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24|回复: 19

《请问上师,您是佛吗?》 日宗仁波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0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8-10 23:44 编辑

日宗仁波切《有一位信众就提问:请问上师,您是佛吗?》

善说精髓之经验引导讲记
一〇二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开示、如性法师译

    西藏的大成就者温萨巴大师曾经提到:
    总之证量大或小,全赖所修信心力,于成就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愿持此教为核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造者温萨巴大师是宗咯巴大师最主要的弟子之一,他是传说中七金刚鬘的其中之一,也就是即身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的大成就者,他所写的这个偈颂非常有加持力。偈颂一开始:「总之证量大或小,全赖所修信心力」,我们的心中能否生起证量的关键,完全依赖,我们对于善知识能否生起强大的信心。如果我们只是想要了解佛经论典的内涵,这另当别论,因为只了解佛经论典的内涵,不代表我们的心中就能够生起证量。如果想要在了解之后,进一步的生起证量,除了广泛的闻思经论的道理之外,实修是不可获缺的关键。在闻思修之后,如果想要在心中生起证量,主要有赖于我们的心中是否对于传法的上师能够生起信心。

    修信的方式应该是:以为我们传授整体道次的善知识为主,做为我们最主要的观想对象,做为我们最主要修信念恩的对象。其他象是教导我们语言的老师,或者是跟我们有法缘的其他上师,我们进一步也对他们修信念恩。虽然他们所呈现的面貌不同,但是我们在修信的时候,对他们所修的信,应该是完全相等的;不应该对某些上师特别修信,对于其它的师长,似乎就没有刻意的去修学信心。如果我们刻意去区分我们的上师,这对我们并没有任何帮助。在众多的师长当中,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一位师长特别有信心的话,我们可以观想这位师长以外的其他师长是这位师长的化现,他们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偈颂一开始就提到「总之证量大或小,全赖所修信心力」。我们的心续中如果想要生起大的证量,我们就要对师长生起强大的信心、强大的信心;如果我们所生的信心并没有这么强大,它属于中的信心,我们透由实修,顶多只能生起中的证量;如果我们对于上师只能生起小的信心,在实修之后,我们所生起的证量就是小的证量;如果我们对上师毫无信心的话,即使实修,也生不起证量。

    如果讲法者本身心续中没有任何证量,即使宣说正法,对于众生也很难产生帮助。文殊菩萨就曾经告诉宗大师说:「在五浊恶世的现今,实修远比说法来得重要。」如果讲法者本身没有透由实修而在心中生起证量,即便宣说教法,对众生也无法产生利益。

    紧接着:「于成就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如果想要培养对上师的信心,我们对于一切成就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具恩上师,要反覆的思惟上师的功德,而不要去观察上师的过失。如果反覆的思惟上师的功德,我们很自然就能够对上师生起信心。所以,我们此时所依止的对象,他是佛?不是佛?就不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要探讨的问题,而是我们在依止的过程中,如果尽可能的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而尽可能去思惟他的功德。当我们发现自己看到师长的过失时,我们要想到: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这或许是我的业力所感得的果。

    我们一再的强调「视师如佛」,并不是要说所有的上师都是佛,所有的上师都是佛是没有办法成立的。之所以要视师如佛,是从弟子的角度,从弟子的角度应该如何依止上师,从弟子的角度应该如何观察上师。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当弟子跟上师之间有了法缘关系之后,他要如何看待自己的上师?而不是去证明所有的传法上师都是佛,这一点是无法成立的。之所以要视师如佛,是从我们弟子的角度来探讨这件事情,而不是从境界上去区分我所依止的上师,是不是真的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我们心中会有一种想法:我之所以要视师如佛,这是因为我要获得利益;从我自身的角度,如果能视师如佛的话,我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我所依止的这位上师,他可能不是佛,但是为了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我应该视师如佛。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从这一步开始,你所跨出去的任何一步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你一开始的想法就有问题,它就是颠倒的,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修持的话,是无法生起任何证量的。

    以我为例,我是一位上师,我平常为广大的信众宣说正法,我也要为他们介绍依止法的内涵,甚至我也要告诉他们应该视师如佛。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自己是不是佛,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当然不是佛,但是我要为众生介绍视师如佛的道理,这时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知道我是一位上师,要为众生介绍正法,但是我很清楚我自己不是佛。以此类推,我的上师我宣说正法,他们应该也不见得是佛,这样的理路是非常颠倒的。因为自己为众生说法,自己是上师,但不是佛,就举一反三,认为:为自己宣说正法的那一位上师,虽然是上师,但他不见得是佛。这种推理方式,是非常颠倒错误的。

