进,他老人家自学天台、唯识等佛教各宗各派的教理知识。就单单一个“佛”字就可以讲上一百天,才有了后来“净天法师百日宣佛”的佳话,留传至今。
    师公在陕西、四川讲经、弘法、培养僧伽、办教育,后来接了本老的法,本老邀请他到深圳弘法寺去讲经说法。我去弘法寺时,正好他在弘法寺跟居士们讲佛教的基础知识,下面坐着的居士有几百人,我也在那里听了一堂课。师公讲经说法,辩才无碍,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幽默机智,男女老少无不欢喜赞叹,不愧为佛教一代尊师,堪称后世楷模。
人天师表,高山仰止
    师公他老人家从小出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佛教事业。纵然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很难讲尽他对佛教的贡献和功德:
    师公出家七十多年来,标心高远,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己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始终是道念坚固,秉戒如霜。
    师公爱国爱教,名播于世,自身却淡薄名利。“文革”之初,道友悟谦法师劝他离开大陆前往香港,他婉言谢绝。师公常说:“我们虽然出家了,但一定要跟党和政府搞好关系,政府才能维护我们的利益。”仅仅一句话就充分表明了师公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新中国的信心。
    师公总是严格律己,待人却非常慈悲宽厚。有一次,我去宝光寺去看望师公,因为天气炎热,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师公听说我没有吃午饭,便亲自带我去吃面,还买了很多的零食让我带回学院。我被师公这种慈父般的包容深深地感动着,现在想起来感觉惭愧不已,深自克责。
    师公日常生活极其节俭,吃穿从不刻意要求,能吃一碗来自家乡的浆水面就很满足了。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十年,甚至补丁一个重着一个,直到不能穿为止,他还视如宝物,从不浪费。师父在宝光寺时,我去给师父打扫卫生,想给他洗衣服,师父不让洗。无论多忙,师父也不用侍者都是自己打理。
     …………
    15年前,师公由于操劳过度,法体欠安,从此再也无法为弟子们宣讲正法,但师公对弟子们的学修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对他老人家亲手创建的佛光寺、梵天寺等寺院,师公更是牵肠挂肚。师公说佛光寺是为报母亲生恩,为女众而建。他老人家总是以拳拳之心关注、企盼着能早日建设圆满。佛光寺、梵天寺是师公一生的心血所在,道业兴旺,海众安和,能精进办道才是师公最大的心愿。
    天地苍苍,万物寂寂,无论是山间路边绽放的一花一草,还是佛光寺、梵天寺徐徐弥漫的旃檀清香,都在供养师公您无畏的英灵。望着师公离去的背影,我再也聆听不到您那熟悉的谆谆教导,我再也不能亲睹您那既严肃又慈祥的尊颜。师公,您对佛教事业的热忱,广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崇高的道德风范,一切的一切仍历历在目,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不曾离去。
    师公您走了,是那样的坚定。您以坚强的愿力,恳切的悲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为佛教的后辈子孙们树立了丰碑,堪为人天师表。
    师公去已,人格永存,一代宗师,风范长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遥仰西天,不尽依依,师公定当含笑于常寂光中。
    师公,您老人家在佛光寺和梵天寺之间,不知道留下了您多少双脚印及拐杖的痕迹,我仿佛又看到了师公那微屈的背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3、《隆莲老法师是我永远的“恩师”和“慈母”》
         ——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法师

    风雨垂泪,草木含悲,苍天不悯,痛失恩师!在恩师圆寂诞辰110周年之际,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全体师僧,仍然沉浸在绵绵无尽的追思之中。恩师对佛教的不朽贡献,淡薄名利的高尚道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堂堂的大丈夫气概,平易简单的生活习惯,慈悲宽厚的胸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法财。尽管恩师有许多头衔和称号,当代第一比丘尼、著名佛学家、佛教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史学者等等,但恩师留在我们心中的光辉形象却永远是“恩师”和“慈母”。
    作为一名尼众,恩师对当代佛教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恩师曾说:“粉笔生涯,我命中注定。”和恩师交往甚密的人都感慨恩师对教育的重视,恩师担心佛教寺院恢复了却后继无人,走到哪儿都在研究此事。有时候为了考虑如何办学,看书写材料一直到晚上一、二点钟。有一次在糊纸盒的时候,恩师竟然在纸盒上写到“至少要办个二十人的”,足见恩师对办学培养僧才这件事,时时刻刻牵挂着。
