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0|回复: 11

请教一个学佛次第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学接触格鲁时间比较长了,想学、愿学是最近的事情,但还没有皈依,感觉十分惭愧!
现在在学日常法师讲的广论,产生了一些疑惑,请师兄们赐教!

广论里首先强调了善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才讲述了对善知识的信心
然而对我这样道次第还没读完的人而言,
第一个问题:如何去寻找和分辨要依止的善知识?
可以根据名气和声望吗?比如公认的大德祈竹活佛、大吉活佛、夏坝活佛与敏公上师等

第二个问题:如果依止上面所述的善知识,可我离上师很远,上师也不一定有时间教我,那么我又依止的是谁?

第三个问题:依止名气不大的上师与德高望重的上师哪个功德更大?

第四个问题:个人目前感觉对德高望重的上师信心更足,可是如果上师没时间教我,那么如果有一个有时间教我的上师我应如何选择?

初学者的问题很幼稚,请师兄不吝赐教!

阿弥陀佛!顶礼!
发表于 2008-11-1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高望重的上师,徒弟很多,事情也很多,像以前老传统那样一对一的教学,别说一些初学,即便是老参也不见得能有此机遇,基本上也都是跟在上师身边,等到上师公开讲法的时候去听法的。

所以,您遇到的困难,可以有两种办法应对,

1、先亲近一个名气不大,但是教证功德基本具足,起码教理上和实际修行上都高出自己很多,具足慈悲心而且有时间教你的师傅。
2、请购一些上师、大德的讲法光盘、MP3、讲记这类的拿回去自己跟着学,效果也很好。

转一篇文章附后,供参考:

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胜利,那么善知识有些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卷第二十五)
  八种德相里的第一种叫安住禁戒,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安住禁戒?谓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如前广说。乐沙门性,乐婆罗门性,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修行正行,如是名为安住禁戒。”安住禁戒也就是能够守护别解脱律仪,只要是出家人就要守戒,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要持戒清净。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的内涵是调伏烦恼,作为师长要调伏弟子,首先,自己必须能够调伏,自己都没有调伏而去调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卷第三十三)
  第二种功德是具足多闻,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多闻就是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只要摸清楚修行的路就可以了,要想教别人的话,就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要博通三藏,对佛道次第的总相、别相要有清楚的把握,那时候才能帮助别人。
  第三种功德是能有所证,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能有所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断想、离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胖胀想、啖食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观察空想,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如是名为能有所证。”就是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
  第四种功德是性多哀悯,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性多哀愍?谓于他所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就是对众生常常起悲悯心,有悲悯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如果没有悲悯心,就不会愿意管别人。
  第五个德相是心无厌倦,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心无厌倦?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如是名为心无厌倦。”就是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
  第六个德相是善能堪忍,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善能堪忍?谓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堪耐椎杵,于诸逼迫、缚录、禁闭、捶打、毁辱、迫胁、斫截众苦事中,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身内所生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能有容纳,如是名为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你,你不还口,人家打你,你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事、麻烦事,都能够想到是自己的业力所感,不去责怪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第七个德相是无有怖畏,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
  第八个德相是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另外,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卷第九)这个十德与刚才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善知识具十德,我们依止的时候,如果以十德的标准去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明师呢?尤其是对初学的人,不论是僧众还是在家居士,由于自己的佛法基础有限,就更难以认识和判断善知识的功德。这时候寻找明师就不一定要从十德去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
  第二种,由大家都公认的明师介绍不成名的老师,那也可以说是明师。就犹如一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说某个人可以授予博士学位,那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博士一样。也就是说你虽然还不成名,但是经过明师印证说你这人可以,那么你也就可以成为明师。
  第三种,是由你自己比较信任的明师去介绍另外一位明师。比如十一世纪印度佛教的顶严——阿底峡尊者,他遇到的第一个老师是胜敌婆罗门,这位老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下一位老师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他都依教奉行,很快就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们在寻访善知识的时候,不论是用十德去找,还是用上述的方法,都要特别注意避免种种错误的心态和做法,否则不仅找不到善知识,还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一种要避免的是“找明星”。有的人寻访明师就像找明星一样,听说哪个法师有名就找他,这就把明师变成明星了。明星是会很有名,但是他是否真正能够让我们内在佛法的智慧增长呢?不一定。合格的老师、明师,一定是能够引导我们学习正法,让我们具足正知正见、严持戒律,从他自己的言行当中散发出慈悲心,弟子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慈悲。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具足一定的智慧,对于善知识的教法功德、证法功德进行观察、判断,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的动机,不是以世俗的名利心寻访善知识。依师是为了学法,那种借善知识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心态是完全错误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卷第二十七)
 第二种要避免的是盲目拜师。现在有些人拜师非常盲目,而且往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因为善财童子跑了很多地方,参访了很多善知识。但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阿底峡尊者有类似之处,他参访善知识,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他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现在很多人到哪里参学、到哪里从师,都很随便,很盲目,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你跑再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即便找到善知识,也是难以满愿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
  第三种要避免的是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是最要不得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够消除的话,善知识真正的功德看不到,反而看到的都是过失。因为我们理论上知道了作为善知识要具备的一些德相,就会有一些标准去观察,但是由于自己的烦恼没有净化,很容易吹毛求疵,看到善知识一点点小毛病就拿放大镜不停地放大。
发表于 2008-11-1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问题:如何去寻找和分辨要依止的善知识?可以根据名气和声望吗?比如公认的大德祈竹活佛、大吉活佛、夏坝活佛与敏公上师等
第三个问题:依止名气不大的上师与德高望重的上师哪个功德更大?