    我过去曾经在国外说法,为信众们介绍依师法的内涵,我也告诉他们应该视师如佛在场有一位信众就提问:「请问上师,您是佛吗?如果您不是佛的话,那为什么我们要视师如佛?」这时我就回答「: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我是叫你视师如佛,还是告诉你我是佛?」这时信众回答:「您告诉我们应该视师如佛,但您并没有说您是佛。」这时我就说:「没错,我没有告诉你我是佛,但是我告诉你,你应该视师如佛。」因为那位他信众平常有在修密法,他平常有自生本尊。所以我就反问他:「你平常有没有在练习自生本尊?」他说:「有。」,那:「请问你是本尊吗?」他说:「不是。」「你不是本尊,为什么你要观修自生本尊?这不是很颠倒吗?所以你只是在练习做这个动作,但不代表你就是本尊。」相同的道理,我告诉你们,你们要对我视师如佛,并不是告诉你们:我就是佛,而是从你们的角度,你们应该视师如佛,你们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不仅如此,经论当中也一再的强调,以弟子的角度而言,弟子应该视师如佛,如果弟子能够视师如佛,弟子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生起最大的证量。尊者法王在一部有关观世音菩萨的上师瑜珈的论述里面,也有提到:「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要告诉你们:你们要把我观想成是观世音菩萨,以我的角度,我觉得这一点并不是很恰当。但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我有信心的话,在过去的确有将狗牙看成是舍利的这种公案,所以如果你们真的对我有信心的话,你们的确可以得到观世音的加持。」但是法王并没有在论著里面提到,他就是观世音菩萨。但我们如果真的对法王有信心,能够将他视为跟观音世菩萨无二无别的话,我们的确能够获得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视师如佛,并不是要探索我们的上师是不是佛,也不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认为:自己有了弟子,自己是一位上师,但是自己却不是佛,而就反推:我们的上师,他是我们的师长,但他不是佛。如果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这种念头、观念无法调整的话,这表示我们的第一步就已经跨错了。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依止法,无法生起任何的证量。甚至从上师的角度来说,如果在介绍依止法的时候,在字里行间似乎想要透露自己本身就是佛,自己本身就是有证量的人,其实他就已经犯了「妄说上人法」的过失,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

    上一段为各位介绍的偈颂,造者是温萨巴大师,他周围的人所显现的境、所看到的温萨巴,是在那一生没有广泛闻思的普通人,也不是众所皆知的大智者,但是他很认真的实修。由于他平常的行为异于常人,所以周围的人为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温萨巴疯子。他在那一生所示现的面貌的是如此,但他的过去生是什么样的面貌?谁都无法断定。由于他很认真的实修,很认真的学习依师法,所以最终他的心中生起了非常大的证量,成为即身成佛的大成就者。由于这些大成就者能够控制自己的脉风、能控制自己的心,所以在他们的面前所显现的境,对他们都是修行最好的对境。密勒日巴尊者也时常提到:「我平时不需要研阅太多的经论,在我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实修最好的教材。」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及《掌中解脱》都有提到依师法的内涵,在《广论》、《略论》虽然也有提到我们应该视师如佛的理由,以及如何视师如佛的道理,但是并没有详细的介绍。而《掌中解脱》透由经验引导的方式以及过去传承祖师实修的经验,将这部份讲述的非常清楚,所以各位回去之后应该多参考这些论著,学习这部份的内容。

    现今,我们多数人的心中没有办法生起证量是因为我们依师法做得不够好,所以这个法类非常重要。昨天讲到,金刚持在密续的经典一再提到,他会示现凡夫的面貌来到我们的面前摄受我们。如果我们对于经典的内容有强大的信心,认为这是佛所说的谛实语,而就断定自己的上师就是佛的化现的话,那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我们来说,想要从经典的原文生起视师如佛的定解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的去观察、进一步的去思惟,但是观察的方式必须如理,如果我们观察的方式不如理的话,反而会越来越危险。

    就像之前提到的,现今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是上师,但不是佛,就推论:他的上师虽然是上师,应该也不是佛。以这样的方式推论,到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所有的上师都不是佛。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上师,在五浊恶世的现今来到我们的面前时,他所化现的都是凡夫的面貌,既然化现的是凡夫的面貌,就代表他会示现有过失的面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惟的话,推论到最后,所有讲法的上师应该都不是佛才对,这是违背了经论的内涵。因为经论当中佛亲口告诉我们,他会化现凡夫的面貌来到我们的面前,所以这样的推论方式不正确,而且一开始就走岔路,这非常的危险。在掌中解脱里面,也一再的提醒我们,虽然我们要视师如佛,但我们不要抱持着:我之所以要视师如佛,是因为我能够获得利益,但我的上师应该不是佛。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就做这样的断定,认为我的上师不是佛,但由于我想要从中获得利益,所以我要把他视为佛来依止。这个观念本身就有很多的漏洞,而且非常的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8-10 23:40 编辑

