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03|回复: 9

《宏觉法师—清定上师、清海上师、梦参长老侍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4-15 09:49 编辑


评介《菩提道次第论》——宏觉法师

       —宏觉法师
         师承清定上师、清海上师、梦参老和尚
         昭觉寺《三皈依观修法》法本即为清定上师讲授、宏觉法师带修、演法上师记录


一、本论的意趣
    本论说的“菩提”是指所求的佛果一一圆满大觉。“道”是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也即是三十七道品、为圆满觉位修学的途径。“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须经历的阶段,自下而上,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不可逾越,故名之“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沿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而编写的。“三士道”是从初发心到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经的次第。学者由亲近善知识,闻法思维,依法修行。观人命危脆,世间无常,黑白业果,毫厘不爽,而起下士求乐之心,皈依三宝止恶修善。又思人天虽具稍乐,然乐是苦因,由苦又起惑造业,六道升沉终无了期,求乐不得反招苦逼,以是进趣中士离苦之道,唯在断惑证真。烦恼虽断,所作已竞,唯是成就自利功德。欲成圆满菩提究竟佛果,非自他兼利,度诸众生,莫能为之,故继而又发起上士之勤求利他的无上菩提心。本论的内容,就是对这些次第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的阐述与说明。
    本论渊源,远推释迦如来的一代言教。总依大小乘各大经论,别依慈氏《现观庄严论》和阿底峡的《道炬论》为根据制作的。此论在西藏,由阿底峡尊者展转传至虚空幢与法依贤大师,宗喀巴再从二位大师处学得各家的教授而撰成的。

二、宗喀巴大师史略
    中兴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师(1357年——1419年)于1357年(元顺帝二十五年)诞生于青海宗喀区,即今西宁湟中县的塔尔寺。大师于童年时代,即“远离愚童之恶风,厌离放逸之俗习。”于诸恶行,本性严慎,见诸有情,爱语庆问,舒手将获,施诸贫匮,悲愍实语,安慰无依,智慧深渊,唯法是求。由此可知大师福智具足,诸相圆满,实为地上菩萨为利益众生,住持圣教而来应化世间。
    大师七岁出家,法名善慧字称祥,依义成宝大师广学显密诸经论。大师于十六岁那年,常宴坐思维,如来所教唯有二事,谓读诵闻思,及断惑修定,于二事中闻思尤要。故应先依诸知识听闻思维,断除疑惑。然后取舍学习,极善了知,渐次而行,以免谬误。若不尔者,不仅不至所欲,且有险恶。故须先于显密教理学习通达,方可修习一切禅定。又观西藏诸善知识弘传教证二法,优善极甚。因此在十六岁时,离别多年的依止师,来到西藏亲近各处著名大德,进修教证二法的精义。
    大师十九岁在前后藏各大寺院,立《现观庄严论》宗,破诸疑难建树法幢,智慧圆明之美称,由是遍扬。
    二十四岁(1380年)受比丘戒,至这时已成为到处闻名的论师。此后在刹公塘阅藏数年,又跟从一些大德学习各种高深密法。于三十六岁将西藏所传的显密一切教法学习圆满。三十九岁,在罗扎跟从虚空幢大师受得内邬苏巴和僮哦瓦所传的“教授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又在扎廓寺从法依贤大师受得由博朵瓦传铎巴和霞惹瓦的“教典派”的教授,及从法依贤学《圣教次第论》,是为菩提道次第的依据。四十三岁应拉萨各大寺之请,广讲教法,尤重大小乘戒的弘扬。四十六岁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论》。五十三岁建格登寺,正式建立了黄教。五十九岁命妙音法王建哲蚌寺。即于是年著《菩提道次第略论》,易为学者摄持。本论为大师最后之著,可无疑义。
    大师晚年长期住噶登寺弘法利生,人们就称为这一派为噶登宗。噶登宗藏语为噶登比鲁,略称噶鲁,后又改为格鲁宗。大师著有文集十八函,流传迄今,可作研究西藏佛学的重要资料。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大师精华所集,也就是大师的全部思想的结晶。故特将《菩提道次第论》介绍给大家。