   既然讀了廣論,那就知擇師的標準。大乘十德相中,可沒有名氣這一條。所以第三點不成立了。
   因為我們也沒機會近距離觀察「候選人」,所以第一次聽他人說xxx好,就去看看,也是無可厚非的。(難不成人在家中坐,師從天上來。)不過,小小建議,即使基本的觀察還是要有的,那是對自己以後好。隨便聽聽就去了,以後也容易隨隨便便就離開...算算這位大德有這個優點,那個優點,還有這個優點,也不錯啊。即使以後不是師生,也有隨喜的功德。我所聽到通常的建議是:不需要把講法者立即當作師長,先當做法友。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去受戒、受灌頂,那就無話可說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依止上面所述的善知识,可我离上师很远,上师也不一定有时间教我,那么我又依止的是谁?
第四个问题:个人目前感觉对德高望重的上师信心更足,可是如果上师没时间教我,那么如果有一个有时间教我的上师我应如何选择?

    第二個問題,先問問自己:依師的目的是什麼?問題自然可解。
    第四個問題,對師長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他人說他德高望重」,當然選擇做為老師的人,德行是一定比自己較高的。但是真正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他人口碑上。尊者說,因為對教理的認識,所以會對講說教理者生起信心。

    總之,先當法友去聽法,會不會生起依止心,自己會知道,不需要急著確定什麼。
发表于 2008-11-19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講了千言萬語,還不如整理師長的話

(尊者)
一、
要做到视师如佛之前,我们不能鲁莽,不可以在没有经过观察的情况下,就马上依止上师,就作视师如佛,那就完全错误了。应首先以法友想,长时间的跟他相处,听闻说法,后来透过对法义的认知,以大乘善知识的功德加以观察,如果我们完全地相信他有资格成为自己的上师,那时候再作视师如佛的观修。不是一开始完全不经过调查,马上就想“上师所示现的一切都是佛的功德,都是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样子随便把自己的鼻子交给一个人牵走,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一点。宗大师都说了:不要这样做。
    如果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法义我们也认知了,我们知道从凡夫地到佛地的这条道路,完全地知道了,只是自己还没修而已。如果要修的话,不是只看地图而已,唯有依靠上师才有办法使我们的道地功德增上,这时候就要依止善知识了,要视师如佛。


二、
无论藏人还是华人佛教圈里面对藏传佛法有信仰者,很多人的佛法知识不够,是靠一般人的介绍而去产生对某喇嘛或善知识的信心的,所以尤其是对有很长名称的转世仁波切头衔的人,未经观察的状态下,信心就会很强烈。有些藏族的在家居士,当听到说“这是某位大师的转世”,好像马上就可以身语意供养给他似的,产生如此虔诚的信心。如果这个转世仁波切能够具有善知识的条件,那当然是值得我们去随喜的,这些信徒如是的供养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可是不一定的,有一些人不仅不具有善知识的条件,而且还转为了骗钱的恶知识,这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实际状况,所以要特别小心呐。因为无论是穿法衣的人,还是信赖穿法衣的法师们的这些居士们,佛教徒对佛法的法义认识不够,所谓的弘法活动,就只是在表面上而已。正因为我们基础不够,对佛教的信心只停留在表面上,不是真实的信心,那我们佛教的传承就有可能因我们佛弟子的不妥当、不如法的作为而毁灭,我们的传承真的会间断。为什么佛教有这么殊胜的教法,却会不断地产生各种的障碍?我们佛弟子真的要好好地思考这件事情,不然就真的会把佛法给败了。最好的弘扬佛教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了解教义、通达法义,每一个佛教徒从自身做起,有通达法义的需求,佛法才能弘扬光大,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整个传承教法流传下去,这是唯一持教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在通达法义基础上的持教、弘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平常我也说,西藏和华人的佛教圈,好像是哪一个上师带的随从多,他的证量就越高,我们这种感觉好像是完全错误的。龙树菩萨传记里面,我们也看不到说龙树菩萨有多少随从啊?但是龙树菩萨是我们每一个大乘教法的信徒们皈依的对象,大家如果尊重龙树菩萨,对于龙树菩萨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知道。而且,导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三衣,我们并没有好好的去保留,反倒是像中国皇帝给的或者是蒙古国王给的,有颜色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我们却非常的重视,三衣摆在下面,帽子摆在上面,我们的做法真的是完全错误。外国人对我们藏传佛法不同教派的称呼,是以帽子的颜色来作区分的,不讲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而叫红教、白教、花教、黄教。这是我们自己的做法上真的错了,我们对教义不通达的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只是表面上的一种仪轨,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做法而已。以第三者的眼光去看的时候,会说“啊,你们这都是迷信”,因为他看不到实质的内容,他只是看得到外表的一种仪式而已。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藏传佛教是落后的、不文明的,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做法不对,才让别人诽谤佛法。其实他人谤法的恶业不光是从他人产生,也是因为我们自己作为的不妥当而形成的,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忏悔。我们真的要去好好学习法义了,真的,要好好学习。

