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20|回复: 7

班钦索南扎巴大师法照与著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钦索南扎巴大师法照与著作


从网络上找到的相片,但太小了,不过聊胜于无
另有一处定有,看过多次,即甘丹夏哲扎仓大殿与哲绷寺洛色林扎仓大殿中应有,因末学临时未找到所拍照片.





[ 本帖最后由 tibetken 于 2008-11-18 15:4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钦 索南扎巴续部道次第主要大作 - 英译与汉译本


Overview of Buddhist Tantra

General Presentation of the Classes of Tantra


续部总释.摄引有缘心意


[ 本帖最后由 tibetken 于 2008-11-18 15: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丹格言  全名为"智愚辨别具善格言-白莲花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8-11-1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格丹格言》简介【转载】

《格丹格言》是佛教界颇负盛名的班钦?索南扎巴在四百多年前所著。关于索南扎巴的出生年月和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藏历第八绕迥的土狗年(即公元一四七八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戊戍)出生于西藏山南的泽当寺附近一个小山村里;另一种是公元一四八一年(即明宪宗成化十七年辛丑)出生于安多地区。关于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证。
      索南扎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宗教大师。他在幼年时代起就前往当时著名的泽当寺学习,后又在西藏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哲蚌寺继续深造,攻读经典。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苦学,精通了《波罗密多》、《释量论》、《中观论》、《具舍论》等经典,成绩显著,获得 “格西” [1]学位、拥座“法台”[2]尊位,五十二岁时担任了甘丹寺的“赛赤”。他通过对密宗教义的宣扬,弘扬佛法,阐述了人生哲理,这一特点十分鲜明。班钦?索南扎巴大师卒于公元一五五六年(也有一五五四年之说)。
      《格丹格言》(以下简称《格言》)的全名为《智愚辨别论具善格言白莲花束》是继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3]所著哲理格言诗集《萨迦格言》之后的又一部藏族文学名著。全书共一百二十五首,其中第二十八首为七言五句外,其它一百二十四首均为七言四句格律诗。一般前两句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哲理性总结和本意的表达,后两句则是借用广泛流传于藏区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作为上句的譬喻,以使哲理更加形象化。
      班钦索南扎巴的《格言》自问世以来虽然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余风不折,流传甚广,在广大藏族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格言在塑造智者和愚者这两种不同人物形象时所提出的问题、阐述的道理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在他的格言中所表现的艺术手法对藏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
      索南扎巴在他的诗集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看,主要是论述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愚人。格言诗中作者为了教育人们正确区分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愚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智者和愚者的区别
      所谓智者必定是,精通佛法与世俗;
      所谓愚者则必是,佛法世俗两不通。
      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文章的主旨,开卷第一首诗就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智者和愚者的根本区别与界限。不过,作者在诗中把“精通佛法与世俗”作为区分智者和愚人的最高标准之一,以他的佛教观点论事,认为凡是精通佛法与世俗的人都是至高无上的智者,反之都是卑贱的愚人。很显然,这完全是宣扬佛教思想。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显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就是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已明察秋毫,意识到了知识之重要,这种思想意识值得敬佩。
      作者在《格言》中一再告诫人们要明辨智、愚:“智者具备一切功德,愚者只有缺点毛病;请看宝贝满足众望,毒蛇却生一切罪行”;还有一首“因此对于智愚之别,需要加以认真区分;智者如宝需要珍取,愚者似草应该抛弃”。这类格言诗从总体上把智者和愚者分辨开来,这与作者开头提出的观点是相对应的,从根本上划分了对智者和愚者的界限。教诲人们要亲近和敬仰智者,远离和扬弃愚者。
      《格言》中也反映出智者处处受人崇敬,而对愚者往往会近而远之的社会现象。“智者因为有知识,无论到哪都欢迎;千里骏马与饰品,应到集市去出售”;“愚人周身是缺点,无论到哪都讨厌;高挂鹿尾卖驴肉,[4]谁人还去光顾他”。语言浅显,寓意深刻。