三、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提炬论》的“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的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不灭的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二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止观法门。
    以上是本论的主要组织部分。在这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维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有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趣入佛法,故尔先说。然后还要思维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
    若不脱离恶趣,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又对现世五欲尘境贪求不息,不知怖畏三恶趣的痛苦。厌离三界勤求出离,所以应先修下士道法,思维人身无常,发起怖畏恶趣之心,由怖畏故,至诚皈依三宝,深信黑白业果的道理,止恶行善,远离恶趣。
    唯修下士道法,虽能生人天善趣,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法:先思维生死总别过患,对三界生起厌离之心;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原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业,发起断除的决心。再而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唯一方法。精进修学,出离三界。
    修中士道已,继而思维: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长夜,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欲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菩提果。由此猛利发起菩提心,受菩萨戒,修习六度、四摄以成就自身和有情,就是上士道。
    以上三士道法,是修行显密高深大法的人必经之路,故称之为“共同道”。这种次第在西藏称为究竟完全次第,因其前后,浅深的善巧程序,给予行人能不经迂曲弯道,依次进修,不历恐怖,不堕险恶,顺利达到涅槃彼岸。这就是本论的梗概。
    《菩提道次第论》整部论的结构,如上所述,次第不乱,秩序分明,但修下士道不只是为求得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单为自己了生死,而且都是为修上士道准备条件,打稳基础。故论云:“要成上上见,须待下下宗。”所以又名为共下中上士法,下中士法为上士法的阶梯,上士法为下中士法的终极,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过是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分出前后次第罢了。
    本论不但各大科判有一定的次第,而且大科下的细支也有一定次第,使学者在学修前面各科时,就引起对后面各科次第修学的意乐之心。学习后面各科时,更能促进对前面各科的练修。故本论的三土道法前后联系,形成一个完满的整体。本论组织完善,脉络贯串,通体灵活,唯久修者能得其妙,瞻其项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4-15 09:50 编辑

