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戒(生卒年不详,约西元 740年-795年)论师,音译为噶玛拉希拉,古印度佛教僧侣,为寂护大师之徒,对于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教义的奠基,有着巨大的贡献。 莲华戒大师,在寂护大师二次入藏时,曾跟随其师入藏,随后他返回那烂陀寺继续修行。 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将天竺一系的佛教定为国教,这使得佛教在吐蕃得以迅速发展。其时在吐蕃传教的僧人不仅有天竺僧人(主张渐悟的一派,称为“渐门”),还有唐朝信仰禅宗的僧人(主张顿悟的一派,称为“顿门”),两派所主张的修行方法不同。随着佛教被定为吐蕃的国教,两派势力的发展越来越壮大,最终互相攻击诋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于是在792年,藏王赤松德赞派人至尼泊尔,敦请天竺密教上师莲花戒以及益西旺波入藏,随后以密教上师莲花戒为首的渐门藏僧与禅宗僧人勘布摩诃衍为首的顿门禅僧在逻些城进行长达三年的激烈辩论。顿门禅僧在这次辩论中先胜后败,根本原因在于顿门教义与赤松德赞采取的倡佛政策违备,而且当时吐蕃和唐王朝间关系恶化,赤松德赞在辩论中庇袒渐门,于是最终莲花戒获得胜利,禅僧被逐回内地,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的“顿渐之诤”。随后,藏王于是禁止摩诃衍一门继续在西藏讲授汉传佛教,将他们驱逐出藏。从此藏传佛教以寂护大师与莲花戒的见解为主流。被逐的这名内地禅僧在藏地经籍中也被称为大乘和尚,在诸多壁绘唐卡中被描绘成恶鬼形象,被藏僧所打败。不过,大乘和尚虽失败返回内地,但禅宗思想仍对西藏佛教留下一些影响。在拉萨法争之后,莲华戒大师的行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得很清楚。 莲华戒大师受到寂护大师的影响,属于随瑜伽行中观派,揉合了中观自续派与瑜伽行唯识学派的观点,认为在心外无境,与其师祖清辨大师的立场有所不同。他曾经为寂护大师《摄真性颂》作《摄真性难处释》,注解《中观庄严论》作《中观光明》、《中观庄严论精释》。其中,《中观光明》一书,与智藏大师的《二谛分别论》,寂护论师的《中观庄严论》合称为中观自续派三大杰作之一。他也曾经为法称论师的《正理一滴》作《正理一滴注》,是藏传佛教因明学的入门必读经典之一。 他曾经为许多佛经作注解,著名的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他也曾为《稻秆经》作了注疏。 受到藏王的请托,莲华戒大师又作了三篇著作,作为佛教的入门指引,合称《修次三篇》,简介了修行者如何由发菩提心开始,次第修行直至解脱成佛的方法,这是藏传佛教修行道次第论的开端。其中《修次初篇》,宋施护汉译为《广释菩提心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