法音法师《自己的上师是具相凡夫,那才要修习观师是佛》

——法音法师
    师承甘丹东座法王夏巴曲杰等格鲁三大寺善知识

   日前曾提出一个“若实义上上师不是佛,则修习观师是佛是否为颠倒心”的问题,无非是抛砖引玉,借由彼此的解析、思辨、信解、实修等互为激荡,愿能更加定解依师之理,进而实修。
然意想不到的是,群中多所讨论,其激烈程度不在话下,亦各有所见。本来提出问题,纵然不得正答,恐怕也并没有必要予做解答。那是因为:一是只提议题,不予作答,也能激发探讨,并毫无不妥之处;二是正法珍贵,不请不应说;三是倘若不为调心实修而学习,假如非依清净教理而答辩,也似乎是利益不大的;四是个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恐答有误,贻害大家;五是现在确是法务繁忙,又有约在先暂不作答,不应破例。
    然而,尽管如此,眼见学员探讨热烈却又多有值得商榷之处,虽有学员列出自修依师之理的心得约有十九条内容,真的内容十分之好,另有依于教理加以论述也非常难得,但也可能是不切主题,似乎另有许多即兴式的、不依清净教理而说的情况。或许在此也有予作厘清的必要。此外,答疑管理提出了八个问题,布雷维特又要我予作简答,为此就破列一次回答,下不为例了。在此或许可略分为两个要项,第一项是简答八个问题,第二项是简答所提问题。首先第一项,如其次第直接择要简答八个问题如下:

第一,所有修习依师之理时,所修习观师是佛的上师不必然是佛,这其中当然有具相凡夫而为自己的善知识的。善知识之为善知识,安立其间差别,并不是以是否为佛而修习观师是佛的,也不以是佛才安立为善知识,而是以具足如《庄严经论》的善知识十种德相作为判断。何谓善知识?凡是能有助于自己分分去除过失,分分增长功德者就是善知识。其界限是从未入道的凡夫一直到佛皆有。

第二,修习依师之理之中的意乐依止法,念功德生信心,信师是佛,观师是佛,这一点全然没有从对境的上师上去安立的,也就是无论师长是否为佛,皆须修习信师是佛、观师是佛,这完全是从能修者的能修心的有境上安立信师是佛、观师是佛的。换句话说,必须师长是佛才修习观师是佛并非依师之理的主要意趣,师长即便不是佛,弟子也必须信师是佛、观师是佛,这似乎并不容易,但那才是修习依师之理的要义呀。

第三,何为颠倒心?下部宗派主张:凡是与自境如所执取为无的心就是颠倒心。应成派则主张,凡是于自境如所执取为无,并且为其它量心所损的心,就是颠倒心。譬如无明,或如显现黄色雪山的眼识。反之则为具义心。颠倒心是颠倒的错乱识,如无明。具义心则除了圣等持智之外是非颠倒的错乱识,如菩提心。

第四,自己的上师是具相凡夫,那才要修习显乘的观师是佛,或者修习密续的观师即佛的依师之理。初修业者无大福德、无大善业、无修无证,要得诸佛亲承教化也难。不是诸佛不具悲心,而是自己福缘业缘不具使然。但这都无损于修习依师之理,也或许是更应修习依师之理的。师长甚至把具凡庸相的上师之义界定为身具缺失、心有三毒者,才堪名为凡庸相之义。但即使如此,仍然不失缘此上师修信心与恭敬。但这两个条件必备的:第一个是他不是邪师,第二个是已经观察了而依止为上师者。

第五,修习依师之理的进程是:最初彼此认识共结法缘,继而彼此互相观察德相。再者,自己思惟这位师长的正法与悲心,摄受自己的能力及意愿,自己对这位师长有否具足信心,有否从中获得法义。随后观察自己,确是动机清净而依师,并且能至少不寻师过才能考虑依师。然后内心祈白,或者师前启白决断依师,彼此具师徒想,至少自己具足对这位师长生起上师想,最后便是如理修习依师之理,从而依师闻思修正法。因此若修习依师之理修得不好则该如何呢?这有几个重点,一是常加忏悔自己往昔未曾如理依师之过失,二是常加观修依师之理,三是先行学习全部道体,特别是后后主道,而再回头修习依师之理。毕竟修习依师之理并不等于是生起依师之理。同理,修习观师是佛也并不等于是已经观师是佛。四是为能如理依师,必须常加净罪集资、回向祈愿早日如理依师。

第六,关于依止及不依止师长的功过,以及如理依止与不如理依止的功过,论疏及教授中各有宣说了八种功过,其他师承也不乏诸多教说之处,对此或可参阅拙著《观修集要》。

第七,修习观师是佛的师必然是:一,自己已有观察期的观察之师;二,自己已有正行依止之师;三,有为自己宣说教授或者指导修行之师;四,具备《庄严经论》的师长十德,或者博多瓦尊者所说的师长五德,或者现代瑜伽师衮却格西所说的师长三德者之师。也因此相反地:一,凡是所说所行违背经教之理的邪师;二,凡是自己未曾观察而随意依止的师长;三,凡是自己尚未依止、建立师徒关系的师长,就可以不必修习依师之理中的观师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8-10 23:49 编辑

第八,要能值遇具相上师有几个重点:其一,要多加忏悔往昔不依师或者不如理依师的过失及习气;其二,所有净罪集资悉皆回向能如理依师;其三,应令自己尽力具备弟子五种德相;其四,在今生必须善加修学依师之理;其五,常作大乘四法轮的祈愿,所谓大乘四法轮指的是:愿生来世具大福德,愿不生邪见家,愿蒙受大乘善知识慈悲摄受教化,愿自己具足希求正法等出世间善根。以上八题简答如上。