四、本论的主要内容
    道次第论,如上所说是以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具体程序,是前后相应,浅深有序,安排妥善的完全次第论。那么它的主要内容必定是有一主干思想贯穿全文,故本论以三士道为结构的整体,以出离心,菩提心,甚深见三种要道为主干。所谓成佛的道路虽然是千差万别,但是其最主要的则为出离心,菩提心,甚深见,故古德称之为三重要道。是诸求解脱的修行者到佛地的唯一大道。
    第一出离心:我们为了解脱轮回,需要生起求解脱的心,亦即是欲望,若此心不生,则无有对三有的厌离,反而贪着三有的快乐,不求解脱轮回的方法,则无解脱轮回的时候;若能生起希求解脱轮回之心,则所作任何一种善法都是解脱的因缘,那么解脱轮回的一天一定要到来。
    了知流转轮回的道理以后,才能认识有漏取蕴之身者是轮回。由何系缚轮回不息呢?都是因为惑业的束缚,不得出离。能系缚的是惑业,那所系缚的是什么呢?五取蕴是所束缚。为了从此开始解脱?故必须了知轮回是苦性,即于轮回生死怀着坚强厌离之念,而生起出离心为主要。若是无一个清净出离之心,则不但希求三有乐之心不能遮止,反而对三有乐生起贪恋之心。一切人都是如此,我岂能独免吗?因此,为了解脱轮回,务必先决定寻求一个出离之心。故经云: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贪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出离心是解脱轮回的首要条件,其生起的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消除此生欲望的方法,如果自己此生在世上有能够得到比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望等盛事之欲望,也即是对观世的名闻利养过分贪求。那么修正法,求解脱的士夫,先应当消除对此生资具等的过分追求,先思维人身难得,人命无常;而且世间五欲受用的尘境,都是招堕的深坑。故论云:“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又云:“分别热渴想,求水饮咸海,由咸转增渴,由渴饮更多,咸海水可涸,此渴莫能已。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由此观察,得成于忍,即起决定的见解,就能消除此生盛事贪欲心。
    消除后在欲望的方法:审察业果,决定轮回是苦,从得生天做梵天、帝释,或转轮圣王。受用资具圆满安乐,然正依报一期业尽,还须随业漂沉,胜劣无有凭据。求解脱者,当细思维业果,决定对佛说的未作业不受,已作业不失的业,决定有及业增长规则,对业果起定解后,则止恶修善的心也能生起。总之修行者,当对业果道理的思维和轮回苦的观察,即能消除流转生死的五取蕴身,才叫解脱轮回。
    求解脱的人,由于他思维了解无常、恶趣、业果及乐趣苦等,了知若未彻底解脱轮回,不仅欲界天乐是苦,毫无意义,并且能于梵天盛事,亦不生起一刹那的希求欲心。犹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从于夜间偶尔醒时,心于其事亦能明记不忘一样。修出离心的人,在任何时候作意思维,亦能生起真实希求出离心。这样,这位求解脱者,才真正生起了出离心。故出离心次第论第一要点,在本论的共下士共中士广说。
    第二菩提心:经云:“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就是说虽然有如上所说之坚强出离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的任持,那么无论作什么善事,只能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菩提果位一切种智之因。因为出离心,声闻缘觉亦有故。若无此种自他成佛的菩提心,纵许有若干神通变化,种种功德,亦不能入大乘的行例,终究不能成就解脱一切有情,远离生死,得入涅槃的大菩提因,也非圆满大乐之因。诸声闻缘觉,如果是现证空性等功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呢? 《行愿品》云:“由众生生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以菩提心成等正觉。”由此可见,其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没有菩提心啊!故成佛之道需具足三要,然以菩提心为首要。若欲求得佛位成正等觉,就必须以菩提心为主要点。
    菩提心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发菩提心呢?生起菩提心要具备二个方面:一发心度一切众生出生死大海,一为圆满究竟地济度众生速求成佛。又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体,是大悲心的主要作用,见众生的苦而给予拔济。是故当先观察众生被那些剧苦的欲、见、有、无明等四种暴流所漂流,漏落三界,被那难解难断的业绳之所束缚。所以投入我执的铁网孔中,永处黑夜,漂泊在漫无边际的苦海之中,生死死生,生生不已,遭罹苦苦、坏苦、行苦等无量诸苦,无有间断,长期受那难忍的苦逼。
    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曾作过我们的父母,因为多劫以来生死无数,所以父母也是无量,他们现在被无明惑业所缚流转生死。现今自求出离三界,置父母而不顾,这样作对一个理智的人是太不应当的了。譬如母子同遭患难,己独选出,不顾母父,这样的人在世间上是极不孝的人,连畜生也不如啊!要知畜生中尚且有乌鸦反哺,羊跪食乳等例,知恩不报者,实是世上的无惭愧无羞耻的人。
    菩提心生起有七种因果与二种修法,二者随修一种即能生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方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先修平等舍心,然后依七种因果的菩提心教授(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菩提心)依次修习。总之菩提心生起是否有大力量,要看大悲心生起的大小而定,大悲心如果猛烈生起,也即生起了荷负度一切众生的增上意乐。意乐的不断增上,那么菩提心也自然而生了!
    怎样才是无上菩提心的生起的标准呢?譬如世间母亲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丢落在火坑中,其母对儿子身受的痛苦,一刹那也不容忍,极匆忙地救护自己儿子出离火坑。修菩提的人,对于众生被轮回三恶趣中的极苦所逼,自己一刹那也不能忍耐,因此为利一切众生故,希求迅速获得正遍觉位的心,真诚生起,这时候,即是菩提心生起的标准。
    第三清净见:也称之为离开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实在的自性,而众生由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常见”等。
    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条件,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形,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起。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果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就是“损减执”,或称为无见、断见等。
    以上断、常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以是称为边见。所谓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缘合的诸法事相,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随常边,也不落断边。离此二边,即名中道。
修行者如仅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清净知见,纵凭修学得如何精进,终不能断丝毫烦恼,因其不是对治烦恼的亲因故。无始的无明,乃是烦恼根本,生死的根源,唯有此清净的中道见才能断除。所以此清净见是大小乘的命根,最为重要。
    经曰:“萨迦耶见是流转生死的根本。”众生被无明所蔽,不了缘生的一切诸法,执着实我,实法,造业随流。论主在本论中引《中观》诸论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实我了不可得,通达我空。再以八不四生的道理观察众生所执的实法安无从立,通达法空。
    既已洞达我法二空的真理,再详细推察缘起的道理,得知诸法虽无自性而缘起因果的事相毫厘不爽,如是了知性空缘起二者互不相违,而且是相生相成的。由一切法空性故,才能会有种种因果的缘起事相,幻生幻灭,由于一切幻现的事相都是因素条件和合而生的原故,不是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自他共生,更不是无因生,这充分说明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才是中道正见的殊胜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4-15 09:52 编辑

