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67|回复: 29

龙吟的学佛分享(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4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12-14 14:04 编辑

佛法于我是非常重要的,在生命里给了我难以估量的支持,让我建立了牢固的信念以及可以辨识善恶与真伪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尤为重要。

将佛法结合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可以具体运用的机会。虽然这其中也有过很多困惑与迷茫,但通过朝向各个积极方向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心理学、哲学、组织管理学、以及个人管理方面的研究,佛法不再是与生活、工作格格不入的另类,相反佛法成为了融会贯通的一根主线,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圆满与丰盈。

以前我喜欢在论坛上回答问题,这当然有一部分是师心自用的作怪,同时也因为分散地回答形成不了系统,不但不能让读者心领神会,更让自己陷入纷繁且毫无意义的答辩中,所以我想尝试一改原来的作风,做一个笔耕的人,让自己能进步让他人有收获。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佛的心得与体会,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会因为写作的思考和总结而进步,同时也会因为能看到其他不同意见而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我不会再陷入问答的窠臼中,除非我觉得是在和有思想的人共鸣。

一、学佛之本: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学习佛法但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也不知道学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的人生观是固化的,在他们的意识里所有人都是一成不变的。也许他们会羡慕别人的财富、地位或者学识、成就等等,但他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个体之外的东西。比如他们设想:财富是在我之外的金钱、地位是给我设立的头衔、学识是我所知道的知识、成就是对我的评估。总之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我,以及在我之外一系列不断变化的事。

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我以外在思考:我要得到什么?我要消除什么?
而很少会从自我本身来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佛法的根本作用是改造自己,而只有当你认识到自己能够改造并需要改造的时候,学习佛法才有意义。否则你就可能会将佛法当作形而上的概念,作为可以积累的知识,以及在众人面前能够展示的学问,但于你自己的改变却没有丝毫的作用。

“我要成佛”和“我要获得佛一样的功德”是不一样的概念,虽然貌似一样,但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要去成为,是改变现在的自己(凡夫)去成为将来要成为的自己(佛);
而后者只是想要获得佛的功德,是用现有的自己(凡夫)在将来依然用这个自己(凡夫)去获得佛一样的功德。
我们用“功德”这个词比较容易看清楚此二者的不同,但如果将“功德”换做“成就”,那就是:我要获得佛一样的成就。
这句话就显得非常模糊,因为“成就”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我以外的某件事情。

我的建议是用“成为"比用“获得”要更容易让我们理解,我们学习佛法是要成为佛,成为菩萨,成为一切圣者。
然而相当一部分人想都不敢这么想,因为他们觉得圣者、菩萨和佛都不是人,都不可能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成为的。所以在他们的思维体系中永远都不会是自己主动去成为,而是依靠圣者和佛菩萨的加持,当然还有自我的所谓修行,让自己获得某些自我以外的成就(功德)。

当你思考并主动去成为某个对象的时候,你所关注的是自我内心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整个人的行为模式所发生的变化,你的焦点在自我本身。
而当你思考你要获某些东西的时候,你所关注的就是自我以外的东西,比如福报、功德或者某个果位,你的焦点在自我以外。

你会发现同样是学佛法,用了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功课,有些人自身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变化,而且是积极的变化,也许他的外在没有变化。
但还有些人自身没有变化,无论是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没有什么改变,但他的外在有所变化,比如换了不同的衣服,修不同的法,念不同的咒,戴不同的珠子。
究其根本就是他们从一开始学习佛法的方向就不一样,那些想要改造自己去成为某个对象的就一定会有所改变,而那些想要获得自我以外的其他的东西的人,其自身就很难有所改变。

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如何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你现在要做什么才能够在将来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在学习佛法乃至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去思考这三个问题,将会让你的内在产生清晰的目标,并能够集中焦点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而改变就会发生在你所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
我原来学习佛教的时候,也经常和别人辩论,而且总能辩赢,最后有一个师父告诉我:按印度和西藏佛教传统的辩经规则,当你立了一个观点的时候,别人如果提问,那你只能回答而不能反问,直到将所有提问都回答清楚,才算你的观点在这一次辩论中是成立的。这让我深刻领悟到,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澄清观点,找出不清晰的地方,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事实上这样的规则在日常沟通中也是如此,但要保持这种理解的状态,却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忘记了沟通的本质以及初衷。