其次第二项,就所提问题归纳其要点略加简答如下:关于所依止师长实况不是佛而修观师是佛,有否成为颠倒心?对此理应先行厘清佛说依师之理的旨趣。事实上,佛在显经密续中约有教说三种依师之理。即共乘共宗所许的、戒经所说的依师之理;大乘显乘所说的依师之理,以及大乘密宗所说的依师之理。其中要义或许不尽相同,但在显经密续中佛皆同说依师之理,足见其对一以贯之的修道的重要性。当然依师是为了学法,修习依师之理也是为了学法,而并不只是仅止是依师或者修习依师之理就能一切成就,更需进一步趣入三士道修心才能获得最终成就。此中既然佛有教说,依着不同法乘,或者依着根器而有不同的依师之理,那么不相混杂而明确区分,依于何种所化众生而做何种依师之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譬如,观师任所行、所做皆十全十美的依师之理是密续的依师法。具信而又具慧抉择取舍师长教说、行为的依师之理则是显乘的依师法,因此不可针对显乘根器的弟子而要求其修习密续的依师法,反之亦然。这都不相宜的,必须针对不同根器、不同法乘而修习不同的依师法才属正确。

再者,虽然依师之理大体必须修习观师是佛,但是所依止的师长的界限却可从未入道者一直到登佛地者皆可为师,对于未入道的凡夫师长修习观师是佛不但不成相违,也极应理。那么必须修习观师是佛的依师之理必须是具备了什么条件呢?简言之,这必须是自己经由观察期的各自观察,并且已决定为法而依止为上师者,如此才修四信五敬的依师之理。什么是四信五敬呢?或可参阅拙著《观修集要》。反过来说,如果自己未曾观察,两造皆未经由观察期的互相观察,或者并未正行依止,或者所依止处的师长所说所做皆不符顺、甚至违背佛说教理,如此不具师长德相而自称为上师的邪师,则不应该修习四信五敬。因为那不是修习依师之理的对象。由此可见,凡是已经依止之后,并不在于对境的师长是否为佛,而在能修心的有境必须如是修习观师是佛。因为如此修习观师是佛有其需要、有其堪能、也有其理由,此或可参阅拙著《观修集要》。特别是其间也有差别,也就是修习观师是佛的过程中证量难生,因此,从最初浅显修习信解上师是佛,一直接到最后真的可观师是佛,两者差异极大。目前我们都只在最初修习信解的练习阶段而已,谈不上什么真的已经观师是佛,这有差别。这就是说修习观师是佛的心是善心,是依师之理的心,是道之根本,也是修习的外缘,也是净罪积福之行,绝非所断品的颠倒心。

总要言之,姑且不说如何修习具相、具器的密续师徒的依师之理,且就大乘显乘而言或许有三个要点必须特别注意:一是弟子相之中必须具慧,那就意味着对于上师的言教必须具足信心而具慧观察取舍,并非凡是师长教说都全盘接受,如果不合教理,应当婉拒不从而具信依止;二是如果是已经具相依止了,却发现所依止的师长他的教理、行持都不如法、都违背师长的功德,这样的邪师就应该予作远离而绝不恶口毁谤的远依止,不要亲近了;三是依止了具师长德相的师长,尤其必须修习越见其过失,越能作为更加引发、出生信心与恭敬的助伴之理,换句话说是见过失更生敬信之理。

最后,回到当下的主题,对于实义上不是佛的上师,修习观师是佛是颠倒心吗?答案是:不是,不是颠倒心。大约有几个原因:其一,因为如此而修在四种修习形态,所谓四种修行形态指的是,本质修、性相修、祈愿修及信解修,在这之中是属于信解修,所以不是颠倒心。其二,因为如此而修可令净罪积福,所以不是颠倒心。其三,因为如此而修是道的根本、也是具备修道外缘,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四,因为如此而修是全然符顺经教意趣,所以不是颠倒心。其五,因为如此而修,是佛不可能教授众生生起颠倒心而修依师之理,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六,因为如此而修是基于上师功德胜己,将来必先于我而成佛,所以不是颠倒心。其七,因为如此而修是为得佛加持心续,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八,因为如此而修,基于是自己已经观察而依止了,就必须如此修习依师之理,反之若是对于邪师或者全未观察,或者并未依止就不能名之为修习依师之理,所以不是颠倒心。其九,因为如此而修与一般颠倒心所说之义有所差异,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十,因为如此而修,是具足了令自离苦得乐的需要,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十一,因为如此而修,此与必须具慧分辨师长教说互不相伟,即有具慧观察,所以不是颠倒心。其十二,因为如此而修乃是基于倘若不善修习依师之理,则难以趋入实修所有的菩提道次第法类,所以不是颠倒心。如上所略述终究只是个人一种井底窥天之见,不值智者一笑,不足或者错谬之处,惠请匡正。