    育王余荫,竭尽全力。恩师将一生的心血全用在了培养僧才的佛教教育事业上。早在1980年,恩师就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佛代会上郑重提出了要创办尼众佛学院的建议。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尼众佛学院冲破重重阻碍,终于于1983年正式创办,1984年面向全国第一次招生。三十几年来,为全国各地的佛教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尼众僧才。从而促进了各地尼众佛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可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弘扬戒律,不畏艰辛。在恩师的积极倡议下,于1982年春,与通愿法师在四川省首次传授尼众二部僧戒,使失传了多年的二部僧戒得以恢复。为了纪念此举的重要意义,赵朴老为我院题额“像法重辉圣尼寺,律传远绍铁萨罗”,在中国比丘尼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恩师本来天资聪颖,加之治学严谨,勤奋刻苦,所以能成为著名佛学家。恩师一生并未进过高等学府,却能成为学识广博的文史学者。这都是恩师刻苦钻研的结果。恩师看起书来,全神贯注,如入禅定,废寝忘食,从来不会受到任何外缘的干扰。记得有一次,恩师看书通宵达旦,听到晨钟敲响,竟不知所为何事。恩师正是凭着勤奋精进,自修英文和藏文,翻译了《四曼荼》等一批藏文格鲁派经典,为后辈的修学开拓了途径。
    恩师深入经藏,通达世出世法,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不愧为佛教学者的称谓,堪称后世楷模。
    恩师出家六十五年来,志存高远,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己任,屏弃女人的八十四态。恩师在课堂上教育我们说:“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就在于她取悦争宠的心态,出家为尼,就是要克服这种习气,作一个堂堂的大丈夫。我这一生,从没有一个念头希求男人的眷顾……”恩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始终道念坚固,秉戒如霜,不愧为当代第一比丘尼。
    恩师爱国爱教,名播于世,自身却淡薄名利。恩师常说:“中国共产党才是我们最大的、最好的护法菩萨!”仅仅一句话就充分表明了恩师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新中国的信心。恩师时常教导学僧要爱国爱教,并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恩师在讲授佛理时强调:“佛教徒要热爱祖国。”恩师又说:“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要忘我奉献。”
    恩师在经堂亲笔写下对联“利人利己勤修三学,爱国爱教上报四恩”。这是恩师的教育思想,也是恩师对学子们的教诫。恩师到佛学院来上课,都是乘公交车,一路颠簸来的,常常往返于市区和郊区几十里路之间,回想起恩师耄耋之年的辛劳情景,弟子们禁不住泪如雨下……有位居士更是不忍见恩师这样奔波辛苦,欲发心供养恩师一部汽车,而恩师却说:“有车是好事,但要请司机,要维修保养,又要多花很多钱,还不如我自己走路来的节省。”就这样谢绝了。
    四川尼众佛学院初建之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每个学僧每月只有五元钱的生活补贴。有一位居士,看到当时的学僧生活比较艰苦,便发心每学年供养五千元,以改善学僧的生活。但恩师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标准已经足以办道了,我的学僧还有书念,有饭吃,你还是把这些钱捐给山区的娃娃们吧,让他们能够早日上学。”这足以体现了恩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忘我利人、积极济世的菩萨精神。恩师一生所受供养,几乎全都用于办学事业,自己的日常生活极其节俭。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可吃穿从不刻意要求,一件衣服要穿几十年,直到不能穿为止。记得有一次,有居士供养恩师糯米饭,恩师欢喜受用,后来那位居士发现了饭有些夹生,来告诉恩师时,恩师却笑着说:“让它在肚子里熟去好了。”
    恩师总是严格律己,待人却非常慈悲宽厚。有一次,在放暑假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上殿的学僧少了,恩师便亲自查寮,亲切地逐个询问:有的说头晕,有的说肚子痛,有的说牙痛……恩师明知有些是托词,却没有责骂一句,只是温和地说:“好,你们身体不适,就休息吧。”恩师离开后,学僧们被这种慈母般的包容深深地感动,个个惭愧不已,深自克责,求哀忏悔。
    回想起在恩师身边学习、生活的十几年,真是如沐阳光,如浴春风,如饮甘露。十年前,恩师由于操劳过度,法体欠安,从此再也无法为后来的学僧宣讲正法,不能时时与学僧们在一起,但恩师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学僧,以及亲手创办的佛学院。对于佛学院的迁建,恩师更是牵肠挂肚,总是以拳拳之心关注着,企盼能早日建设圆满。佛学院是恩师一生的心血所在,是培养尼众僧才的摇篮。佛学院的兴旺昌盛,是恩师的最大心愿。