因此,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4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5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喜欢老龙回答的问题。今天,更喜欢老龙这样引导我们认真地思考修行成佛与人生目标在当下的应用。感恩!
发表于 2016-12-2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师兄一直致力于研究学佛过程中的:理想,目标,动力这一课题,很有意义,很有远见。赞叹!
发表于 2016-12-2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棒的。若能坚定知道自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有利于排除外界因素(例如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在物质上的得失等对我们内心造成的干扰,就不太会摇摇摆摆、内心太过脆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12-24 12:21 编辑

二、佛法修行的内涵——内心重建,大地震动
引言
佛经中常有大地震动,天花乱坠等现象的描述,这与我们内心里的震惊震撼和心花怒放有没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如果说佛法的作用是改造自我,那又是如何改造的呢?

佛在共称灵鹫峰,最胜希有大山王,
六返震动此大地,神变光明满百刹。

佛说大地六种震动,有八因缘:
一者、大地依于水住,又此大水依风轮住,又此风轮依虚空住,空中有时猛风大起,吹彼风轮,风轮既动,彼水亦动,彼水既动,大地乃动;
二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试验故大地动;
三者、菩萨在兜率天,将欲来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动;
四者、菩萨初生,从右胁出,故大地动;
五者、菩萨舍于王宫,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故大地动;
六者、如来成道,始为人天转妙法轮,故大地动;
七者、如来舍寿,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动;
八者、如来般涅槃时,故大地动。
《大般涅槃经三卷》
此八因缘在各部经典中的记载不完全是一样的,但一直以来都被理解为是佛在解释大地震动的八种因缘。
此因可分三类,第一是地水火风的自然震动;第二是神通成就者的试验震动;第三是与佛菩萨相关的震动。

大地震动的寓意
前二者不论,这第三种与佛菩萨相关的震动,可以寓意是个人内心底的震动。比如一个人旧有的心智模式(凡夫模式)由于听闻正法及细致思维而发生了逐渐的改变(圣者或修道者模式),随着闻思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在某一个阶段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其内心原有的世界观(凡夫的世界观)发生了震动并崩塌了,随之替代的是在其内心底建立了与佛法相应的崭新的世界观(圣者或修道者的世界观)。

这个观点,其意义不在于颠覆佛说或者臆造佛说,而是透过佛说,将关注的焦点从个人之外拉入到个人内心之中,揭示我们一旦内心的世界观和心智模式发生改变那就等同于这个世界的大地震动,其于大地之上的万物也将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在佛法正道之路上,要经历这种内心的震动,彻底改造我们内心底的世界观,同时也会纠正我们观待事物的方式,并引申为我们的言行从而改变现世乃至未来世的命运。

概念和方法论
概念是陈述性的,是用一个或一组词汇定义什么是什么,或者什么不是什么。
方法论是逻辑性的,是通过一系列概念的归纳或演绎去推理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以及因为什么所以什么。
简单说概念阐述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方法论则探寻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好的概念趋同于世界的本质(即事实),所以我们内心底的概念将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理解的质量。
而好的方法论会产生可以被预见的效果,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方法论以及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决定我们处理事务的效率。

概念和方法论构成了世出世间的所有知识,优质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论就能对我们的身口意产生作用,从而通过践行而发挥其效能,无论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修道,都离不开在概念和方法论所指导下的践行。而唯有践行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落实到生命的进程里,从当下的行履中成就我们未来生命的与众不同。

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佛法时忽略了概念的解读以及方法论的运用,而注重形式上的仪式感,特别是初学者的好奇心往往聚焦于灌顶的流程、咒语的发音、手印的姿势、甚至各种各样道具的应用,却全然不知道这些所表的内涵以及如何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作用,那即便这些仪式都符合了传统的规范,在内心底也难以有实际的认识和体会。