末了,又想起了曾在尊贵师长座前聆听了关于修行依师之理的一段开示,或许值得参考深思。师长怎么说呢?师长说:何谓依师之理?是见上师显现具足诸多缺失的凡夫外相,就会觉得上师的恩泽太大了,我可以看到上师显现具足诸多缺失,恩泽太大了;如果他不显现缺失,或者我见不到师长的缺失,我终必无法得度。因此我见到师长的缺失,更起敬信依止。假如我见不到上师具足缺失就不好了,如果上师对我显示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我根本是见不到的;如果上师对我显现本尊相,我也是见不到的,那么就绝不得摄受。但是现今,上师为了摄受教化我,上师本为佛,全无缺失,只是因为我具足缺失,上师才显现出具足缺失的外相,因为我是凡夫才显出凡夫相,因为我具足诸多缺失才显示出具足诸多缺失的外相。我完全是依靠着上师显示出具足缺失的恩泽,我才有可能接受上师的摄受教化。上师如果为了度化畜生有情,也必然是显现出畜生的外相而度化;如果是为了度化凡夫具足诸多缺失的我,也必然是显现具足凡夫诸多缺失的行相而度化我。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为了摄受我的大恩泽,现在我可见到上师显现出诸多缺失外相,上师让我见到他显示出诸多缺失的外相,上师的恩泽太大了,因而我才得以摄受,更加敬信。

要言之,上师所做都十全十美,上师所做具足缺失都是为了摄受我的方便法行,恩泽太大。上师显示出具足缺失的外相,其实上师本身并没有缺失,是因为我心地不清净所以看成缺失。如果上师命令我去杀人等非法之行,我想这是上师调伏我的方便法行吧,对我恩泽太大了,但是我却不可听受,我心中充满感恩之上而作启白:不去杀人。如果上师一再地让我做非法行,则我一再地启白婉拒,内心是充满着念恩而婉拒;就算师长责打我也感恩,谩骂我也充满感恩,都想这是上师度化我的方便法行,具有大恩泽,但这个不如法的法行我不可以随顺,我也不退失信心,反而更加念恩、更加敬信。总之,上师任所做都十全十美,叫我行非法行也是无上恩泽,更加敬信,绝不退信。但这是非法故,所教示的就不必如教而行,可以启白婉拒,心存感恩、感激,将上师所做都转成我对上师念恩生敬的助伴。如此而修习依师之理。

简答如上。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8-10 23:50 编辑

法音法师《几种相似、错误的依师之理》
——法音法师·法音宣流之慈悲丛林
    师承甘丹东座法王夏巴曲杰(第103任甘丹赤巴)等三大寺高僧大德

有几种相似、错误的修习依师之理,应该戒慎、小心、避免。在此,不妨简述如下:

第一种:假借着修习依师之理,却堂而皇之地公然神化上师以及团体,城府极深地采用侍从主义的策略,就是按照学员的忠诚、认同度以及参与投入度,而各别加以分配,并且决定学员获得学习佛法的机会与资源,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凡俗的动机以及谋略的心机,商业式地经营佛法事业,依此迷惑众生。

第二种:将依师之理作为谋利的工具。怎么说呢?只是要求弟子必须将师长的所作所为都看成十全十美,即便是师长具足商业行为,也必须看成十全十美,依此而谋取世间利益,获得名闻利养。

第三种:师长与弟子其实都不具备无上瑜伽密续的修学条件与德相,但是却认为,必须如米勒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译师一般,都要求显教的弟子必须以无上瑜伽密续的依师之理而修习。譬如,让弟子放弃一切智慧观察,只是愚信,无论有否违背佛说;让弟子认为,师长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听受,都要接受。

第四种:在修习依师之理时认为,向师长请问佛法,甚至对辨佛法,就是不恭敬师长,就是不恭敬佛法。如果与师长的意见不同,甚至对辨、讨论不同的问题,认为这是堕落恶趣之因。有时候也认为,所有的成佛之道,只有修习依师之理便已足够,完全否认了所有的显密双运圆融道次第。

第五种:认为唯此一家。假借着修习依师之理,就依着佛法的门户之见、道场、法门、上师、团体,或者某种教义的差别,而自赞毁他;认为别人的上师都不好,只有自己的上师最好;认为别人的都错误,只有自已是正确;并且,不允许弟子去别的师长前、去别的道场中学习;一旦弟子因缘不具,而去了别的师长前,或者在别的道场中学习,就会公然恐吓这是下地狱之因,这是叛徒,这时全然丧失了慈悲心,更不具足缘起观。

以上简述了一些相似、错误的依师之理,理应戒慎、避免。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1、《所以我们必须要从这样的角度来作思惟》
       一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之所以要视师如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修学的弟子本身,想要成从视师如佛的过程当中,快速的生起功德,快速的生起证量,而藉由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观察。
◎甚至我们也知道资粮道的菩萨,以及加行道的菩萨们,他们也都会为众生们宣说佛法,所以从众生的角度而言,这位资粮道的菩萨,加行道的菩萨,他都能够称为是上师。但他是不是一尊真佛呢?并不是。他只不过是一位菩萨。
◎所以从各种的角度我们来作分析,我们都知道,宣说正法的上师,是没有办法跟真佛画上等号的。但是从弟子们的角度,他如果能够把上师当成是佛来作依止,他想要获得的成就,就能够快速的生起,所以我们必须要从这样的角度来作思惟。

