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瑜伽士对摩诃衍的同情
萨班、隆钦巴和宗喀巴被奉为文殊菩萨的三大化身。然而,隆钦巴的地位更崇高,因为在他这里,瑜伽士和班智达的分歧得到了圆通。他的禅法,虽然有理论上的深奥论述,却极其简捷、直接,与禅宗异曲同工。正因为如此,他能够成为摩诃衍的知音。隆钦巴的著作,以《七宝藏论》最为有名。隆钦巴在《实相宝藏论》中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对和尚的观点的赞同,和对摩诃衍的对手的批判:
大阿舍黎和尚(按;汉神秀弟子)所说,劣慧之心所不能容,于实义中,如是而住,诸下乘于秘密法心不能纳,遂起谤渎,彼由此过堕恶趣故。《宝聚续》云:此等文字于声闻独觉众中,虽一字亦不为说,何以故?彼等听闻此经已,恐惧怖畏而生迷闷,彼于秘咒无有胜解,起邪思惟,由此务异熟,有情遂受大那洛迦苦,故不应为说,秘密金刚白言:“世尊,声闻等者,以何因缘,如是生起?”佛言:“声闻独觉者,虽经无量数劫,亦不能转成诸密宗之器,以慧劣故,譬如于针眼内欲穿匹布,终不能容,永无通过之时”。又《普作续》云:“自然智慧无因缘,因果不说极秘密。”[69]
《实相宝藏论》的立场,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隆钦巴尊者把摩诃衍所传的法称为“秘密法”,并引用了密宗经典,类比论述法义,使大圆满和禅宗之间的界限荡然无存。相对于《禅定目炬》中的次第判教,《实相宝藏论》的观点更为彻底。
第二,隆钦巴尊者也把摩诃衍的对手称为“下乘”、“声闻乘”,并说秘密法在声闻典籍中一字不提。隆钦巴直接以证量来区别大小乘,就如同《楞伽经》中的宗通、说通的标准。不过,从《实相宝藏论》这段话,也看不出隆钦巴尊者要特意针对反摩诃衍的观念,给他平反。更大的可能是,他的禅法和摩诃衍理趣相通,所以写下了这些文字。
《修习次第》第三篇中批判不应该修习“无忆念”的观点,在隆钦巴尊者的书中同样可以找到反驳。他引用《珍珠鬘续》说:
无分别悲心自现,普遍相属诸法具,
忆念本即无念故,智慧远离忆念根。[70]
在藏传佛教史上,同情摩诃衍,或者自称“和尚宗”的也不乏其人。如《禅定目炬》对宗论作了远较《拔协》、《布顿佛教史》等书更为深刻、详细的和会。伏藏《五部遗教》也像《禅定目炬》一样,推尊摩诃衍为禅宗第八祖。直到今天,藏地推崇摩诃衍及其禅法的人数不少。并非一如赫伯特·冈瑟(Hebert V. Guenther)观察所说:整体而言,“在西藏,所有佛教宗派皆众口同声地抗拒汉地和尚(即摩诃衍)的教法”[71]。
[①]敦煌学近作,97。
[②]汉文的《顿悟大乘正理决》有 P4646、S2672二种,此中伯希和本,已有戴密微氏的《吐蕃僧诤记》(1952) 作了详尽的研究。将伯希本和斯坦因本作校对研究的有长谷部好一的《吐蕃佛教禅─顿悟大乘正理决》 (1971 》及饶宗颐的《王锡<顿悟大乘政理决>序说并校记》(《选堂选集》,弥勒出版社,1984 )。藏文本则有 Ptib 21、823、827 三本,但每本均是属于旧问部份,其中也有汉文本中没有的内容,可看出是汉文本 P4646 再编前的写本。可参见L. O. Gómez编译的“The Direct and the Gradual Approaches of Zen Master Mahayana: Fragments of the Teachings of Mo-ho-yen,” in Gimello and Gregory, ed., Studies in Chan and Hua-y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3, pp.69—167。本文所用的《正理决》引文是据饶宗颐所校,《王锡〈顿悟大乘正理决〉序说并校记》,收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9号,307—367页。台北:大乘出版社,1979。
[③]山口瑞凤,中国禅之佛教,敦煌佛典之禅,402 ~ 403页,大东出版社,平成2 年 12 月 6 日。冲本克己,摩诃衍之思想,花园大学研究纪要(第 8 号),10页,花园大学文学部,1979。原田觉,摩诃衍禅师考,佛教学(第 8 号),131页,佛教学研究会,1979 。
[④]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29,中华书局,2004。
[⑤]大正八五,1273c。
[⑥]摩诃衍之思想,花园大学研究纪要(第 8 号,页 10 ,花园大学文学部,1977) 又小□氏指出摩诃衍将神会,无住所主张的“无念”换作“不思不观” (古代顿门派 (禅宗)源流,佛教史学研究(第 18 卷 2 号),页 72 ,佛教史学会,1976 年3 月。
[⑦]吐蕃佛教之禅─顿悟大乘正理决,爱知大学院大学文学部纪要,创刊号,1971。
[⑧]饶宗颐,神会门下摩诃衍之入藏兼论禅门南北宗之调和问题,现代佛学大系 53 ,弥勒出版社,1984。
[⑨]摩诃衍之思想,花园大学研究纪要(第 8号),20,花园大学文学部,1977。
[⑩]戴密微,敦煌学近作,敦煌译丛,96页。
[11]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 85 册,No. 2837 ,1289c。
[12]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 85 册,No. 2837 ,1290a。
[13]卍新纂续藏经第 86 册 No. 1598 曹溪大师别传,0049b。
[14]《定是非论》,神会和尚禅话录,30。
[15]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新纂续藏经第 63 册,No. 1225 ,0031c。
[16]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189,中华书局,2004。
[17]印顺,中国禅宗史,200。
[18]努钦·桑吉益希著,张炜明译,开显观修之要点·禅定目炬,第一章,内部资料。
[19]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耿昇译,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第一辑)74,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0]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2月,第228~247页。
[21]关于吐蕃宗论的起因和摩诃衍卷入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拙著《桑耶寺的香火——《禅定目炬》和《拔协》对吐蕃宗论起因的不同叙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9,(2)。
[22]拔协,48。
[23]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耿昇译,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第一辑)46,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4]拔协,49。
[25]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耿昇译,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第一辑)49,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6]上山大峻,昙旷和敦煌的佛教学,东方学报,1964年第35期,141-214。
[27]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耿昇译,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第一辑)47,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28]吕澂,佛学分科及其传承,1938年4月3日讲于支那内学院蜀院,2005年1月肖永明整理于金陵刻经处)法音论坛法音 2005年第3期 (总第247期)第21页
[29]均见《定是非论》,第31-32、28页。
[30]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八习禅篇,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0 册 No. 2061,0756c。