世界观与心智模式
世界观是个人内心的信条与标准,对我们所观察的现象产生价值判断,并影响我们的身口意等行为。所以世界观是以概念的形式重新定义我们内心的信条与标准,并在我们观察现象的时候发挥价值判断的作用。
从佛法的系统来讲,佛弟子或者说修道者的世界观就是趋向于般若正见,那为什么说是趋向于呢?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所认识的概念会逐渐清晰与完善,所以是逐渐趋向于般若正见的,而并非是一就而成。所有的次第和地道建立,都可以理解为是世界观的更新与重塑,而每一次更新与重塑都可以形容为大地震动。
佛说“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又说“我今说少少,如人爪上尘;欲说世界尽,谁能究尽者”。由此可见世界之大佛虽遍知,但佛所说的不过还是掌中叶与爪上尘而已。因此佛法并非是穷尽世界的所有知识,而是诠释世界规律和标准的知识,我们凭此可以丈量世界,度衡世间,以决策我们的方向与当下的行为。因此佛法的目的虽然是拔苦众生,而其内在的涵义却是促使我们打破旧有的世界观(无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观(般若),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身口意发生转变从而真正能够产生离苦得乐的作用。

心智模式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手段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这里所指的知识是前面说的世界观即趋向于般若正见,而学习、思考和实践从佛法来讲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得闻思修三慧学。这三慧学是以方法论的形式让我们去归纳、演绎、推理以及检验我们所学到的佛学概念,从而建立起牢固的知识体系,不断淬炼出趋向于普遍真理的世界观(般若正见)。闻思修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过程,学不能迷信的学,冠以佛说即去盲目地信,于自我的理智并没有真正的增长,也就难以获得正见。而思也不可随意地想像,毫无轨范逻辑地联想所建立的概念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当然也就不足以指导我们的身口意去有效地践行。修不仅仅是外表姿势或行为的修,而是与法相应的内心观念的外化,是检验并固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的方式。

成就之因
通常我们以为闻思修本身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自己是通过闻思修三种方式去积累佛法的知识、去理解佛法的见地、去成就佛法的功德与果位,殊不知闻思修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我们将闻思修比喻是工具,佛法知识比喻是材料,而世界观比喻为成果,那么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更有效率的工具,那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的心智模式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不断自我升级的过程。很多人一生中的心智模式都没有过任何的升级,所以他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依然没有什么成果。也就是说他们用了很多的时间而且非常努力,但他们的世界观依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因此他们体会不了内心重建,大地震动的感受。

如果说修学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是世界观的改变,让我们更趋向于般若正见,那么我们的心智模式、修行所用的时间和努力程度(精进)就决定了我们的成就大小。



如图,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也就是闻思修的方法获得了升级,那么在相同的时间和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我们的成就将有很大的不同。
从小乘到大乘、从显宗到密乘就是心智模式的升级,也就是用不同的闻思修的方法来学习和践行佛法,这里面没有脱离理性的神秘,更没有臆想的造物或主宰,完全是因为方法论的调整而极大的提升了效率,从而相对的缩短了时间并降低了努力的程度。

结束语
谈了这么多,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每一次心智模式的升级(闻思修的进步),就会产生世界观的改变(甚至是突变),这就是内心重建,大地震动的意义。
这种理解将消除佛法的神秘感,让我们回归理性,从而更有效地去学习和实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6-12-30 01:50 编辑

三、概念的理解是佛法学习进步的关要

以下是我在上善关于方剂的那个帖子里写的,我修改了一下:
都说穷凶极恶,可见穷与凶恶是有关联的。穷,简单说就是感到缺钱,感到匮乏与无助,所以某些人为了钱而变坏了,甚至为了钱,不惜在宗教这种有着严格道德伦理标准的体系里面用各种方法甚至是伤害他人的方法来掩饰自己,来确保那些他认为已经来之不易的钱以及后续他预期还将获得的收益。他也未必有很多的欲望或无尽的贪婪,他是因为愚痴所以才将自己陷入如此的境地,但在一开始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坏人。