    天地苍苍,万物寂寂,无论是锦官城内匆忙绽放的芙蓉花,还是新都香城宝地徐徐弥漫的旃檀清香,都在供养恩师无畏的英灵。
    恩师,望着您远去的身影,我们再也聆听不到您那熟悉的谆谆教导;恩师,您走了,我们再也不能亲睹您的慈颜,再也不能侍奉于您的左右;恩师,您对佛教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崇高的道德风范历历在目,久久萦绕在弟子的脑海不曾离去。
    慧星陨落,人天哀悼,我等惶惶无依。恩师啊,您留下的是一副何等沉重的担子!今天,我们只能以这种世俗的方式,来追思您无限的恩德。我们深知,唯有发奋努力,继承您未完成的事业,燃炬成灰,究尽毕生,努力把四川尼众佛学院建好、办好,才能真正不负您一生的奋斗,才能更加光辉您一生的功勋,才能圆满您一生的佛心悲愿!
    恩师去已,凄惶无限,人天眼灭,光明顿失!众生痛失皈依,我们祈愿恩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不违本誓,回入娑婆。
    恩师去已,人格永存,一代宗师,风范长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遥仰西天,不尽依依,恩师定当含笑于常寂光中。
    让我们共同祈祷佛日常辉,正法久住,恳祈恩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5-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4、生死炽然 | 如意法师讲解《佛说八大人觉经》摘录
    乙八 . 生死炽然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每个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有生死?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解脱。哲学家不知道,科学家也不知道,古代人不知道,现代人也不知道。孔子的学生问他“何谓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生死对一般人而言,的确是一个谜。释迦牟尼佛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不但知道众生为什么有生死,同时也知道生死的种类以及解脱生死的方法。在《楞严经》中佛说:“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由此可知,导致众生生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本具真心,而一念不觉(愚痴),迷真起妄,认妄作真,再由妄想攀缘五欲尘境,而起贪等根本烦恼,加上随之而来的小随、中随、大随等枝末烦恼,谓之“生死的根本”。众生由于贪等烦恼的迷惑因缘,策动身口意造杀、盗、淫等罪业,因业感果,故招致无量生死。
    众生被困于六道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或生而为人,或生而为畜,或生而为鬼,或生而为天,或生而为神……不止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十二类生之多,仅生于人道,就有种种不同的生,例如生在富豪之家,生在贫苦之家,生于积善之家,或生于邪恶之家……至于死的种类更多,有人自然死,有人冤枉死;有人寿终正寝死,有人短命死;有人该死而死,有人不该死而死;有人寿尽福未尽而死,有人福尽寿未尽而死,有人福寿俱尽死;有人非分自害死,有人横为他害死,有人自他俱害而死……还有种种意外的死。我们的世界,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生,多少人死,更何况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所以佛说“生死炽然”。
    众生的生被业力拖着去投生是毫无选择的、不自由的生,众生的死是不可抗拒的、无可奈何的死,已经是苦恼不堪了,何况生理上还有无常变迁的老苦、四大不调的病苦以及心理上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更何况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还要接受自然界的灾害与人世间的冲击所引生的种种痛苦,而这些苦皆因生死而来,所以佛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厌苦求乐,人之常情。谁甘心永远被生死所束缚?谁愿意多生多劫被苦恼包围?所以我们必须急速找寻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然而,什么是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呢?佛说离苦得乐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发大乘心”就是发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但自己愿断烦恼、学佛法、成佛道,同时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也断烦恼、学佛法、成佛道。