    宗喀巴大师又将有无二者分之为四,即;“虽是自性无,但不是毕竟无,虽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这是相当重要的。   
    一、“自性无”:此处“自性”有两种含义:1.是自然有,即是说本来现成,印不待其他因素而有。2.是不坏灭,永恒常存。《中观论》中说:“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又云:“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自性与定性,是名异义同。”这是龙树菩萨破斥所谓苦有自性,即是说苦是本来有,不是有惑业集成,这样的苦是永远不能灭。因为自性的东西,它的定义是永恒的,如此则众生永远是众生,不能修道灭苦,永无成佛之日,这是极大的过失。
   “自性无”者,是说一切事物,皆不是自然有,而是从它的因缘,或以因素而有的,如麦芽是从麦种、水土、气候人工等因素而有。又如人的身体,一般人认为是一个结实的完整的身体,但是离开眼、耳、鼻、舌、身,那有一个整体呢?现在科学上说;我们这个身体大概有百分之七十是水份、百分之十以上是矿物质一一钙、磷和铁等。百分之十左右是各种气体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等元素组成的啊!所以自性是了不可得。自性无,即是胜义中无。此是中见、中道,故是正确的。
    二、“毕竟无”:是说完全没有。例如龟壳的毛、兔头上的角、石女的儿子,是完全没有的东西。此是恶取空断灭无。
    此是断见、断边,所以是错谬的。
    三、“名言中有”:是为名言安立为有,一切世间上的事物,虽然都是因素条件具备了,幻现为种种相状,人们为之安立各各名称;如麦芽是从种子,水土及人工等因素和合才有的。那么显而易见,名言中有名缘起有,分别假名安立,才是中见、中道,故此是正确的。
    四、“自性有”:或者说定性有、自然育,都不需要因缘条件而有的。自性有名自体有、永恒的,这是常见、常边,所以说自性有是错谬的。
    由以上四句来明辨断常二边的错谬,缘起性空的中道正见,便于学人,易于领会,得般若的智慧,入中道之正见,实为有益。
    又“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缘起不异性空,性空不异缘起”之义,也必须要知道。这里再以麦芽为例;麦芽是从麦种等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是自性空。这是“缘起即性空”的意义。又如麦芽是自性空的原故,才能够从麦种因素而生起,此是缘起有,这是“性空即缘起”的意义。由于麦芽的缘起不能离开性空而有,否则麦芽就不是自性空了。这是“缘起不异性空”的意义。又麦芽的自性空,不能离开麦芽而有。否则,这个自性空,就不是麦芽的自性空了。这是“性空不异缘起”的意义。这个缘起和性空的关系,务必要搞清楚,才能得清净的正见,不然学佛易入歧途,不执常边,即落断边,不执有,即著空。执常著有尚可救药,堕断落空,则佛亦不能救矣!故曰:“佛说诸空义,为破众生执,若又执有空,是则佛不救。”
    此上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就是本论的主要内容,依此渐进,离佛不远。

五、本论在藏传佛教上的地位
    大师以其圆满的智慧,与独特的思维方式,依龙树,无著的甚深,广行二大本为根据。广取诸大小经论的精意,著成浅深有度,次第完善,总摄一代时教的概论式的论书,故西藏称之为“完全次第”。
    大师又依前贤所著的论典,特别是继承了阿底峡尊者的三士道说,从下,中、上三士不同机感、不同需求,论述了三士道的具体修学方法。注重循依次第,不能超越,不可躐等的特点。又述说了其中三士道修法的互摄性,下士中士是上士的基础,上士为下中士的终极。提出三士道法为修显密二法的共同道,确立显密修行的次第,消除当时的重密轻显,学显谤密的流弊。本论从中调和了大小乘的对立,使佛教发扬光大,在历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论在止观章中,给行人制定了训练身心的具体方式、方法,从止而观,由观增止,止观双运。在内住、续住、安住,近住乃至平等住心等九住心成就以后,依龙树的中观为正见,修四种观的行相,观察诸法实相,体证真如。从而确定了止观道修习的次第和内容。
    论主在修观方面,详细述叙了龙树的缘起性空的中道正见,成立正理。详尽地分析了当时对修空观的种种错误,申明了修空观的正见,起了纠正邪执,树立正规的作用。
    管见所及,不甚正确,敬请方家斧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宏觉法师2006年7月随缘开示》