其实很多老同学都知道我当年也很穷,我当年穷到每天只有能力布施一块钱人民币的程度,感谢上善老大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要拿出自己10%收入来布施的那一篇,论坛上传颂了很多年)让我重新定义了财富的概念——“财富不是你储蓄了多少钱来用于自己,而是你能拿出来多少钱用于布施”。这个概念本身也没有什么神奇的,所有宗教都在说布施,越布施就会越有钱,因果嘛、缘起嘛,善有善报嘛,大部分人都这么想。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虽然表面上来看大多数人确实是越布施就会越有钱,但其内在机理则并非是我们想象的什么超自然的因果或神谕在发生作用。
那是一种什么机理呢?让我告诉你:
当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特别是那种拿出10%的收入定额来进行布施的时候,会触发一个人的责任心。对,就是责任心,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是为了自己而工作的时候,他可以没有什么责任心的,反正一个人饿了就吃,困了就是睡,只要能混着活下去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目标和追求,哪怕是那些结婚生了孩子的人,反正有爹有娘还有老公或老婆,自己没必要那么苦逼地努力去做事情。所以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什么上进心的,除非是被迫或被逼。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自幼就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是少数家庭中严格培育出来的,在我们这个历史文化曾经被粉碎且还没有来得及重建的时代,这种精英真的是太稀缺了。

而如果一个人开始布施,就意味着他开始承担了某个任务,比如要定期拿出他收入的10%来进行布施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而做事情了,他是为了上帝或者我们皈依的三宝在做事,总之不管为了谁哪怕他心底里还是为了自己,但他毕竟要拿出10%的收入来进行布施,这额外的负担会让他内心底开始有了责任感。责任感,哪怕在一开始只有一点点的责任感,一旦在我们内心中埋下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就会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因为责任会促进你去思考,为了完成这个责任你必须去树立目标并采取行动,然后自然地你的能力、技术乃至人脉、品德等等方面都会开始增长。按照拿出10%的收入来布施的原理,随着收入的增加你又将承担更大的责任,然后你又会树立新的目标,去完成你新的任务,然后附带着你的各个方面又都会不断成长。你会发现这种规律:布施-有责任感-树立目标-行动-个人成长,然后更多地布施-更多的责任感-更大的目标-更有效地行动-更快的成长。你会发现这是一种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最后这一些列过程会被你内化为一种习惯,你都不需要很多的刻意,就自然而然地这样去做了。当一个人逐渐变得有责任感,敢于去做事情,并有能力解决问题,乃至有异于常人的品德,那他会怎么样?很简单啊,他会自然而然地从大众中脱颖而出。人才总会被挖掘出来,因为前面说了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进心的时候,一个看起来在不断进步的人怎么可能会被长久地埋没呢?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概念的更新将会让我们采取某些行动,比如持续的布施行动,哪怕在一开始是微不足道到的,但将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重点在于概念的转化并付之于持续地行动。

好,那么反过来,那些将财富定义为“储蓄了多少钱来用于自己”的人会怎么样呢?首先他们不会有责任感,因为责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成本,是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承担的越多风险就会越大,所以他们会找到他们能够想到的所有理由来规避责任,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他们从不认错。要知道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才有可能直面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善和进步,而一个从不认错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己进步的可能性。其次,持有这样概念的人会更多地去保护自己已有的财产,而不是去想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财富,因为失去财富对他来说太可怕了,而他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太多的获得财富的能力,所以他会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甚至还会针对他臆想的敌人采取攻击,但这种攻击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这其实是一种怯弱地攻击,是没有力量的。最后由于上述原因,持这种概念的人很难进步,甚至陷入不断退步的恶性循环当中。
其实普通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都还是在不自觉地进步着,只是有的人很快而有的人很慢,还有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位移而已。但如果我们一直秉承某些陈旧的、让人颓废或阻碍我们发展和进步的概念,那即便我们的阅历和经验有所增加,但其内在的信条则无丝毫变化,从而将保持旧有的习惯和行动,当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可言了。