甚至“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见《华严经》)像维摩诘居士一样,“以一切众生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则我病灭。”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滞留生死,广行六度四摄,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救济一切有情。必要时可以杀己身为众生以成仁,可以舍生命为天下以全其义,使一切众生,因其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感动、而觉悟,而步其后尘去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最后,消除人世间的一切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共证佛道,共同获得真理生命的“毕竟大乐”,这就是发大乘心,也是菩萨“慈悲一切”的工作与责任。
发表于 2020-5-1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就在于她取悦争宠的心态,出家为尼,就是要克服这种习气,作一个堂堂的大丈夫。我这一生,从没有一个念头希求男人的眷顾……”    ——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5、佛教是和平的催化剂——如意比丘尼
    在世事纷乱、人心浮躁的时代中,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才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原子能用于和平乃至和平祈祷的种种行为。但这些并未能有效而具体地过到和平的目的。因为和平并不是意味着没有战争或者战争的停止,而是要永久的安宁。经云:“内有不平不和之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永无宁日。”所以,只重视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皆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
    现代科技文明隐伏的危机,已被越来越多垢我都感触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迫切性。而这些危机正是人类自己所制造的,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严重破坏,面临遭受自然界报复的危险;一是人类自身精神空虚无所依靠、伦理道德失常、青少年吸毒甚至于自杀等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世界战争的危险直接伤及人类自已。这些都是由于现代文明片面发达物质,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的欲望必然导致的后果。经济上的拼命掠夺剥削,人我上的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驱使人们残酷镇压,不顾一切后果,忘记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向自然界施加高压,拼命索取,不能不造成人类内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慌恐不安。
    向外追逐物欲的风潮,物质的诱惑,各种人造的文化信息对感官的过多刺激,使人们忘记了内在精神的修养,不自觉地随物逐流。它超过了任何社会道德文化及宗教说教的魔力,袭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宁静祥和;或者在快节奏的生活高压下,感到精神紧张、身心疲惫。从而道德败坏、纵欲无度、纸醉金迷、贪污受贿、作奸犯科,甚至堕落为犯罪;或因为商品时代的人际关系之冷漠而寂寞孤独、愤世嫉俗;人们已经物化为工业社会中的机器零件,迷失自我,从而怕惑不安,萎靡不振;或因信仰崩溃而彷徨岐路,茫然无措。这些现代精神习理问题,心身病患有增无减,使整个社会成了一种病态。有不少的青少年不堪学习与工作的高压而选择自杀。
    由此看来,由于外在的高压与内在的不安,使得人人心浮气躁,必然造成国家、民族话里有话的各种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依照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必然以战争为解新局面矛盾的手段。所以才会有举世骇人的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与塔利班不正上演着这一幕吗?事实上,当今世界各个国莫不在备战,最顶尖科技人员投身于军事防卫,为制造超级的杀人武器,准备战争而殚思竭虑。人类自相残杀的技术革新已经远无超过了保存自己的技术。不难设想,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人类将在第一次核攻击中同归于尽。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将毁坏一旦,这不正是佛经中所预言的刀兵劫吗?