三、
宗大师说的非常善巧和圆满,要讲的重点都说到了。首先,先说上师或善知识基本所需的条件,之后又劝弟子们要多多观察,不要马上依止,如果我们急切地寻找善知识,没有经过观察就马上就去依止的话,是会有危险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利益,我们应当反复观察上师有没有具足条件,如果有的话就要好好地去依止他。而且,宗大师不只对学徒有这么说,又对传法的上师说了一句:身为别人的希望,别人所依的一个善知识,我们不应该辜负别人,应该要了解一个传法人须具基本条件,要让自己去具足上述所说的种种功德。这确实是语重心长的教导,除了灌顶、传戒,对于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对于传法师,可以把他作为法友想,不用急着马上依止善知识。但是灌顶和传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必须要有师徒关系,师徒三昧耶必须要建立。如果只是听闻法义,一开始我们不需要把传法者作师长想,我们把他作为法友想,从他的传法中我们可以知道法义,知道所谓的三学是什么、三藏是什么,再来观察这个传法者是否具有他所说的一样的功德,然后再去依止,这才是最稳妥的一个方法,初学者应特别小心。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08-11-19 10:1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19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尊者!

谢谢4楼 yuwin2师兄帖出尊者的开示!

顶礼尊者!
1-asd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1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1-1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并没有人因为隔壁邻居是大师,所以自己成就了,拜师总是要历尽艰苦的,以前路不好走,现在稍微有点钱就好办了,至少腿力省了很多。
发表于 2008-11-2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隔壁邻居是大师,其实更不容易成就。伟人远看才伟大。
发表于 2008-11-20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sd 于 2008-11-19 13:28 发表
第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
其中有些明师完全不同意密法,难道也是明师吗?

哪里公认的?呵呵。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公认。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公认。广钦老和尚,是台湾公认。
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流派公认,佛教主流不认。
弘一大师,是文艺圈子公认,佛教界仅认得其苦行。
所有的公认,一定要认明“质检机构”。
发表于 2008-11-2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大德。我公认。

开个玩笑。我的上师认可虚云禅师。认可印光大师。其他的,好像没怎么听他谈起过。(不是不认可,是没机会谈起。)
发表于 2008-11-2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杨 于 2008-11-20 21:14 发表

哪里公认的?呵呵。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公认。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公认。广钦老和尚,是台湾公认。
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流派公认,佛教主流不认。
弘一大师,是文艺圈子公认,佛教界仅认得其苦行。
所有的公认 ...



弘一法师能这样放下红尘富贵,就一定会成就。你这位师兄这些话是不恰当的。思想也是危险的。

依次推论,您上师还需要所有人来认证?
发表于 2008-11-2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sd 于 2008-11-19 13:28 发表
第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
其中有些明师完全不同意密法,难道也是明师吗?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

上面是廣論的文,說到了二件事:
1.在教授及解釋中,因為各乘的不同,說了很多善知識(的條件)。
2.但是這裡要說的善知識(的條件),是要對三士道能有所引導的。

我的理解是:
1.這邊說的是大乘善知識的條件,而且是對到佛道都能圓滿傳授的。所以不能只是片面的教念「阿彌陀佛」,其他就不教的。也不是只敎小乘宗義,不講大乘的。
2.同時也說,各乘的善知識有不同的條件。這個是說,要學密法,就去了知傳密法上師的條件。要得別解脫戒,就要去了知傳戒的上師有沒有資格。
3.所以我的理解,此處並沒有說不同意密法,就不是明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0:36 , Processed in 0.04588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