2、 《普贤行愿品讲记》清定上师
◎“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这个就是对我们的师父,对一切有修行、有教理,有教证这些功德的人。善知识。什么善知识?善知世出世法、善知佛法、戒定慧修行道理,善知我们弟子修行的根机,叫善知识。虽然没有到佛的程度。但是对我们当前来讲,他就是佛。即师即是佛,就是佛的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8-10 23:48 编辑

1、《这不是很奇怪吗?》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修持摄颂讲记

◎我们为什么要将上师看成是佛呢?这有什么原因、有什么理由?既然之前我们有谈到,并不是所有的善知识或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佛,那为什么我们要将善知识或是上师看成佛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为什么要视师如佛?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获得利益而不想要有任何的损失,这是最主要的正因,如果你想要获得利益的话,能够视师如佛,对于今生、来生,不管从任何的一个角度,我们来探讨、来观察,观察你所依止的这位上师他的功德,对于我们自己本身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既然如此的话,你何不以这样的心态来依止你的上师呢?
◎在视师如佛的正因当中,它并没有谈到之所以要视师如佛的原因是因为上师他本身是佛,并没有谈到这一点,而实际上这一点也是不成立的,最主要的正因是谈到我们自己本身想要获得利益、不想要获得任何损失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要视师如佛,而不是因为上师他本身是佛所以我们要视师如佛,这两种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2、《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师为佛》
       一成都昭觉寺定公上师·普贤行愿品颂解讲记
◎“多闻学习,亲近为首”。若转法轮的时候,你没有机会听法,多闻的条件你没有得到。多闻没有得到,那么,正思就没有办法。正思没有办法,那你正修也没有办法。“多闻学习,亲近为首”,首先要一方面亲近诸佛。
◎要紧的,“近师之法此为全备”。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师为佛。根据十方诸佛传下来,一代代传下来的祖师,传到现在这个师父。他这里面如电一样通下来咯,有加持力量。只要照这个修,很快自己可以成就。这个依止法是顶要紧的。近师之法此为全备。

3、《你以对佛的样子去对待他,那你自己也得佛的加持》
       一多宝讲寺敏公上师·十地颂讲记
◎在亲近善知识里边,经常有这个话,把师父看作佛一样地恭敬,那就是弟子得佛的加持,就是要这样子地做,并不是说师父真的是佛,当然有的师父他是功德成就的,即身成佛的,那些大的密宗成就的师,那当然可以说本身就是佛。但是,一般地说,即使他不是佛,佛的功德还没有够,你以对佛的样子去对待他,那你自己也得佛的加持。

4、《如法依止上师,在上师成佛之前,弟子就可能先成佛》
       一梭巴仁波切·心匙·如法依止上师
◎这一生是过去生的果报。今生能够在依止上师上面修到什么程度,自己能够遇到怎样的善友,都是前世修行的果报,取决于自己前世在如法依止上师方面修行的程度。同样,来世会得到什么果报,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这一生我们自己这一方面,在了解了这些教法之后如何如法的实修。
◎在建立师徒关系之前,务必先做一番调查。不过,总而言之,纵使一个人找到世界上最具德的上师,上师那一方面十分完美,但是弟子的成功与否,要看弟子这一方面能够多么如法的依止上师。
◎即使上师不是菩萨,弟子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如法的依止那位上师,像我前面讲的,本着积极、清净的依止心,如法的依止上师,在那位上师成为菩萨之前,弟子可能已经先成为菩萨了;在上师成佛之前,弟子就先成佛。即使上师堕地狱,由于弟子已经如法的实修依止善友,他还是会不断得到加持,在菩提道上开展心性。
◎帕绷喀仁波切的上师编著的教法,称为《菩提道次第甘露精华》,在依止上师的利益中提到,即使善友那一方,具有非常邪恶的心和人格,如果弟子这一方面,如法依止这样的善友,造下善业,未来世会遇到像文殊、弥勒佛那样,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牢记不忘。
◎在我们的修行中,如果确实做到如法依止上师,那么,从暇满人身直到成佛,每一种证悟都会实现。相反地,没有做好如法依止上师,整个证悟都不可能实现。一切都取决于这一点。其它各种证悟的难易程度,要花多久的时间,整个答案在于自己在如法依止上师方面做得如何,这是根本。

5、《掌中解脱》帕绷喀大师
     应观师为佛之原因应视师为佛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想获利而不愿亏损。如果是为了获利,那么上师是否真的是佛也就无关紧要了,为什么呢?因为视师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地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等等。
    尽管上师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从我们自己这边来说,我们怎样来看待上师,如佛,菩萨等,就会出现怎样的加持,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