[31]《定是非论》,神会和尚禅话录,27。
[32]伏藏:即岩传法。伏藏分地岩、意岩、与净观法类。地岩有佛像、法器等法物,有符号文字书写的简要教法。意岩隐藏在伏藏师的心内,但没有实质的黄卷。净观法类,如某法在以前已由莲师心意传授,再在净观中唤起,方为伏藏法。宁玛之伏藏绝大多数均是由莲花生大士及其明妃益希措加隐藏,后代修行者(伏藏师)掘取。
[3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1 册 No. 2075,历代法宝记,0180b。
[3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1 册 No. 2075,历代法宝记,0180b。
[3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067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0486b。
[36]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上册,568-574。沈卫荣,无垢友尊者及其所造《顿入无分别修习义》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5 年第十期。
[37]王尧,吐蕃金石录,转引自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58,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3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4 广释菩提心论,0569a。
[39]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4 广释菩提心论,0563a。
[40]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3 册 No. 0159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0326c。
[41]卍新纂续藏经第 64 册 No. 1276 禅门宝藏录,玄觉禅师教外竖禅章,0809a。
[42]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6 冊 No. 0672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0615b。
[43]【日】山口瑞凤,传入西藏的印度佛教的核心因素——与日本佛教的一个对比,【美】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龚隽、冯涣珍、周贵华、刘景联翻译,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4]莲花戒的第三部《修习次第》,戴密微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424,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45]戴密微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424-5,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46]莲花戒,广释菩提心论卷四末。
[47]拔协,51。
[48]谈锡永、沈卫荣、邵颂雄著译,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对勘与研究,导论,5。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49]莲华戒菩萨造,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一,大正藏No. 1664,
[50]世亲菩萨释,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第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1 册 No. 1595 摄大乘论释,0228c。
[51]石井本《杂徵义》,第95页;巴黎本《杂徵义》,第117页。
[52]沈卫荣,无垢友尊者及其所造《顿入无分别修习义》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期,2005 年,116。
[53]隆钦燃绛巴尊者造,宗派宝藏论,四川德格印经院藏文木刻本,101。转引自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9,(2)。
[54]转引自刘锐之著《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密宗仪轨与图式》,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第313。下同。
[55]堪布昆丘嘉真编,噶举金鬘传承上师,257,大理文化研究所,2006。
[5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8 册 No. 200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0358c。
[57]转引自班班多杰,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9,(2)。
[58]萨班还像吐蕃人一样称顿悟禅宗为“万灵教”。戴密微《敦煌学近作》中说,给一种宗教冠以这种名称,是西藏人的独出心裁之处。禅宗顿悟说主张不持戒、不诵经文、不放布施,通过完全的无想、无虑、无念、无为得到大禅定,并突然大彻大悟,得到解脱。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捷径,有“立地成佛”之妙用,正象服了一剂灵丹妙药能使人立即起死回生一样,可见藏人起这个名字时的用心之苦了。
[59]萨班著,张炜明译,显明能仁密意,尚未出版。数论派,古印度一教派。其创始人迦毗罗,有说为黑自在者,倡通晓二十五谛即得解脱之说。二十五谛,谓自性、大、慢、色声香味触五唯、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口手足大遗,男女五作业根,及眼耳鼻舌身五知根、业知并具之意根及神我。
[60]参见拙著《萨班对摩诃衍及其遗教的批判》,宗教学研究,2007,(3)。
[61]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127。
[62]《土观宗派源流》注解730。
[63]David S.Ruegg, Buddha-nature, Mind and the Problem of Gradualism, p.72.
[64]布顿仁钦著,郭和卿译,《布顿佛教史》(上册)(收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9号,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页257-258。
[6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0639 月灯三昧经卷第九,0609b。
[66]立华孝全,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记载的桑耶寺宗教会议,印度学佛学研究(第15卷),1966,366-370页。戴密微,敦煌学近作,敦煌译丛(第一辑),50页。
[67]黄敏浩,刘宇光,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页151-180 。
[68]宗喀巴造,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全集(第一册)253-4,民族出版社,2001。
[69]隆钦燃绛巴尊者造论,刘立千翻译,王小军校对,实相宝藏论详释,56,民族出版社,2007。
[70]词义宝藏论,四
[71] Herbert V.Guenther,Tibetan Buddhism in Western Perspective,p.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