我不想耸人听闻,其实佛教圈内(当然其他宗教也一样)类似一边学习佛法一边败坏堕落的情况还是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愚痴的内心被长久蒙蔽,少有正法的指引和在他们耳边的狮子吼!与其让他们每天念诵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意思的仪轨和咒语,真的还不如开示一些最基本的佛法要义,比如亲近善知识、暇满人身、皈依、业因果等等。或者他们即便聆听了这些佛法要义,他们也不能理解,或者没有记住,或者缺乏践行,当然也就不会形成内化的习惯,更谈不上积极地成长了。

我在个人分享的帖子里有谈到概念和方法论的重要性,估计很多人以为这是西方哲学的说法所以不屑一顾,他们指望只要念一句咒语,神奇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殊不知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或者其定义发生转变,才是扭转我们的一生命运的关要,才是真正的神奇降临到我们身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播:如何分辨心灵鸡汤

首先我们定义心灵鸡汤为洗脑但缺失促进正面积极行动的文字。所以心灵鸡汤有时候感觉很好但没有卵用,或者不但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造成障碍。
激励文章则正好相仿,虽然也有洗脑的作用,但却是正面积极的同时还可以采取行动去践行。

这里谈一点点对心灵鸡汤的辨识:

首先注意约束性词汇,比如:真正、必须、才是、才能、不要等等这些约束性词汇后面所描述的结论性观点如果没有事实推理作为依据,没有举例或类比作为支撑,那将仅仅是一种权威性的说教强加于听众。

其次注意某些形容词和副词的名词化,比如幸福、成功、需要的,放下的,这些词在某些语境中会被理解为名词,但每个人的实际理解都不一样。如果作者没有将这些词汇定义清晰,那就是在模糊概念,让听众怎么想都觉得有道理。

最后注意身份标签,如果说某样的人,会某样想、某样说或某样做,这就是在用“某样的人”这个身份标签在引导我们向下做出适应于说教者想要的选择。这个向下是指某样的人的信条、行为、能力和环境。科学的陈述是就事论事,而不是用身份标签来诱导,有很多老人被卖假药的欺骗就是因为他们听说:孝顺的儿女一定会买我们的药给他们的父母用。

综上,一篇激励文章和心灵鸡汤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严谨的事实逻辑推理、有案例类比、有比较清晰的概念以及就事论事的科学性。
发表于 2017-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龙师兄!
发表于 2017-1-2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于 2017-1-20 12:39 编辑

用内心重建,大地震动来比喻世界观(修行成就)的建立或提升——贴切,新鲜!期待龙吟师兄更多的继续和精彩!
发表于 2017-1-2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鸡汤,这是龙汤啊。
发表于 2017-1-25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严重赞同楼上!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佛下棋》

梵海修学佛法很多年,听闻了各种大量的神奇八卦故事,因此经常会梦到一些说不清楚的事情,比如与一群大象在屋子里玩耍、钻进牛角尖中躲雨同时看到一群美女打湿的裙子,当然梦到什么佛神之类的那更是家常便饭。不过幸好梵海是一名有科学发展观的佛教徒,他从来不会因为这些离奇的梦境而产生什么自以为是的幻想。

直到有一天梵海又做了一个梦。

那是梵海刚从普陀山回家的某一个晚上,海涛依旧紫竹深处,梵海看见自己从清晨的迷雾中走出来,跨过几个曲折的台阶,来到海边的一块岩石上,有两个人在上面下棋。

这场景似曾相识,大概和孙悟空搬救兵差不多,海外仙山两个不老的神仙在一块大石头上下棋,所不同的是梵海没有从筋斗云上下来,而是从地面上走过来的。走近一看,还不是两个神仙,而是两个出家人,因为光头。再仔细看,还不是两个普通的出家人,而是佛(或菩萨吧),因为头上有光圈。

梵海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于是走近了些,看见那两个佛确实是在下棋,下的还是围棋,因为有经纬分明的棋具以及黑白相间的棋子。梵海的棋艺太臭了,不过还是会下围棋,他看见这盘棋上已经落了很多子,但一时间也看不出个输赢格局来,而且关键是太模糊了,只看得清棋盘上局部几个子其他的都是模糊一片。