发表于 2018-8-1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看了一下,感觉还是不怎么合逻辑
发表于 2018-8-1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汉人学道次第,在这个问题上出问题的太多太多。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错误运用视师如佛教法的一个公案》
《就这么说了一句话,他们说是我介绍的,推行的》
      一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定道资粮颂讲录
◎医药不要太高贵的,什么补药哪,要陈弃药。陈弃药是什么?有两种解释,根据四分律藏、僧祗律藏里说,是大小便,黄龙汤 ,有什么病呢,吃大小便吃得好。
◎最近,他们上海,就是在推行那个法,还说是我介绍的,我没有介绍啊,这个我要声明。他们告诉我这个法能治病——吃小便,我说“很好!很好!”就这么说了一句话,他们说是我介绍的,推行的,我实在没有推行,也没有推广这个事情。但是就是说,证明大小便能治病,确实能治病。那么这是陈弃药的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是有部义净法师的,他反对大小便,说这个东西是脏东西,不吃这个,陈弃药是人家不要的、陈的或者用过的药,不要的、丢掉的那些,捡过来吃。那就是出家人要简单了,不要买高贵的药,人家不要的,丢掉的药拿来能够治病就可以了。

《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
      一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修持摄颂讲记
◎当我们在思维上师所传下来的这些教诫的当下,必须要藉由经教的内涵或者是证理的思维来做抉择,就如同佛陀曾经在佛经当中有谈到:「比丘或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也就是佛在传法的时后,他有告诫在场的比丘或者是智者们,对于佛所宣说的佛法,要如实的检择,最后看是否有违反经教以及证理,如果没有违反的话,应该要努力的去行持。
◎说要「依教奉行」的也是佛,说要「检择佛所宣说的法」也是佛,从这个当中,我们必须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依止我们自己的上师,这一点我们举过去本生传当中的一个公案,就可以清楚的看得出来。
◎过去,有一位上师他本身是婆罗们的外道,这位婆罗们的外道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天,他想要试探,他这么多的学生学了这么多的东西之后有没有思维、判断的能力?  
    这个时候他就跟在场的所有的弟子谈到说︰「因为我最近的生活并不是很好,手边也没有什么钱,所以你们能不能够将你们所拥有的这一切供养给我?」这个时候由于他身边的弟子大部分都是年纪相当轻的孩子,所以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钱财,所以他们就问上师说:「其实我们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钱,我们那来的钱供养你?」这个时候上师就回答说:「你们自己本身没有钱,但是你们可以去偷钱啊!把偷来的钱拿来供养给我,这样就可以啦!」
    这个时候很多的弟子内心当中是怀疑说︰「怎么可以去偷钱呢?偷钱不是不好的行为吗?」甚至有些人他提出了内心当中的想法,而跟上师反应说:「我们觉得不应该去偷钱,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但是那个时候,婆罗门的这位上师就回答说︰「偷钱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们都是梵天王的孩子,而梵天王本身是世间的创世主,你们又是梵天王的孩子,所以孩子用父亲的钱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怎么会是一件恶行呢?所以你们去偷钱来用的话,这本身并不是恶行,因为你们是在用你们自己父亲的钱,这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当婆罗门的这位上师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告诫弟子的时候,很多的弟子被他骗得是团团传,觉得说︰「我似乎可以去偷钱,偷钱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在众多的弟子当中,有一个人他是佛陀的前生,这个时候他就有谈到︰「偷钱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你所宣说的这个法,也就是要我们去偷钱、偷钱并不会造下恶行的这种法它与法本身是有相违的,实际上我们是不应该取偷别人的钱财来使用的,所以对于你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我本身并没有办法接受,我宁可拿这一个破碗,穿着很破烂的衣服,到一位敌人的面前,去请求他的施舍,我也不希望做出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纵使『不如法的行为』能够获得帝释天王或者是梵天王的果位,我也不想去造做,我宁可如理如法的拿着一个破碗,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到我最痛恨的敌人面前,去请求他布施,给我一点食物或者是一点金钱」。
    这个时候,当婆罗门的这位上师听到他的弟子~也就是佛陀前生的这位弟子~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思惟法的内涵的同时,他的内心感到相当的欢喜,也很赞叹这位弟子。

◎从这个公案里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依止上师的过程里,我们必须对于师长所做的教诫,透由证理来做观察,看是否是违反证理?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以经教当中的内涵来抉择,上师所讲的这些话是不是如同佛陀所宣说的法般,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抉择,发现上师所宣说的法是正确的话,我们就应该要尽心尽力的去「依教奉行」,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次一听,知道他的师父自在军对陈那菩萨的一些密意还没有通达》
      一浙江多宝讲寺智敏上师·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说讲记