    人类一味向外驰求,欲征服自然为我所用,结果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界固有的节奏紊乱,受到了强大自然力量的报复。由于以私我为中心而向外逐物,以自己物欲之满足为宗旨,不知省察物欲的虚妄和片面满足物欲的危害,结果心为物役,精神被污染扭曲、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详、宁静之快乐。现代哲学家舍勒曾说:“即使科学完成以后,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仍然是绝对空虚的。事实上它将陷入与古代相似的野蛮状态中……而得到科学支持的野蛮状态是所有能能令人惊骇的。”科技的发达,不仅带给人物质生活的便利,而且也加深了现代战争年代的残酷性,加快了人类毁灭的速度,失去了正确思想的科技,完全成了毁灭人类的超级杀手。为了避免人尖残酷暴行的一次次重现,人们不得不寻求针治人类蔽病的途径,来化解消除这些危机。
    古人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今天的我们应该说:人不为人,天诛地灭。“损人者必自损,害人者怕自害,如有某一地区的环境污染、经济恶化、政治混乱、社会风气败坏,每每立竿见影,全人类的生活安全,很快就会受到影响。可见,人类的危机感,归根到底是人习的危机,要想彻底根绝战争,消除种种潜在的危机,博大精深的佛学所蕴藏的深广智慧,正如对症良药、岐路明灯。佛法所蕴藏的明哲睿智,足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 放下我执 致力和平
    佛教从产生、演变、发展到今天,始终如一都是致力于和平的宗教。佛说:“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这在一般世间学者,也多少有所窥见。但他们不是走上悲观自杀与纵欲;就是走上残酷与阻险;古代的道家、法家,近代的唯物论者促进矛盾,就是一个例子。然而,佛教第一义的理智和生活,侧重无常、苦痛;在情识本位的世间法中,却向来歌颂无争的和合,倡导和乐共存的道德。这在佛教的戒条中,表现得最为明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杀生);不掠夺他人维持生存的物品(不偷盗);家室,是种族生命嗣续的组合,所以不得以满足自我的肉欲,而破坏他人家庭的和谐振动(不邪淫);人类和乐共存,唯有互谅互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不得欺诈(不妄语);不挑拔离间(不两舌);不恶意的批评骂詈(不恶口);不作诲盗诲淫等无益的戏论(不绮语)。佛教世间的无常、苦、无我,而推行善生世间法,似乎奇特,其实理由很简单,无常不是断灭,和乐自在不无相对的价值。传教的人乘正法,是立于生存意志的基点,出发于人类共同的要求。
    和乐共存,不论它是否有绝对性、可能性,它永远是人类的共欲,是人生历程的正轨。同样的,不论斗争是否罪恶,是否要完全消除,它也永远是世间的实相,与生命同其终结。佛法倡导赞叹和乐共存的道德,对斗争不敢提倡,从没有把战争描写为光明与美丽,但它是世间相的一角,世尊并不一概抹杀它。仁政的王法,不及贤圣法律的深入、彻底,但能更普遍的使人类甚至一切动物,生长发育在合理而和谐的程序中。 
    凌夺是世间的实相,战争是世间的常事,世尊不否定战争,问题在于怎样战争,为掠夺争霸而发动的侵略战,自然是佛教所反对的。假定和平无望,不得不进行战争,那么佛教的见地,“以怨止怨”不可能,结果活只能是更加残酷的伤生。所以唯有“以慈心入军阵”才能获取胜利,并且要以伟大的真心与同情,消融净化侵略者性、仇恨。战争永远是为和平自由而战,这不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为了侵略者。
    故《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足以说明我为纷战之源。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贪欲,以为当今天下舍我取谁?我之狂妄、我之傲慢、我之一念,乃至人类世界不得安宁。人们将永远生活在忧郁的影子里,即使是笑声也是寂寞的,即使是笑容也是苍白的。似乎天地越来越阴沉,就是偶尔有一线阳光,而瞬息过后,却带来更重的阴霾。心情之乱,可以从嘴中不断发出的一连串的叹息声中知晓。经云:“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染污的内心导致了残暴的行为,大公才能和平。
    佛曾开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已无关不起爱染故也。”
    为了唤醒世人舍弃对我的执着,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之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廖见,从而以无我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之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计较,因为无我则无颠倒妄想,因为无我则无人我纷争,故无我所招致的平乃根本之和平。
    二、慈悲喜舍 实践和平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者给众生以快乐,悲者拔众生之痛苦。《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已度他情,勿杀勿行杖。”我们若能站在彼此的角度上,多为他人着想,若能视众生如已身,则实践慈悲不难。