突然梵海惊觉自己还没有行礼,遇见佛那当然是要磕头的,而且还要大礼拜,怎么连这个都忘了呢?真是罪过罪过。梵海连忙磕了几个头,在两位佛菩萨面前大礼拜。礼毕后梵海发现两位佛没有理睬自己,依然在专心下棋,于是梵海又走近了些,去看他们的脸,佛菩萨的脸好像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慈祥的眼神,眼神很重要,佛的眼神一定是慈祥的;梵海确信他们是佛菩萨,因为这个眼神骗不了人。

很多念头涌上心头,是念心咒呢还是念仪轨?到底用哪个,还真认不出这是两尊什么佛。要不绕佛吧,绕佛可是大功德,可是怎么绕呢?他们下棋的大石头那边就是海,绕佛就需要绕到海里面然后再爬上来。当然还有供养,梵海赶紧摸口袋,当然没有带钱包,幸好没带,否则两个佛下棋,你拿几张钞票递过去,这也太尴尬了吧。

也许等他们下完棋能说上几句话?传一个什么口诀不就发了。梵海打定主意,就在旁边跪着等,等这两位佛菩萨下完棋,一定要讨一个口诀,佛因慈悲断然是不会拒绝的。

梵海跪了很久,两尊佛一直在下棋,你下一颗子,我下一颗子,那动作那神韵真是无边的庄严与伟岸。
又过了很久很久,梵海觉得浑身都开始疼起来了,就像他原来去师父那里听课一样,跪久了浑身疼。他们为什么下棋呢?梵海开始有点想入非非。

佛是遍知的,两个佛在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棋子下一手走在哪里,他们甚至连最后的输赢都已经知道了,但他们依然在下棋。梵海想到这里,越发觉得这件事情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梵海又想到,如果佛是遍知,那不但下棋不可思议,佛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不可思议,因为都已经知道了,那佛还能做什么选择呢?

梵海有点忘乎所以,他继续想到: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遍知是无限的,换句话说这个“遍”没有边界。记得某部佛经里面有一句话“一沙一佛。此属未来我尽见之。是知佛之智能。能通十方世界。去来现在无穷无极”。这个无穷无极,大概就是无限的意思吧。

“这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梵海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个念头。巨大的恐惧从梵海的内心油然而生,他眼前示现出吴刚伐树和西西弗斯推石头的画面。。。。。。

这个时候天亮了,梵海从梦中醒来,虽然他依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庆幸地觉得:与其看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这么多姿多彩的轮回其实也蛮好的。

邪见!一个声音从梵海的心底里传来,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好吧,我答应可以经常去看你们下棋。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7-7-8 22:25 编辑

【他会希望你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执取中出离,打破执取趋向解脱,这是出世的选择;另一个是在执取中谋求平衡,与这个缤纷的世界合唱,与生命里的所有遭遇齐舞,这是入世的选择。

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呢?貌似有,那就是菩萨道,以出世的境界显示入世的情怀。

当我们将佛法理解为一种教条的框架时,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种僵化的定式,让我感到失去了生命的光彩,无论在来世或者无尽轮回的究竟处承诺于我有多么美妙的体验,都不如我当下生命里的自由和绽放,哪怕是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我有一位朋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奔波劳累,甚至痛苦不堪,为此他苦读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总认为只要死磕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某一天他遇到一位高人,倾诉了自己的追求与困惑。

这个高人问了他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理想是你最亲密的一位朋友,那么他会希望你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精致了,拟人化的联想让这个朋友从外界物质的追求回到自己身上,回到那个他想要成为的自己。并让其有机会去观察现在的自己,去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佛教徒认为所谓的功德是附加于自我上面的资产,所以才有在日食、月食等天文日子里,修炼的功德会有倍增甚至无数倍增的认识。这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为了外在的追求,忘了自己本身想要达成的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8:12 , Processed in 0.03675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