    我们再说法称论师。
    这个时候,佛教的处境很难,很为难,外道的势力很强。那么这个法称论师信了佛之后,他能背诵五百部。其余的因明等等,他听之后——听了很多因明书,他感到还不够,他先找陈那菩萨的——因明大家,因明大王——陈那那时候不在了,他就跟他的弟子自在军(自在,一切大自在的自在;军,军人的军)。这个人也是要记一下,他是陈那的弟子,也是通因明的。那么他就跟了他去学因明,第一次听了一遍,他的理解就跟自在军相同,就听了一遍《集量论》,他当下就跟自在军一样了,他就达到那么高的水平;第二遍听了之后,跟陈那菩萨一样了,他对这部因明的陈那菩萨心里的东西全部知道了;第三次一听,知道他的师父自在军对陈那菩萨的一些密意还没有通达,很多地方搞错了,他听了出来——这个了不得,听了三遍。
    那么我们说这么大的智慧的人,《集量论》听三遍。我们有些人,有些经听过一遍——“啊,我听过了,哎呀,不要听了,不要听了”。这个你想想看,我记得道宣律师从师父那边听《四分律》,听了有十几遍,或者是几十遍,才有后来的成就。不要以为学了一遍,什么都懂了,我看看不见得。我们这里过去有的人,他《广论》就是听日常法师的,后边的止观章根本没有听到,好象够了,到外边去弘扬去了。我说你不够啊,不要说《广论》你没有懂透,你就是《广论》里边最要紧的照镜子,照人家还是照自己还搞不清楚,拼命照人家,自己的一点也不照。结果跑去带领人家学《广论》去了,这个出来的效果怎么样,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样子呢,他就跟他的师父自在军讲了,他说:你有些地方,陈那菩萨的意思还没有懂透,怎么怎么……。一讲——他这个师父好,我们就要这样的师父——他的师父听了,不但是不生气,很高兴,他说:你好得很,你现在跟陈那菩萨一样了,可以来驳斥一切外道的谬论了。那么你最好把这个《集量论》造个注解。后来因为他的师父的嘱咐、开许,他就造了一个《释量论》。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冈波巴大师《善知识之种类及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1、《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解脱庄严宝鬘论》冈波巴大师
    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恩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以上四种善知识之界说是: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断--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
  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
  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
  “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谦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
  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
  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
  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
  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
  (一)恭敬与供养,
  (二)爱敬并承事,
  (三)修行及努力。
  “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匝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和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就像持宝商人(nor, dzans)恭敬其师一样。《华严经》云: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
  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象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善财童子说过:“佛菩提是由供养善知识而获得的!”
  “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象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某些时候当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来行动的时候,应该摈弃自己的邪念,并特别努力的去生起净信,就像《入法界品》中无厌足王的故事一样。
  “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庄严经论》云:
  “从师修学时,依教奉行之,
  令彼心欢喜……”
  因为,要使善知识欢喜,自己才能趋入佛道,故《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入法界品》云:
  “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般若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2、 《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 法会大开示 · 依止法
         按照噶当教法的传规,弟子依止上师,应该具备十个条件:
     第一、所谓“应以毫无疲厌的信仰,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要像“舟子的比喻”那样,来依止善知识!
     第二、所谓“应以毫无悭吝的财供,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要像《事师五十颂》中所教诲的那样“不应施之子与妻,并诸身命亦当供”。要知道,我们依止善知识时,也应随顺这首偈颂所讲的道理!
     第三、所谓“应以毫无垢染的增上心,来依止善知识”——这其中所说的“垢染”是指声闻、缘觉以下的发心!这句的意思是说,不应以声闻、独觉以下的认何一种发心作为动机,而要用“清净的增上意乐”——菩提心,来依止善知识。
     第四、所谓“应以毫无蒙昧的智慧,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就要对上师的各种教导以及何以那样教导的原因,一点儿都不能蒙昧无知!
     第五、所谓“应以毫无我慢的恭敬,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就要对上师起“医王想”、对自己起“病人想”、对教法起“良药想”,同时,又要像患者恭敬医师那样,来恭敬善知识!
     第六、所谓“应以毫无犹豫的孝顺,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就要(像儿女孝顺父母那样)对于上师的所有教诲,全都毫不犹豫地深信!
     第七、所谓“应以毫无欺诳的正直,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应该断除虚妄与欺诳,应该言行由衷、表里如一地恭敬承事上师!
     第八、所谓“应以毫无骄慢的谦冲,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心行不应粗野不逊、不应以种族家世为傲、不应妄自炫耀,自心应有寂净调顺的特质!经论中也有教敕说“金刚上师若在垂赐教诲,假如正当写字,这时即便一笔一画,也不要再继续下去”,这是指要照上师所说,依教奉行。
     第九、所谓“应以毫无怨怒的安忍,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要像那若巴大师修持十二苦行一样,难忍能忍、难行能行!
     第十、所谓“不以凡庸相而应以本尊相,来依止善知识”——这是说,我们依止善知识时,在任何时候,对上师都不要有“一般凡庸”的想法,而应“视师如佛”!
     在“依止上师”方面,具备以上这些条件是极重要的,要记住,随随便便去做是构不成依止的呀!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祈竹仁波切
◎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
◎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发表于 2018-8-1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慈心不杀 于 2018-8-12 12:51 编辑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发表于 2018-8-1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挺好的,现在很多人,把视师如佛,强加别人,自己的是信心,硬要别人认同,是障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3:07 , Processed in 0.04017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