      (二)提倡发奋学习,努力上进,反对懒惰行为
      学者读书攻关时,纵然艰苦仍坚持;
      浩翰大海虽难入,拿到珠宝心满足。
      愚者懒惰不学习,蒙昧只为贪安逸;
      务农经商两不通,十有九家都受穷。
     这里作者把“学习知识”比喻成“下海取宝”。教诲人们要想学到知识,就像下海取宝一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只要克服阻力,知难而进,才能获得成功。从正面论述了学习之艰难,勉励人们勤学不倦,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信心;要有刻苦钻研,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硕果,成为智者。这里十分含蓄地阐明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深遂道理。从另一方面批评了那些在学业上只图安逸,不求上进,虚度年华,不肯吃苦的愚者的懒惰行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智者和愚者这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发扬友爱互助,反对恩将仇报
      智者为人最亲近, 始终如一不变更;
      请看猴王对猴群,[5] 抢险拼命去救拯。
      愚人起初讲和好,稍不如意便反目;
      凶暴狮子不报恩,恶言毁谤啄木鸟。[6]
      我们知道,大千世界美丑交错、好坏难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作者针对这样的现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和睦相处、紧密团结、亲如一家、和蔼相待。赞美了那种受施不忘报、受益不忘恩、受欺不怒、公而忘私、平易近人的智者的高尚品德。作者以“猴王”比喻“智者”,更加突出了智者的那种德高望众的高尚情操,提醒人们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中揭示了为人处世,以礼相待的道理。诗人还驳斥了那些言行不一、好坏不分、忘恩负义、居心叵测、卑鄙无耻的愚者的肮脏心灵。尤其是作者以“暴狮”比喻“愚人”,把愚人的那种反复无常、不记恩德、恩将仇报的卑劣行为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作者描写的这类无情无义、不讲道德的伪君子与韩愈先生的《中山狼传》中的“狼难改吃人的本性”是一脉相通的。告诫人们与恶人相处时,应当谨慎从事。
      (四)主张珍惜荣誉,反对贪婪自私
      智者鄙弃衣肴馔,格言美语铭心间;
      历来英雄与豪杰,降伏顽敌是本色。
      愚者漠视好声望,家道小康讲排场;
      打家劫舍亡命徒,盛装艳抹无廉耻。
     作者首先赞美了智者不贪图享乐、不谋自己幸福、不计个人得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也赞美了智者在金钱、财宝面前不动心的高尚品质,阐明了“富贵不能淫”的深刻哲理,教诲世人要懂得荣誉之伟大、金钱之渺小的道理。后一首诗尖锐地揭露了愚者的那种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行径。告诫人们要培养高尚道德和健康情操,向智者学习。
      (五)赞美谦虚谨慎,批判骄傲自满
      智者大度不喧闹,心怀若谷不自傲;
      大海静谧不做声,要测深浅谈何易。
      愚人把知嘴上挂,人浅博爱聒噪愚;
      众人远离千里外,胸无点墨诚可笑。
      作者用“大海不做声”来比喻谦虚谨慎、胸怀大志、学识渊博的智者,并予以赞扬。接着又用“胸无点墨”来比喻在学习上骄傲自大、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愚者的虚伪本性,并予嘲讽。注意观察现实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特点,把智者和愚者刻画得逼真逼切,栩栩如生,给人们讲明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忠告人们向智者那样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绝不能自欺欺人。
      (六)提倡调查研究,反对盲目蛮干
      智者无论谁说什么,先察道理然后取舍;
      智者对危险之敌, 趁早即把他制伏。
      愚者对事不细察,所以往往受人骗;
      愚人对危险之敌,却总是掉以轻心。
     作者一方面通过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赞赏了智者由于遇事冷静、机智灵活、调查研究、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处事果断,所以没招来后患。另一方面批评了愚者由于遇事惊慌失措、愚昧无知、盲目从事,所以招来后患无穷。这句诗意告诫人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不可盲目行事,麻痹大意。
      (七)赞扬临危不惧,讽刺胆小怕事
     智者遇到重要关头, 对任何敌人都不惧愁;
      请看帝释天王一人,[7]打败了非天全部队伍。 [8]
      愚者碰到重要关头, 一点小事也要惧愁;
      请看把人错当“水漏”;[9]老虎吓得心裂命休。
      作者一方面赞扬了智者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谨慎处事的超越本领。另一方面在后一首诗中借用一个家喻户晓的“漏”的故事,讽刺了怯懦无能、闻风丧胆、愚蠢笨拙的愚人丑态。提醒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胆量,胆量是成功的要素,胆大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也阐明了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之重要。
      (八)提倡重视人才,抛弃愚昧无知
      智者虽然处处有,仍感稀少而患忧;
      珍宝虽然盈大海,商贾仍感寡而愁。
      无知愚人虽然少,危害之大出人料;