    中国南北朝时,佛图澄为救度被残害的无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视人命如草芥的石虎石勒,普救天下苍生。佛陀也曾于古印度内战时,静坐于双方之间,才避免了一场血战,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因此,一切法若无慈悲魔法。慈悲的力量如同母亲护佑孩子,使他们没有忧郁、恐惧的感觉,也只有慈悲才能消除你我之间的恩仇,使人人能心安理得,得到快乐,得到满足,充满无穷的希望。我们坚信有朝一日,若人人奉行慈悲,仇恨与残忍不再控制人们的心灵,人人都是和平的使者,不再自相残害。我们就可以由此推理判断,了解及信仰而学习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应该承救的。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由心生,仇恨、战争和灾难并不会凭空而起,佛教认为战争源于我们内在的贪欲,纵观古今中外,既使征服了世界,拥有大山大江,亦不满足,内心贪欲的膨胀促进了战争的爆发。如《中阿含经》去以欲为本故,线共子争,父子兄弟姊妹商检单证族展转共争,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展转相害。”人类社会的种种缺陷与病态,其源头何曾不是如此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发菩提心 谋求和平
    菩提心即是慈悲济世,复电乐众生之心,菩提心的着力点是时时刻刻想着许多人的苦难与需求,时刻以成就众生为她的使命。因为在她的感情中,众生和事最要紧,只要尚有众生在受苦受难,就等于自己在苦难中挣扎。
    因此,在人生实践上,佛教首先提同发菩提心。《华严经》云:“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菩提心。”那么,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菩萨发心,要以大悲为根本,不但对有情而且还要对一切法,知恩报恩,切实躬行。诸佛如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人类众生中有相当数量的众生却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作为延续生命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一旦它成为群体意识而存在,那么,世界就干戈纷扰,生灵涂炭……且罪恶亦互为因缘,恶性循环,轮回不息,所以菩提心是成就菩萨的根本法,也是大乘佛教极力昌导的,也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更好的谋求和平。
    四、 以平等心 进取和平
    佛陀曾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时,即宣告:“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生佛平等之宣言,实为众生得救之明灯。
    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等教义。处处树立了佛法的和乐、真实、平等的同风范。《维摩诘经》:“承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欲期依报清净庄严,生存环境富乐理想,关键在于人类能自净其心,自严其心。佛法并不是不重视经济,忽视物质文明,不是吗?且看每一个佛世界皆具便利、丰富的物质财富,以饶益众生,庄严国土。贫穷与落后并不是佛教,试问贫穷落后的佛教何以度众生?又怎能维护和平呢?佛教重视以令众生获得正受的利乐为根本,防止逐物役心的弊端,反支自相残杀技术的发展,应把净化人心的技术看得比发展物质技术更为重要才是。佛教极力倡导众生平等,人际这间应以慈悲喜舍为怀。佛陀“视诸生如一子”,视众生为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极度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种平等与慈悲圆满周遍,甚至遍及包括低于人类的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如果以这种理性的人道主义进行教化,必能净化人心,淳化成间,优化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就能促进世界和平。
    五、 结 语
    宇宙万有,乃众缘所成,绝无孤立存在之体。个人利益来自于众人利益,如果大众皆能获益相安,则个人利益自然而得,太虚大师曾说:“世界人类的利益为第一,国家民族之利益为第二,个人家属之利益为第三,”人与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理应相助相益、共存共荣,而不应有损人利已,甚至杀人活已之暴行,故佛教提倡由“人乘菩萨的人间佛教”而“成清净风化的国俗及人世”。化导社会于清宁,风习于淳良,“以易彼之杀伐戾气,救脱众生共业相倾之浩劫。”正是由于慈悲心的激发,为了正义与自由。为了慈悲,不顾自我牺牲去努力,实现“仁者无敌”,则人类世界自然充满自由和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3:01 , Processed in 0.0364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