    很惭愧,我也没什么用功,我只是很老实地跟着老师学而已。我八零年出家,出家二十几年,当侍者二十年,梦老是我亲近学法的第三位师父。1981年, 我到五台山来学习佛法,修学宗喀巴的教义,然后依止广宗寺的能海老法师的弟子清海老法师。后来我又下山,跟我第二位学法的师父清定上师,跟了他很多年,也是当侍者。后来到闽南佛学院,跟梦老结上缘,依止他学法,就在佛学院任课,讲授佛学。其实我到闵南佛学院那边是想去读书,因为我有两位剃度的师兄一直劝我 去读佛学院。去了之后,两位师兄带我去见梦老(当时是教务长),聊了一会天,梦老就拍了我肩膀说,“不要多说了,讲课去。”(众笑)就这样开始讲课的。所以很惭愧,我没有读过佛学院,当时我在佛学院的外号是“土八路法师”,因为没有上过正规学校,这也是我一辈子的遗憾。然后一直依止老法师,学他在那边开华严经的课。
    华严经的教义是非常庞杂的,乃至于古人说华严又叫“杂华”。一般现在来说,真正想学华严,其实也不用怕,都是因为我们畏惧,它部头太大,80卷,净译也要60卷。但是它是有理路的,框架也很清楚。清凉国师把《华严经》判摄成四个:“信、解、行、证”。把华严的整个理路给判下来。先要升起信心,三世一切佛应智?, 都是从信建立起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的中心。一切成佛渡众生、入三恶道,都是心造。那我们从哪里开始修行?《华严经》的修行从净行品开始,“善用其心”是华严修行的入手处。不管见到什么,都发善愿,您可能比较熟的话,《华严三品》它是一贯的修行方法,先 从用心开始,随时随刻练习我们的心。所以说大乘和小乘佛法没有什么两样,理路都是一个。净行品里“善用其心”其实就是佛根本教义《阿含》里的“正念”,随时你的念都住在正觉。解脱方法的正念就是随时随刻不被五欲所牵流,大乘佛法随时随刻念念不忘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练习,从我 们的起心、动念开始练习。然后再进一步修,就是梵行品,所有一切身行、所有一切世间人的内心世界都是梵。什么是梵?一切是空性。这是梵行品的重点。正念具足、证入空性,知的一切空性,刚好与《阿含经》的教义——正念之后就是正知,正知不昧,是根本佛法的修行。确知我当下的心念是空性,所念的境界是空性,内 身心和外三恶道的法,没有一样不是因为缘起而安立的。这就是梵行品的重点。最后,你如果能够得到正念,能够正知起意的话,那我们的心,我们的行证也就脱透了。不会再被我们种种的理智上的烦恼和情绪上的烦恼来瓜葛,再被束缚住,这就是达到了一个解脱的境界。达到解脱的境界怎么办呢?如果你只能达到这里,那么 只能自利。自己的利益有了,利他的利益还没有起来。那就要开始进入第三品《普贤行愿》,对一切众生做十大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些事情不是为个体而做,缘念的是十方诸佛,想念的是代一切众生做礼敬诸佛乃至于普皆回向的 事情,这样如实地修行。
    我这是浅知浅见,大家可以互相共享。佛法不是玄妙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佛的教授就是佛法,也就是我们怎么样从凡夫的束缚到达圣人的解脱过程中种种实际操练、操作的手册一样,没有那么玄妙的东西,实实在在,它都是落实到我们的身心上去。所以佛法就是觉悟的方法。那么怎么觉悟、跟谁觉悟,用什么方法,跟什么 结合?跟我们身口意三业结合,把觉悟的方法落实到我们身口意三业。如何操作?就是正念、觉知。很简单。《华严经》它是一个非常深广的教义,可以说是圆满的教义,它包括了人天善法、解脱善法和大菩提的究竟圆满。可是问题就是,如果讲说的人刚开始把它讲得玄玄妙妙的话,那我们就很难趣入。确确实实,我也碰到许 多人学华严,因为一是部头太大,二是引导的时候就讲“华严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那我们就被它障碍住了,心理障碍。其实如果大家对华严经深刻地去读它,前几品可以不用,你进入其他几品,比如《十地品》,这就很清楚告诉你,应该怎么修。《净行品》应该怎么做:你每天的起心动念遇到了,喝的水应该怎么 样,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喝到清凉水,得到解脱,都是这样,现在有了灯,一看到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大智慧光明。那不就是用心用意了?它的重心是把你的心都往善的方面引导,都向觉性的方面引导,都向一切众生利益方面引导。其他我也讲不出来。