      病蛙一只不算多,危害同类谁知晓。
      作者把寻觅人才的艰难比喻成商人寻找珍宝一样,困难重重,布满荆棘。说明人才稀少,提醒人们器重人才、尊重人才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自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学者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作者把出类拔萃的智者比喻成“珍宝”,需要有人去寻找,这与韩愈先生所著的《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作者把愚人比成祸国殃民的“病蛙”。劝告人们要善于发现智者,并要尊敬和爱戴智者。 二
      《格言》论理深刻,比喻形象,语句精练,我们今天值得学习和倡导。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索南扎巴是一个五百余年前的宗教上层人士,他的思想受佛教教义的熏陶很深,所以,在《格言》中宗教色彩显得非常浓厚。
      (一)过度宣扬佛教教义,把人生的幸福与否,归结于是否遵佛与修佛之上。
      对于今生来世幸福,智者重视来世幸福;
      努力修持佛之苦行,请看得成法身幸福。
      从这首格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完全从佛教观点出发,认为智者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一生潜心修法的结果。教诲人们只有修习佛法,追求来生之幸福,才是人们最美好的归宿,这样的人才是智者。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格言:所谓智者必定是精通佛法与世俗;所谓愚者则必是佛法世俗两不通。作者把是否“精通佛法”作为区分智者和愚人的标准之一。这种看不到前途、悲观厌世的观点带有其片面性,况且与前面提到的关于“学者读书攻关时,纵然艰苦仍坚持;浩瀚大海虽难入,拿到珠宝心满足”;“愚者懒惰不学习,蒙时只为贪安逸,务农经商两不通,十有九家都受穷”的思想出现了矛盾现象。无数事实也证明:自古以来,很多著名的普通学者,他们一生同样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因此,这种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时代的局限性。
      (二)智者与愚者的区分观点反映出作者只注重了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一面,而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偶然性一面。
      智者与愚者之差, 如同大海与池塘;
      如同须弥与微尘,[10]如同昊天与掌心。
      何为智者与愚人,认真区分莫混同;
      智者当作装饰品,愚夫似草应抛弃。
      作者在分辨智者和愚者时,把智者捧上了天,把愚者放在了地下。他用大海对池塘、高山对微尘、昊天对掌心这些在一般情况下不可相比的事物来说明两者的区别。显然,只看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另一面,这不符合实际。 三
      综上所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格言》中能够劝导人们勤奋学习、谦虚谨慎、保持立志事业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时至今日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这也是这部格言集的精华所在。通过归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格丹格言》在思想内容上与《萨迦格言》大致相似。今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和学习这部《格言》诗,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其中更深刻的道理、更含蓄的寓意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挖掘。
注释:
[1]“格西”:对精通佛教经典的僧人的敬称。后来成为在僧众大会中通过对佛教经籍的辩论而考取的寺院中的佛教学位名称。
[2] “法台”:法座、宝座。
[3] 萨班?贡噶坚赞,是新兴农奴主阶级的代表,萨迦派首领。生于1182年,卒于1251年,享年六十九岁。十三世纪著《萨迦格言》。
[4] 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5] 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6] 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7]“帝释天”:也译作帝释、天帝释,即天神之王因陀罗,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
[8] 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73页。
[9] 贺文宣:《藏族格言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75页。作者简介:李万梅,藏族,女,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钦一切智再燃佛母义明灯单独分开七十义善说明慧喜筵》

别称《广八事七十义》

福称大师造  宗澄 译



发表于 2009-6-1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堂杰钦巴杰尊班钦索南扎巴拉恰擦落。
发表于 2012-1-19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发表于 2012-1-2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10:35 , Processed in 0.03549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