    具体真正进入华严的修行,就要修华严三观,真空觉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我不是很善巧地修华严三观。怎么修真空觉相?前面还要前修方便,一定要清净,就要把所有佛法的教义带进去修:不净观、?人空观、法空观,然后才能进入真空觉相观。第二是理事无碍,道理是这样,事实是如此,没有一个道理是和事实是两个东 西。所以事能够显理,理能够承事,它是一个东西,有一个事物,才会说出一个道理,道理绝对不是离开事物,成为凭空的道理。有真空觉相进入一切法的真性,这在佛法特别是《大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里面,讲的三智。真空觉相观就是一切智;理事无碍观就是道种智,理跟事无碍,就是一切事物都是“从空起假”,假 中它的本性是空。然后再进入第三观周遍涵融观,那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智,这当中集结了一切法空性,空性中一切法具足。“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六祖大师开悟以后的偈子。所以说,佛法最重要了解它的理论之后,就要身体实行,不要依止在谈玄说妙,那是清谈,没有多大意义,浪费时间。我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者, 很现实: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用了,我不会去谈论这个东西。我曾经讲过一句很实际的话,如果有一个宗教比佛教还要高,我就一定舍弃佛法,可是我到现在还找不到比佛法更可以实际操作的。就是这些意思。
    在座的各位又有智慧又有福报,一定会找到一位具足功德的师父。找到师父以后就跟着他学,修行成就就能够建立起来。这是我依藏传佛教的 教授,其实这也不是藏传佛教的专利,当时在印度,佛在在世时就非常重视,出家一定要找师父,学佛一定要找师父,要找善知识,亲近善士。大乘佛法里面,特别是马鸣菩萨所作《事师五十颂》,就是讲找到师父后要如法地依止。真正找到具德的师父,如法依止,那你的修行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之所以现在佛法衰微,学佛的多,修行成就的少,就是师道不存,问题就是这个地方。师道不存,万德的根基就没有了。房子没有地基,你建到最高也没有用,这一点我是感受深刻的。因为每 个人都是私心为用。把自己的心当老师,不用自己的老师来调伏自己。我们的心,是妄想无明的心,怎么会带领到你到觉明、究竟、清净的地方?是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一点。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就有一个虚妄分别,但是平时掩饰地非常好。我执平时是表现不出来的,当碰到利益的时候、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 怎么可以欺负我?”——“我”就出来了。平时不会,老好人一个。所以一定要小心一点。好。谢谢各位了。

    我们做个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希望你们在学佛的路上一切平顺,能够找到好师父依止,依法修行,迅速地得到心的解脱。

发表于 2021-2-1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哪位有宏觉法师的联系方式么?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童禅寺首座宏觉法师,可与天童寺联系。
发表于 2021-2-17 16: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在天童山了已经..
发表于 2021-3-4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随喜!宏觉法师的辈分与演法上师哪位靠前呢?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宏觉法师与演法上师都依止过清海上师,并同伴下山到天台国清寺、昭觉寺依止清定上师。
发表于 2021-3-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2:48 , Processed in 0.03643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